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新的国家标准新标准为强制性标准,而且不设过度期,3月1日起正式实施,同时废除旧标准,而在以往一般有两年的过度期,这次没有了。
二是新标准在内容方面变化较大,在适用范围、牌号、尺寸要求、力学性能、表面质量、标志、检测及判定方法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的要求。如新标准在分类、牌号上增加了细晶粒热轧钢筋:HRBF335、HRBF500;在订货合同上增加了“标准编号、产品名称、钢筋牌号、钢筋公称直径、长度及重量、特殊要求。”在螺纹钢长度规定上,也有新的变化。旧标准规定“允许偏差不得大于+50mm”,而新标准则规定“正常交货时偏差为±50mm,当要求最大长度时,其偏差为-50mm,当要求最小长度时,其偏差为+50mm。”这就意味着,现在9米定尺的螺纹钢,可以短25mm,也可以长出25mm,都是符合标准的。这样一来,钢厂就以节省一些材料。
三是新标准在钢筋的标志识别上作了改变,钢贸商必须掌握。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对贸易商来说,最重要的要数螺纹钢的标志了。”标志就是刻在钢筋上的标记,旧标准HRB335用“2”表示;HRB400用“3”表示;HRB500用“4”表示。而新标准的标志作了变动:HRB335用“3”表示;HRB400用“4”表示;HRB500用“5”表示;HRBF335用“C3”表示;HRBF400用“C4”表示;HRBF500用“C5”表示。牌号带F的抗震钢筋在标牌和“质保书”上要明示。今后看到钢筋表面刻着“4”,就是HRB400,也就是现在说的Ⅲ级螺纹钢,不过今后Ⅲ级螺纹钢不称了,要是叫HRB400钢筋。
四是新标准对钢筋性能的一些指标进行调整。比如新标准对钢筋的抗拉强度降低了,旧标准(HRB335、HRBF335)为490Mpa,新标准改为≥455Mpa;旧标准(HRB400、HRBF400)为570Mpa,新标准则下降到≥0Mpa。
新标准对表面质量的规定:“只要经营钢丝刷子刷过的试样的重量、尺寸、横截面积和拉伸性能不低于本标准的要求,锈皮、表面不平整或氧化铁皮不作为拒收的理由。”这就是说,按照新标准,生锈的螺纹钢不能算作质量问题,不是算有害的表面缺陷,客户不能要求退货。这些对经营螺纹钢的贸易商来说确实相当重要,要运用新的标准保护用户和自己的合法利益。
五是新标准与国际接轨,有利于钢筋的出口。这次新颁布的《热轧带肋钢筋》新标准(GB1499.2-2007),是对应国际标准ISO6935—2:1991,同时参照国际标准ISO/DIS6935—2(2005),所以新标准与较大的变动。这样,新标准与国际标准基本接轨了,也就是说根据新标准生产的钢筋符合国际标准,这有利于国产钢筋直接打入国际市场。
正因为新标准与旧标准有较大的不同,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因此对于从事钢筋贸易商的钢贸商自然十分重视,有的还专门组织销售员进行学习。所以运行新标准,来维持客户和自制利益,这是很重要的。如有家钢贸公司为下游客户提供一批钢筋,对方测试后说抗拉强度不符合标准,这家贸易公司把新标准拿出来,对方一看,也就认可了,认为符合国家标准,就不再提出质量异议。此外,新标准对钢筋的标志、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订货合同内容、检测及判定方法等方面,都有新的规定和新的要求,经营螺纹钢的销售员必须了解,以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同样也维护客户的正当利益
热扎带肋钢筋新标准3月1日起实施,钢筋标志等有较大变化
(发稿时间:2008-3-25 10:34:37 阅读次数:1109)
国家强制标准GB1499.2-2007《钢筋混凝土用钢 带肋钢筋》从2008年3月1日起开始实施,新标准代替GB1499-1998《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和GB13014-1991《钢筋混凝土用余热处理钢筋》,与原标准GB1499-1998相比,新标准标识及部分技术要求等有较大变化,在此提请有关施工、监理、检测人员
注意:
(1)标准名称改为“钢筋混凝土用钢 带肋钢筋”,适用范围扩大为:热轧钢筋、
热轧后带控制冷却并自回火处理的带肋钢筋。
(2)增加HRBF335、HRBF400、HRBF500三种牌号,钢筋牌号的构成及其
含义见下表: 牌号 HRB335 HRB400 HRB500 牌号构成 由HRB +规定的屈服强度最小值构成 英文字母含义 HRB—热轧带肋钢筋的英文(Hot rolled ribbed bars)缩写。 HRBF—在热轧带肋钢筋的英文缩写后加“细”的英文(Fine)首位字母。 HRBF335 由HRBF+规定HRBF400 的屈服强度最HRBF500 小值构成 (3)带肋钢筋标志有较大变化。带肋钢筋除在其表面轧上牌号标志外,可依次轧上经注册的厂名(或商标)和直径毫米数字。钢筋牌号以阿拉伯数字加英文字母表示, HRB335 、HRB400、HRB500分别以3、4、5表示,HRBF335、HRBF400、HRBF500分别以C3、C4、C5表示;厂名以汉语拼音字头表示;直径毫米数以阿拉伯数字表示。与旧标准HRB335 、HRB400、HRB500分别以2、3、4表示的规定相比,有较大变动,应引起有关施工、监理、检测人员注意。也就是说今天看到钢筋表面刻着“4”,就是HRB400,即所谓的Ⅲ级螺纹钢,不过今后Ⅲ级螺纹钢不称了,就叫HRB400了,同样,今天看到钢筋表面刻着“3”,到底是以前的Ⅲ级钢,还是Ⅱ级钢,就应慎重检查了。
(3)取消内径偏差规定。因为钢筋是以重量偏差交货,内径偏差不作为交货条
件。
(4)对力学性能各指标进行调整,提高延性指标。新标准对钢筋的抗拉性能要求比旧标准有所降低,旧标准HRB335为490Mpa,新标准改为455Mpa;旧标准HRB400为570Mpa,新标准则调整到0Mpa ;钢筋的断后伸长率作了适当提高,而最大力下的总伸长率作为考核钢筋性能的主要指标,比原标准有较大
幅度提高。
(5) 在订货合同上增加了“标准编号、产品名称、钢筋牌号、钢筋公称直径、
长度及重量、特殊要求。”
(6)钢筋的检验内容有较大变动。原标准规定的检验规则实际为交货检验,新标准增加了特性值检验,特性值检验是较为严格的性能检验,必须具备一定的数量,才能对试验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分析,最终确定其产品是否合格,适用于第三方检验、供方对产品质量控制的检验或需方提出要求,经供需双方协议一致的检验;对交货检验的的组别规则作了修改,规定了由同一牌号、同一炉罐号、同一规格的钢筋组成的每批重量不大于60t,超过60 t的部分,每增加40t,增加一个拉伸试验试样和一个弯曲试验试样,而原标准为每超过60 t为一批。 WORD中输入特殊符号(比如钢筋的一级、二级、三级)的方法:首先运行WINDOW中的“造字”程序,在文件菜单内选择“字体链接”,在出现的对话框中选“与所选择的字体链接”选“宋体”另存为“2.TTE”在WIN下的FONTS目录中即可;然后在“编辑”菜单中选“选定代码”比如选AAA1后确定,下面就可以用左侧拦中的的画笔画出你想要的符号了。接着选定“编辑”菜单中的“保存字符”,即可将字符保存了,然后在“区位输入法”中输入“AAA1”(前面已设定),就可以出现你想要的符号了。特别注意:造符号时应尽可能的大,否则WOED文当中显示不清楚。
1. 在单行文字中输入以下内容: 钢: %%130 一级钢符号 %%131 二级钢符号 %%132 三级钢符号 %%133 四级钢符号 %%134 特殊钢筋 %%135 L型钢 %%136 H型钢 %%137 槽型钢 %%138 工字钢 格式 %%140 上标文字开 %%141 上标文字关 %%142 下标文字开 %%143 下标文字关 %%144...
2. As1*fy1=As2*fy2这是钢筋等强代换的原则。 3. 你的问题中:As1=78.5*1000/100,fy1=fy2=300 4. As2=113.1*1000/S 5. 则代换后:S=113.1/78.5*100=144
6. 原二级Φ10@100从等强代换的角度讲,可代换为Φ12@140 7. 用圆12的二级钢代换圆10的二级钢,用等强度代换法进行代换,设计强度为300,
现求代换后的钢筋间距,圆10的间距是100,问用圆12的代换后间距是多少?
