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xx县“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
中期评估的情况汇报
2009年7月 日
在xx县十六届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
xx县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受县委托,向县常委会报告“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的情况,请予审议。
2006年3月8日xx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一五”规划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谋划布局了今后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十一五”规划已实施三年,为此,我们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和国家、省、市《关于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工作的通知》要求,对“十一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进展情况和提出的重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中期评估。总的来看,“十一五”规划执行取得阶段性成效,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进步,部分指标有望提前完成。同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县具体实
—010—0
际,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对策建议。
一、“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进展情况
(一)地区生产总值(GDP): 三年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2%,超过年均增长12%的规划速度。2008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8.3亿元,突破百亿大关,提前两年实现110亿元的“十一五”规划目标。
2006—2008年GDP完成情况140120161412108202005年2006年2007年年度GDP增速年均增速2008年2010年目标任务总量(亿元)100806040200(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三年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7%,超过年均增长11.4%的规划速度。2008年,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667元,已提前两年完成11550元的“十一五”规划目标。
(三)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08年,全县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95亿元,完成2010年3.5亿元规划目标的
—020—0
增速%
84.3%。三年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9.2%,超过年均增长20%的规划速度。
指标 年度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绝度额(亿元) 1.86 2.23 2.95 增速 30.9% 25.2% 32.0% 年均增速 29.2% 2006—2008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情况表
(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8年,全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2亿元,完成2010年68亿元规划目标的88.6%。三年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30.3%,超过年均增长20%的规划速度。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80706050403020100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10年目标0.350.30.25完成投资增速年均增速投资额(亿元)0.150.10.050年度
增速%0.2—030—0
(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8年,全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7亿元,完成2010年35亿元规划目标的90.6%。三年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3%,超过年均增长13%的规划速度。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情况400.250.2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年均增速完成额(亿元)3020100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10年目标0.10.050年度(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利润:2008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9.6亿元,已提前两年实现35亿元的“十一五”规划目标;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33672万元,已提前两年实现29900万元的“十一五”规划目标。
亿40200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动态 利润2005年
—040—0
2006年2007年2008年2010年目标增速%0.15
(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8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16元,完成2010年10000元规划目标的96.2%。三年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为15.2%,超过年均增长10%的规划速度。
(八)农民人均纯收入:200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671元,已提前两年实现4270元的“十一五”规划目标。
城乡居民收入情况100008000600040002000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10年目标(九)人口自然增长率:2006年、2007年、200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9‰、2.1‰、2.2‰。三年来,人口自然增长率均控制在4‰规划目标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情况4.3.532.521.510.5042.611.92.12.2人口自然增长率规划控制目标44增长率‰2005年
2006年2007年2008年—050—0
(十)城镇登记失业率:2006年、2007年、2008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控制在4.3%、4.2%、4.3%以内。三年来,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5%规划目标内。
