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城镇化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

城镇化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

来源:吉趣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城镇化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

作者:聂萼辉

来源:《科技经济市场》2013年第10期

摘 要:文章基于投入-产出模型,运用1990-2011年中国七大区域的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城镇化水平对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城镇化对各区域技术创新影响存在差异。目前,中国的技术创新仍然较多的依赖于物质资本投入,科技人员没有发挥最大效用,人力资本水平不高,创新效率相对低下等,是建设新型城镇化所面临的难题。 关键词:城镇化;技术创新能力;影响 0 引言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得到稳步快速推进,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增加到2012年的52.57%。今年,中国步入了新一轮的城镇化浪潮——新型城镇化道路。城镇化进程伴随着要素集聚与经济发展,是促进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Lucas,1988)[1],而创新又是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的重要原动力(魏后凯,2011)[2]。因此,探究城镇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国内现有关于城镇化与技术创新的研究,可从两方面概括:一是,侧重于验证城镇化是否是促进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探讨城镇化与技术创新的关联机理(程开明、李金昌,2008;程开明,2010)[3-4];二是,重点研究城镇化对技术创新效应(即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能否通过技术创新间接促进经济增长等 (仇怡,2013;郝寿义,范小利,2012)[5-6]。这些研究表明,城市是技术创新的沃土,城市化有利于技术创新,对全要素生产率能产生积极影响,并可通过技术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

从以上分析可知,城镇化对技术创新具有积极效应。鉴于现有研究,大多用时间序列[3]、跳跃性的面板数据[4]又或者只是将技术创新作为中介变量[6]来检验城镇化对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这不利于从整体上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前者对后者的影响,也无法说明各区域城镇化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因此,本文将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投入产出模型,运用1990-2011年全国30个省市(重庆并入四川)的相关面板数据,探讨城镇化对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 1 模型设定

城镇化为何能对技术创新能力产生积极影响?其背后的机制如何?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发现,城镇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主要体现为:第一,城镇化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产生。城镇化发展本身会产生集聚效应,促使要素(人力与物质资本)集聚、经济活动集中,从而促进劳动分工、专业性与多样化的形成及发展,进而对技术创新产生积极影响[7-8]。第二,城镇化加速技术创新扩散与外溢。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方,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再加上集聚效应的影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响,人才流动更频繁,信息交流也更便利,能有效降低人员流动成本、信息沟通成本,进而提高知识与技术创新扩散的效率[2]。

为了考察城镇化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我们用城镇化与研发投入、人员投入的交互项来说明城镇化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建立的模型如下所示: (1)

创新产出(Y)。由于专利申请授权量能较真实的反映某地的技术创新能力,在此选用国内三种专利申请授权量指标来代表创新产出。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城镇化水平(URB)。用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数据来源于历年相应的《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与《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

研发投入(RD)。研发是创新产出的重要影响因素。的研发投入量存在缺失,缺失年份取前后两年数据的均值。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人员投入(HK)。由于专利一般由少数技术人员产生,因此用与科技活动相关的人员数来表示。1990-2008年的数据用科学家与工程师人员量,科技统计年鉴中该数据只统计到2008年,因而2009-2011年用RD人员量来替代。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2 实证分析

运用模型(1),根据魏后凯等(2010)的思路,按照七大区域(环渤海、长三角、东南、东北、中部、西南、西北)的地域框架,来考察不同区域城镇化水平对技术创新能力影响是否存在差异。通过检验发现,除中部地区显示需选用随机效应模型外,其余六大区域均判定采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但为了进行区域间的横向比较,我们决定所有模型采用个体固定效应。详细估计结果如表1:

表中的回归结果显示:七大区域调整的可决系数、F统计量均较高,说明模型中的解释变量能较好的说明对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各因素对七大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差异明显,这与各区域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条件及创新环境等密不可分。 首先,我们发现城镇化对技术创新的显著积极效应体现在东南、西南、西北三个地区。东南地区的城镇化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市场化经济改革的影响,该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从九十年始便处于上升阶段,城镇化水平所带来的集聚效应及创新扩散效应相当明显,无论是物质资本投入还是人力资本投入对创新产出影响都显著为正。西南与西北地区,都属于资源丰富,但资源开发度较低的地区,城镇化过程的发展为其提供的良好基础设施、研发投入以及一定量研究开发人员的集聚则是创新产生的必备条件。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环渤海、长三角两个城市化率水平较高的地区,城镇化却对技术创新产生了负效应。可能原因是,从整体来看两地区的城镇化规模较大,但城镇化的质量却不高,对技术创新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产生了消极阻碍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应。如何在城镇化过程中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提高创新效率,是提升城镇化品质、走新型城镇化道路需解决的难题之一。

其次,通过对比七大区域中城镇化与研发投入及人员投入的交叉项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发现,城镇化与研发投入的交叉项对技术创新影响显著为正,而城镇化与人员投入交叉项的影响则差异明显。环渤海、东南、西南地区显示出人员投入的积极效应;东北、中部、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水平的影响不显著;长三角地区负效应显著,该地区特点是人员投入虽多,人均产出却相对较少,创新效率不高。从实证结果知,虽然环渤海、东南与西南三地区创新能力依赖人员投入大于物质资本的投入,但两要素的影响差异不大;其他四个地区则主要是靠研发投入来推动技术创新发展。以上这些现象,反映出中国七大区域的技术创新仍基本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人员投入不足及人力资本水平不高、创新效率较低依旧是创新发展的短板。 3 结论及建议

考虑到区域内与区域间的异质性,我们分七大区域考察了城镇化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相关分析表明:第一,当城镇化水平处于上升期时,会对技术创新产生积极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当城镇化规模达到一定程度,而其发展质量又不高时,城镇化会阻碍技术创新的进一步发展。第二,各区域的技术创新发展依然没有摆脱粗放型增长模式,物质资本投入高,大部分地区存在人员投入少、人力资本水平不高等现象,进而导致了创新效率低下。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及相关分析,我们得到如下三方面启示:第一,中国未来的城镇化发展应协调小城镇与大城市的发展,在扩大城镇化发展规模的同时,注重发展质量的提高,走多元、节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第二,在稳步增加研发投入的同时,应拓宽海内外引资渠道,鼓励企业自主研发,三管齐下从而逐步提高创新效率。第三,中国各区域在注重培养本土科技人才,提升人力资本水平的同时,应加强吸引海外科技人才,尤其是海外华人的回流。国际化人才的回流对于增强中国及各地区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 Lucas, R. E.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 1988, 22 (1): 60-70.

[2] 魏后凱.现代区域经济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3] 程开明,李金昌.中国城市化与技术创新关联性的动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8,26(3):666-672.

[4] 程开明.城市化促进技术创新的机制及证据[J].科研管理,2010,31(2): 26-34. [5] 仇怡.城镇化的技术创新效应:基于1990-2010年中国区域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3,(1):26-35.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6] 郝寿义.范小利.城市化水平_技术创新与城市经济增长——基于我国25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2,(1):74-76. 湖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S12006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