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蛋白的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在某些慢性疾病的诊断方面,血浆蛋白的检测仍是最早期的诊断指标,如慢性肾病,糖尿病,风湿类疾病等。
传统的检测方法有定性和定性半定量两种。其中定性的有乳胶凝集法,该方法假阳性的机会比较多,很多医院已经淘汰掉了。还有一部分医院采用生化仪在测蛋白的指标,但是生化仪受其方法学的制约只能检测到分子量大的蛋白,如免疫球蛋白和白蛋白。而临床上所需要知道的恰恰是分子量精确到ng/ml或pg/ml的蛋白含量。专业的特种蛋白仪采用的是免疫散射比浊法。它可以将灵敏度提高到ng/ml,从而增加了很多具有独特临床价值的蛋白检测项目。如超敏CRP、尿A1-微球蛋白。
一台专业的采用散射法的特种蛋白分析仪具有检测线性范围宽、重复性好、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的优点,既符合实验室免疫检测和临床发展的需要,也适合流程管理和质量系统的优化。
特种蛋白仪的检测项目包括: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β2微球蛋白、C-反应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抗“0”、类风湿因子(RF)、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补体C3、C4、白蛋白、转铁蛋白、铜蓝蛋白、α1-抗胰蛋白酶、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等30几个检测指标。具体在临床上的应用如下:
※ 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会随着平均血糖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由
于红细胞生命周期约为100-120天,因此HBA1c反映了最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它不受运动、饮食及短期内血糖值的影响。是在不打扰患者的情况下对其血糖的一种监测的金标准指标。因此,很多医院利用糖化血红蛋白这个指标指导用药和疗效期的观察。HBA1c也因此适用于糖尿病的长期血糖水平检测。在严重代谢障碍时,发生糖尿病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和视网膜病变)的风险增大。HBA1c作为平均血糖的指标,可预测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同时也是判定医生和自我判定血糖结果是否正确的依据;也是检查治疗方案是否有效和选择控制血糖的方法。对于临床检查通常每隔3-4个月进行一次HBA1c的检测。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在怀孕期糖尿病或者要对治疗方案进行较大的调整时,每2-4周进行一次HBA1c的检测。所需标本为全血(静脉血或指尖血均可)患者不要求空腹。
该方法依据的是:CRM470的欧洲标准(CRM是专门用做血清蛋白测定的参考物质) 其HBA1c的正常值3.8%—5.8%之间。HBA1c的结果解释如下:
① 4%—6% 正常值。
② <6% 控制偏低,患者容易出现低血糖。 ③ 6%—7% 控制理想。 ④ 7%—8% 可接受范围。
⑤ 8%—9% 控制很差,容易出现并发症。 ⑥ >9% 患者多数出现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
※ C—反应蛋白(CRP):。CRP是一种急性相蛋白,也是最敏感的急性
期反应蛋白,其浓度在细菌感染后增高,而病毒感染时不增高,所以用于鉴别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的一个首选指标。检测CRP有助于证明系统性炎症的存在,评价抗生素对某些细菌性感染的疗效,CRP升高或下降标志病情的发展或趋于稳定。正常人CRP浓度很低(0.068-8.2㎎/L)但在组织损伤、急性感染发生后6-8小时开始升高、24-48小时达到高峰,可达正常值的几百倍或上千倍,升高程度与感染程度成正比,炎症治愈后CRP浓度迅速下降,7-12天恢复正常。血清CRP升高见于以下情况:各种细菌感染,组织损伤,风湿性疾病,恶性肿瘤等。在鉴别细菌感染和病毒性炎症时很有价值,通常在细菌性感染时CRP值有明显升高(可升高1-1000倍),而在病毒性炎症时轻度升高或不升高其变化不受病人个体差异、机体状态和治疗药物的影响。CRP持续升高提示机体存在慢性炎症或自身免疫疾病。生物半衰期5-7小时,浓度变化与病程同步:在急性期6-12小时浓度增高,24-48小时后浓度达到高峰。健康成人CRP<8㎎/L。
C-反应蛋白对应于病情的浓度变化,比常用的血沉(ESR)要快得多。当病人康复时,CRP会在几天内降至10㎎/L以下。而血沉差异很大,要很长时间回到正常。 CRP下降很快,在一天内可降50%,所以能很好的判断抗生素治疗的效果,出现C-反应蛋白浓度下降,说明治疗有效。如将到参考范围内,通常即可停药。总结为C-反应蛋白意义在于: 1)鉴别细菌或病毒感染, 2)检测病情, 3)监控术后感染, 4)抗生素疗效观察, 5)预测心血管病危险。
