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校国史教育中的内容整合与兴趣培养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设计为例

高校国史教育中的内容整合与兴趣培养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设计为例

来源:吉趣旅游网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高校国史教育中的内容整合与兴趣培养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设计为例狄鸿旭杨宗丽【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长时段与内容丰富的特点决定了只有对该课程进行内容整合,并结合丰富多样

的课堂教学形式,才可能真正达到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理解“四个必然选择”的教学目的。“纲要”课教学,应以爱 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为内容整合的指导思想,以中华民族认同教育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出发点,结合课外实 践、经典读书会、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爱国主义精神,提升学生对国史国情的 关注、思考和兴趣。【关键词】国史教育内容整合 兴趣培养【基金项目】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民族大学)支持计划项目、民族大学“一流

课程”建设项目成果。“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承担着引导大学 主动性。生深入了解国史国情、深刻理解“四个必然选择” 的重要功能。*总多次强调要加强历史学

习,指出:“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

一、围绕“纲要”课程的核心思想

开展内容整合“纲要”课要求讲述中国从184()年直至现在

必修课” ®o在此背景下,“纲要”课教材于2018年

推出新版,学分由原来的2学分调整至3学分。作为 面向普通高校学生开设,以近现代以来的中国历史

的历史,依靠传统授课方式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内 呈现近18()年的历史跨度内容,较为困难。因此,应 改革教学方式,通过形式与内容整合,优化历史内

为载体的公共必修课,其所具有的人文素养提升功 能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显得更为重要。近年来,

容的呈现方式,以便于学生对长时段历史的整体

社会生活和公众历史话语中所呈现的多样思潮和 历史虚无主义叙事,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一定影 响。因此,提升学生对“纲要”课的关注程度,真

学习和理解。同时,作为政史色彩兼具的“纲要” 课程,其课堂教学需要以政治变迁为线索,以历

史事实为素材.既要以史为鉴、更要以史育人,而 面对“()0后”为主的学生群体,增强课堂内容形象

正将“纲要”课设计成人文色彩与思政教育功能并

重,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具的课程,引导学生将其基 本内容和核心思想入脑入心,就成为“纲要”教学

化、课堂形式参与感及课堂学习的主体意识是改 变学生群体对历史呆板、政治枯燥的刻板印象的较 好方式。改革探索的重点。笔者在从事“纲要”课程教学中.以教学模式 改革为切入点,丰富课堂内容设计,创新实践教学 环节,探索实施以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和突出主要

在“纲要”教学中,除了“三观”教育之外,加 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的培育尤为关键。因此.其教学设计,应突出爱国 主义教育.结合“纲要”课程实际,将教学内容划分

线索为重点的教学改革,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和

作者简介:狄鸿旭,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社会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后;

杨宗丽,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10为若干专题1,以“一点两线四选择” 2为教学组织 理念,将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 与课程内容统一于整体教学中。世界民族之林。在具体历史事件的教学上.可结合设计视频短 片、艺术小品等形式,加深学生对事件的理解。在

(一) 教学主题贯彻“一点两线四选择”原则在教学设计环节,笔者所贯彻的教学内容设计 基本理念是“一点两线四选择” 0这一设计理念凸显

了解事件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注重对民族自豪感 及中国历史特性的领悟。教师应将历史变迁、思维

变迁、国家地位变迁等理论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 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对中华民族整体历史和文化

了“纲要”课程教学内容“两点论”和“重点论”的 统一。通过建立“一点两线四选择”的教学体系,能 够更好地明确教学的目的和重点,帮助学生了解近

的认同感与归宿感.达到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教育的 目的。(三)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教

现代中国和社会发展历史进程,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和把握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 学重点应重点介绍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着重阐释中 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突出历史人物所展示出的民族

内在规律.思考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发展走向。②(二) 以“爱国主义教育”引领教学重点将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 与“纲要”课内容对接是教学设计的重点环节。在

精神风貌。当前,不少高校在“纲要”教学中,采取专题

爱国主义教育方面,课堂讲解应突出“近代(1840- 式授课方式,多分为12-15个近现代历史专题。结 合专题教学,可以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到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

1949) ” ,以抗日战争为节点,以1949年以前的历史

教学为重点,并以历史事件为依据,通过对不同时 期国家观的梳理,展示出“新中国”建立的艰辛历 史进程。书”,选出各个专题中有代表性的人物,彰显其民 族精神。在人物选择中,除前述正向人物之外,教

