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2019
社区教育师资建设研究
——基于社区教育名教师工作室建设的视角*
仲红俐
(常州开放大学,江苏 常州 213001)
摘 要:以团队培养、名师引领的方式推进社区教育名教师工作室建设,不仅是社区教育师资培育的突破口,更是社区教育平台建设与资源整合的特色成果。近年来,社区教育名教师工作室建设已经成为常州市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培养与机制创新的重要抓手。社区教育师资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至少需要采取推动制度建设、多渠道筹措经费、加强师资培训、注重考核评价等策略来解决。
关键词:社区教育师资建设;名教师工作室;平台建设;机制建设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385(2019)02-0026-05
从价值秩序上说,教育的价值始于个体的健康成长,终于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社区教育的定义是:基于所有教育起始于社区,且不是以获取社区的利益为目标,而是以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原理,因此,实现这一原理的活动即为社区教育。社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基于社区建设)。社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在现代社会里承担着促进人的成长与人性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使命。
社区教育事业的顺利开展迫切需要建立高质量的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深入开展社区教育师资建设是提升社区教育工作质量和推进学习型社会构建的重要保障。而以团队培养、名师引领的方式推进社区教育名教师工作室建设,不仅是社区教育师资培育的突破口,更是社区教育平台建设与资源整合的特色成果。
*
一、社区教育名教师工作室的内涵分析(一)概念界定
社区教育名教师工作室是指根据社区教育教师的研究领域与专业特长而建立起来的社区教育教师工作团队;是充分整合区域内各类优质教师资源,通过建立章程、签订协议、确立方案、制定预算、开发网络、开展活动、宣传推广、总结反思等方式,打造社区教育特色与成果的平台[2]。社区教育名教师工作室的基本运行规律是社区教育名师引领、工作室其他成员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其建设的基本程序是领衔人申报——正式立项——成员招募(建立团队)——运行建设——考核评估——结项推广。
工作室的领衔人即社区教育名师,是具备丰富的社区教育经验,在社区教育课程开发、项目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均有成绩的社区教育教师,同时在社会上已有较为广泛的影响与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工作室的其他成员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基于常州市社区教育名教师工作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社区教育师资建设研究——基于常州市社区教育名教师工作室建设的
视角”(项目编号:C-b/2018/03/07);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十三五”成人教育科研规划课题2017年度立项一般课题“社区教育名师工作室建设的模式研究——以常州市为例”(项目编号:2017-097Y);2017年度江苏省社会教育规划课题“依托社区特色项目工作室开发特色课程的实践研究——以常州开放大学为例”(项目编号:JSS-C-2017020)。
收稿日期:2018-12-24
作者简介:仲红俐,女,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社区教育。
26
2019年第2期(总第93期)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Vol.19 NO.2
室多年以来的运作经验,工作室的成员以区域内高校、高职校的教师为主,并吸纳中小学一些立志于社会服务的教师。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责之一,社区教育名教师工作室的建立为高校教师寻求社会服务工作打开了新的途径与新的局面。同时,加入工作室的所有成员必须具备较高的奉献精神、扎实的教育教学工作基础及较好的社区教育发展潜质。目前,从物品属性上来说,社区教育在我国尚属于支持下的准公共物品,需要发挥社区教育教师乐于奉献、吃苦耐劳的崇高精神。社区教育名教师工作室是一种社区教育工作平台,它既是社区教育资源建设的载体,也是社区教育成果显现的形式。(二)特征分析概括而言,社区教育名教师工作室建设的特征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以课程开发与项目研究为抓手,基于项目化运作的模式,集聚社区教育各专业领域、研究领域的优质资源,打造社区教育特色项目,凝练社区教育特色品牌;二是在工作室运行的过程中,通过名师(即工作室领衔人)的引领、示范、榜样作用,培养出高质量的社区教育师资队伍,提高工作室其他成员在社区教育方面的知识涵养与教育教学水平,使他们得到较快的成长,逐渐成为成熟的、经验丰富的社区教育教师,从而将社区教育名教师工作室打造成优秀社区教育教师的孵化地与社区教育品牌项目的集聚地。