适合医院外科、内科、妇科、儿科等许多科室作为药物疗效监测和选择使用抗生素的依据。在指导使用抗生素和观察药物疗效时应用如下: (一) 鉴别细菌与病毒感染方面
C-反应蛋白已经证实在鉴别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时非常有用,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在细菌感染时增高,而病毒感染时不增高,升高的幅度与细菌感染的程度相符合。对病毒感染病例,C-反应蛋白正常或呈现低值,但腺病毒等某些疱疹病毒可造成较大的组织损伤使得C-反应蛋白轻度增高。
C-反应蛋白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期值都很高。C-反应蛋白的应用极大的促进了感染疾病的治疗。对许多病毒感染病人避免使用不必要的抗生素。
C-反应蛋白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诊断指标之一,可在感染早期可靠的判断究竟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以决定是否用抗生素治疗。对病毒感染患者使用抗生素治疗是无意义的,而且更会引起细菌耐药的潜在危险。
(二)C反应蛋白监控抗生素治疗反面
对细菌感染做抗生素治疗时,动态监测C-反应蛋白是最有效的手段。血
液中的C-反应蛋白量随着炎性因子的升高而增加,其中有数小时的延迟,活性淋巴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不久将降至正常,然而如治疗无效,C-反
应蛋白可维持在高浓度水平,感染加剧其浓度还会上升。
动态监测C-反应蛋白,比临床体征更早作出并发症警报和治疗效
果的判定,在粒细胞缺乏症与做免疫抑制状态时更有临床意义。 以C-反应蛋白监测病情
1)定量检测C-反应蛋白浓度。
2)对婴幼儿取指端或足跟全血作动态监测可减少痛苦。
3)应快速得到结果,最好在一 小时内,如医生第二天才拿到结果,已经有点迟了。
(三) 不同临床状态时的C-反应蛋白: 严重感染如败血症、心内膜炎、骨髓炎
许多疾病都存在菌血症阶段,如肺炎细菌性脑膜炎、伤寒、化脓性关
节炎等,此期症状和病毒感染几乎相同。在炎症症状不明显时,显著增高的C-反应蛋白(>100㎎/L)提示存在细菌或霉菌感染。
骨髓感染的特征是渐进的感染过程。造成骨结构破坏、坏死、及新骨
生成。骨髓炎发生时,C-反应蛋白可增高100倍。
C-反应蛋白显著增高(>100㎎/L)提示存在严重的细菌感染。 脑膜炎
已经证实脑膜炎时检测C-反应蛋白很有用,因为它可以用来区别细菌
或病毒感染。
小于20㎎/L提示病毒性脑膜炎。 肺炎与支气管炎 肺炎
呼吸道感染是个难题,因为许多下呼吸道感染是混合感染,结合病史
和物理检测,再测定C-反应蛋白有助于鉴别诊断。
对疑似肺炎者,C-反应蛋白被认为是筛查的第一线检查方法。 C-反应蛋白>60㎎/L提示为细菌性肺炎。 支气管炎
急性支气管炎很少源于细菌感染,也很少导致C-反应蛋白显著升高。
所以C-反应蛋白测定可以鉴别肺炎和支气管炎。测C-反应蛋白可以减少对急性支气管炎和无特别指征的上呼吸道感染作抗生素治疗。
对下呼吸道感染区别肺炎和支气管炎时推荐C-反应蛋白作为诊断工
具。
上颌窦炎和咽炎(咽喉炎) 上颌窦炎
流感杆菌是急性上颌窦炎的最常见病因,此时的C-反应蛋白约为20㎎
/L,更高的C-反应蛋白浓度(>40㎎/L)提示有可能为化脓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感染,如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发展成为脓窦。
细菌性咽炎
细菌和非细菌性咽炎的C-反应蛋白分界值约为35㎎/L 尿路感染
C-反应蛋白在区别一般的下尿道感染(膀胱炎)及较重的上尿道感染(肾
盂肾炎)时,是一个可靠的实验室指标。
C-反应蛋白大于约100-140㎎/L时提示肾盂肾炎。 骨盆炎症(PID)
评价骨盆炎症(PID)治疗时,C-反应蛋白优于白细胞、血沉和体温,
PID时C-反应蛋白增高,C-反应蛋白浓度的变化可靠的反映了病人临床状态。
系统红斑狼疮(SLE)
不管活动与否,C-反应蛋白仅呈现轻度增高,甚至不增高,而血沉在
绝大多数病例中都增高。用C-反应蛋白可以检出与SLE本身活动性无关的细菌感染或其它炎症过程。有研究表明,合并浆膜炎时C-反应蛋白大于60㎎/L,比无浆膜炎者高。
心肌梗死
急性心梗时C-反应蛋白升高,在无溶栓治疗时与梗死范围成正比。在
与梗塞有关的冠状动脉完全堵塞时C-反应蛋白更高。
广泛梗死时C-反应蛋白平均160㎎/L 局部梗死时C-反应蛋白平均60㎎/L
C-反应蛋白也是缺血性中风预后的指标,C-反应蛋白大于10㎎/L
者比小于10㎎/L者危险得多。
轻微的C-反应蛋白升高以认为可用于预测动脉粥样硬化。
超敏C-反应蛋白提高心血管疾病危险性预测的准确度 正常人的C-反应蛋白参考范围是≤1㎎/L , 多次测得C-反应蛋白≥2-3㎎/L
是炎症持续的信号,提示存在动脉粥样硬化危险。
超敏C-反应蛋白的检测可帮助医生提早6年或更早的预知可能发生心血
管疾病的意外。
基本浓度>2.1㎎/L,相当于(1)初发心梗危险度增加2.9倍, (2)发生缺血性
中风危险度增加1.9倍, (3)发生意外周动脉血管性疾病危险性增加4.1倍.
