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中医研究2011年11月 第24卷第11期TCN Res.November 2011 Vo1.24 No.11 计算栀子苷的含量,结果见表3。相对标准偏差为 1.12%。结果显示,所建立方法重现性良好。 表3重现性试验测定数据 取已知含量的样品5份,各约0.2 g,精密称定, 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200 mg/L的对照品溶液 5 mL;挥去甲醇;按2.2.2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 液。取上述供试品溶液各20 L,注入液相色谱仪, 测定栀子苷峰面积,计算栀子苷含量,并按下式计算 加样回收率,结果见表4。结果显示,加样回收率试 验符合要求。 2.7加样回收率测定 力Ⅱ样回收率(%)=塑 至垦 { 表4加样回收率测定数据 ×1。。% 2.8样品含量测定 根据3批中试含量测定数据,考虑药材来源及 生产过程中的损耗,确定含栀子以栀子苷(C。 H: 0 。) 计,不得少于1.40 mg。 参考文献: 按照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对3批中试产品进行 测定,测定结果见表5。根据测定结果,拟定本品每 片含栀子以栀子苷(C ,H 0。。)计,不得少于 1.40 mg。 [1]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成药标准汇编:中成药地 表5 3批中试样品栀子苷的含量测定数据表 方标准上升国家标准部分内科心系分册[s].北京: 2002:201—203.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 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附录36—38. [3]黄淑萍,李雪兰,陈铁山,等.HPLC法测定蓝芩口服液 中的栀子苷含量[J].中国药事,2005,19(11):667— 3 小 结 669. 经验证,原方法样品制备合理,且峰形对称,分 离度好,阴性无干扰,故采用原标准收载的方法作为 含量测定方法。 [4]吴红娟,王清波,谭朝阳,等.不同来源栀子中栀子苷含 量测定[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0(5):35—37. [5]吴学军.HPLC测定黄栀花口服液中栀子苷[J].中国实 验方剂学杂志,2010,16(8):67—68. ・ 黄淑萍等 等用HPLC法测定蓝芩13服液中栀 子苷的含量。原方法为薄层扫描分光光度法,操作 繁琐、误差大,而高效液相色谱法操作简单方便,系 统误差小,故改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其含量测定。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栀子或中成药中栀子苷的含 量亦见有关文献报道 。 [6]张大军,王兆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肾宁片中栀子 苷的含量[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12): 88—89. 收稿日期:2011—05—26;修回日期:2011—08—27 (编辑 陶 珠) 文章编号:1001—6910(2011)11—0028—03 ・临床研究・ 中药药浴配合常规疗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型16例 单海军,侯江红,智月丽,朱珊,董志巧,李玮,王勤,陈建设 (河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2) 摘要 目的:观察中药药浴配合常规疗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的退热疗效。方法:将本院门诊就诊的外感发热风热型患几 中医研究2011年11月 第24卷第11期TCM Res.November 2011 Vo1.24 No.11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l6例采用静脉滴 注炎琥宁注射液和12服柴黄颗粒基础治疗,治疗组16例在 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药浴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 占87.50%,对照组有效率占56.25%,2组对比,差别有统计 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药浴配合常规疗法对小儿外 感发热(风热型)有较好的退热效果。 关键词:中药药浴;小儿外感发热/治疗 中图分类号:R254 文献标志码:B 中药药浴是中医特色治疗方法之一。d,JL肌肤 柔嫩,皮肤角质层不如成年人发达,皮肤的渗透作用 较强,更有利于发挥药浴疗法的治疗作用。因此,中 药药浴在儿科有着广泛的使用空间和良好的临床疗 效。2010年5月一2010年6月,笔者采用中药药浴 配合常规疗法治疗fl ̄JD#l"感发热风热型16例,总结 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门诊就诊的外感发热风热型患儿 3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 组。治疗组16例,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平均 (20.93 4-13.11)个月;病程平均(23.62±13.73)h; 体温平均(37.84±0.87)℃。对照组16例,其中男 11例,女5例;年龄平均(20.62 -415.61)个月;病程 平均(25.62 4-13.87)h;体温平均(38.25 4-0.40)℃。 2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2病例选择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按照《儿科学》 相关标准。①临床表现为发 热,咽痒咽痛,鼻塞流涕,喷嚏,咳嗽;②咽部充血,扁 桃体肿大;③血常规检查提示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 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加。 2.2 中医诊断标准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 疗效标准》 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中 4 ̄JL#I"感发热的诊断标准,辨证为风热型。主症:发 热。次症:①恶寒;②鼻塞;③流涕;④咳嗽;⑤头痛; ⑥咽痛;⑦EI渴;⑧尿黄。舌脉及指纹:舌红,苔薄 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主症1项必备,次症符合 3项,舌脉指纹相符者,即可确诊。 3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给予静脉滴注炎琥宁注射 液(由重庆药友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9081240, 每支80 mg),6个月~<1岁每次60 mg,≥1岁每 次80 mg,每日1次;同时口服柴黄颗粒(由河南灵 佑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00801,每包4 g),6个 月~<1岁每次1/3包,1—2岁每次1/2包,>2~ 4岁每次2/3包,每日3次。若体温≥38.5℃,可口 服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由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 司生产,批号090907270,每瓶15 mL)以退热,每次 0.1 mL/kg,每4~6 h 1次,24 h内不超过4次。