(三)作用阐释基于以上对社区教育名教师工作室的概念界定与特征分析,可以总结出社区教育名教师工作室建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打造优质社区教育教师队伍;二是培育社区教育品牌项目;三是深化社区教育机制改革,完善社区教育管理,形成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并通过营造广泛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加强社区教育资源建设的社会氛围,辐射更多地区社区教育的良性发展。二、社区教育名教师工作室建设分析(一)社区教育名教师工作室建设的背景早在十年前,常州市就将终身教育、社区教育工作纳入了工作计划与预算,并正式发文成立了由二十多家单位(部门)组成的常州市推进终身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包括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文广新局、市妇联、市民政局等,全面深入推展社区教育工作。在组织架构的基础上,常州市建立了纵向执行逻辑的“常州社区大学——辖市(区)社区培训学院——街道(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居(村)民学校”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构成了横向执行逻辑的包括常州工学院、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常州机电高等职业学院等八所在常高校、高职校组成的社区教育高校支持联盟机制
以及由几十所常州市著名公共服务机构或馆所馆等)组成的社区教育项目基地,从而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常州市社区教育共同体,为社区教育资源建设与队伍培养提供了主体机构与机制保障。依托社区教育共同体,经过有力的资源整合与社会教育力的聚通,常州市已经建立了包括600名社区教育专、兼职教师的师资库,这些社区教育教师主要来源于社区教育高校支持联盟的高校教师、以及社区教育项目基地的社会各领域的专业人士(如法官、律师、医生等),还包括一些热心于社会服务的中小学教师。在及其授权单位的统筹协调与指导服务下,社区教育教师走进常州市各社区,积极开展“送教进社区”社区教育面授课程教学服务,内容包括文化素养、职业技能、现代生活、休闲娱乐、教育辅导等方面,同时线上提供大量终身学习资源供社区居民免费学习,从而实现了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广覆盖、深推进。每年,常州市社区教育教师“送教进社区”次数近两千次,众多社区居民受益,提升了市民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与幸福生活指数。(二)社区教育名教师工作室建设的现状社区教育名教师工作室建设作为一种创新性的社区教育工作平台,建设周期为三年。近年来,社区教育名教师工作室建设已经成为常
州市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培养与机制创新的
重要抓手。目前,基于精品化、系统化、高要求的建设原则,在常州市的统筹管理下,在常州社区大学的指导服务下,常州市已经顺利实施
27
(如常州市医学会、常州市博物馆、常州市图书2019年第2期(总第93期)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Vol.19 NO.2
了两批、共7个社区教育名教师工作室建设工程。第一批共3个工作室,于2015年初正式立项,均已完成了结项工作,研究项目为常州市园林文化传播、社区营养餐的研制与推广、心理调适等方面。第二批共4个工作室,于2016年初正式立项,尚在建设周期中,研究项目为非遗文化传承、常州市地方文化传播、家庭教育、健康养生等方面。所有社区教育名教师工作室的研究项目与特色课程的建设均建立在对社区居民学习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内容能贴合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形式能激发社区居民的学习兴趣;还在各工作室领衔人的引导下,大力开展资源整合与项目合作,寻求社会组织及其它行业、企业的力量支持,从而推动了社区教育名教师工作室的深入内涵发展,惠及了常州市众多社区居民,引起了较好的社会影响与辐射效应,促进了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三、社区教育师资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基于社区教育名教师工作室建设的视角,结合目前我国社区教育师资建设的实际情况,我们发现社区教育师资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保障不完备
为了推进社区教育名教师工作室建设的顺利开展,常州市接连发布了关于建设方案、考评细则、成员招募、结项要求等一系列文件,保障了工作室各项工作的顺利运行,带动了一批社区教育优秀教师与品牌成果的涌现。但是,名教师工作室建设仅仅是社区教育师资建设的一种平台、一种项目实验。
站在更宏观的、更高的层面,基于上层建筑的视角,不难发现,我国各级对社区教育师资建设的保障远远不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终身教育、社区教育工作的深度与广度。而且,归根结底来说,社区教育师资建设方面存在的各类问题的根本原因,都在于相关的保障不完备。
首先,从国家层面而言,我国尚未出台正式的社区教育方面的法律,也尚未建立社区教育教师职称评审的序列,对实践工作的影响是:在社区教育单位、学校、部门等各类社区教育主体机构中工作的社区教育教师,其编28
制属于中小学教师,所得的工资待遇也是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这些社区教育主体机构外聘的一些社区教育兼职教师,均来自普通教育学校、研究机构或社会专业人士,从而影响到教师群体、尤其是青年教师投入社区教育事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利于社区教育师资队伍的稳定发展与持续长效建设。