与低水平的HSCRP 妇女相比,高水平的HSCRP妇女患任何血管性疾病的危险度增加5倍,发生心梗或中风的危险度增加8倍。
总胆固醇、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三者结合在一起即可预知发生心肌梗塞的相对危险度。
对新生儿来说,正常新生儿的C-反应蛋白参考范围比成人低,在生命的第一天,C-反应蛋白升高到2-3㎎/L提示可能有败血症的存在。 外科 术后感染 创伤 组织损伤
广泛烧伤时C-反应蛋白显著增高,如无感染,三天后即下降且在超过一个
月的愈合期内持续下降。如期间有感染发生,C-反应蛋白又会升高,所以C-反应蛋白可用来监测整个病程。
C-反应蛋白增高可警示烧伤病人的败血症,以及时应对治疗。 手术
术后6小时内C-反应蛋白增高,无并发症时应在二三天后下降直至正常。
术后如出现感染,则C-反应蛋白长时间不下降。
术前C-反应蛋白升高者,术后感染发生率远高于术前C-反应蛋白不高者,
前者住院日也显著大于后者。 器官移植
器官移植后,C-反应蛋白是一个很有用的监测指标。移植后头三天升高,
后即开始下降,如C-反应蛋白不降可怀疑存在早期排异反应。推荐移植术前测每个患者的C-反应蛋白基础浓度,作为移植术后的参考,这样要比使用一个固定参考值准确得多。 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的诊断常基于医生对临床症状的检查,误诊率很高,约
15%-25%
阑尾穿孔病人C-反应蛋白常超过100㎎/L,未穿孔者C-反应蛋白轻度增高,
在20㎎/L以上。如WBC和CRP均正常,则急性阑尾炎的可能性不大。 使用C-反应蛋白作为急性阑尾炎的辅助诊断指标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手
术。对不典型病人的诊断存在疑问时,作临床检查及C-反应蛋白测定是合适的,对疑为阑尾炎者推荐把C-反应蛋白作为常规检测项目。 C-反应蛋白>100㎎/L提示可能穿孔。
临床上典型的病历如下:
⑴患者:13岁、女孩,发烧38-39℃、吞咽困难、喉咙红肿、持续
3天、到医院就诊。
未进行测试CRP指标前,医生初步判定为:急性咽炎。
测试CRP指标后为:CRP<8㎎/L。诊断为;病毒性感冒。医生给病人开了止痛剂,并让病量饮用白开水,2天后病人好转。
⑵患者:45岁,男,左胸不舒服,咳漱,37.2℃,持续2天左右,听
诊正常。
未进行测试CRP指标前医生初步判定为:普通感冒。
测试CRP指标后为:CRP:127㎎/L。诊断为;怀疑肺部感
染,建议做X光片检查。X光提示:肺炎。医生采用抗生素阿莫西林治疗4天后测CRP 值更高了,最后诊断结核,住院2个月。
⑶患者:37岁,男,腰背疼痛,发烧38℃,持续2-3天。该患者是
一名伐木工人,平时身体健壮,工作环境潮湿。
未进行测试CRP指标前医生初步判定为:普通感冒,腰背劳
损。
测试CRP指标后为:CRP:117㎎/L。医生的诊断为急性肾
盂肾炎,同时做尿亚盐。最后,医生给服氟派酸治疗,治疗10天后CRP< 8㎎/L。病情好转,症状消失。
⑷患者:65岁,男,胸部不适,并转移至背部。其它检查无异常。
血压150mor/l,背部有压痛感,心电图显示正常。心肌损伤检查未做。
未进行测试CRP指标前医生初步判定为:颈脊椎炎症。
测试CRP指标后为:CRP:155㎎/L。医生诊断为心肌梗塞。
并做心肌标志物检查升高。患者住院治疗,2个月后患者做了冠脉搭桥术。
⑸患者:34岁,男,临床症状表现为:呕吐,腹泻,持续4-5天,听
诊正常。
未进行测试CRP指标前医生初步判定为:急性胃肠炎。建议患者
补水,补电解质。
测试CRP指标后为:CRP:>160㎎/L。医生诊断为:急性细菌
性胃肠炎。收入院,入院后再测256㎎/L。医生给开出氟派酸,补水,补电解质。3天后再测CRP:28㎎/L,明显下降。一日后患者出院。
◎影响基线CRP水平的因素:
① 年龄:婴幼儿、儿童较正常成人低。
② 吸烟:吸烟可影响病人的CRP水平基线。
③ 营养状况:严重的营养不良可削弱CRP水平的产生。 ④ 激素状况:严重的激素水平不足可以减弱CRP的产生。
⑤ 怀孕:怀孕期间CRP水平有少量增加,在分娩时可达到20
㎎/L。
⑥ 临床状况:并发感染的过程将影响CRP的水平。
⑦ 疾病的持续时间:CRP水平在发病的第一个12小时内可能
是正常的 ⑧ 感染的类型:病毒和表浅的细菌感染只引起较低的CRP水平
增高,全身性的和深度的细菌感染可引起大幅度的CRP水平增高。
⑨ 治疗药物的影响:抗生素和皮质类固醇的治疗将影响CRP水
平。
※ 全血C—反应蛋白(全血CRP):其临床意义与血清C—反应蛋白临
床意义相同,只是采用全血做标本。一般广泛用于儿童等不方便采静脉血的病人,其用血量少(10ul全血),指尖血或静脉血均可,适合妇幼保健院或儿童医院。 ※ 超敏CRP:超敏CRP用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测得3.0㎎/L以下的值)。
在冠心病、中风、周围血管栓塞等疾病诊断和预测中发挥重要作用。甚至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危险评估的“金标准”。部分学者认为超敏CRP可以作为心血管疾病(例如:心肌梗塞)危险评估的指标。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超敏CRP>3㎎/L时发生心肌梗塞的危险性上升,如果伴有高胆固醇说明发生心肌梗塞的危险性将会非常高。
检测结果 临床意义
<1.0㎎/L 为低危险性。
