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博科夫《微暗的火》中的误读
作者:胡维申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6期
摘 要:纳博科夫因其小说精巧新颖的问题被认为是西方世界两大文体家之一(另一位正式乔伊斯)。许多文学评论家称赞纳博科夫为最好的文体家之一,将他归为美国文坛最杰出小说家之列。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却鲜有学者对纳博科夫的文学作品进行深度研究,这种状况在1960年他的成名作《洛丽塔》出版后彻底发生了变化。对于纳博科夫的研究一时蔚然成风,其中除了对于《洛丽塔》的分析之外,其另一本小说代表作《微暗的火》也被众多学者所研究。美国俄裔作家的小说《微暗的火》被文学界赞誉为继《芬妮根守夜人》之后小说界第一次文体创新。玛丽麦凯西称赞其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西方小说之一。本文从《微暗的火》小说独特的文体结构入手,从误读角度对小说进行了研究,并指出这种有意而为之的误读所产生的意义。
关键词:纳博科夫;误读;《微暗的火》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6-0-01
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与19年出生于圣彼得堡的一个贵族家庭,他是家中长子。当布尔什维克掌握政权后其家族居家离开故土,首先移民至伦敦。纳博科夫在剑桥的三一学院度过了自己的大学生涯,大学毕业后,那先后用俄语发表小说、短篇小说、诗歌、戏剧以及翻译作品,被公认为移民作家中的佼佼者。1940年,他与妻小移民美国。1941年至1948年间他在韦斯利学院任教,他还时任康奈尔大学文学教授,直至1959年退休。他的第一本英文小说《塞巴斯蒂安骑士的真实生活》于1941年出版,而他最知名的小说《洛丽塔》带给了他国际声誉。1973年他获美国文学国家奖章,1977年他病逝于瑞士蒙特。他的主要作品包括:小说《卢宁防守》和《礼物》,英语小说《洛丽塔》、《普宁》、《微暗的火》以及《阿达》;自传体小说《说吧,记忆》;《爱丽丝梦游仙境》俄译本以及《欧根·奥涅金》英译本。
或许没有人能像玛丽麦卡锡那样将《微暗的火》这本小说的魔力形容的如此贴切:“《微暗的火》是一个玩偶匣,一块瑰丽的宝石,一个上弦的玩具,一次疑难的棋局,一场地狱般的布局,一个捕捉评论家的陷阱,一部由你自行自制的小说。” 这本小说由四部分构成:分为四个诗章的999行英雄双行体长诗,以及由查尔斯·金波特编辑的前言、注释和索引。金波特自称是来自赞巴拉的学者,是美国诗人约翰·谢德的朋友。他受谢德遗孀之托将诗人生前最后的著作—四个诗章的长诗《微暗的火》编辑成册。然而,他显然是一个满脑子幻想的人,即使叫他疯子也不为过。他通过注释将谢德的长诗大量曲解,并将一个叫做赞巴拉国国王的故事放进了诗里,并暗示他就是那个被的异国国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纳博科夫的这本小说中有许多的次级文本。首先是谢德的叙事长诗《微暗的火》,然后是金波特的小说《孑然一身的君主》。整个小说并没有明显的情节,因为每一个层面的叙事都是被另一个面所构建的。不同人物所讲的是脉络不清,真假难辨的纠缠在一起。它的故事、事实以及人物似乎散落在书中不同的角落,等待着读者的自行联系与建构。
在深入这部魅力无穷的作品之前,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历史上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对于文学作品的见解。在柏拉图的哲学世界中,存在一个理型的世界。在理型的层面,万物均以其最完美的形态呈现并从来不会改变。这种静止的状态使得它们能够保持永恒,它们是人类物质世界万物所产生的源泉。现实世界的一切在柏拉图看来只是理型世界的复制品,它们都无法达到理型的完美无缺。而柏拉图认为文学作品是现实生活的复制品,也就是复制品的复制品。换言之,文学作品是无法指向绝对真实的。也许只有抱着这样的认识,我们才能试图去了解《微暗的火》所造成的误读,读者需要做的是重建与解构,而不是寻找绝对真实。
为什么会产生误读呢?的确,读者间的个体差异是不容忽视的,然而并不是每部文学作品都能引出如此众多的不同见解。尽管《微暗的火》被认为是纳博科夫最为复杂精巧的小说(并不是所有人都称其为小说),它的主要情节与字面含义仍然是比较清晰易懂的。然而,作者在文体结构上的创新就显得不那么平易近人了。作为一位文体学家,纳博科夫总是在创作诗性的小说,其中充满了暗喻以及影射并希望读者借助这些线索找到“答案”。然而在《微暗的火》这本小说中,他将之前诗歌与小说中的联系割裂开,将他小说中所有的元素一股脑的至于读者面前,以期读者自行建构。他总是对读者抱有很高的期待,读者的参与是《微暗的火》重要的一环。对于纳博科夫而言,所有的艺术都是一种欺骗而这些欺骗只是文字游戏的一部分而已。读者必须全情投入这个游戏的世界,因为只有他们积极地参与才能使整个故事编的有意义。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我们甚至不能确定谁才是前言、长诗《微暗的火》、注释以及索引真正的作者。关于《微暗的火》书中作者的假设至少有五种:1,谢德是诗的作者,他抒发了对妻子与女儿的爱,并且对宇宙与艺术,生与死进行了思考。整个故事与赞巴拉和查尔斯没有任何关系,她是一个窃取谢德诗的贼,正如月亮从太阳身上偷取光芒一般。2,谢德是整本书的唯一作者,金波特是他镜中的形象。金波特这个谢德创作出来的形象使得他能够表达一些他自己不能直接表达的想法。3,金波特隐瞒了自己赞巴拉流放国王的身份,他才是整本书的唯一作者。谢德的诗这不过是金波特隐晦的自传。4,谢德是诗的作者。金波特的确是他的同僚,他是一个移民,患有妄想症并几近自杀。在编辑诗的过程中,他的幻想让他相信他是赞巴拉的国王。5,波特金博士是整个文本的作者,波特金是一个精神患者,他再写一本虚构小说,其中包括了金波特,编辑以及叙述者。
纳博科夫用纯熟的创作手法为所有读者构建了一个游戏盒子,将读者引向无限的可能与谜团。当我们在误读小说时,书中的人物也在不断地对诗歌本身进行误读。然而,这种误读并不是一种消极谬误的行为,而是一种结构与再创作,对于文学而言,也许主观是我们通向所谓真实的唯一方式。 参考文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李小均;纳博科夫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2、肖谊;论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美国小说的元虚构性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赵君;艺术彼在世界里的审美狂喜[D];暨南大学;2006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