城镇登记失业率情况5.20%5.00%4.80%4.60%4.30%4.30%5%5%5%5%失业率4.60%4.40%4.20%4.00%3.80%4.20%城镇登记失业率规划目标2005年2006年年度2007年2008年(十一)森林覆盖率:2006年我县森林覆盖率为30.76%,2007年为32.0%,2008年为33.23%,比“十五”期末增加4.99个百分点,与“十一五”规划目标全县森林覆盖率达35%差1.77个百分点。
森林覆盖情况2010年目标2008年2007年2006年2005年35.00%33.23%32.00%30.76%28.24% —060—0
(十二)城镇化率:2006年、2007年、2008年城镇化率分别为24.2%、25.4%、27.7%,比“十五”期末增加9.7个百分点,与“十一五”规划目标城镇化率达30%差2.3个百分点。
城镇化率情况3530253027.724.21825.4城镇化率(%)20151050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10年目标
我县实施“十一五”规划三年来,规划确定的13个主要指标中,已有5个指标提前两年完成规划目标,其余8个指标按目标进程顺利推进。
二、“十一五”规划重点任务完成情况
(一)工业强县步伐加快。一是工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加快了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干道建成区面积达3平方公里,入驻企业24户,其中:投产企业13户。2008年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
—070—0
产值32.3亿元,增长35%,主营业务收入27.9亿元,增长34.5%,利润7214万元,增长2.7%,工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二是优势产业主导作用明显。加大了对能源、机电、建材和农产品加工“四大优势产业”的培育力度。2008年四大优势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4.1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的86.1%,主导作用进一步明显。三是骨干企业逐步壮大。2008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82户,比“十五”期末净增38户,工业总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达32户,其中:超3亿元的企业14户,超5亿元的企业2户,骨干企业的规模进一步做大做强。四是工业投入力度加大。三年累计完成工业投入63.3亿元,新上和技改工业项目150个,其中:技改项目117个,技改投入28.4亿元;新上项目33个,总投资34.9亿元。
(二)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一是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增长。三年来,全县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1%,2008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34.11亿元。粮食生产基本稳定,2008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58.8万亩,粮食产量53.4万吨。农业结构改善,畜牧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52.5%。二是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以“一乡一业”示范乡镇和“一村一品”示范村为载体,加快了万亩蔬菜、万亩桑树、万头PIC种猪、30万亩优质苎麻、30万亩优质竹林五大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发展壮大了香椿、香葱、秦王桃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培育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户,东柳醪糟公司创建成全市首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发展农
—080—0
民专业合作社43家。三是基础设施继续改善。实施安全饮水工程,建成各类饮水工程42处,三年来共解决6.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和改建通乡通村公路301.8公里,全县50乡镇全部通油(水泥)路,有371个村通公路,占行政村总数的96.6%。四是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十一五”以来,推进了新农村建设“125511”工程和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建设。三年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4.9亿元,共建省、市、县级示范村61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15.9%,新农村建设示范片2个。五是扶贫解困力度加大。出台帮扶特困村“意见”,投入630万元支持10个特困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大力开展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新村扶贫、劳务扶贫和产业扶贫。六是劳务收入不断增加。大力实施劳务培训、阳光培训、扶贫培训等项目,三年来,共培训农村各类劳动力56.9万人次,劳务输转84.2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47.9亿元。
(三)服务业稳步发展。三年来,我县服务业稳步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2%。2008年,全县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2.6亿元。一是市场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启动了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加快了金利多农产品综合市场建设步伐,三八商贸中心、华源商城、华源生活广场等一批商贸中心建成运营,德克士等国内外知名企业陆续入驻,“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顺利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商品流通网络逐步形成,市场体系日趋完善。二是旅游业加快发展。进一步加大五峰山国家森林公园、清河古
—090—0
镇、净土寺和幸福桃园等景区景点的建设力度,成功钻探了朝阳温泉。举办全市首届旅游发展大会、第三届乡村旅游节暨清河古镇文化旅游节。三年来,累计接待旅游人次449万人,实现旅游收入13.85亿元。三是其他服务业不断发展。邮政、通讯、金融、保险等其他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进一步发展。