1.0-3.0㎎/L 为中度危险性,建议给予抗炎治疗;间隔2
周后再测一次,取平均值作为观察的基础。
>3.0 ㎎/L 为高危险性,建议给予抗炎和抗栓同时治
疗。
>10 ㎎/L 表明可能存在其它感染。
另外,超敏CRP诊断也用于儿科感染诊断。新生儿CRP水平通常很低(1-2㎎/L),由于新生儿的细菌感染发生很快,没有足够的时间产生大量CRP,所以大于此值时与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有关。用常规血清CRP
的检测反应不出微小的变化。而超敏CRP可满足儿科感染诊断的需求,监测小儿病情变化。 ※ 尿微量白蛋白(MA):微量白蛋白尿是指尿中含有少量,但属于不正
当情况下分泌出的白蛋白,微量白蛋白尿成因可能是肾小球性的(如:糖尿病性微血管病,高血压,小肾小球损害),肾小管性的(重吸收障碍)或者肾后性的。白蛋白和微量蛋白同时升高则见于肾小球-肾小管性蛋白尿,病因可能是肾小球疾病(肾病综合症)时肾小管重吸收负担过重,肾小球肾小管间质性肾病,或者糖尿病肾病所致的肾功能衰竭。综上所述,即MA是反应肾小球滤过性早期的一些改变,各种原因的肾病常见升高,特别适用于糖尿病患者的肾病损害的监测和疗效判断。也是在慢性病或长期用药的患者中医生要考虑到的一项指标,尽量优选一些副作用小和对肾脏损害程度轻的药物作为维持性或治疗性药物。因此有绝大部分医院已经把MA和HBA1C作为两项糖尿病病人定期监测的指标。其目的就在于观察糖尿病病人血糖水平控制的好坏程度和由于长期服药而对肾脏的损伤程度,从而提早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糖尿病合并肾病的机会。健康成人的MA<19㎎/L。所用标本即为患者新鲜的尿液。 ※
β2微球蛋白(BMG):β2微球蛋白是一种低分子量的蛋白质,BMG 通常由肾小球分泌,然后在肾小管被重吸收和代谢,肾小球滤过减少会导致血清BMG升高,而肾小管功能不足则会出现血清BMG浓度正常而尿液BMG浓度升高的现象。此外,显著增加的细胞解体现象,例如在急性白血病时,也可见血清BMG浓度增高。血BMG可用来衡量肾小球滤过功能,滤过功能下降时可见其升高。BMG也是反映肾移植排斥的灵敏指标,排斥发生后BMG值升高。健康成人血清BMG参考范围为:<2.5 ㎎/L ,尿液BMG参考范围为<0.25 ㎎/L。 抗链球菌溶血素“0”(ASO)检测ASO水平有助于诊断与链球菌感染有关的中毒性和致敏性疾病:如急性风湿热(主要症状有心肌炎,多关节炎,皮下结节,环形红斑)以及链球菌感染后急性肾小球肾炎。肝炎、肾病综合症、多发性骨髓瘤及巨球蛋白血症时ASO升高。在治疗过程中ASO常与RF和CRP同时应用更说明问题。
健康成人的血清ASO<200IU/ml,健康儿童血清<150 IU/ml。 类风湿因子(RF):将RF检测作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分级诊断标准之一。70-80%的类风湿患者RF为阳性、30%红斑狼疮的患者为阳性、其它结缔组织及慢性肝炎、老年人等具有一定的阳性率。同时观察RF的变化也是判断药物疗效和判断预后的指标。健康成人血清RF<50IU/ml。
免疫球蛋白IgA:IgA升高见于慢性肝病,慢性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湿疹-血小板-反复感染综合症。IgA含量低见于IgA合成不足(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蛋白丢失性肠病和烧伤病人。
免疫球蛋白IgG:IgG血清浓度升高见于慢性肝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感染性疾病。血清IgG浓度降低见于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蛋白丢失性肠病、肾病综合症和烧伤病人,肌强直营养不良时
※
※
※
※
由于IgG代谢过快也会出现血清IgG降低。
※ 免疫球蛋白IgM:IgM升高见于病毒,细菌和寄生虫感染,肝病,风
湿性关节炎,硬皮病,海洛因成隐者。IgM降低见于蛋白丢失性肠病,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以上IgA、IgG、IgM随年龄的变化参考值也变化,一般新生儿、儿童较正常成人低,因此在分析这三项指标时一定要考虑患者的实际年龄。
※ 补体C3;C4: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增高:风湿性疾病急性期,急性
肝炎肺炎,甲状腺炎等疾病;错误!未找到引用源。I型膜增生型肾小球肾炎:C3降低C4正常;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系统性红斑狼疮:大多数患者C3;C4降低;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严重肝病和营养不良,补体值降低;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其它风湿性疾病,常见C3;C4同时或其中一种降低。
※ 转铁蛋白(TRF):转铁蛋白存在血清中。它的主要功能是将铁转运至
增生细胞并且它是一个重要的生长因子。转铁蛋白血清浓度升高见于铁缺乏(如缺铁性贫血)、怀孕及服用雌激素。转铁蛋白血清浓度降低见于肾病、肿瘤、炎症。健康成人的TRF参考范:2.0-3.6 g/L.