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药浴,药 物组成:柴胡20 g,青蒿20 g,薄荷20 g,连翘20 g, 荆芥20 g,炒牛蒡子10 g,JI J芎10 g。将以上药物粉 碎成直径0.5 em的粗颗粒,装袋备用,每袋160 g。 将制备好的药物放入清水中煎煮,煮沸5 min后滤 出药液,加清水配制成2 g/100 mL浓度的药液,温 度保持在(39±1)℃。6个月~3岁或体质量≤ l2 kg每次1袋,>3~5岁或体质量≥l6 kg每次 2袋,每次全身洗浴15~25 rain,每日1次。 2组均以3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 4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制订。 有效:72 h内体温恢复正常(腋温≤37.4℃,不再回 升)。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5 结 果 见表1。2组对比,经 分析, =3.86,P< 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 2组疗效对比 6 讨 论 小儿外感发热是小儿时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尤以婴幼儿期最为多见,在儿科急性感染性疾病中 占首位,临床以风热型最多。药浴疗法是一种简便 而有效的外治方法,特点是操作简便,适用面广,药 简效捷,临床安全,且可弥补内治之不足。此外,洗 浴是小儿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药浴疗法可寓 洗浴于治疗之中,不仅操作方便,避免了小儿口服药 物困难的弊端,而且不经过胃肠吸收,副作用小,易 为患儿和家长接受,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空间。本 研究所采用中药药浴方为本科室应用多年的经验 方,方中柴胡疏散退热,青蒿解表清热、宣郁散邪,薄 荷、炒牛蒡子疏散风热,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荆 芥发表散风,川芎祛风散邪。诸药合用,共奏开发腠 理、疏通经络、疏风清热之效。有研究 表明,d,JL 外感发热病位在上焦肺卫,“在卫汗之可也”,药浴 疗法可通过温热之力及药物本身的作用使周身腠理 疏通、毛窍开放,进而祛风发表,达邪外出,起到祛风 解表、发汗退热的作用。此外,炎琥宁注射液具有 清热解毒、抗病毒的作用,柴黄颗粒具有清热解毒 中医研究2011年11月 第24卷第11期TCM Res.November 2011 Vo1.24 No.11 的功效;此2药主要针对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型中 [4]侯江红,朱珊.小儿药浴疗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 版社,2011:26. 的热邪。配合中药药浴,中西结合,切中病机,故 获良效。 参考文献: 通讯作者:侯江红,主任中医师,河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 院,hjh3757779@sohu.com [1]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4:305. 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编号 2008BAI53B066);河南中医学院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资 助项目(编号2010XCXTD11) 收稿日期:2011—06—29;修回日期:2011—09—20 (编辑颜 冬)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 南京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4:76.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 药科技出版社,2002:263. 文章编号:1001—6910(2011)11—0030—03 -临床研究・ 284例无症状HIV感染者的中医药干预研究 张艳燕 ,李星锐 ,杨小平 ,崔伟锋 (1.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52;2.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河南郑州450004) 摘要 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经血液传播的无症状HIV感 活质量、提高其免疫力。 染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临 1 一般资料 床研究方法,选择经血液传播的无症状期HIV感染者284例 病例来源于2009年6月~2011年3月入组国 作为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比例约2:1。受试 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无症状HIV感染者中医 者入组后,根据中医辨证结果,治疗组给予相应证型中药制 剂,对照组给予相应证型中药制剂的模拟剂,试验周期18个 药早期干预研究》经血液传播途径的病例284例, 月。观察安全性指标和疗效性指标。结果:治疗后病毒载量 遵循随机、对照、盲法基本原则,采用完全随机方法, 相对稳定,CD4 计数有所上升,生存质量大大提高。结论: 设种子数为任意6位数,分段长度为6,按约2:1比 中医药有助干提高无症状HIV感染者的免疫力和生存质 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盲底产生后,由随机系 量,从而延缓其发病率。 统随机确定入组受试者所需组别。实验组根据辨证 关键词:无症状HIV感染者;血液传播;中医药干预 结果选用相应证型的药物,对照组根据辨证选择相 中图分类号:R512.91 文献标志码:B 应证型的安慰剂,观察周期为18个月。试验组 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cency syndrome, 179例,男101例,女78例;年龄平均(44.70 4-7.91) AIDS)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依据CD4免疫细 岁;病程平均(5.52±1.54)年。对照组105例,男 胞的数量,分为急性感染期、无症状HIV感染期、艾 55例,女50例;年龄平均(45.41±8.19)岁;病程平均 滋病前期和艾滋病期4个时期…。本次研究主要针 (5.35±1.03)年。2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 对处于无症状感染期的HIV感染者。经血液传播 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 感染后,患者多数已经处于无症状期8~10年之久, 2诊断标准 CD4 免疫细胞在持续缓慢减少,即将进入发病、死 2.1 西医诊断标准 亡高峰期。因此,提高无症状HIV感染者的生活质 按照卫生部、中华医学会《艾滋病诊疗指 量、延缓发病时间成为目前治疗的一项重要难题。 南》 。有流行病学史,HIV抗体阳性;或仅HIV抗 但根据WHO“艾滋病临床分期及抗病毒治疗指征” 体阳性。 的意见,无症状HIV感染者,由于药物的副反应、费 2.2 中医辨证标准 用以及耐药等原因,尚不适宜抗病毒治疗。因此,此 依据《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目临床技术方 期可根据HIV感染者的体质、生理机能及心理状 案》 、《艾滋病常见病症辨证治疗要点》 ]、《中医 态、较轻的症状表现、CD4细胞计数和血浆HIV— 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 等证型标准,共分 RNA含量,进行中医辨证治疗,以期改善患者的生 为无证可辨或气血亏虚证、气虚兼阴虚证、气虚兼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