2.1钢筋常用的分类
钢筋种类很多,通常按化学成分、生产工艺、轧制外形、供应形式、直径大小,以及在结构中的用途进行分类:
(一)按轧制外形分
(1)光面钢筋:I级钢筋(Q235钢钢筋)均轧制为光面圆形截面,供应形式有盘圆,直径不大于10mm,长度为6m~12m。
(2)带肋钢筋:有螺旋形、人字形和月牙形三种,一般Ⅱ、Ⅲ级钢筋轧制成人字形,Ⅳ级钢筋轧制成螺旋形及月牙形。
(3)钢线(分低碳钢丝和碳素钢丝两种)及钢绞线。 (4)冷轧扭钢筋:经冷轧并冷扭成型。 (二)按直径大小分
钢丝(直径3~5mm)、细钢筋(直径6~10mm)、粗钢筋(直径大于22mm)。 (三)按力学性能分
Ⅰ级钢筋(235/370级);Ⅱ级钢筋(335/510级);Ⅲ级钢筋(370/570)和Ⅳ级钢筋(0/835) (四) 按生产工艺分
热轧、冷轧、冷拉的钢筋,还有以Ⅳ级钢筋经热处理而成的热处理钢筋,强度比前者更高。 (五)按在结构中的作用分:受压钢筋、受拉钢筋、架立钢筋、分布钢筋、箍筋等。 2.2 钢筋规范
由于部分造价人员对钢筋规范不是太了解,本节作个简介。主要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3G101-1)》以及《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编写而成。 2.2.1 混凝土保护层
混凝土保护层是为了防止钢筋生绣,保证钢筋与混凝土之间有足够的粘结力,因此在钢筋混凝土中钢筋必须有足够的厚度的混凝土保护层。 (一) 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
是指从受力钢筋的外边缘至混凝土表面的距离,应符合设计要求,如无设计要求,要符合表2-1的规定,且不小于受力钢筋的公称直径。”
表2-1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mm) 备注:
1)基础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40mm;当无垫层时不应小于70mm。板、墙、壳中分布钢筋的保护层不应小于表中相应数值减10mm,且不应小于10mm。梁、柱中箍筋和构造钢筋的保护层不应小于15mm。
2)处于一类环境且由工厂生产的预制构件,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20时,其保护层厚度可按表中数值减少5mm;处于二类环境且由工厂生产的预制构件,当表面采取有效保护措施时,保护层厚度可按表中一类环境数值取用。预制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钢筋端头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0mm;预制肋形板主肋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应按梁的数值取用。
3)当梁、柱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大于40mm,时对保护层采取有效的防裂构造措施。处于二、三类环境中的悬臂板,其上表面应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4)软件默认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梁为25mm,柱为30mm,板和墙为15mm,基础底板为35mm,构造柱和圈过梁为25mm。
(二)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 一、表示室内正常环境;
二、a表示室内潮湿环境,非严寒和非寒冷地区的露天环境、与无侵蚀性的水或土壤直接接触的环境;b表示严寒和寒冷地区的露天环境、与无侵蚀性的水或土壤直接接触的环境;
三、表示使用除冰盐的环境,严寒和寒冷地区冬季水位变动的环境,滨海室外环境; 四、海水环境;
五、受人为或自然的侵蚀性质物影响的环境。
注:严寒或寒冷地区的划分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民工建筑热工设计规程》JGJ 24的规定。 (三)特殊条件下的混凝土保护层
1.一类环境中,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的结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按表中数值增加40%;当采取有效的表面防护措施时,混凝土保护层可适当减少。
2.三类环境中的结构构件,其受力钢筋宜采用环氧树脂涂层带肋钢筋。
3.对有防火要求的建筑物,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
4.处于四、五类环境中的建筑物,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 2.2.2 钢筋锚固 (一)锚固长度
钢筋与混凝土共同作用是靠它们之间的粘结力实现的,因此受力钢筋均应采用必要的锚固措施。在支座锚固处的纵向受拉钢筋,如计算中充分利用其强度时,则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表2-2的规定。如支座长度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可采用90度向上弯折增长锚固长度,或其它锚固措施,如钢筋末端焊钢板或角钢等。纵向受拉钢筋不宜在受拉区截断,如必须截断时,应伸至按计算不需要该钢筋的截面以外,伸出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表2-2的锚固长度和构件截机有效高度之和。按表2-2计算锚固长度时,在任何情况下,纵向钢筋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250mm。纵向受压钢筋在跨中截断时,必须伸至按计算不需要该钢筋的截面以外,其伸出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15d;但对绑扎骨架中末端弯钩的光圆钢筋不应小于20d。
表2-2锚固长度1 表2-2锚固长度2 注:
当HRB335、HRB400和RRB400级钢筋在锚固区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大于钢筋直径的3倍且配有箍筋时,其锚固长度可乘以修正系数0.8。 (二)机械锚固措施
当HRB335、HRB400和RRB400级纵向受拉钢筋末端采用机械锚固措施时,包括附加锚固端头在内的锚固长度可乘以修正系数0.7,如图2-1示。
图2-1钢筋机械锚固的形式及构造要求
采用机械锚固措施时,锚固长度范围内的箍筋不应少于3个,其直径不应小于纵向钢筋直径的0.25倍,其间距不应大于纵向钢筋直径的5倍。当纵向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小于钢筋公称直径的5倍时,可不配置上述钢筋。
(三)受力钢筋的弯钩和弯折规定
用于绑扎骨架中的光圆受力筋,除轴心受压构件外,均应在末端做弯钩。变形钢筋、焊接骨架和焊接网中的光圆钢筋,其末端可不做弯钩;但如设计有要求时,则应按设计要求做弯钩。Ⅰ级光圆钢筋末端应做180度的弯钩,其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2.5倍,弯钩的弯后平直部分长度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3倍;而Ⅱ、Ⅲ级变形钢筋只需做90度或135度的弯折,其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4倍,弯钩的弯后平直部分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钢筋作不大于90°的弯折时,弯折处的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5倍。除焊接封闭环式箍筋外,箍筋的末端应作弯钩,弯钩形式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箍筋弯钩的弯弧内直径除应满足上述1、2、3条的规定外,尚应不小于受力钢筋直径; (2)箍筋弯钩的弯折角度:对一般结构,不应小于90°;对有抗震等要求的结构,应为135°;
(3)箍筋弯后平直部分长度:对一般结构,不宜小于箍筋直径的5倍;对有抗震等要求的结构,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 2.2.3 钢筋连接
钢筋的接头有焊接连接、机械连接和绑扎连接等几种形式,由于钢筋通过连接接头传力的性能总不如整根钢筋,因此设置钢筋连接原则为:第一,钢筋的接头宜设置在受力较小处;第二,同一纵向受力钢筋在同一受力区段内不宜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接头,以保证钢筋的承载、传力性能;第三,设置在同一构件内的接头,应相互错开;第四,接头距钢筋弯起点的距离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 一、接头使用有如下规定