在教学中,可以“鸦片战争-甲午战争-运 学中也可适当涉及反面人物,如对、周佛海 等有国家、投降等行为的历史人物,结合

动-抗日战争”为主线进行讲解:通过对林则徐禁

烟、三元里抗英事迹的重点讲解,并结合国内外研 究现状,告知学生,19世纪4()年代的国家观,更多

具体的历史事实,进行实事求是的批判。此外,应 结合当前人们对李鸿章、袁世凯等历史人物的不同

表现为“家园观” o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与当时 英军侵入家园关系密切,而当时民众的地域观念一

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明确立场,形成正 确判断。在立足人物的基础上,应侧重对各历史时

定程度上超越国家,只有林则徐等少数精英官僚. 国家意识更为明显。而甲午海战后清朝面临瓜分

期的中国精神进行梳理和回顾,如、建设、改 革时期.中华民族先后形成了“井冈山精神” “长征

豆剖之局,这一时期,人们的中华民族观念渐趋强 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雷锋精神”“改 革精神”等,将这一系列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

化,科举士子的“公车上书”活动,则表明现代化背 景下的国家与民族观念已经在士大夫阶层中较为 普及。到运动时期,国家已经渐成国民的精神 守望之地.面对列强,民众的民族观念空前唤醒。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得以空前强

精神成果,融入教学中。同时,结合课堂教学、课后作业以及实践教学

等多种形式,特别是设计人物小传等作业、精神辨 析等研讨的混合课堂形式.通过对人物的分析和 对精神的阐释,使“振兴中华” “民族复兴”的理念

化,国内各地区、各民族,乃至海外华人,都将国家 视为共同守望的寄托所在,同仇敌怕,共赴国难, 使得中华民族得以在抗日战争胜利后,逐步屹立于

得以展示,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内化对民族精神 的认同。'目前,\"纲要”课专题教学在高校中相对普及,一般将整个纲要课程分为帝国主义的侵略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辛亥与君主制度的终结、开夭辟地的大事变、中国的新道

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全国战争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文 化大”的严重失误、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等12个专题,并且针对“概论”课与“纲要”课后半段有重叠的实 际,“纲要”课在实际讲授中侧重讲解新中国成立前或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前的历史。2 \"一点两线四选择”是指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一点”,以中华民族认同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培育为“两线\",以“四个必然选择”为课堂落脚点。11(四)围绕“”与“现代化”的概念深化对 “四个必然选择”的解释“”与“现代化”是当前学术界对社会历 史发展的主要解释路径。简而言之,“新旧民主主

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可以分

别理解为主题与现代化主题。在围绕“” 主题的叙事框架下,我们将传统政治教育中“阶级

斗争”的解释淡化,将“救国”历史行为的探索具 体化,通过对晚清、农动、洋务运动、北 洋军阀、等政治群体救亡图存探索失败的

过程回顾和其自身弱点的深入分析,引导学生自觉 对中国党领导中国作纵向比较,通过对近 代中国各派政治群体执政理念的解读,与马克思

主义进行横向对比,使学生从历史事实层面,客观 认识到“必然选择中国党的领导”和“必然选 择马克思主义”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止学生真正理

解.就近代中国的国家结构特点和历史发展趋势而 言,“只有中国党才能救中国”不是政治说教, 而是历史必然。“现代化”既是学术解释视角,也是近现代国 家发展主题。就中国而言,现代社会转型的经济发 展模式、政治发展模式和文化发展模式都处于转

型期,“纲要”课教学应结合对当下流行思潮(多 党执政、普世民主等)的批判.将“现代化”置于中

西对比的横向维度和中国发展的纵向维度的考察 中:在横向对比维度.侧重梳理西方自蒸汽、

电力、信息以来.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与 发达,以及由此引发的政治、社会、文化变迁,并引

导学生反观中国,直至20世纪初期,才真正开始了 全方位的现代化进程.且这一进程举步维艰,饱含

艰辛,中西差距之大,至今仍在;从纵向维度来看, 中国自洋务运动起,现代化探索蹒跚起步,然后在

2()世纪上半程的现代化探索中,受制于国际国内局

势,成就有限,而新中国成立后的前后三十年间, 中国在经济总量上已经居于优势地位,且民生保障

等都有了巨大变化。通过横向和纵向维度的比较, 激发学生对自身所肩负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重 视,深化对于“必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和“必然

选择改革开放”的认识。③二、丰富课堂设计引导兴趣养成历史是青年人认识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发展

12现状的基础.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发展与社会变 迁规律的认识,特别是对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的

培育与弘扬,需要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注意整体把

握。在明确课程设计理念的基础上,“纲要”课程 的教学设计,要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立体展示近现