其次,从地区层面而言,社区教育建设的水平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基本上没有构建社区教育体系,甚至一些地区尚未正式开展社区教育工作;而经济发展较快的东部沿海地区,社区教育建设效果也并不明显,以常州市为例,常州市自从于2009年建立了常州社区大学,便拥有了社区教育教师的专属编制,引入了一批优秀的年轻社区教育教师,坚守在社区教育岗位上,为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是其它的辖市(区)社区培训学院、街道(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居(村)民学校等尚未拥有社区教育教师的编制。(二)经费投入不充分
经费投入是社区教育名教师工作室建设的基础,也是推动社区教育师资建设的基本保障。社区教育名教师工作室运行的经费来源于常州市的固定性财政支出。社区教育名教师工作室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较大的经费投入。据调研得知,目前,这笔经费不能很好地满足工作室建设的实际需求,比如教师培训的需求、项目推广的需求、资源建设的需求、媒体宣传的需求等,从而了社区教育名教师工作室建设的水平。(三)队伍建设不稳定
稳定性是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队伍的不稳定会直接造成社区教育师资队伍的凝聚力涣散,执行力减弱,从而影响社区教育工作的质量。尤其对于年轻的社区教育教师来说,职称评定与考核激励是其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提升其社区教育工作积极性的关键。
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稳定的问题。对于社区教育名教师工作室来说,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一般而言,经过工作室立项、成员招募之后,就正
2019年第2期(总第93期)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Vol.19 NO.2
式成立了工作室团队。但是,工作室团队经常会发生成员变动、甚至流失的现象。究其原因,除了社区教育教师的法律地位没有得到明确的根本原因之外,社区教育教师的兼职性也是造成队伍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四、社区教育师资建设策略研究
名教师工作室建设是社区教育师资建设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以社区教育名教师工作室为视角,开展社区教育师资建设的纵深研究,并总结提炼社区教育师资建设的策略,对社区教育队伍建设及机制培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推动制度建设
制度不仅是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同样是使教育获得良性发展的决定因素[3]。推进社区教育师资建设,应该把制度建设作为基本条件放在首要的位置,要建立健全相关机制,积极发挥规章制度对社区教育师资建设的保障作用。
1.加强保障
推动制度建设、加强保障是推动社区教育名教师工作室建设及师资建设的基本条件。据上所述,目前我国对社区教育师资建设及培养的保障不到位,影响了社区教育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及质量。因此,首先,国家层面需要正式立法,确立社区教育教师的主体地位,打通社区教育教师职称晋升的通道,建立社区教育教师的长效激励机制。其次,地区各级需要正式把社区教育工作及师资培养纳入的正式预算,积极探索推进社区教育名教师工作室、特色项目工作室、集团化建设等社区教育师资培养的平台及模式,加强区域性的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及利用,聚通与提升社会教育力,促进社区与教育的融合,鼓励并支持“自下而上”的社区教育组织体系及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培育与发展。
2.提高教师待遇
对于社区教育专职教师来说,待遇问题是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及教师队伍稳定性的重要因素。除了要定期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发放工资以外,还要注重提高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待遇,以提升社区教育教师的社会地位,为社区教育价值的实现与理念的宣传营造良好的氛围。另外,部门还应为专职教师发放社区教育专项补贴,鼓励社区教育专职教师更多地走进社区,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对于社区教育兼职教师来说,主要应通过考核激励及项目运作的形式,给予他们一定的经费补助与物质奖励,以充分调动社区教育兼职教师服务社区教育的主动性。
3.构建培训机制
在美国的社区学院,对于专职教师,社区学院鼓励他们到附近的四年制大学进修与自己领域相关的课程和教学项目,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历或学位,为加薪或晋升做准备。许多社区学院每年专门划拨一定的经费,供教师进修和培训,社区学院还向专职教师提供短期和长期的国外访学的机会,并可报销相关费用[4]。(二)多渠道筹措经费
目前,基于社会生产力的制约,社区教育在我国仍属于统筹管理下的准公共物品,主要由购买服务。但是,社区教育具有独特的社会性与草根性,是扎根于社区、生存于社会、最具社会生命力并最能体现公民社会力量的教育形式。因此,对于社区教育师资建设,需要积极探索与社会组织、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的合作模式,积极开拓合作项目,多渠道筹措师资建设经费,不断推进类似社区教育名教师工作室的社区教育平台建设,从而促进社区教育的深入内涵发展。(三)加强师资培训