1、轴心所拉和小偏心受拉杆中的钢筋接头均应焊接
2、直径大于12mm以上的钢筋,应优先采用焊接接头或机械连接接头。
3、当受拉钢筋的直径大于28mm及受压钢筋的直径大于32mm时,不宜采用绑扎搭接接头。 4、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构件中,其纵向受拉钢筋不得采用绑扎搭接接头 5、冷拔低碳钢丝的接头只能须用绑扎接头,不允许采用接触对焊或电弧焊 6、焊接接头与钢筋弯折处的距离不应小于10d。 二、接头面积允许百分率
同一连接区段内,纵向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为该区段内有搭接接头的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与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
1、钢筋绑扎搭接接头连接区段的长度为1.3 ll(ll为搭接长度),凡搭接接头中点位于该连接区段长度内的搭接接头均属于同一连接区段,如图2-2示。
图2-2同一连接区段内的纵向受力钢筋绑扎搭接接头
同一连接区段内,纵向受拉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梁类、板类及墙类构件,不宜大于25%: (2)对柱类构件,不宜大于50%;
(3)当工程中确有必要增大接头面积百分率时,对梁类构件,不应大于50%;对其他构件,可根据实际情况放宽。
纵向受压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宜大于50%。
绑扎搭接接头中钢筋的横向净距不应小于钢筋直径,且不应小于25mm。
2、纵向受力钢筋机械连接接头及焊接接头连接区段的长度为35倍d(d为纵向受力钢筋的较大直径),且不小于500mm,凡接头中点位于该连接区段长度内的接头均属于同一连接区段。
同一连接区段内,纵向受力钢筋的接头面积百分率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受拉区不宜大于50%;受压区不受;
(2)接头不宜设置在有抗震设防要求的框架梁端、柱端的箍筋加密区;当无法避开时,对等强度高质量机械连接接头,不应大于50%;
(3)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构件中,不宜采用焊接接头;当采用机械连接接头时,不应大于50%。 三、焊接接头
焊接接头的类型有闪光对焊、帮条电弧焊(双面、单面焊)、搭接电弧焊(双面、单面焊)、坡口平焊、坡口立焊、电渣压力焊、钢筋与钢板搭接焊、电阻点焊、预埋件丁字接头内(接头埋弧压力焊、贴角焊与接头穿孔塞焊)、气压焊等;这里介绍几种施工中常用的:
1、对焊是两根钢筋沿着整个接角面连接的方法,它适用于水平钢筋非施工现场连接;对钢筋端面要求不严格,可以免去钢筋端面磨平工序,因而简化了操作,提高了工效,所以是目前普遍采用的焊接方法;
2、搭接电弧焊适用于直径10~40mm的Ⅰ~Ⅲ级钢筋和直径10~25mm的余热处理Ⅲ级钢筋,焊接时宜采用双面焊,焊接长度为5d,不能进行双面焊时,也可采用单面焊,焊接长度为10d;也是施工中常用的焊接方法。 3、电渣压力焊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新的钢筋竖向连接技术,因其生产率高,施工简单、节能、节材、接头质量可靠安全,成本低而得以广泛应用。它只适用于直径10~40mm的Ⅰ、Ⅱ级热轧钢筋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竖向钢筋 或斜向钢筋的连接。 四、绑扎接头搭接长度
1、纵向受拉钢筋绑扎搭接接头的搭接长度应根据位于同一连接区段内的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按下列公式计算:ll=ζLa。式中La指纵向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按章节“2.1.2 钢筋锚固”确定;ζ指纵向受钢筋搭接长度修正系数,按下表2-3取用。
纵向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 ≤25 50 100
修正系数ζ 1.2 1.4 1.6 表2-3纵向受拉钢筋搭接长度修正系数ζ
2、构件中的纵向受压钢筋,当采用搭接连接时,其受压搭接长度不应小于纵向受拉钢筋搭接长度的0.7倍,且在任何情况下不应小于200mm。
3、在梁、柱类构件的纵向受力钢筋搭接长度范围内,应按设计要求配置箍筋。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箍筋直径不应小于搭接钢筋较大直径的0.25倍;
(2)受拉搭接区段的箍筋间距不应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5倍,且不应大于100mm; (3)受压搭接区段的箍筋间距不应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10倍,且不应大于200mm;
(4)当柱中纵向受力钢筋直径大于25mm时,应在搭接接头两个端面外100mm范围内各设置两个箍筋,其间距宜为50mm。当单个箍筋用在构件一个截面时,称为双肢箍。当构件的截面很宽时,需要两(三)个箍筋拼在一起使用时,称为四(六)肢箍。在焊接骨架中,各肢箍筋都是的,因此有单、双、三肢箍。在截面构件中有圆形箍筋,但一般为螺旋形箍筋。此外还有腰筋、吊筋、锚固筋等。 2.2.5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
A、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B、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C、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3各类构件的钢筋构造
建筑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有: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和筒式结构等。这些结构都是由不同形状、不同受力状态的基础、梁、柱、墙、板等构件组成的。下面我们将简单的介绍一下各类构件 2.3.1基础 一、 条形基础
1.横向受力钢筋的直径,一般为6~16mm;间距为120—250mm。 2.纵向分布钢筋的直径,一般为5~6mm;间距为250~350mm。
3.条形基础的宽度B≥1600mm时,横向受力钢筋的长度可减至0.9B,交错布置,如图2-3示。
图2-3条形基础 图2-4条形基础交接处配筋
4.条形基础交接处配筋,如图9-29所示。L形交接时,纵横墙受力钢筋重叠布置,该部分分布钢筋取消但需搭接;T形交接时,重叠处横墙受力钢筋间距加倍排至纵墙处。 二、单独基础
1.单独基础系双向受力,其受力钢筋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为100~200mm。沿短边方向的受力钢筋一般置于长边受力钢筋的上面。当基础边长B≥3000mm时(除基础支承在桩上外),受力钢筋的长度可减为0.9B交错布置。
2.现浇柱下单独基础的插筋直径、根数和间距应与柱中钢筋相同,下端宜做成直弯钩,放在基础的钢筋网上,如图2-5示。当基础高度较大时,仅四角插筋伸至基底。插筋的箍筋与柱中箍筋相同,基础内设置二个。 3.预制柱下杯形基础,当b/h1<0.65时(b为杯口宽度,h1为杯口外壁高度),杯口需要配筋,如图2-6示。
图2-5现浇柱下基础配筋 图2-6杯形基础 三、筏板基础
筏板基础的钢筋间距不应小于150mm,宜为200~300mm,受力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采用双向钢筋网片配置在板的顶面和底面。
当筏板的厚度大于2m时,宜沿板厚度方向间距不超过1m设置与板面平行的构造钢筋网片,其直径不宜小于12mm,纵横方向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m。
对梁板式筏基,墙柱的纵向钢筋要贯通基础梁而插入筏板中,并且应从梁上皮起满足锚固长度的要求。 四、箱形基础
箱形基础的顶板、底板及墙体均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墙体的竖向和水平钢筋直径均不应小于10mm,间距均不应大于200mm。除上部为剪力墙外,内、外墙的墙顶处宜配置两根直径不小于20mm的通长构造钢筋。 上部结构底层柱纵向钢筋伸入箱形基础墙体的长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柱下三面或四面有箱形基础墙的内柱,除柱四角纵向钢筋直通到基底外,其余钢筋可伸入顶板底面以下40倍纵向钢筋直径处。
2)外柱、与剪力墙相连的柱及其他内柱的纵向钢筋应直通到基底。 2.3.2梁
钢筋混凝土梁是受弯构件。其梁内钢筋根据受力不同,一般可分为纵向受力钢筋、弯起钢筋、箍筋等几种 一、纵向受力钢筋