(四)城镇建设有序推进。一是城市空间不断扩大。加快了工业园区建设步伐,有序推进了北城新区和东湖新城的开发,拓展了城市空间,到2008年末,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3平方公里,人口达12.万人,其中竹阳镇常驻人口10.万人。二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全面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三年来,共投入城建资金11.68亿元,建成东大街延伸段、新华路东段等市政道路,北城大道、体育大道、滨河大道、云东大道、滨湖路等项目进展顺利。新建煌歌广场,改造青年广场。建成生活垃圾处理厂,开工建设护城河治理工程和生活污水处理厂。三是乡镇建设得到加强。完成了8个乡镇总规修编和3个村庄规划,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加快了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五)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一是交通建设进展较快。2008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017.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2公里。开通城市公共交通,加大了南大梁高速公路和国省道外迁的前期工作力度。二是水利建设深入推进。完成龙潭水库大坝枢纽工程建设,整治病险水库21座、山坪塘259口,清淤渠道1034公里,到2008年末,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4.16万公顷,蓄
—0100—0
引提水能力达到2.03亿立方米。三是清洁能源广泛运用。农村、城镇电网改造顺利推进,供电质量不断提高。地方电力发电装机
37000千瓦,年发电量1.2亿千瓦时,年供电量3.8亿千瓦时;天然气日产量110万立方米,年供气量2200立方米,城镇气化率达
75%以上;全县累计建沼气池3.63万口,占适宜建池农户的28.2%。四是通讯网络不断完善。2008年末,全县电话固定电话用户101078户,移动电话用户267793户,电话普及率为97.4%,乡镇互联网业务全部开通,互联网注册上网用户17590户。
(六)项目建设取得突破。一是争取项目资金成效明显。三年来,向上共争取项目256个,到位资金8.97亿元。二是重大项目实现零的突破。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石河天然气净化厂以及利森新型干法水泥3个项目被纳入四川省2008年度重大项目,具有历史性突破。三是重点项目顺利推进。三年来,全县共实施132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1.6亿元,石河天然气净化厂、龙潭水库、县人民医院住院大楼、双马长途汽车站等55个项目已竣工投产;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利森水泥、海螺水泥、护城河治理、殡仪馆建设等77个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国省道外迁、南大梁高速公路、百岛湖温泉开发等其他项目正在加快前期工作。
按照“十一五”规划确定的82个“四个一批”重点项目,由于省、市对达州天然气化工规划布局的调整,我县不再实施玖源化工技改扩能、天然气发电、硫化工三个项目,但是我县加大
—0110—0
了招商引资力度,三年来又增加了海螺水泥、利森水泥、索渝燃气、拓威搪瓷釉料、鹏翔电子、顺鑫农业等一批重点项目。截止2008年底,我县已实施132个重点项目,超过“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四个一批”重点项目个数。对项目规划中列入竣工投产、加快建设和新开工的麻文化博览馆等17个项目,由于目前不具备开工条件,已在2009年的年度计划中全部列入储备项目,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因此,从总体上讲,我县重点项目建设能确保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
(七)资源节约环境改善。一是资源节约取得成效。严格保护耕地,大力推进“金土地”工程,三年来,全县共整理土地2.98万亩,新增耕地面积0.39万亩。加大了对工业和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二是生态保护力度加大。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项目,2008年末,成片造林2.36万亩,封山育林6.8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3.23%,治理水土流失44.8平方公里。三是节能减排初见成效。三年来,共关停和淘汰落后产能企业3户,全县82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纳入能耗统计和能耗监控,加大了县电力公司、玖源化工等8户省市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降耗力度,促进了万元GDP综合能耗和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的降低。依法划定45个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对东柳河、铜钵河等重点流域开展全面治理,完成了14户纳入省市限期治理企业的治理任务,减少了化学需氧、氨氮、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四是环境质量有所改善。通过治理,城乡大气环境基本达到
—0120—0
国家二级标准,县内几条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基本达到国家三类标准,县城各功能区环境噪声基本实现达标排放,县域环境得到改善。
(八)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一是改革不断深化。坚定不移地推进了扩权强县试点改革,制定了激发乡镇活力“十条意见”,继续推进了农村综合改革,开展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了水、电、气公用企业改革,全面实施了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等。加快了行政改革步伐,建立政务服务中心,成立行政审批股,实行项目并联审批制度。二是对外开放不断扩大。2008年,我县自营出口创汇实现1088美元,同比增长202.2%,实际利用外资55万元,已提前完成1000万美元的“十一五”规划目标。三是招商引资取得实效。依托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三年来,全县招商引资履约项目共105个,引资总额.78亿元,实际到位资金56.36亿元。石河天然气净化厂、利森水泥、海螺水泥、百岛湖温泉开发等一批上亿元的项目先后入驻我县。
(九)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一是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建立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组建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建立企业产盟1个,研发国家级重点新产品3个、省级重大创新产品1个,实施省级科技计划项目21项,申请专利52项、获得授权专利11项、实施专利技术6项,转化重大科技成果23项。二是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全面落实“两免一补”和贫困学生救助制
—0130—0