※ 铜蓝蛋白(CER):半数以上的肝转移瘤及肿瘤等引起的胆道阻塞病人
血清铜蓝蛋白增高。肾病综合症时铜蓝蛋白降低。 ※ α1抗胰蛋白酶(AAT):AAT缺乏是遗传因素决定的,有明确的家族
史,与肝硬化、支气管扩张及胰腺纤维化有关。妊娠、雌激素治疗时及炎症、肿瘤疾病时,AAT会成倍增加。
※ 前白蛋白:是营养不良的诊断和监测;肝脏疾病诊断时可将前白蛋白
作为早期肝功能损伤的指标,它比白蛋白敏感。
以上蛋白的各项指标一般结合起来使用对临床帮助更大。具体组合如下:
类风湿性疾病:抗链球菌溶血素“O” 类风湿因子(RF) C-反应
蛋白(CRP)
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HBA1c) 尿微量白蛋白(MA) 免疫功能:免疫球蛋白IgA、IgG、IgM 补体C3 补体C4
肾功能系列:尿微量白蛋白(MA) 血清和尿β2微球蛋白(BMG) k轻链和λ轻链 转铁蛋白(TRF)
心血管疾病:载脂蛋白A 载脂蛋白 B 超敏C-反应蛋白(CRP) 肝脏疾病:铜蓝蛋白(CER) α1抗胰蛋白酶(AAT) 抗凝血酶Ш(AT3) 血液疾病:抗凝血酶Ш(AT3) 转铁蛋白(TRF)结合球蛋白(HPT) 感染检测:C-反应蛋白(CRP)结合球蛋白(HPT)
补体消耗:补体C3 补体C4 C1失活因子
营养状态监测:转铁蛋白(TRF) 白蛋白 前白蛋白
血清胱抑素C及其临床应用
核心提示: 胱抑素C(Cystatin C,简称CysC)亦称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是一种由120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13kDa的低分子量、碱性非糖化蛋白质。CysC基因在包括肾、肝、胰、肠、胃、肺及胎盘等所有组织中持续地转录和表达。研究发现CysC是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
胱抑素C(Cystatin C,简称CysC)亦称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是一种由120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13kDa的低分子量、碱性非糖化蛋白质。CysC基因在包括肾、肝、胰、肠、胃、肺及胎盘等所有组织中持续地转录和表达。研究发现CysC是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家族的成员之一,是目前发现的对组织蛋白酶B抑制作用最强的抑制物。同时CysC对木瓜蛋白酶、无花果蛋白酶、组织蛋白酶H及L也有抑制。
目前临床常用的肾功能检测以血肌酐、尿素氮等检测为主。血清尿素氮首先被作为肾功能的评价指标,但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一定的缺陷,因为当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减少到正常值的40%以前,尿素氮浓度升高缓慢,并且其血清浓度与外源性(蛋白质摄入量)与内源性(感染、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胃肠出血等)尿素负荷的大小有关;更重要的是肾小管对尿素氮有明显的被动重吸收,因此尿素氮不符合GFR内源性标志物要求。肌酐基本符合内源性GFR标志物的要求,目前国内外仍用血清肌酐作为临床常规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的指标。但只有当GFR下降接近一半时,血清肌酐才有明显的变化,且其血清含量受性别、饮食、肌肉量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肾功能损害的敏感血清学指标的研究一直是临床检验研究的热点之一。
已有研究证实CysC血清浓度与肾功能损害程度高度相关,能够准确反映人体GFR的变化。临床专家通过研究血中β2-微球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CysC浓度与GFR的相关性,发现CysC血清浓度与GFR的相关性最好,认为CysC是低分子量蛋白质中与GFR最相关的内源性标志物,甚至优于血清肌酐。因其基因属于“看家基因”,CysC蛋白具有产生率及释放入血速率恒定,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在近曲小管全部重吸收并迅速代谢分解,不和其他蛋白形成复合物等特点。其血清浓度变化不受炎症、感染、肿瘤及肝功能等因素的影响,与性别、饮食、体表面积、肌肉量无关,是一种反映GFR变化的理想的内源性标志物。
CysC因其自身特性越来越多地被用于糖尿病肾病肾脏滤过功能早期损伤的评价、高血压肾功能损害早期诊断、肾移植病人肾功能的恢复情况评估、血液透析患者肾功能改变监测、老年人肾功能评价、儿科肾病的诊断、肿瘤化疗中肾功能的监测等。
糖尿病肾损害是糖尿病严重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也是糖尿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肾损害在糖尿病早期就已开始,但此阶段病情较隐匿,通常无明显临床症状,而临床实验室常规肾功能检测因灵敏度低难以检出,因此糖尿病早期肾脏损害的发生和发展极易被忽视。临床专家通过比较早期糖尿病患者血清CysC、血肌酐及内生肌酐清除率与GFR的相关性,结果表明CysC与GFR具有更好的相关性,同时ROC评价也表明CysC的分析灵敏度和特异性均好于血肌酐及内生肌酐清除率,认为使用CysC检测可为糖尿病肾损害的早期诊断提供准确可
靠的临床检验指标。
高血压所致肾损害是高血压常见并发症,早期干预可改善高血压患者的预后。高血压是通过引起良性小动脉肾硬化而导致高血压慢性肾损害,临床研究表明在良性小动脉肾硬化出现临床症状之前,常规血液及尿液检查都还正常时,CysC血清浓度即出现异常,表明GFR已经改变,慢性肾损害已发生,因此通过检测CysC可为及早干预治疗高血压所致肾损害提供可靠的临床指标。
肾移植患者用血清CysC评价移植肾功能,国外已有较多的研究。已有研究表明CysC在肾移植术后肾功能监测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尤其是术后出现感染时具有早期诊断价值。相比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肾功能监测指标,CysC能更及时、灵敏、准确地反映肾移植术后肾功能的变化,对肾移植术后感染和急性排斥的早期诊断有着明显的优势。
POCT在基层医疗与健康管理中的应用
核心提示:POCT是检验医学发展的新领域,基于不受时间、地点及操作人员的,POCT具有操作简便、快速、效率高、成本低,试剂稳定且便于保存和携带,检验结果具有可比性等优点,目前正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目前,POCT产品的检测与应用范围日益广泛,应用的领域已涵
POCT是检验医学发展的新领域,基于不受时间、地点及操作人员的,POCT具有操作简便、快速、效率高、成本低,试剂稳定且便于保存和携带,检验结果具有可比性等优点,目前正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目前,POCT产品的检测与应用范围日益广泛,应用的领域已涵盖医疗、重大疫情的监测、个体健康管理、食品卫生安全监测、禁毒、司法(法医)、军事与灾难救援等。现将POCT的基本概念及其基层医疗与健康管理中应用的简要介绍如下。 1. POCT的基本概念
“POCT”是英文Point-of-Care Testing的缩写。在英文文献中一些不同的名称被使用,如Near-Patient Testing,On-Site Testing,Bed Side Testing,Home Use Testing,ExtraLaboratory Testing等,给其中文名称及其准确定义造成一定的困难。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床旁检验”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在科技部制定的《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国科发计〔2011〕705号)中将POCT表述为“现场快速检测”。
