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两国双边贸易的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林 琳,张 皓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山东济南250010;山东省地方税务局,山东济南250002)
〔摘 要〕自中韩两国建交以来,双边贸易发展迅速,呈现出增长波动性大、贸易商品结构有所改善以及双边贸易不平衡等特点。为保持中韩两国经济贸易的健康发展,必须密切关注两国双边经济贸易发展趋势,并采取相应对策,确保中韩两国经济贸易正常发展。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直接投资;比较优势
〔中图分类号〕F7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09(2004)08-0060-03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以及贸易、投资自由化与产业技术集约化的加速,中韩两国的双边贸易结构呈现出新的特点。本文拟就中韩两国双边贸易的特点及相关因素作些分析。 一、中韩两国双边贸易的主要特点
中韩两国双边贸易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一)双边贸易发展迅速,增长波动性较大。自
(二)贸易不平衡持续扩大,中方逆差增速趋缓。
近年来受中国市场准入扩大、韩元贬值以及韩国对华农产品进口招标制度的影响,逆差随双边贸易额的增长呈不断扩大之势。1998年由于韩国国内购买力下降和韩元大幅贬值,致使中国对韩出口受阻,中方逆差增幅高达51%;2003年上半年,中方进口183亿美元,对韩出口82亿美元,逆差高达101亿美元。贸易不均衡已经成为两国经济关系中
中韩两国建交以后,双边贸易发展迅速,贸易额已由建交前的50.3亿美元增至2002年的440.7亿美元,双边贸易规模增长了近8倍。其中,中韩建交当年韩国对华出口仅有26.5亿美元,到2002年达到了285.7亿美元,对华出口规模增长了9.7倍,韩国已成为中国第5大贸易伙伴。但是,双边贸易增长易受变动影响,波动性较大,抗风险能力较差。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和新出口退税制度的实行,
的明显问题。由此可见,为实现中韩双边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在按“扩大均衡”原则持续增加商品贸易的同时,大力促进双方技术交流合作,减少中方逆差已成为当务之急。
(三)韩国贸易商品结构有所改善。韩国对华商品出口仍是以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化工、机械、塑料等资本密集型产品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稳定,始终保持在60%以上;技术含量较高的电子类产品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初级产品以及生活用品、纤维品、杂货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其中,电子产品对华出口除199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出现负增长外,其他各年增幅均在30%—40%;石化产品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稳定,受外部影响较小,增减幅度不大;纤维丝、机械类运输设备以及初级产品的对华出口则自金融危机之后始终呈负增长。中韩在商品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技术贸易也崭露头角。在2002年中国引进韩国技术236项,金额为9.亿美元;2003年1至7月,从韩国引进技术210项,金额达7.27亿美元。如果两国今后能实现
促使1995年上半年出现双边贸易的增长高峰;随后受我国两度调低出口退税率和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双边贸易增长率由1995年的44.9%迅速降至1996年的17.7%。此后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韩国经济萎缩,进口需求急剧下降,导致1998年双边贸易急速滑坡,中韩贸易首次出现负增长,降幅达11.6%。然而伴随亚洲市场贸易的全面回升,2002年中国对韩出口增幅又高达23.8%,韩国对华
出口也增长了22.2%。但值得注意的是,自1994年以后韩国对华出口增长的波动幅度与双边的贸易密切相关,韩国出口企业对我国市场具有较大的依赖性。60
由单纯商品贸易向包括商品、技术、服务在内的综合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贸易转换,那么双边贸易总额的持续快速增长将不可估量。
(四)韩国企业对外投资首选中国,电子业对华投资增长迅速。韩国对华直接投资起步晚,但是发展十分迅速。截至2001年底,韩国企业在华投资项目已达1.8万多个,实际投入超过120亿美元。由于地缘优势,过去韩国企业对华投资区域主要集中在山东省和东北三省,产业则集中在小吨位造船、汽车零配件、钢铁、化工、电子、通讯等领域,并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产业链。目前,随着我国的进一步对外开放,韩商不仅在东部沿海的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开始进行投资,而且在中西部地区的安徽、四川、云南、甘肃、河南、河北等省也进行了小规模的投资。其合作范围拓展到房地产开发、温泉开发、竹产品制造、酿酒、服务业等新领域,特别是中韩两国在电子领域的贸易和投资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中国已成为韩国最大的海外投资对象国。 二、影响中韩双边贸易的因素分析
中韩双边贸易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