度,启动了27所学校灾后重建项目,加大了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力度。县职中、百岛湖职业技术学校分别创建成“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省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高考成绩连续数年稳居全市首位。三是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加快了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建县医院住院大楼和妇幼保健院综合大楼投入使用,原红十字医院转型为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县中医院门诊住院医技综合大楼和23个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国债项目正在抓紧实施。2008年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82万人,参合率达到94%。四是文体广电齐头并进。县文化馆创建成国家一级文化馆,县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三级馆。在35个村实施了农民体育建设工程项目,成功承办了“省十运会”,竞技体育取得较好成绩,获得奖牌84枚。实施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项目600个点,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8%,有线电视用户达56560户,直播卫星用户15000户。其他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十)和谐xx顺利推进。一是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不断加强。“十一五”以来,通过实施“就业促进民生工程”,全县新增就业人员9578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农民再就业5309人。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2008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53237人、基本医疗保险34349人、失业保险20050人、生育保险3396人、工伤保险14508人。全面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切实保障了全县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2008年末,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分别
—0140—0
为18600人和43750人。二是安全生产成效明显。煤矿瓦斯治理和整顿关闭取得阶段性成效,隐患排查“十项专项整治”行动扎实推进,2007年以来杜绝了煤矿较大以上事故,2008年摘掉了“四川省安全生产重点监控县”帽子。2008年全县各类伤亡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分别比2005年下降56.32%、34.88%、61.43%。三是信访工作深入开展。开展领导大接访和干部下访活动,建立信访群众接待中心,开通“热线”和“信箱”,着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三年来,我县信访总量持续下降。四是社会治安得到加强。加大了法制宣传力度,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全县社会治安总体稳定,群众安全感明显提升。制定和完善应急处突预案,增强应急处置能力,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创建成“省级平安县”,荣获“全省维稳工作先进县”。
三、“十一五”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够合理。2005年我县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3:36:31, 2008年我县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8:45:27,工业已大大超过农业占据我县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但与全省的三次产业结构比19:46:35相比,农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二)经济发展质量不高。2008年,我县GDP的绝对数和增幅位居全市第一,但经济发展质量不高,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为2.49%,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84个百分点,比全市平均水平低0.84个百分点。
—0150—0
(三)城乡发展不够协调。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由2005年的1.9:1,逐步扩大到2007年的2.0:1和2008年的2.1:1.
(四)能源消耗水平较高。2007年,全县万元GDP综合能耗为1.45吨标准煤,比同期全国平均水平高0.29吨标准煤,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02吨标准煤。万元工业增加能耗为6.10吨标准煤,比同期全省平均水平高3.48吨标准煤。
(五)主要污染物排放大。2008年,全县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21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为8029吨,要实现到2010年两项指标分别控制在4326吨、6771吨目标内,难度较大,减排任务艰巨。
四、新形势下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十一五”规划中期实施情况的评估分析,我县“十一五”实施三年来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已有5个主要指标提前完成规划目标,其余8个指标按目标进程顺利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虽然2008年三季度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国经济增长趋缓,但我县属非外向型经济,对 “十一五”规划总体目标的完成影响不大,因此,建议对“十一五”规划的主要指标不作调整,但应对纳入“十一五”规划中因形势发生变化不具备开工条件的重点项目进行微调。
今后两年,是我县“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县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要以理论
—0160—0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开明开放、奋发向上、苦干实干、富民强县的“十六字”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建成川东工业强县、川东现代农业示范县、川东一流中等城市、四川经济文化强县的“四大目标”,按照“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服务特色化”的要求,抓住扩大内需和灾后重建两大机遇,立足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动力,加强社会建设加快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强力推动xx早日进入川东一流方阵。
(一)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一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围绕建成“川东现代农业示范县”的目标,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以“一乡一业”示范乡镇和“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为载体,加快万亩蔬菜、万亩桑树、万头PIC种猪、30万亩优质苎麻、30万亩优质竹林五大特色产业示范基地的建设,发展壮大油菜、马铃薯、香椿、香葱、藠头、秦王桃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做大做强东柳醪糟、顺鑫农业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带动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水、土、路三大基础工程,全面整治病险水库,加快渠系配套建设,大力实施安全饮水工程;扎实推进“金土地”工程,沃土工程,中低产田土改造工程;继续