笼统的POCT定义,主要是指一些操作简便(非专业检验人员只要经过简单培训就可以操作),能够在中心实验室之外,如:病房、病人住所、医生办公室、急诊科、手术室、救护车上、战场、甚至学校、工厂等任何场所,开展的检验技术,其核心内容包括以下三个要素:一是从时间上讲,是快速检测;二是从空间来讲,是在病人和被测对象身边的检测;三是检测的实施和操作者是非专业检验师,甚至是被检测对象本人。
2. POCT在基层医疗中的应用
近年来,在国家财政的支持下,我国医疗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短缺,设备配置水平偏低的总体格局尚未改变,还存在功能少、性能低、不好用、不适用等问题,广大农村基层地区医疗机构的诊疗技术水平较低,许多常见多发病仍然缺乏经济有效的防控办法和诊治手段,疾病防治的科技支撑能力亟待提高,同时也广大基层医疗还存在“缺钱也缺人,最大问题是缺人”的问题。
随着技术的发展,POCT几乎可以检测所有临床检验实验室检测的项目,按临床疾病分类,可以进行血液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代谢与营养疾病、心血管疾病、肿瘤标志物、内分泌疾病等相关项目检测。如全程C-反应蛋白(CRP)是鉴别诊断细菌或病毒感染的基本工具,可动态监测病程和观察疗效,特别是对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有提示性作用,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基于免疫荧光测试技术的飞测™全程C-反应蛋白(CRP)检测,作为临床检验领域中的一种现场快速检测手段,仪器小型化、操作简单,医生、护士甚至病人都可操作,免去了繁琐的标本收集送检等过多的样本传送流程,缩短了发报告的时间,同时也降低了发生差错的机会,报告结果及时准确,是广大农村和社区基层医疗机构非常实用的适宜装备技术和产品,受到了基层医疗医护人员及患者的高度重视和青睐。
以农村和社区为主的基层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是疾病防控体系的薄弱环节。POCT在基层的普及应用,将有效提升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提高患者对基层医疗的信任度,使得许多常见病可以在社区、基层医院能作出正确的诊断和及时的处理,促进就诊模式的转变,是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以及“三好一满意”的有效途径之一。
3. POCT在个体健康管理中的应用 健康是人类自身最普遍、最根本的需求。推动健康管理从概念变成现实的主要因素在于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生态环境变化、医疗保健费用的增加以及广大公众对健康生活和健身的增长意识和需求快速释放,面向基层、家庭和个人的健康状态辨识、疾病预警、健康管理及亚健康状态干预等方向正在成为新的热点。
由于POCT可在没有医生直接参与下进行自我检测,适应了这种从“被动医疗”转向“主动健康”的改变和医疗市场的需求,也极大地推动了“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医学模式和就诊行为的转变,成为不可或缺的科技支撑。
目前,在个人健康管理方面大量应用的POCT产品是血糖检测系统和妊娠检测试条。在我国已有近1亿糖尿病患者。美国(糖尿病协会估计)约1千5百万人患糖尿病,每年因糖尿病死亡约18万人,因糖尿病后遗症带来的医药费每人每年多支出约1万美元。目前血糖仪及血糖试纸在美国、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已广泛用于家庭个人糖尿病管理、医院和诊所糖尿病管理以及人群糖尿病筛检等,其效果也得到证实。妊娠检测试剂的大量使用,主要是因为POCT检测方法的简单、准确和快速,加上出于隐私考虑,很多人也更愿意选择在家自己检测。
个人健康检测的POCT产品还包括疾病的自我诊断(传染病、胃肠道疾病、女性激素改变等)与疗效监测(肿瘤标志物放化疗监测等);居家健康自检产品,包括健康监测(如血脂、血糖、电解质、凝血指标、女性生殖道健康、骨健康)、营养评价(维生素和矿物质检测)、食品安全(牛奶抗生素残留、瘦肉精等)与家居环境(甲醛、过敏源、螨虫等)对人体健康影响、健康干预评价等。 4. 展望
POCT 是检验医学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医学进展和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产生的仪器小型化和操作程序简便化的结晶,是当代科技信息化的反映,也是国家医疗与健康保障战略的要求。 国家科技部主持的2010年启动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生物和医药技
术领域体外诊断技术产品开发重大项目”中,由广州万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的“新型临床即时检验分析仪器试剂一体化检测系统的研制”,旨在推动现场、快速、高灵敏度的POCT检测仪器及其配套试剂发展,研究内容包括基于荧光、发光、磁力等免疫层析定量分析仪器及其配套试剂;研制高性能血小板床旁检测仪、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仪、便携式血流变分析系统、便携式病原体高通量分析仪、毒品检测仪、干式化学分析仪等POCT 分析仪器及配套试剂。此课题提出了“突破关键技术、立足系统创新、追求便携及时、服务社区家庭”的POCT产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在科技部制定的《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国科发计〔2011〕705号)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现场快速检测仪器(POCT)等新产品”。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于2011年11月依托广州万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自检型快速诊断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从事POCT技术的开发,研制相关的试剂和仪器,积极发展和推广POCT的技术和产品。面向我国基层和社区,构建从中心医院到社区基层医疗机构的实时、快速检测体系。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和食品安全事件,提供从实验室到现场,从筛查预警到主动监测,从预防到控制的即时体外检测体系。面对日益增长的个体自我保健、自我预防、自我监测的需求,提供便携式自我检测产品。通过工程实验室的建设,带动国内POCT产业的整体发展,辐射相关行业,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品牌和影响力的生物工程研发和产业化服务基地。
国家卫生部在今年的“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中,在传染病诊断试剂产业的平台和能力建设中。突出了POCT产品开发的重要地位,为面对未来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和食品安全事件做好储备,为建设我国基层和社区的医疗机构的实时、快速检测体系服务。