沿梁的纵跨方向布置,承重梁中由于弯曲,在梁的下半部产生拉力,故又称受拉钢筋或主筋。
1、梁纵向受力钢筋的直径:当梁高h≥300mm时,不应小于10mm;当梁高h<300mm时,不应小于8mm。 2、梁纵向受力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如图2-7示:对上部钢筋不应小于30mm和1.5d(d为钢筋的最大直径);对下部钢筋不应小于25mm和d。梁的下部纵向钢筋配置多于两层时,两层以上钢筋水平方向的中距应比下面两层的中距增大一倍。各层钢筋之间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和d。
图2-7梁的钢筋净距 图2-8纵向受力钢筋伸人梁简支支座的锚固
3、简支梁和连续梁简支端的下部纵向受力钢筋伸人支座的锚固长度Las,如图2.8示。应符合下列规定:当梁中混凝土能担负全部剪力时,Las≥5d;当梁端剪力大于混凝土担负能力时,对带肋钢筋Las≥12d,对光圆钢筋Las≥15d。
当下部纵向受力钢筋伸至梁端尚不足Las时,应采取在钢筋上加焊锚固钢板或将钢筋焊接在梁端预埋件上等有效锚固措施。
4、框架梁或连续梁的上部纵向钢筋应贯穿中间节点或中间支座范围,如图2-9示。该钢筋节点或支座边缘伸向跨中的截断位置应满足受弯承载力与锚固要求。框架梁或连续梁下部纵向钢筋在中间节点或中间支座处应满足下列锚固要求:
(1)当计算中不利用该钢筋强度时,其伸入节点或支座的锚固长度Las≥12d(带肋钢筋)、15d(光圆钢筋); (2)当计算中充分利用该钢筋的抗拉强度时,下部纵向钢筋应锚固在节点或支座内,此时可采用直线锚固形式,如图2-9a示,其锚固长度不应小La;也可采用带90度弯折的锚固形式,如图2-9b示,其锚固长度不应小0.4La;下部纵向筋钢也可伸过节点或支座范围,并在梁中弯矩较小处设置搭接接头,如图2-9c示,其搭接长度不应小于Ll。
图2-9梁下部纵向钢筋在中间节点或中间支座范围的锚固与搭接
5、框架梁上部纵向钢筋伸入中间层端节点的锚固长度,当采用直线锚固形式时不应小于La,且伸过柱中心线不宜小5d(d为梁上部纵向钢筋的直径)。当柱截面尺寸不足时,梁上部纵向钢筋应伸至节点对边并向下弯折,其包含弯弧段在内的水平投影长度不应小于0.4La,包含弯弧段在内的竖直投影长度应为15d,如图2-10示。 框架梁下部纵向钢筋在端节点处的锚固要求与中间节点处的锚固要求相同。
图2-10梁上部纵向钢筋伸入中间层端节点的锚固
6、在悬臂梁中,应有不少于两根上部钢筋伸至悬臂梁外端,并向下弯折不小于12d;其余钢筋不应在梁的上部截断,而应按规定的弯起点位置向下弯折,锚固在梁的下边。
7、当梁端实际受到部分约束但按简支计算时,应在支座区上部设置纵向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梁跨中下部纵向受力钢筋计算所需截面面积的1/4,且不应少于两根,该纵向构造钢筋自支座边缘向跨内伸出的长度不应小于0.2L0,(L0为该跨的计算跨度)。
8、沿梁截面周边布置的受扭纵向钢筋的间距不应大于200mm和梁截面短边长度;除应在梁截面四角设置受扭纵向钢筋外,其余受扭纵向钢筋宜沿截面周边均匀对称布置。受扭钢筋应按受拉钢筋锚固在支座内。 二、梁弯起钢筋
弯起钢筋是为了抵抗梁端部附近由于受弯和受剪而产生的斜向拉应力,需将下部部分受拉钢筋的两端弯起伸入上部来承受这分拉应力,钢筋弯起角度一般为45度或60度
1.梁中弯起钢筋的弯起角a,—般为45度;当梁高>800mm,宜取60度。
2.弯起钢筋的弯终点外应留有锚固长度,在受拉区不应小于20d,在受压区不应小于10d,对光圆钢筋在末端应设置弯钩,如图2-11示。
图2-11a受拉区 图2-11b受压区
3.弯起钢筋应在同一截面中与梁轴线对称成对弯起,当两上截面中各弯起一根钢筋时,这两根钢筋也应沿梁轴线对称弯起。梁底(顶)层钢筋中的角部钢筋不应弯起。
4.在梁的受拉区中,弯起钢筋的弯起点,可设在按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不需要该钢筋截面之前;但弯起钢筋与梁中心线交点应在不需要该钢筋的截面之外,同时,弯起点与计算充分利用该钢筋的截面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h0/2,见图9-19。
图2-12弯起钢筋弯起点与弯矩图形的关系
说明:1—在受拉区域中的弯起点;2—按计算不需要钢筋“b”的截面;3—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图形;4—按计算钢筋强度充分利用的截面;5—按计算不需要钢筋“a”的截面
5、弯起钢筋前排的弯起点至后—排的弯终点的距离,不应大于箍筋的最大间距。
6、当纵向受力钢筋不能在需要的位置弯起,或弯起钢筋不足以承受剪力时,需增设附加斜钢筋,且其两端应锚固在受压区内(鸭筋),不得采用浮筋,如图2-13示。
图2-13附加斜钢筋(鸭筋)的设置 三、梁箍筋
箍筋是为了固定受力钢筋的布置,使钢筋形成坚固的骨架而设置的。同时又可以承受剪力,以满足斜截面强度的需要,对斜裂缝的宽度,防止斜截面的破坏比较有效。箍筋 的形式一般有开口式及封闭式,一般常用封闭式
1、梁的箍筋设置:对梁高>300,应沿梁全长设置;对梁离为150~300mm,可仅在构件两端各1/4跨度范围内设置,但当在构件中部1/2跨度范围内有集中荷载作用时,则应沿梁全长设置;对梁高<150mm,可不设置。 梁支座处的箍筋从梁边(或墙边)50mm开始设置。
2、梁中箍筋的直径:对梁高<=800mm,不宜小于6mm;对梁高>800mm,不宜小于8mm。梁中配有计算需要的纵向受压钢筋时,箍筋直径还不应小于纵向受压钢筋最大直径的0.25倍。 3、梁中箍筋的最大间距:宜符合下表2.4规定。
项次 梁高 按计算配置箍筋 按构造配置箍筋 1. 150~300 150 200 2. 300~500 200 300 3. 500~800 250 350 4. >800 300 400
表2-4梁中箍筋的最大间距(mm)
当梁中配有按计算需要的纵向受压钢筋时,箍筋的间距不应大15d(d为纵向受压钢筋的最小直径);当—层内
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5根且直径大于18mm时,箍筋的间距不应大于10d。 梁中纵向受力钢筋搭接长度范围内的箍筋间距应符合梁的纵向钢筋那节的规定。
4、箍筋的形式与肢数:箍筋应做成封闭式,基本形式为双肢箍筋,如图2-14a。当梁的宽度不大于400mm但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4根或梁的宽度大于400mm,且—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3根,应设置复合箍筋,如图2-14b与c所示的四肢箍筋与如图2-14d所示的六肢箍筋。为了施工方便,四肢箍筋可由两个相同的多肢箍筋拼成。
图2-14梁箍筋
说明:(a)双肢箍筋 (b)与(c)四肢箍筋 (d)六肢箍筋 1—箍筋 2—腰筋 3—拉筋
5、抗扭箍筋应做成封闭式,且应沿截面周边布置;当采用复合箍筋时,位于截面内部的箍筋不应计入抗扭箍筋面积。抗扭箍筋的末端应做成135度弯钩,弯钩端头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d。 四、梁侧面纵向构造钢筋或受扭钢筋的配置
当梁腹板高度hw不小于450mm时,梁侧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腰筋),间距应小于或等 于200mm,其搭接与锚固长度可取15d,工程图中一般用G表示它。当为受扭纵向筋时,间距与腰筋 相同,其锚固长度与方式同框架梁下部纵筋,工程图中一般以N表示它。梁的两侧纵向构造钢筋宜用拉筋联系,拉筋直径一般与箍筋相同,其间距一般为箍筋间距的两倍。 五、附加横向钢筋
1、在梁下部或截面高度范围内有集中荷载作用时,应在该处设置附加横向钢筋(吊筋、箍筋)承担。附加横向钢筋应布置在长度S(S=2h1+3b)的范围内,如图2-15示。
图2-15集中荷载作用处的横向附加钢筋
说明:(a)附加箍筋(b)附加吊筋 ;1—传递集中荷载的位置 2—附加箍筋 3—附加吊筋
2、当构件的内折角处于受拉区时,应增设箍筋,如图2-16示。该箍筋应能承受未在受压区锚固的纵向受拉钢筋As1的合力,且在任何情况下不应小于全部纵向钢筋As合力的35%。
图2-16钢筋混凝土梁内折角处配筋
梁内折角处附加箍筋的配置范围S,可按下式计算:S=h tan(3a/8),式中h-梁内折角处高度;a-梁的内折角。 2.3.3柱
柱是承受压力和弯矩的构件,一般分为纵向钢筋与箍筋。柱中纵向钢筋用来帮助混凝土承受压力,箍筋能阴止混凝土的横向变形,且稍能提高混凝土抗压强度,还可以使纵向钢筋定位,组成钢筋骨架。 柱纵向受力钢筋
1、柱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纵向受力钢筋的直径不宜小于12mm,不少于4根,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5%;圆柱中纵向钢筋宜沿周边均匀布置,根数产宜少于8根,且不应少于6根。
(2)柱中纵向受力钢筋的净间距不应小于50mm;对水平浇筑的预制柱,其纵向钢筋的最小净间距可按梁的有关规定取用。