1.注重培养社区教育专职教师
社区教育专职教师是指在社区教育机构内部从事社区教育的教育教学工作的专职在编教师,他们是社区教育师资队伍的骨干力量。目前,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基本上是从当地的中小学调动到社区教育部门的,加之社区教育在我国尚属新鲜事物,社区教育本土化的进程较为缓慢,因此,一些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尚未正确认识社区教育的本质与内涵,不能清晰地把握社区教育的规律。
总而言之,对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培训应该推行长期性、系列化的培训项目,应该分类、分层进行。首先,要从社区教育的地位作用、对象特征、职业态度、专业素养、教育能力、
29
2019年第2期(总第93期)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Vol.19 NO.2
教学技能、资源建设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具有针对性的分类培训,并形成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培训的长效机制。另外,有学者提出,依据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培训分类,要从“岗位设置”“入职年限”“任务分工”三个角度,整体设计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培训过程[5]。这也是对社区教育专职教师进行分层培训的一种可借鉴的方式。
2.实行社区服务学习的培养方式
借鉴他山之石,寻求成功经验是推动社区教育师资建设的途径之一。美国社区学院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国际终身教育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影响。社区服务学习方法是美国教师教育应对现实与未来挑战的可行途径[6],也为我国社区教育师资培养提供了新的范式。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目前社区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教师进社区授课。对社区教育教师实行社区服务学习的培养方式应基于社区教育机构和社区建构双方合作的平台,并确立机构与社区之间的平等互利关系,积极推进社区教育名教师工作室及其它各类社区教育项目的实验与培育;要重视社区教育教师的社会实践工作,鼓励社区教育教师走进社区、开展社区服务与学习,使社区教育教师充分知晓社区发展的现状及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从而指导社区教育教师开发社区教育资源,促进社区教育教师在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上的协调统一发展。(四)注重考核评价
考核评价是社区教育名教师工作室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构建社区教育教师管理机制的重要因素。对于社区教育名教师工作室建设来说,要在工作室方案(计划)、建设过程、建设结果、成果显现等四个方面开展具体的考核工作。考核方法可运用查阅资料、成果检验、抽样答辩、访谈调研、问卷调查、过程跟踪等方法,开展较为全面、系统、科学性的考核工作。考核时段可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并对考核优秀的工作室及成员进行表彰奖励。
30
社区教育名教师工作室建设的经验,在深入研究社区教育师资建设方面给予我们更多的视角与启示。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将考核评价机制作为管理机制的重要环节,充分发挥考核评价对社区教育教师的激励作用。从考核的内容来说,要推进“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的综合考核,在课前,要加强对社区教育教师的相关教学材料准备的考核,如教案、教具、多媒体资源、教育组织形式等;在课中,要组织社区教育管理员对教育活动的开展进行过程性评价,并通过与社区居民的积极互动,及时接受受众对社区教育的反馈,掌握受众的学习情况;在课后,要求社区教育教师及时提交教学总结与反思,督促社区教育教师进一步提高社区教育教学水平。
另外,还要建立社区教育教师的退出机制,定期清理、调整、完善社区教育师资库,对个人现实情况不适合继续担任社区教育教师角色以及教育教学态度不端正、水平低下的社区教育教师给予清退处理,加强社区教育师资队伍的品质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石中英.重温马克思的教育思想[J].人民教育,2018(9):37.
[2] 葛俊芬.社区教育名教师工作室建设研究——以常州市为例[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2):18.[3] 仁德.教育的经济学批判[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4.
[4] 侯健.美国社区学院师资管理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05.[5] 杜君英.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培训开发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1):72.
[6] 杜钢.美国多元文化职前教师教育的社区服务学习方法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2(4):78.