可以预见,POCT技术必将有更大的应用空间和发展空间,POCT 检测对疾病诊断、治疗、预防及健康和亚健康监测将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不仅能更好地服务于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和惠及广大民生,也将渗透到每个人的常规生活诸多方面中,走向健康生活的亚万能时代。 (参考文献:略)
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核心提示:C反应蛋白(C-reactivenbsp;protein,nbsp;CRP)因其能和肺炎双球菌的细胞壁的C多糖起沉淀反应而得名nbsp;[1]nbsp;,是相对分子质量为115-140KD的血清β球蛋白。CRP持续增高提示机体存在慢性炎症或自身免疫疾病,CRP在病毒感染时不会升高,其变化不受患者的个体
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因其能和肺炎双球菌的细胞壁的C多糖起沉淀反应而得名 [1] ,是相对分子质量为115-140KD的血清β球蛋白。CRP持续增高提示机体存在慢性炎症或自身免疫疾病,CRP在病毒感染时不会升高,其变化不受患者的个体差异、机体状态和治疗药物的影响[2]。近年来,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采用超敏感方法检测到的CRP被称为超敏CRP。大量的文章研究显示,它在冠心病、中风、周围血管栓塞等疾病诊断和预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被认为是心血管病危险评估的“金标准”[3]。
1 C反应蛋白的生物学特性
CRP是一种主要由肝脏合成的蛋白质,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极微(平均值约为3.5 mg/L),当有急性炎症、创伤和冠心病时CRP会升高 [4] 。CRP含5个多肽链亚单位,非共价结合为盘形多聚体。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IL-1)对CRP的生成有调节作用。CRP的生物特性主要表现为能结合细菌、真菌等体内的多糖物质,在钙离子存在下,形成的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释放炎症介质,促进细胞间粘附和吞噬细胞反应,溶解靶细胞。在血管粥样硬化损害的早期还发现CRP与细胞膜形成的复合体附着在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由于各种原因的组织损伤血清中CRP浓度的升高,同时还会出现一系列的全身反应,包括发热、免疫反应增强等急性时相反应,CRP的水平与炎症的出现及其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5]。
2 超敏C反应蛋白与颅脑损伤
张吉平等[6]对129例颅脑损伤患者不同时期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的研究显示,颅脑损伤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且伤情越重,升高越明显。这说明超敏C反应蛋白不仅是一种疾病标记物,同时也参与创伤性疾病的致病过程,且创伤越严重,肝细胞在IL-6等细胞因子诱导下合成超敏C反应蛋白的速度越快,并释放入血液中。伤情越重,超敏C反应蛋白的下降速度越慢。这是因为决定循环中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的唯一因素是合成速率。当可刺激超敏C反应蛋白增加的因素没有得到完全控制,循环中超敏C反应蛋白也不会很快消失,会随伤情的好转而逐渐下降。可见,颅脑损伤后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幅度和持续时间是反映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和观察疗效的理想指标,对判断伤情轻重、预测预后有重要意义。
3 超敏C反应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
近年来研究表明,超敏C反应蛋白位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具有调节单核细胞聚集作用,超敏C反应蛋白是补体激活剂,与膜攻击复合物共同存在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内,可刺激组织因子生成,并且聚集的超敏C反应蛋白可激活补体。组织因子主要启动血凝过程。由于慢性微量炎性因子激活补体而引发脂质沉积于血管壁,通过浸润、聚集,造成血管损伤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7]。
研究发现,超敏C反应蛋白可在血管硬化损伤处趋化单核细胞,诱导单核细胞产生组织因子,激活补体,诱导内皮细胞产生黏附因子,使内皮功能受损,加速动脉硬化进展。超敏C反应蛋白也能与脂蛋白结合,由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系统,继而产生大量终末复合物,造成血管内皮损伤 [8]。
4 超敏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
美国内科健康研究(PHS)显示:超敏C反应蛋白在最高组别的患者将来疾病发作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的2倍,将来发生心肌梗死(MI)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的3倍,将来发生外周动脉疾病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的4倍。欧洲MONICA 的Augsburg研究显示:最高组别的人群高的超敏C反应蛋白人群将来发生冠状动脉疾病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的2.6倍[9]。
奚耀等[10]对163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研究显
示:冠心病患者的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了心肌受损的程度。因此,这项指标有助于对冠心病发生、发展和预后做出准确的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对冠心病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且随着病情加重,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呈上升趋势。因此,可以认为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对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均有重要临床价值。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积分无直接相关性。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有关,而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无关,这一结果证实,超敏C反应蛋白虽然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但尚不能作为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指标[11]。
5 超敏C反应蛋白与脑血管病
炎症反应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临床病情的一个敏感指标。其作为反映血管炎症状况的非特异性指标在评估脑血管疾病患者危险性及预后方面有一定价值[12]。