(3)在偏心受压柱中,垂直于弯矩作用平面的侧面上的纵向受力钢筋以及轴心受压柱中各边的纵向受力钢筋,其中距不宜大于300mm。
(4)当偏心受压柱的截面高度h>600mm时,在柱的侧面上应设置直径为10~16mm的纵向构造钢筋,并相应设置复合箍筋或拉筋。
2、现浇柱中纵向钢筋的接头,应优先采用焊接或机械连接。接头宜设置在柱的弯矩较小区段,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柱每边钢筋不多于4根时,可在一个水平面上连接,如图2-17a;柱每边钢筋5~8根时,可在二个水平面上连接。
(2)下柱伸入上柱搭接钢筋的根数及直径,应满足上柱受力的要求;当上下柱内钢筋直径不同时,搭接长度应按上柱内钢筋直径计算。
(3)下柱伸入上柱的钢筋折角不大于1:6时,下柱钢筋可不切断而弯伸至上柱搭接,如图2-17b;当折角大于1:6时,应设置插筋,如图2-17c或将上柱钢筋锚在下柱内,如图2-17d。
图2-17柱中纵向钢筋的接头
说明:(a)上下柱钢筋搭接(b)下柱钢筋弯折身入上柱 (c)加插筋搭接 (d)上柱钢筋伸入下柱 3、顶层柱中纵向钢筋的锚固,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顶层中间节点的柱纵向钢筋及顶层端节点的内侧柱纵向钢筋可用直线方式锚入顶层节点,其自梁底标高算起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La,且柱纵向钢筋必须伸至柱顶。当顶层节点处梁截面高度不足时,柱纵向钢筋应伸至柱顶并向节点内水平弯折,如图2-18a;当柱顶有现浇板且板厚不小于8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20时,柱纵向钢筋也可向外弯折,如图2-18b。弯折后的水平投影长度不宜小于12d(d为纵向钢筋直径)。
图2-18顶层柱中纵向钢筋的锚固
说明:(a)柱纵向钢筋向内弯折(b)柱纵向钢筋向外弯折
(2)框架顶层端节点处,可将柱外侧纵向钢筋的相应部分弯人梁内作梁上部纵向钢筋使用,如图2-19a,共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5La;其中,伸入梁内的外侧纵向钢筋截面面积不宜小于外侧纵向钢筋全部截面面积的65%。梁宽范围以外的柱外侧纵向钢筋宜沿节点顶部伸至柱内边,并向下弯折不小于8d后截断;当柱纵向钢筋位于柱顶第二层时,可不向下弯折。当有现浇板且板厚不小于8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20时,梁宽范围以外的纵向钢筋可伸入现浇板内,其长度与伸入梁内的柱纵向钢筋相同。
(3)框架梁顶节点处,也可将梁上部纵向钢筋弯入柱内与柱外侧纵向钢筋搭接,如图2-19b,其搭接长度竖直段不应小于1.7La。当梁上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大于1.2%时,弯入柱外侧的梁上部纵向钢筋应满足以上规定的搭接长度,且宜分两批截断,其截断点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20d(d为梁上部纵向钢筋直径)。柱外侧纵向钢筋伸至柱顶后宜向节点内水平弯折,弯折段的水平投影长度不宜小于12d(d为柱外侧纵向钢筋直径)。
图2-19顶层端节点梁柱纵向钢筋的搭接
说明:(a)柱外侧纵向钢筋弯人梁内作梁上部纵向钢筋用(b)梁上部纵向钢筋弯人柱内与柱外侧纵向钢筋搭接
(二)柱箍筋
1、柱及其他受压构件中的周边箍筋应做成封闭式;对圆柱中的箍筋,搭接长度不应小于锚固长度La,且末端应做成135度弯钩,弯钩末段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5倍。
2、箍筋间距不应大于400mm及构件截面的短边尺寸,在绑扎的骨架中不应大于15d( d为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在焊接的骨架中不应大于20d。
3、箍筋直径不应小于d/4,且不应小于6mm(d为纵向钢筋的最大直径)。
4、当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大于2%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纵向受力钢筋最小直径的10倍;且不应大于200mm;箍筋末端应做成135度弯钩且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箍筋也可焊成封闭环式。
5、当柱截面短边尺寸大于400mm且各边纵向钢筋多于3根时,或当柱截面短边尺寸不大于400mm但各边纵向钢筋多于4根时,应设置复合箍筋,如图2-20。
图2-20矩形与圆形截面柱的箍筋形式
说明:(a)方柱箍筋(b)(c)方柱复合箍筋 (d)(e)矩形柱复合箍筋 (f)圆柱箍筋 (g)圆柱复合箍筋 6、柱中纵向受力钢筋搭接长度内的箍筋间距应符合“2.2.3 钢筋连接”的规定。 2.3.4 剪力墙
现浇钢筋 混凝土剪 力墙常用于剪 力墙结构及框加工一般剪力墙结构中,它除了承受结构自重和楼面活荷载处,还承受由风或地震引起的水平荷载。其配筋构造要求如下:
1、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水平及竖向分布钢筋的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300mm。
2、厚度大于160mm的剪力墙应配置双排分布钢筋网;结构中重要部位的剪力墙,当其厚度不大于160mm时,也宜配置双排分布钢筋网。双排分布钢筋网应沿墙的两个侧面布置,且应采用拉筋连系;拉筋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的600mm。
3、剪力墙水平分布钢筋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2La。同排水平分布钢筋的搭接接头之间以及上、下相邻水平分布钢筋的搭接接头之间沿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宜小于500mm。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可在同一高度搭接,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2La。
4、剪力墙水平分布钢筋应伸至墙端,并向内水平弯折10d后截断(d为水平分布钢筋直径)。
当剪力墙端部有翼墙或转角墙时,内墙两测的水平分布钢筋和外墙内侧的水平分布钢筋应伸至翼墙或转角墙外边,并分别向两侧水平弯折15d后截断。在转角墙端处,外墙外侧的水平分布钢筋应在墙端外角处弯入翼墙,并与翼墙外侧水平分布钢筋搭接。
带边框的剪力墙,其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宜分别贯穿柱、梁或锚固在柱、梁内。
5、剪力墙墙肢两端的竖向受力钢筋不宜少于4A12的钢筋或2A16的钢筋;沿该竖向钢筋方向宜配置直径不小于6mm、间距为250mm的拉筋。
6、剪力墙洞口上、下两边的水平纵向钢筋截面面积分别不宜小于洞口截断的水平分布钢筋总面积的1/2。纵向钢筋自洞口边伸入墙内的长度不应小于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
剪力墙洞口连梁应沿全长配置箍筋。箍筋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150mm。在顶层洞口连梁纵向钢筋伸入墙内的锚固长度范围内,应设置相同的箍筋。
门窗洞边的竖向钢筋应接受拉钢筋锚固在顶层连粱高度范围内。
7、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0.2%。结构中重要部位的剪力墙,其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配筋率宜适当提高。剪力墙中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部位,水平分布钢筋的配筋率可适当提高。 2.3.5 板
板配筋规定:钢筋混凝土板是受弯构件,按其作用分为:底部受力筋 、上部负筋、分布筋几种。 一、受力筋
主要用来承受拉力。悬臂板及地下室底板等构件的受力钢筋的配置是在板的上部。当板为两端支承的简支板时,其底部受力钢筋平行跨度布置;当板为四周支承并且其长短边之比值大于2时,板为单向受力,叫单向板,其底部受力钢筋平行短边方向布置;当板为四周支承并且其长短边之比值小于或等 于2时,板为双向受力,叫双向板,其底部纵横两个方向均为受力钢筋。
1、板中受力钢筋的常用直径:板厚h<100mm时为6~8mmm;h=100~150mm时为8~12mm;h>150mm时为12~16mm;采用现浇板时受力钢筋不应小于6mm,预制板时不应小于4mm。
2、板中受力钢筋的间距,一般不小于70mm,当板厚h≤150mm时间距不宜大于200mm,当h>150mm时不宜大于1.5h或250mm。板中受力钢筋一般距墙边或梁边50mm开始配置。
3、单向板和双向板可采用分离式配筋或弯起式配筋。分离式配筋因施工方便,已成为工程中主要采用的配筋方式。