代中国发展变迁的整体脉络,才能更好引导学生 不断养成对历史知识和课程教学的兴趣。(一) 注重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相统一就“纲要”课内容而言,“国史”、“国情”教育 是史实层面的基础内容,“国史”教育应升华对中

华民族精神的凝聚和共识.“国情”教育应寻求对

国家与社会的瑾解和包容。因此,课堂教学形式的 设计,应首先注意将内容和理念完整贯穿于教学形

式中。教学模块可以充分多元化:课内教学模块以案 例教学、讨论教学、展示教学等为主,丰富教学形

式,引导学生积极参考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量大 的情况下.课堂教学可以充分利用混合式教学的优 势,对于重点事件,结合各类教学形式开展;对于

整体脉络或一般教学内容,则通过课程建设的信 息平台、参考书目推荐、影视作品推荐等形式,将

其延伸到课堂之外,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点。

课外教学模块则可以通过“读书活动、参观活动、 历史戏剧活动和竞赛活动”等,进一步培育学生对

于教学的“参与感”与“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将课 外教学中获得的感性认识,总结提炼,整合到课堂

教学的各类创新形式中。(二) 以丰富课外教学作为课程设计的重点课外教学符合青年群体特点,能够极大地提

升学生的参与度,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丰

富课外教学是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近现代中国最 为有效的方式。在“纲要”课程学分调整后,课外

教学的条件也更加充分。因此.课外教学设计可以 设置参观、读书、展示等多项内容。课外教学的参观环节,应在结合教材内容基

础上,重点结合高校所在地区的特点、城市特色, 深挖地方性知识和地方历史中蕴含的课外教学资

源,如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可 结合当地文物分布、历史遗址遗存等情况,由 教师重点选取部分能展示时代变迁且具有教育意

义的近现代史教学实践点,并对这些实践点做出

专题摘要。“摘要”可以包括参观特色、交通线路、

收费情况、注意事项等方面的介绍,甚至可以包括

周边街区文化、特色餐馆、咖啡厅、休息场所等,以 更好结合当代学生的生活特点组织参观。在组织 参观中,可以采用班级选派代表,教师带队的统一 组织形式和学生个人利用课余时间自愿参观等形

式。参观结束后,应要求学生写出简短心得体会, 或在课堂发言介绍参观体会。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是课堂内外教学的结合

点,也是个人人文素养提升的基础保障。可以通过 读书小组的形式,由教师给岀推荐书目,在此基础 上,结合人文学科、商法学科、理科等不同学科专

业学生的特点,在大范围书目中指定部分图书,进 行精读。每半个月可以穿插在课堂教学中以举办读

书会的形式,围绕经典文本,进行读书体会交流。 如讲解井冈山时期斗争过程中,即可选取

《寻乌调查》等经典作品,进行课下预读,课上讨 论,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中国走“农村包围 城市”道路的原因。另外,探索历史戏剧等小舞台课外实践活动 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之一。学生围绕近现代 中国历史,自选主题、分组组织教学表演活动,可 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学生从自身角度来参与教学

活动.使教学的主体性得以实现。此外,还可以通 过制作辅助教学软件等形式,开展课堂知识竞赛, 如在考试周举行历史知识问答竞赛等。这些构成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课外教学模块的基 本形式。(三)课堂教学注重发挥学生主动性课堂教学需要突破以往单纯由教师讲解,学生 听课的灌输式模式,要以增强学生参与性,发挥学

生主动性为出发点实施教学。如展示教学,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方式。

这一教学形式为学生创造展示机会,如介绍参观 感受、阅读体会,以及对分组学习讨论的情况汇报

等,通过PPT展示和课堂交流教学手段,实现课堂 内外的统一。案例教学也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选定 案例后,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分析讨论和判断等步 骤,对案例进行深入研讨和分析;在案例分析中,

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近现代史的知识体系,提高分析 能力和综合素养.从而使课堂教学形态变为“有引

导性的对话”。讨论式教学也是改变“灌输式”教育模式的 方式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围绕专题内容,都可以

设计讨论环节,特别是面对历史和现实热点问题,

展开讨论,如近代中国衰落原因讨论、甲午战争战 败原因讨论、败亡因素讨论,等等。在讨论

教学中.我们要多设计参与门槛低,知识储备要求

不高的话题,以便于不同专业背景,知识储备有差 别的学生都有参与的热情和信心。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体设计和教学形式的调 整.可以促进课堂教学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的有 机结合,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得到全方位的中华民