周伟君等[13]的研究显示:急性脑卒中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升高,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超敏C反应蛋白值与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年龄、体重指数、腹围、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呈显著相关; 超敏C反应蛋白值与收缩压、空腹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呈显著正相关。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卒中患病显著相关;血压、空腹血糖与血脂是影响超敏C反应蛋白的主要因素。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研究显示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4]。对40例脑梗死患者的研究结果表明,急性脑梗死组在治疗前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地高于正常人组,经治疗一周后则与正常人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可以认为,CRP通过多种途径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早期CRP的显著增高是提示预后不良的敏感指标[15]。还有研究结果表明,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的高低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提示超敏C反应蛋白可以作为判定患者病情轻重的指标之一[16]。另外,研究显示超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相关,早期监测超敏C反应蛋白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有警示意义[17]。
综上所述,超敏C反应蛋白作为一个灵敏指标,它的应用已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拓展到心脑血管疾病的预报和监测等多方面,随着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技术的发展,其临床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同时,超敏C反应蛋白这个指标应当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以发挥其在更广泛的医学领域的应用价值。 检测项目 胱抑素C(CYS-C) β-微球蛋白(BMG) 嗜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运载蛋白(NGAL) 视黄醇结合蛋白(RBP) 样本类型 肾功系列 血清、尿液 尿微量白蛋白(MA) 转铁蛋白(TRF) 尿液 1、尿微量白蛋白 (MA) 主要反映肾小管重吸收功能。 2、胱抑素C (CYSC)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反映肾小球滤过率变化的内源性标志物。 3、β-微球蛋白 (BMG) 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标志物。 4、转铁蛋白 (TRF)
肾小球滤膜功能损伤的标志物。
5、嗜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 急性肾损伤(AKI)的标志物。 6、视黄醇结合蛋白(RBP)
早期肾小管功能损害及肾近曲小管损害程度的检测指标,也可作为肝功能早期损害和监护治疗指标。
二、肾功能检测试剂盒的特点 1、六项检测值,评估全面
2、采用国际最新检测评估方法,前沿性强 3、尿液样本,采样简便
4、POCT三维散射比浊原理检测,快捷准确 三、试剂临床应用
肾功能项目临床科室应用
项目 科室 肾功能常规检查 肾内 心内科 微量白蛋白 (MA) 老年科 小儿科 神经内科 消化内科 其它 β-微球蛋白 (BMG) 肾内 各科室 相关疾病I 急慢性肾炎 心血管病变 高血压 儿童过敏性紫癜 动脉粥样硬化 胰腺炎肾损伤 职业病重金属中毒 糖尿病肾病 肿瘤 相关疾病II 糖尿病肾病 冠心病 糖尿病肾病 新生儿窒息 脑梗塞 系统性红斑狼疮 肾结石 慢性心衰 妊娠 心内科 小儿科 消化内科 其它 肾内科 消化内科(肝内科) 慢性心衰 儿童过敏性紫癜 胰腺炎肾损伤 职业病重金属中毒 糖尿病肾病 肝炎(急性慢性) 代谢综合症 高血压,心衰 新生儿营养 职业病重金属中毒 糖尿病肾病 儿童过敏性紫癜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 老年性高血压 糖尿病肾病 慢性心衰 缺血性心衰 脑梗塞 休克 手术,肾移植 儿童过敏性紫癜 妊娠高血压:妊高症 肝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 肝硬化 肥胖 急性冠脉动脉综合症 心梗 甲状腺疾病 肾病综合征 新生儿窒息 系统性红斑狼疮 原发性高血压 下肢血管病变 高血压 心梗 急性冠脉综合征 化疗监测 农药中毒 移植后排斥反应 痛风 冠心病心绞痛 心肾综合症 视黄醇结合蛋白 (RBP) 心内科 小儿科 其它 肾内 小儿科 内科 老年科 肾内 心内科,老年科 转铁蛋白 (TRF) 胱抑素C (CYSC) 烧伤外伤外科手术 泌尿外科 小儿科 其它 肾内 嗜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烧伤外伤外科手术 质运载蛋白 ( NGAL) 其它 原发性肾病 儿童过敏性紫癜 妊高征早期 糖尿病肾病早期 各种手术移植 系统性红斑狼疮 感染 炎症
四、检测平台优势
1、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速度快,结果准确,满足临床多科室的应用要求
2、6个通道,可同时进行多项目测试或多个样本同时测试,具有和各类医院其他检测设备可同步配套使用功能
3、样本无须特殊处理,操作简便
4、兼具POCT产品和综合检测设备功能,能同时满足不同医疗单位使用需求 五、收费标准 项目 胱抑素C(CYS-C) 收费编码 250307028 收费标准 20 17 13 备注 收费类型H β-微球蛋白(BMG) 250307009 35 收费类型H 化学发光法加收30 23 15元,荧光酶免疫法加收50元 51 39 嗜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运载蛋白(NGAL) 视黄醇结合蛋白(RBP) 250301018 未定价无编码 60 免疫浊度法加收15元(免疫浊度法加收15 元,报告30 23 尿mAlb/gCr比值时应另加尿肌酐测定费用3元) 21 16 17 13 尿微量白蛋白(MA) 250307006 35 250301007(血清) 转铁蛋白(TRF) 250301009(可溶性) 250307007(尿) 25 20 未定价格 六、市场容量及效益分析 1、市场容量预估分析
亚洲是终末期肾病的高发区,中国也是肾病较严重的区域之一,除先天性肾脏疾病,急性、慢性肾衰竭病人之外,由高血压、糖尿病、心脏功能障碍等引起的肾病患者也不断增加。据产业信息网数据,2006-2010年,中国因各种疾病导致的慢性肾衰发病为每百万人口777例。由此预估,肾功能检测,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2、效益分析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