当多跨单向板、多跨双向板采用分离式配筋时,跨中下部钢筋宜全部伸人支座;支座负筋向跨内的延伸长度a应覆盖负弯矩图并满足钢筋锚固的要求,如图2-21示。
图2-21连续板的分离式配筋
4、简支板或连续板跨中下部纵向钢筋伸至支座的中心线且锚固长度不应小于5d(d为下部钢筋直径)。当连续板内温度收缩应力较大时,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宜适当增加。
对与边梁整浇的板,支座负弯矩钢筋的锚固长度应为La,见图2-21右侧支座负筋
5、在双向板的纵横两个方向上均需配置受力钢筋。承受弯矩较大方向的受力钢筋,布置在受力较小钢筋的外层。
二、分布钢筋
它主要用来使作用在板面荷载能均匀地传递给受力钢筋;抵抗四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在垂直于板跨方向所产生的拉应力;同时还与受力钢筋绑扎在一起组合成骨架,防止受力钢筋在混凝土浇捣时的位移。
1、单向板中单位长度上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宜小于单位宽度上受力钢筋截面面积15%,且不宜小于该方向板截面面积的0.15%;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50mm,直径不宜小于6mm。 对集中荷载较大的情况,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应适当增加,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
2、在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现浇板区域内,钢筋间距宜为150~200mm,并应在板的配筋表面布置温度收缩钢筋。板的上、下表面沿纵、横两个方向的配筋率均不宜小于0.1%。
温度收缩钢筋可利用原有钢筋贯通布置,也可另行设置构造钢筋网,并与原有钢筋按受拉钢筋的要求搭接或在周边构件中锚固。
三、构造钢筋
为了避免板受力后,在支座上部出现裂缝,通常是在这些部们上部配置受拉钢筋,这种钢筋称为负筋。 1、对与支承结构整体浇筑或嵌固在承重砌体墙内的现浇混凝土板,应沿支承周边配置上部构造钢筋,其直径不宜小于8mm,痩距不宜大于200mm,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该构造钢筋的截面面积:沿受力方向配置时不宜小于跨中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1/3,沿非受力方向配置时可根据实践经验适当减少。
(2)该构造钢筋伸入板内的长度:对嵌固在承重砌体墙内的板不宜小于板短边跨度的1/7,在两边嵌固于墙内的板角部分不宜小于板短边跨度的1/4(双向配置);对周边与混凝土梁或墙整体浇筑的板不宜小于受力方向板计算跨度的1/5(单向板)、1/4(双向板),见图2-21。
2、当现浇板的受力钢筋与梁平行时,应沿梁长度方向配置间距不大于200mm且与梁垂直的上部构造钢筋,其直径不宜小于8mm,且单位长度内的总截面面积不宜小于板中单位长度内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1/3。该构造钢筋伸人板内的长度不宜小于板计算跨度Lo的1/4,见图2-22。
图2-22现浇板中与梁垂直的构造钢筋 说明:1—主梁 2—次梁 3—板的收力箍筋
3、挑檐转角处应配置放射性构造钢筋,如图2-23。钢筋间距(按L/2处计算)不宜大于200mm;钢筋埋人长度不应小于挑檐宽度,即a≥L。构造钢筋的直径与边跨支座的负弯矩筋相同。
图2-23挑檐转角处板的构造钢筋
四、板上开洞
1、圆洞或方洞垂直于板跨方向的边长小于300mm时,可将板的受力钢筋绕过洞口,不必加固。
2、当300≤D(B)≤1000mm时,应沿洞边每侧配置加强钢筋,其面积不小于洞口宽度内被切断的受力钢筋面积的1/2,且不小于2A10,见图2-24。
图2-24板上开洞处的构造钢筋
3、当D(B)>300mm且孔洞周边有集中荷载时或D(B)>1000mm时,应在孔洞边加设边梁。 五、板柱节点
在板柱节点处,为提高板的冲切强度,可配置箍筋或弯起钢筋。板的厚度不应小于150mm。
箍筋应配置在柱边以外不小于1.5h0范围内,其间距不应大h0/3,如图2-25a,箍筋外形宜为封闭式。箍筋直径不应小于6mm。
弯起钢筋可由一组或二组组成,如图2-25b。其倾斜度应与冲切破坏斜截面相交,其交点应在柱周边以外h/2~2/3h的范围内。弯起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且每一方向不应小于3根。 平法答疑 2008-05-18 17:
平法改变了传统的那种将构件从结构平面布置图中索引出来,再逐个绘制配筋详图的繁琐方法,是混凝土结构施工图设计方法的重大改革。平法已在全国全面普及并向纵深发展。平法追求的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平法会不断地否定自身并进一步完善。随着平法的不断推陈出新,也要求我们在对平法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和应用新的理论和技术。
今年的6月-9月,广联达公司在全国陆续开展了22场陈青来平法讲座,希望通过此类讲座能够提升广大造价人员对平法的应用能力,在讲座最后的答疑环节,很多造价人员围绕新图集06G101-6和03G系列图集提出了自己多年来对平法的疑问,本期我们特选择了答疑环节的部分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和应用平法。
本期专家支持:
冯俊国:2000年毕业后从事施工工作,具有丰富的施工经验。2003年进入广联达公司后,曾担任过公司的钢筋、图形软件高级应用讲师。精通平法,并多次担任大型平法讲座的讲师。目前为广联达总公司钢筋产品经理。
06G101-6图集问题
1、06G101-6P45第三条如ex尺寸大,较大者方向钢筋设置在下,请问到底是哪个方向?
答:图集中注解第5条已经明确规定了水平为X方向,垂直为Y方向,而且图示也已经非常清晰了,ex指的是x方向的柱外缘到基础外缘的长度,ey,指的是y方向的柱外缘到基础外缘的长度,二者要判断大小,哪个值大,哪个方向的钢筋就放置在下。
2、06G101-6基础梁端无外伸构造与04G101-3P29不同,为什么?
答:06G101-6和04G101-3所涉及的基础类型不同,它们的受力情况是不一样的,同时在新的图集中也考虑了一些新的处理方式,像柱的插筋构造也是有区别的。 3、06G101-6P53柱宽基础梁时,加腋筋竖筋如⦅数?
答:在加腋的这个位置,布置的是钢筋网片,如果只是图上的3根,那要200的间距干嘛!只是在计算的时候La长度范围是不用布置的,图示主要表达的是这个意思。这一段距离是锚固了。而且伸入相邻的基础梁,想布置钢筋也比较费事了,梁里面多的是钢筋。
4、06G101-6P61柱顶纵筋在承台内的锚固应伸至承台顶?
答:图集中注解第3条已经说明这个问题了,只要伸入承台内的长度满足Lae和35d的要求就可以了,这个和柱的钢筋要到顶是不一样的。桩和承台都是基础构件,承台是为了扩大受力截面,更好的承载上部构件,
8@200在封闭范围内全部布置吗?还是仅图上示意根
如果桩足够大的话,就没有必要设置承台了。
5、06G101-6 P51页,内容是否与04G101-3的内容相同?还有其他的内容,是否也相同?
答:这个是不同的,看图的时候要仔细,非贯通纵筋在-3中取值除了L0/3以外,还有一个a值来控制的,在-6中没有这个控制条件了。其它的内容有相同也有不同的地方,仔细阅读即可。
6、06G101-6中是否是取消04G101-3中对a=1.2la+hb+0.5hc的规定?
答:06G101-6中的基础梁在取值的时候是没有这个控制条件,但是,这不代表取消03G101-3中的相关规定,这本图集包含的内容是独基、条基和桩承台,这些和筏板基础是不同的,两本图集可以对照进行学习,但是,不能否定对方的内容。
7、根据06G101-6中的规定:独基底板钢筋起步≦S/2≤75,是并且关系?是否可按计算般的方法起步50计算?
答:二者之间是并且的关系,都要满足的,计算的时候是要按照图集的要求进行计算的,但是,如果计算的双方协商好了,也可以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计算。施工的时候是要按照图集的规定进行布置的。
8、06G101-6中,为何当双杯口的中间杯壁宽度t5﹤400mm时,设不设?
答:从图示来看,在小于400mm以后,不管是双杯口还是双高杯口的基础,都要设置这样的构造钢筋,主要是当小于400mm以后,这部分砼特别是双杯口的基础,就比较脆弱了,一旦上柱有受力变化,有可能会产生开裂等现象,需要布置构造钢筋。
9、06G101-6第45页双柱基础底板,顶面配筋是否放置支撑筋呢?
答:平法中只规定受力钢筋和构造要求的钢筋的布置情况,本题所涉及的钢筋应该属于施工工艺钢筋,平法也没有规定基础主梁的钢筋如何绑扎,现场不是也得撑起来吗!筏板基础的上部钢筋不也得用马凳支撑吗!这些应该体现在施工组织设计中,而不是在平法中。
10、06G101-6第页梁高加腋处箍筋与梁的箍筋不用重复布置吧?
答:这个是不重复布置的,这个和框架梁加腋是一样的,直接是取代的关系,布置这个就不需要布置其它的箍筋了。
11、06G101-6第23页“底部一平”的配筋如何解释?