2019年第2期(总第93期)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Vol.19 NO.2
frequently change their jobs, d) a mechanism is yet to be optimized. The paper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to the problems by forging a highly competent teaching team, who are adequate, well-structured, stabilized, competitive, and viable, thus, serving the urgent needs to reform and further adult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 municipal open university; staff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weaknesses; new approaches
Research on Learning Needs in Students of Open University:
Reviews and Implications
(Shenzhen Open University, Shenzhen 518001)
Abstract: Learners’ needs are getting diversified to adapt themselves to exploration of a variety of means in their self-improvement, as educational technologies are iterating rapidly in information age. Under these circumstances, this paper firstly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context in which learners are seeking further education in the open university, and reviews research on learners’ needs home and abroad. Findings reveal some problems in the research, for instance, empirical studies were lacking, and their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remained lower, and so on. Then the paper proposes three approaches to addressing the problems and improving open education quality, that is, responding timely to both learners’ and society’s exact needs, innovating teaching models, and introducing experiences from other countries.
Key words: open university; learning needs; summary; implications
WU Xiao-hui & XIONG Kun
Study of Exploring Community Education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Project
—— Case Study of Pujiang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Party School of Pujiang County Party Committee, Pujiang 611600)
Abstract: As one of the top-level national strategies proposed in the repor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rural revitalization has become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to deal with rural problems in developing agriculture, villages, and farmers. In this respect, community education can be one of the approaches to accommodating the project. This paper documents the community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Pujing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and evidences its advantages in implementing the plan, in its provision of a wealth of resources covering knowledge, personnel, culture, and mechanism, etc., to be specific, fuelling Program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Prosperity with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business start-up skills and competent talents, accommodating Rural Civilization Program with village-based cultures and morals, erecting an optimum mechanism to facilitate Program of Renovating and Constructing a pleasant living environment, and so on.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rural community education shall be integrated into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through practice, help construct a novel model to pave a path to its utmost objectives.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areas; community education; role; provision
WANG Wei
Study of Teacher Development for Community Education —— Case Study of Building Community-Education-Oriented
Eminent Teachers’ Workshops
(Changzhou Open University, Jiangsu Changzhou 213001,China)
Abstract: Constructing eminent teachers’ workshops integrates infrastructures with resources in community education,
ZHONG Hong-li
107
2019年第2期(总第93期)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Vol.19 NO.2
and in facilitating team-based collaboration led by experts, helps improve teacher development practice and build up an optimum mechanism. Recent years have seen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is respect in Changzhou, though problems have also arisen. The present study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to these problems like promoting mechanism construction, expanding funding channels, strengthening training, and enhancing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Key words: community-education-based teachers’ development; eminent teachers’ workshops; platform construction; mechanism construction
Survey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Dream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College of Marxism,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2000)
Abstract: To help students better understand, accept, and practice the ideology Chinese Dream, it is imperative for universities to explore specific instructions and publicities. When great transformations are underway, characterized by globalization, diversification, and informationization, the Chinese Dream education will inevitably encounter conflicts within dualities, like grand ambition and individual dream, explicit instruction and cultural assimilation, and conventional media and new media, etc. To develop this educa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three principles, that is, a locally-based global vision, critical dialogue, and physical-virtual-space interaction, and three approaches, that is, raising national awareness, strengthening thinking, focusing on personal overall growth. Key words: Chinese Dream education; era; survey
ZENG Ping
Research on Exploring Coordinative Innovation in Developing
Masters of Education Studies
(1.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221116;
2. Guangzhou Op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91)
Abstract: Now it is imperative to transform traditional model in developing masters of education studies, as higher-quality talents are expected to accommodate contemporary needs of new knowledge revolution driven by such technologies 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ternet of things and so on. 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s problems in this education in China. Then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coordinative innovation as an alternative model to address these problems. Finally the paper proposes three approaches in terms of objectives, methodologies, and assessments.
Key words: masters of education studies; coordinativ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model
SUN Pei-zhen1 & LIN Quan1 & YU Zu-wei2
On Characteristics and Implementation Requirements of New
Normal Education in New Era
(School of Education,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China)
Abstract: The new era requires that normal education shall be readjusted to serve such purposes as increasing its teaching quality, facilitating staff growing, and furthering educational reform. The present study proposes the following principles to regulate the transformation, prioritizing moral instruction, basing on normal universities, highlighting teachers’ great mission, upgrading their social position, and promoting their profess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This study also advances some measures, like diversifying approaches, informationization, defining precisely the school’s role, and integrativ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nd so on.
LIN Xi
1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