-
同里湿地公园位于同里古镇的东北部,公园占地约4000亩,栽种有水杉、池杉、毛竹、早园竹、银杏、白沙枇杷、花卉、苗木等,林地内茂密葱笼、古朴幽静自然,吸引了等多种野生动物来林地憩息。园内地势平坦,渠塘纵横,小道密布,呈方格网状,周围湖泊农田环绕,自然环境优雅。地址:苏州市吴江区同里镇屯村社区东北部类型:植物园游玩时间:建议2-3小时电话:0512-63191209开放时间:8:30-16:30。……[详细]
发布时间:2024-10-18
-
目澜洲位于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之南,公园占地面积7300平方米。园内风光秀美,洲中有湖,湖中有岛,东堤紫藤西堤柳,花木扶疏中点缀厅、台、亭、阁、廊、桥等。目澜洲建于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名骨池庵。元至正间(1341年--1368年)易名圆照庵,因四面皆水,波澜溢目,故亦称目澜洲。时改为公园,园东建有“圆照堂”,俗称四面厅,平面为正方形,周以回廊,每边连廊长9.12米;最南端有临水长堤,遍植……[详细]
发布时间:2024-10-18
-
澄思堂(富观街34号)位于南旗杆西首,石皮弄东,朝南面河。建于清末,系吴传生宅第。共有房屋3进9间195平方米。澄思堂第一进是一间墙门间,沿街对外是4扇竹丝墙门,中部原有退堂门,上方小阁上过去是家堂;第二进为一间走路间,1963年曾因屋檐塌落而大修,并隔出通道,东部做什杂间,80年代后由同里书法教师张建华辟为“寒石轩”书法室;第三进西部靠石皮弄,是3开间楼房,楼前天井东窄西宽,天井西部有一间厢房,……[详细]
发布时间:2024-10-18
-
松石悟园,简称“悟园”,即“同里镇松屏石展馆”所在地,古镇区石皮弄中,毗邻吉利、太平、长庆三桥,与珍珠塔景区一墙之隔,由富观桥南行百步即抵。全园占地1600平方米,园内草木茂盛,竹影摇曳,水彬林阴交织,百年银杏挺拔巍峨,犹如伞盖置白色办公小楼于绿阴之中,错落有致的粉墙黛瓦,更衬托出女儿墙的端庄灵秀,园景典雅清静,是一处极佳的藏石、赏石的洞天别院。园名出于收藏者的诗:石皮弄中石破石皮呈天书,吾心静处……[详细]
发布时间:2024-10-18
-
同里镇具有得天独厚的水乡风貌,又保存了大量完整的明清建筑,十多年来,不仅吸引了数百万海内外客人,还吸引了大批影视剧组。影视摄制基地指的是退思园附近的一块石碑和铺于地上的石刻,石刻上的文字记录了在同里拍摄的影视剧。1983年,谢铁骊导演的《包氏父子》剧组第一个踏进了同里,它是由文化部介绍来的,拍成后在苏州首映,古朴的小镇,宁静的深宅和长长的石板路给许多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从此,同里镇与影社结下不解之缘……[详细]
发布时间:2024-10-18
-
留耕堂(富观街35号)(含师俭堂、敦厚堂,王绍鏊纪念馆在其内)位于南旗杆中端,朝南面河。建于清末。共计房屋156间,占地面积5157平方米,建筑面积3051平方米该建筑共有房屋3组,。每组老宅之间,以备弄为界,房主都姓王,同里人将三条备弄合称为“王家三弄”。每组均为6进,东组房屋为明正统(1436--1449)时,江西右布政使何源归老之宅,称为“遗老堂”。后为居乡隐者王有庆购得,更名为“师俭堂”。……[详细]
发布时间:2024-10-18
-
西宅别业(富观街21号)位于同知衙门东首。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该宅朝南面河,现存5进,占地面积2153.52平方米,建筑面积1282.68平方米。1986年9月6日【同镇(86)字第号】列为同里镇文物控制单位。1994年7月29日【吴政办[1994]字第75号】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单位。西宅别业系明万历壬辰(1592年)进士、江西兵备道顾自植宅第。续建、修建于清康熙年间(16……[详细]
发布时间:2024-10-18
-
太湖浦江源水利风景区位于江苏省吴江市七都镇境内,依托太浦河枢纽与东太湖自然风光而建,属于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规划面积14.7平方公里。 景区交通十分便捷,区位优势明显,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物产丰饶。景区有太湖大堤、太浦闸、太浦河泵站等工程,景观壮丽,气势恢宏,还有星罗棋布的湖荡,纵横交错的河港,浩浩荡荡的太湖,洞庭东山西山尽收眼底,美不胜收;景区人文历史氛围厚重,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在此主持……[详细]
发布时间:2024-10-18
-
三谢堂(富观街52号)位于南旗杆东首。建于明末,系邵氏宅第,朝南面河。邵氏认为此处是风水宝地,要后代谢天、谢地、谢祖宗,故将此宅起名为“三谢堂”。清初曾被扩建,并将其内部墙体进行了重新分隔。该堂面阔3间,通面宽8.4米、通进深6.8米、总高4.45米。建筑面积57.12平方米。低檐口和木制柱墩是该建筑的典型特征。1986年9月6日【同镇(86)字第号】列为同里镇文物控制单位。1994年7月29……[详细]
发布时间:2024-10-18
-
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苏州市吴江区黎里镇浒泾街鸿寿弄3号,为明代建筑,原为清乾隆年间工部尚书周元理之从弟周王图(字文河,为贡生,工诗文,著有《写心集》、《涤砚斋诗草》)的旧宅,共有7进,现存5进。鸿寿堂在第三进,为一平厅,三开间,建筑面积171平方米。据镇志记载,鸿寿堂的其他几进,都是周氏新建或翻建的,而第三进鸿寿堂没有明确是否翻建过。1981年黎里镇进行文物普查,特邀南京博物院古建筑专家前来进……[详细]
发布时间:2024-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