族认同教育。由于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学生能

够在“立体化”教学模式的交互学习中树立正确的 国家观和民族观,全方位、多元化地获得中华民族

认同教育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三、加强监督考核保证教学效果国史教育的内容整合与兴趣培养有助于推进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设计,同时,又给予学 生较大范围的自主性。因此,实事求是地做好考核

环节,避免学习中的“形式主义”和“走过场”,是 保证教学效果的关键。在“纲要”课教学中,考核

监督要取得实效,需要制定详细的执行方案。(一) 制定实践教学评定标准为引导学生更好地在参观、读书、展演、竞赛 等教学环节取得实效,应确定实践教学评定的主

要原则。主要有四点:一是态度端正、积极参与,认 真准备;二是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的内容

密切相关;三是文字材料要全面、整齐、规范、篇 幅适当;四是如果参与课堂展示,最好制作10页左 右的PPT®O(二) 确定实践教学评定方式在开展实际教学活动中.可预先对班级进行

分组,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教学,在小组有限 时间无法完成的实践活动,由学生自愿自行完成。实践教学完成后,先由小组进行材料整理,材

料包括小组参观情况、小组总结和个人总结。然后 由小组内部评出A、B、C三个等级,优先推荐A等级 同学进行课堂展示,并按照等级计入平时成绩。(三) 科学设置考核给分比例可将教学考核的各类形式分为几个部分,主

要有平时成绩、实践教学成绩、期中考试成绩和期 末考试成绩,并科学合理确定各个部分的分值比(下转第4页)13信,不断树立为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 想信念以及恪尽职守、追求卓越的内在情怀,要坚 持正确政治方向,始终坚守思政课教学的价值追

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的历史使命。④ 但我们面临的形势又非常复杂:世界多极化和经济

求,要坦然面对各种变化,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 以奉献之心和豁达的胸怀站好三尺讲台,实现从职 业向事业和乐业的转换,把“要我教”转化为内心

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各种 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实施西

化、分化等。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错 综复杂的形势,把握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人类社 会的发展趋势,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和

的“我要教”,进而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从另外

一个角度分析,其实坚韧之心能够体现出思政课

教师对自身工作价值的持久坚定的认可和精神信 念的无限投入,体现了教师的主动选择和自觉的价 值追求,体现了理性自觉和道德追求,有利于最大 限度实现思政滦教师的价值,提升思政课教师的

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增强在中国党领导 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 自觉性和坚定性,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肩负的

历史使命,是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而紧迫的课 精神境界。题。⑤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 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 发挥塑造大学生灵魂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有效

【参考文献】① 陈金龙.提高教学实效须坚持“内容为王” [N].人民日报,

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值 得我们深入思考。正是由于思政课具有很好的德

2019-01-25(09).② 薛泽洲,刘学军•与中国现代化[M].福州:福建教育出

育价值,也就决定了其难度也是非常高的。而思政

课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复杂的,特别是与学生在思

版社,2001:69.③ 邹吉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三重使命[N].光明日报,

想与心灵的层面进行对话往往是最难做的事情,这 些都给思政课教师增添了巨大压力。更令人遗憾的

2018-05-18(06).④ 王炳林.教师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所在[J].思想理 论教育导刊,2017(1).⑤ 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

是,有时候思政课教师的工作不被社会和一些人 理解,被误以为是一种思想灌输,是抽象、空洞的

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

政治说教,因此,更需要思政课教师具有坚定的理

srcsite/A13/moe_772/201508/t20150811_199379.html(上接第13页)例。其中平时成绩的考核主要依据课堂出勤、实践 中国极为丰富的历史事件和进程中,只有通过内容 整合.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为线索,结

活动参与、作业完成等方面;课堂表现考核主要依 据教学活动的参与度等;实践教学成绩主要依据

合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才可能深化学生对 “四个必然选择”的认识,提升他们对“纲要”课 程的兴趣度。实践教学文字作业情况、发言表现等方面进行测

评;期中考试可以撰写论文形式开展,可要求学生 围绕历史专题撰写论文;期末考试则采取闭卷考 试的形式,重点对知识点进行考查。【参考文献】四、结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大学生通过课

① 党史研究室.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同志

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3-07-22.② 李逢庆.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与教学设计[J].现代教育技

堂教学了解历史,理解国情,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 主渠道。梁启超曾讲到:“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

术,2016(09):18-24.③ 蒋大椿.正确对待历史传统[N].光明日报.2001-11-27.④ 解筱杉,朱祖林.高校混合式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

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⑤。“纲要”课程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在近现代

远程教育.2012(10): 9-14.95.⑤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中华书局,2009:15.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