—0170—0
推进村村通公路建设,全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整村推进的原则,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125511”示范工程和示范片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实施劳务开发战略,抓住劳务培训、输转、就业和维权关键环节,加强农民工劳务培训,推进劳务有序输转,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强化农民工维权服务,努力增强农民收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二)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一是继续贯彻落实促进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十二条措施。围绕建成“川东工业强县”目标,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认真落实“十二条措施”,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加快我县工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步伐,促进工业跨越式发展。二是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按照“功能分区、合理布局、规范有序”的思路,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工业集中区供水、供电、供气、道路、通信、光缆、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集中区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努力打造省级经济开发区。加大招商引资和产业承接力度,鼓励企业退成进郊,引导优势产业向工业集中区集聚,打造工业经济发展“洼地”。三是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加大对优势资源的开发力度,进一步强化能源、机电、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扶持优势产业的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市场竞争力。重点抓好一批优势产业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四川索渝城市燃气调峰工程、地热资源(温泉)开发项目、大中型养殖场沼气建设等一批能源产业项目,加快川东电缆
—0180—0
扩能工程、鹏翔电子PX2000膜式燃气表等一批机电产业项目,加快海螺水泥、利森水泥、沽竹水泥技改扩能等一批建材产业项目,加快东柳醪糟5000吨出口生产线、顺鑫农业十万吨大米生产线、铭泰农业生猪屠宰加工项目、玉煌牧业肉羊屠宰加工项目、玉竹麻业优质苎麻纤维开发项目、竹林开发项目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项目。四是加大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改力度。强化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加大投入,抓好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川东电缆公司、川环科技公司技术中心的研发水平,强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提高企业竞争力。五是破解生产要素瓶颈制约。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加强银企合作,积极化解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保证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土地供应。加强煤、电、油、运的调度,满足企业生产所需。
(三)加快推进服务业特色化。一是重点发展旅游业。围绕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两条主线,强化旅游资源的挖掘、开发、包装、宣传,以温泉开发为重点,推进百岛湖温泉旅游开发项目的建设,继续打造五峰山国家森林公园、清河古镇、净土寺等景点景区,加快川东竹海争创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步伐,大力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二是加快发展现代商贸。着力优化商业网点规划布局,完善城乡市场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综合市场建设,培育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专业市场,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推进乡镇农贸市场改造,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商
—0190—0
品流通网络,努力扩大消费。三是积极发展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交通运输、金融、信息、科技、涉农服务等主要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运用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大力拓展文化、体育健身、医疗保健、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
(四)加快推进城镇化。一是坚持规划引导。围绕建成“川东一流中等城市”目标,按30万平方公里、30万人口的规模,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规范高效的城市管理,个性鲜明的城市形象。二是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按照“开发新区、改造旧城、绿化美化、完善功能”的思路,坚持用绿竹美化城市、用人造水景增添城市灵性,增强城市活力,提升城市形象。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有序推进北城新区和东湖新城开发,拓展城市空间;分步实施北门片区、西门片区、关仓坝片区旧城改造,搞好护城河治理及安置房建设,加快穿城区国省道改造及外迁步伐,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快市政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三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大力发展建制镇,积极发展小集镇。完成杨家、团坝等14个乡镇总规修编,加快石桥铺、周家、石河、庙坝等9个国家和省试点小城镇建设,带动其他场镇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
(五)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按照“谋划项目全覆盖,储备项
—0200—0