答:这个在平法图集中已经解释了。通俗的说就是两个基础梁相交的时候,梁的底标高是相同的,这时候梁的下部钢筋就会打架,要考虑钢筋谁通过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是底部的非贯通纵筋,同时是配筋值不同的时候。
12、06G101-6第68页中地下框架梁DKL纵筋构造图中上排非贯通第二排仍按ln/4计算吗?
答:地下框架梁的受力情况和楼层的框架梁类似,但是,二者也有区别。图示来看地下框架梁中不需布置第二排的非贯通筋,如果设计布置了,需要咨询设计。
A12@200构造筋,t5≧400mm时
13、请解释06G101-6中P11图2.3.2-13中钢筋标注含义
答:这个的解释直接看图集中图示上面的说明即可!图集已经说的很明确了。
14、06G101-6中58页中(转角梁板端部无纵向延伸)大样中我个人认为转角梁外侧无需分布板主筋,只须放分布筋即可。
答:本题所指的转角梁的外侧是指什么位置,如果是转角无外伸的构造,在转角的位置受力钢筋布置成网状,分布筋按照注解的第2条进行布置就可以了。
15、04G101-3基础梁端部无外伸处要求上下钢筋对接连通布置,而06G101-6基础梁端部无外伸处上下钢筋可不对接,弯曲12d锚固即可,实用时能否把筏板基础梁梁端无外伸构造套用06G101-6做法?
答:不可以,按照现在的情况,只有在设计明确或以后的图集改版中提出才可以,否则,现阶段还是按照各自的构造进行。
16、06G101-6第-65页的桩钢筋为什么不伸至承台梁顶部?
答:这个桩钢筋伸入的构造按照61页的构造来考虑就可以了。 其他问题
1、03G101-1 第62页中,梁侧面纵向构造筋的构造要求是:当hw≥450时,设置纵向构造钢筋,且钢筋间距a≤200。请问,如hw =450时,单侧设置多少道纵向构造筋?是1道还是2道?
答:如果梁的净高正好等于450mm的时候,布置一道,那就是有两个空,450/2=225,按照图集要求已经大于200了,要布置两道,其实在这种情况下用不了两道,但是,在规范中有了这样的规定,所以我们一般见到的都是或者不布置,或者要布就布置两道。另外,如果是设计人员则需要考虑这个问题。如果是预算和施工人员,按图处理就可以了。
2、框架梁或梁截面较大时,拉筋的构造应如何设置?(当设计者无规定时)
答:如果布置侧面构造钢筋或抗扭钢筋的时候,梁需要布置拉筋,拉筋的规定在平法图集中已经非常明确了,直接看03G101-1 P62注解第4条。
3、桩头已镶入承台处,桩顶的承台钢筋是否需考虑保护层?
答:从平法的图示来看,桩的钢筋是从桩顶位置布置的,桩伸入承台50,100这个应该已经满足保护层的要求了。不用从承台顶在考虑保护层了,否则太厚了。
4、抗震框架梁的底筋能搭接吗?在哪个位置搭接?
答:抗震框架梁的底筋是可以搭接的,只要不在梁下部跨中位置就可以了。
5、箍筋两个弯钩的总长度应该是多少倍d?
答:箍筋两个弯勾如果是135度,抗震的情况下是11.9d,不抗震的时候是6.9d。
6、当暗柱过长时,剪力墙水平分布筋是否应当伸至暗柱端或考虑与暗柱箍筋搭接?
答:不管暗柱有多长,暗柱都属于墙的加强,它是墙的一部分,不是墙的支座,所以应该伸至暗柱的端部,不可以搭接。
7、砖混结构中,构造柱与圈梁,哪个是支座?
答:在砖混结构中,二者都属于整个建筑物的构造加强构件,柱肯定是梁的支座,但是,在实际作用的时候,砖混结构中主要的承重构件是墙不是构造柱,所以,这种关系不像框架结构那么明显。
8、非框架梁L的底筋锚固长度是12d还是按03G101-1第33页第3点:在任何情况下,锚固长度不少于250mm?
答:这个直接取12d就可以了,L的下部钢筋支座处属于受压区域,和框架梁不同,250mm指的是受拉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
9、板负筋的分布筋与另一方向的负筋搭接长度是多少?
答:分布筋的功能是使主筋绑扎成网,浇捣混凝土时主筋位置不发生偏离。另一功能是提高主筋的连接长度。具体的取值范围,平法中没有明确,一般取150mm即可。
10、梁上部钢筋中(2B20)标识的钢筋在遇到有悬挑梁时,如何处理?是将支座钢筋延伸还是布置(2B20)钢筋.(悬挑梁上部未配置有钢筋)
答: 悬挑梁上部未配置有钢筋有可能是漏写了,或者没有按照平法的要求来布置,这种情况一定要咨询设计人员。
11、满堂基础中地基梁与承台两者之间交接处钢筋如何配置?
答:基本上要看承台的钢筋是不是双层钢筋。而且基础梁不一定要贯穿承台.高抗力等级要贯穿承台.这个具体的要咨询设计了。
12、非接头搭接,施工时如何保证钢筋不松动.振捣砼时,如何保证两根钢筋间隔是一定的?
答:应该是非接触搭接,虽然,两根钢筋不直接绑扎在一起了,但是,钢筋可以和其它的钢筋绑扎的,固定应该不成问题。
13、基础梁上部钢筋与下部钢筋倒置输入与图示不符。
答:简单的来判断,基础梁的受力和框架梁的受力正好是相反的,另外,基础梁在平法集中标注中是下部钢筋在前,上部钢筋在后,这个和框架梁也是相反的,应该和图示是相同的。 14、梁的侧面纵筋在集中标注行已标注,而原位标注再标注时,是否重复计算?
答:不会重复计算.但是会按照原位标注内容进行计算.梁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规定,施工时,原位标注取值优先. 15、判断梁两侧是否有附加箍筋,是否可以依据谁是支座来判断?谁是支座,就可以在另一根梁的梁侧加附加箍筋?若两根梁交叉时,谁也不是谁的支座,是不是两侧都不加?
答:附加箍筋主要是用在非框架梁遇框架梁的时候,在框架梁上有可能设置,这个是设计给定的。如果谁也不是谁的支座,这个更需要设计明确了。
16、转换层的框支梁有2.4m高,梁端头钢筋的锚固是否还是要伸到梁底再加一个锚固长度? 答:这个问题直接咨询设计即可,如果设计没有给定,按照平法图集是要这样处理的。
17、简支梁(单跨)底筋锚固长度是MAX{12D,支座中心线},还是应取250(受拉钢筋任何情况下不少于250mm). 答:简支梁跨中受拉,到支座部分不受拉.到支座部位弯距为零.单跨简支梁跨中受拉到支座是受压.所以与受拉钢筋任何情况下不少于250mm无关.
18、03G101-1图集中:梁下部钢筋都在支座处断开。当跨度短时,是否可以不断开。
答:下部钢筋的通长做法都是在支座处断开,这个地方如果不考虑施工的麻烦程度,不断开是没有问题的,完全可以连通。
19、筏板框架柱插筋是否只要锚固长度?还是插至筏板底面?
答:按照平法图集必须要插到基础底,至少四根角筋要插至底面,其余的可以只算一个锚固长度.这个在06G101-6中有体现,但是,实际计算的时候要按照平法要求来进行。
20、基础梁为无抗震构件,反之筏板是否是非抗震构件?
答:筏板也属于非抗震构件。
21、满堂基础底板设双向钢筋,基础梁梁位处与梁平行的底板筋是否还需布置?
答:不设置。因为筏形基础的底板跟筏形基础梁的关系,底板是节点关联.只有跟梁垂直的钢筋穿过或者锚固筏形基础.
22、梁的锚固长度是按梁的砼标号还是按柱的砼标号?
答:梁是节点关联,按柱的砼标号.
23、框架梁端支座处锚固长度,弯锚时是按 1、伸至柱外边+15d。2、一个锚固长度。3、≥0.4Lae+15d.?
答:支座满足直锚,就按锚固长度。如果不满足直锚按照平法的要求需要按1来计算。
24、拖墙梁的定义?配筋是否同框支梁做法?
答:如果拖的是混凝土墙,这个梁就是框支梁。如果拖的是砌体结构,这个梁是墙梁,不叫框支梁。墙梁的话需要判断是什么梁,然后才能决定具体的配筋。
25、框架梁钢筋伸入短肢剪力墙是一个锚固长度还是伸至墙边下弯15d?