目全细化,申报项目全对接,开工项目全顺利,竣工项目全合格”的“五全”要求,全力以赴抓好项目工作。一是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抢抓扩大内需和灾后重建两大机遇,根据国家新增投资的方向和重点,用好“扩权强县”试点,积极向上争取,使我县更多的项目纳入预算盘子,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建立争取项目资金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争取项目资金的合力。二是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实行县级领导挂包重点项目制度和项目建设工作目标责任制,完善重点项目协调机制,建立重点项目并联审批制度,加大对重点项目建设督查的力度,确保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重点抓好今明两年我县“四个一批”重点项目、新增投资项目和灾后重建项目。三是加强项目监督和管理。严格执行新开工项目“八个必须”的开工条件,切实从源头上把好项目开工建设关。严格项目建设基本程序,坚持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合同管理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等制度,管好用好项目资金,加强项目质量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四是科学谋划储备项目。按照国家产业和投资方向,依托我县的优势资源、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围绕“十一五”规划目标和“四大目标”科学谋划一批项目,做到项目谋划全覆盖。抓好全县重点项目储备库建设,大力储备一批项目,加快项目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工作,提高储备项目的成熟度。
(六)加快推进节能减排。一是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按
—0210—0
照国家产业,加快淘汰电力、建材、铁合金、焦炭、化工、煤炭、造纸、食品等行业的落后产能,限期淘汰国家明令禁用的机电设备和工艺。二是加强节能减排的源头控制。严格控制电力、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的新项目,把节约能耗和环境评价作为新开工项目审核的前置条件,坚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三是推进重点企业节能。全县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必须全部纳入能耗统计和能耗监控,省、市重点用能企业必须采取措施节能降耗, 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任务的实现。四是加强污染整治。加大对苎麻脱胶、洗煤、造纸、电力等行业的重点企业和农村面源污染的治理,严格控制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完成省市下达的限期治理任务,确保“十一五”减排目标的实现。
(七)加快推进改革开放。一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认真落实激发乡镇发展活力“十条意见”,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投资、财政和金融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行政管理改革等重点领域的各项改革,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为“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动力和保障。二是大力发展对外贸易。要扩大对外开放,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走以质取胜和多元化发展的路子,优化产品出口结构,大力推动优质农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努力保持出口稳定增长。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提高招商引资
—0220—0
质量和水平。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以成渝经济圈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为主攻方向,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围绕竹林等优势资源的开发和苎麻等优势资源的深度开发开展招商引资。
(八)加快推进改善民生。一是继续实施“8+3”民生工程。大力推进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文化卫生、百姓安居、道路通畅、环境治理、基层干部因病返贫救助、白血病患者救助、贫困热线救助等十一项工程,切实把为民、惠民工程办实办好,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二是大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深入实施净化、绿化、美化、亮化、硬化以及居民行为规范化等六大工程,彻底改变城乡环境卫生面貌,营造良好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三是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着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完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既要推进县职中新校区建设、特殊教育学校迁建工程和县中医院门诊住院大楼建设等社会事业重大项目,又要突出抓好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农村的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项目。
总体来看,“十一五”以来,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势头良
—0230—0
好,主要经济指标有望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我们坚信,今明两年,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及其常委会的支持下,在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必将完成“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
附件:xx县“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0240—0
附件:
xx县“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指 标 地方生产总值(亿元) 2005年实际 67 7232 1.4 27.2 19.1 10 8712 3270 6208 1.5 4.6 28.24 18 2006年实际 79.4 84 1.86 36 22.2 16.2 12783 3522 6862 1.9 4.3 30.76 24.2 2007年实际 99.8 10723 2.23 45.4 26.2 24.6 19461 4072 8258 2.1 4.2 32 25.4 2008年实际 118.3 12667 2.95 60.2 31.7 39.6 33672 4691 9616 2.22 4.3 33.23 27.7 “十一五”前 三年年均增长(%) 14.2 16.7 29.2 30.3 18.3 44.3 57.5 年均增加473元 15.2 — — — — 2010年目标 110 11550 3.5 68 35 35 29900 4270 10000 4 5 35 30 “十一五”年均增长(%) 12 11.4 20 20 13 28 28 年均增加200元 10 — — — — 人均地方生产总值(元) 县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人口自然增长率(‰) 城镇登记失业率(%) 森林覆盖率(%) 城镇化率(%)
—0250—0
—0260—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