答:如果框架梁是以墙为支座,这时候也要满足构造要求的,一般情况下墙的厚度很少能够满足一个Lae的,这时候要求墙的厚度不能小于0.4Lae,满足这个条件弯折15d就可以了,钢筋在弯折以后超过15d以后的部分其实已经不再起作用了。但是,现实中可能采用弯折,总长要等于Lae这样的配置。其实,这样的设计情况,具体的锚固构造是需要设计明确的。
26、抗震kz边柱、角柱从纵向钢筋构造(03G101-1第37页)中,当梁上部纵向钢筋配筋率大于1.2%时,梁上部纵筋深入柱;WKL构造中,主外侧纵筋配筋率大于1.2%时,柱筋伸入梁;如同时满足上述条件,是否梁、柱钢筋交叉伸入对方构件
答:这两个需要先判断采用哪一个节点,决定好采用的节点以后,才判断配筋率的。所以,不会有交叉的现象,如果设计说明除外。
27、由于梁的断面宽度,如梁宽250mm,200mm,梁钢筋锚固小于0.4lae,在钢筋直径不能改变的情况下,梁的弯钩长度仍然是15d。这个问题现场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比较普遍。
答:这个就需要设计来解决了,另外是什么梁的锚固小于0.4Lae。
28、KL设计为4肢箍且大箍套小箍,请问小箍宽度怎样确定,是不是1/3梁宽?
答:如果是4肢箍一般情况是箍了4根主筋,要在1/3宽的基础上扣保护层,再加一个钢筋的直径,这个应该清楚的。不是1/3梁宽。如果箍的不是4根主筋,那需要计算有几个空了。然后才能确定小箍的长度。
29、在转换层(梁转换)的设计中,当两胯梁的断面尺寸不一致时,变截面的位置,按边支座或是中间支座。如果按边支座梁的上、下钢筋均存在互相交叉,砼不能完全包裹钢筋,如何处理?
答:这是梁跨变截面,如果是框架梁有其变截面的构造,但是,转换梁的变截面需要设计来明确。平法没有明确说明。
30、柱锚梁有两种情况:①柱的钢筋锚入梁内65%为1.5lae ②柱的钢筋锚入梁板内全部为1.5lae。两种情况分别用于哪种情况(图中所示均为现浇梁板)?
答:选用B节点也就是第2种构造的时候,对现浇板有要求的,第一种情况就是现浇板不符合第二种原则的时候采用的,现在这种形式比较少见。同时,如果只有梁没有现浇板的情况下,而且,梁的截面尺寸小于柱的截面尺寸的时候,采用第一种。一般都是采用第二种构造的。
31、如果设计要求量的锚固不仅要满足≥0.4lae+15d,而且要满足lae。设计要求这么施工,现场施工时是否要按设计要求施工?
答:设计不光可以这样要求,设计还可以直接要求不采用平法的构造,设计永远是大于图集的,施工肯定要按照设计的来进行,但是,在施工的时候可以和设计的进行交流,有助于提高。
32、平法中,梁钢筋在支座内锚固长度是按图集中标注的15d+0.4lae,还是必须根据砼强度按锚固长度计算?在网上两种说法均有,布置以何为准?
答:理论来讲0.4Lae+15d就可以了,而且,这个也经过试验证明了,但是,就平法图集现在也要求要伸到梁对边,柱纵筋内侧。在锚固不能满足直锚的时候,要伸到对边弯折15d。弯锚和直锚不需要在进行大小的判断。
33、短肢剪力墙结构中,框架梁钢筋如何计算锚固长度?在网上请教时,有网友按连梁计,不知是否正确?
答:框架梁只会以框架柱为支座,这样的做法本身就是有问题的,设计这样做,具体的构造需要咨询设计,现在通行的做法做一个直锚,这个会在以后的图集中具体说明。
34、在施工中,遇到以下情况:梁支座(负弯筋)标注为:2*7B28/4B25,请问这是新的标注吗?好像在03G101中未发现此标注法,如何解读?
答:这不是新的标注形式,直接咨询设计院。
35、平法中,梁上部筋的搭接分为25%,50%,100% 之分,请问其接头百分比是按上部筋总数,还是梁截面上所有钢筋计?
答:按照上部通长钢筋的根数来判断,不能按照钢筋的总根数判断。支座负筋一般不需要搭接,你算进去没有用,只会破坏结构的稳固性。
36、框架梁柱节点位置,设计要求柱拉筋在节点位置同加密箍筋设置,而在实际施工中,因为此节点钢筋过多过密,施工人员就把此处柱节点中拉筋取消了,请问这种做法对结构有影响吗?
答:如果设计说明了,这样做是有问题的。设计需要考虑钢筋对施工过程的影响,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需要具体咨询设计院,擅自取消肯定不可取。
37、请问短肢剪力墙结构中,暗柱的保护层按柱取还是按墙取厚度?
答:暗柱的保护层应该是按照柱的比较合适,墙的保护层是指墙外侧钢筋的保护层,墙的钢筋需要在暗柱纵筋的外侧通过的,如果按照墙的保护层还需要扣减钢筋直径的。计算下来这个值是差不多的。
38、暗梁的主筋的长度应怎样确定?暗梁的箍筋应怎么配?
答:暗梁的主筋通长是随墙布置的,和墙的水平钢筋相同,箍筋正常布置就可以了,只是遇到暗柱的时候,箍筋不需要布置。
39、剪力墙水平筋是应置于暗柱主筋内侧还是外侧,图集中无明确说明。
答:暗柱的纵筋和墙的纵筋是在一个位置的,墙的水平在外侧,遇到暗柱的时候就到内侧,那柱不就突出墙面了吗?如果柱不突出的话,墙的钢筋不得弯吗?这是不允许的。所以,水平筋就根据在墙的位置进行判断就可以了。
40、梁一端与墙、柱相连,梁一端与梁相连时,与梁相连,是否可按次梁进行施工,箍筋不加密,下部钢筋锚固长度取12d?
答:这个需要判断是什么梁,如果是非框架梁可以按照这个要求进行计算。
41、机械锚固与机械连接的区别?
答:机械锚固在03G101-1 P35页有明确的说明,其形式也已经表示的非常清楚,一个是锚固,一个是钢筋之间相互连接,二者完全不是一回事。机械连接像我们常说的直螺纹,锥螺纹等连接形式称为机械连接。
42、当它大于0.4lae时进行弯锚,但当支座不能满足≥0.4lae时那该怎么办? 答:一般需要进行钢筋代换,换直径较小的钢筋。
43、附加箍筋是说每侧加上几个,但是它的加密区为2倍次梁宽度+2倍主梁与次梁的 落差,这样的几个普通说法是怎样的?
答:首先更正一下,这个地方不叫加密区,这就是次梁加筋的布置区域,这个区域是由设计人员进行考虑的,所以,落实到图纸中我们看到的就是每侧加几根箍筋。
44、附加箍筋是在有吊筋的情况下才能加,但是它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是固定吊筋吗?
答:这个感念是完全错误的,附加箍筋和吊筋的作用是相同的,实际中二者取其一即可,并不一定非要同时布置,吊筋根本不需要用附加箍筋固定,可固定的地方多了。附加箍筋和吊筋主要是为了防止主梁受到次梁的集中应力破坏,产生裂缝。
45、剪力墙及柱插筋是四角进行弯折还是没变中部筋都必须弯折?
答:按照平法04G101-3来讲是都要弯折的,但是,按照新的图集柱可以角部弯折,其它钢筋不弯折,墙不存在角部,新的提法中墙的竖向筋是隔几根弯折一根,仔细阅读图集即可。另外要注意图集的适用范围。
46、易扰动的地方乘以系数1.1,易扰动的地方指什么地方? 答:这个需要根据实际的施工工艺来判断。
47、在03G101-1第47页中,转角墙外侧水平筋连续通过,我认为实际施工时不好处理,请问,剪力墙外侧水平筋到底该怎么处理?可以在转角处相互锚15d吗,与内侧一样?我认为这样更妥。
答:这个问题在以后的改版中考虑处理,弯15d的想法非常好,没有问题。但是,弯勾需要在暗柱纵筋的内侧,这样就没有问题了
《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06)第12.2.3条根据钢筋的受力性质不同,规定了受拉钢筋最小植筋锚固长度lmin=max{0.3ls;10d;100mm};受压钢筋最小植筋锚固长度lmin= max{0.6ls;10d;100mm}。(ls表示钢筋锚固长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