(一)韩国产业结构转换和新技术自主性开发滞后,妨碍了出口竞争力的提高和中韩贸易的升级。通过对UNIDO结构转变指数分析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后韩国的结构转变指数持续呈下降态势。尽管劳动密集型RCA指标下降,但是韩国雄厚的工业基础、纺织行业成熟的技术以及尚具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使得纺织品仍为中国从韩国进口的第三大类商品;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虽具有动态比较优势,但由于近期出口增长率的下降,韩国向高附加值部门的转变不会很快,这将不利于中韩贸易中商品结构的优化。
(二)产业结构和出口产品结构的轻型化导致我国对韩出口增长乏力,贸易不平衡持续扩大。从出口商品结构方面分析,工业制成品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90年的74.4%上升到2001年的90%以上,其中以轻工业产品为主的“杂项制品”出口比重由20.4%升至40%以上,这反映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产业结构的轻型化以及出口产品结构偏向轻工业加工部门。同样,我国对韩出口也是以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产品为主。2001年该类产品出口约占对韩出口总额的50%以上,纺织品、皮毛产品、鞋类仍是我国对韩出口的传统大宗商品。这种以低档次劳动密集型产品或粗加工品、初加工
品为主的出口商品结构对我国国内生产率提高的贡
献不大,并且受发达国家制造业高度自动化的排挤,增值空间有限。同时,这也是导致中韩贸易不平衡持续扩大,贸易增长波动性较大的根本原因。
(三)技术差异与重叠需求是导致中韩产业内贸易发生的主要原因。由于中韩两国所处工业化阶段的不同,导致两国在电子通讯设备、重型电机以及纺织服装业上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韩国成熟的纺织、化工及半导体生产技术使其在高档服装面料、关键电子部件等上游生产环节具有相对优势;而我国则因受技术水平,只能凭借其劳动力成本优势在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纤维原料、中低档服装和布料、非核心技术的电子部件加工以及电脑的组装等中下游生产环节具备相对优势,从而形成了双方在同一行业内部上下游生产环节的分工,以及由于产品差异引致的同行业内明显的层次性“产品差别分工”,相应地带动了相关中间产品、产成品的产业内贸易。从需求因素方面分析,一方面由于工业化水平的不同、人均收入水平决定的主流消费层次的不同,以及中国现阶段存在着高层次消费不足,促使双方在日用消费品方面产业内贸易增加;另一方面,韩国经济衰退、农轻重发展失衡、大企业集团与中小企业之间“两极分化”,以及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东西部差异、产业结构失衡等因素的存在,加之强烈的文化亲和力导致中韩两国需求差异减少,相似消费偏好增多,从而促进纺织品、服装、成品油、塑料、鞋类等轻工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此外,低运输成本、专业化分工以及多要素密集型生产工序并存等也是促使双边产业内贸易发生的重要原因。
(四)韩国企业对华直接投资的动机及主体特征影响中韩贸易商品构成。从投资动机方面分析,韩国企业对华直接投资目前尚处于“尝试”阶段,属于追求成本节约型直接投资。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内劳动力成本、公共费用的提高,都加速了韩国企业对华轻纺、食品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投资。韩国企业在华投资的产业结构特征为: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鞋、纺织、食品、皮革、线圈加工等投资成本低、见效快的轻加工工业,而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投资项目较少。投资目的、产业方向以及产品大量返销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前中韩贸易商品结构是以我国从韩进口化工、纺织原料及电子类中间产品,而对韩输出以附加值及质量、规格要求均较低的纺织纤维和电子元器件产品为主,这种存在
61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于产业间和产业内的垂直分工决定了双边贸易呈粗放型增长的特点。从投资主体方面分析,金融危机之后,在韩国大企业集团由于负债过多和资产剥离等原因大批撤资的情况下,广大中小企业则利用提供信贷担保资金、发行中小企业振兴债券等措施,加快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并逐渐成为韩国对华投资的主体。因此,追求成本节约的投资动机、倾向于轻加工的投资产业结构特征导致双边贸易增长的后劲明显不足,并且抗风险能力较差,波动性较大。 三、促进中韩双边贸易快速发展的对策建议在新的形势下,促进中韩双边贸易的快速发展应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一)实施标准化战略,增强我国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实施标准化战略,对于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扩大出口,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实施标准化战略,一是要提高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出口企业要加强科技投入,以市场为导向,与科技部门、质量监督部门携手,开发自己的核心技术,使其在某一领域的技术处于明显的领先优势。二是要加强认证工作。企业产品出口到韩国,就要通过他们所要求和认同的认证,并获得相应标志。同时,企业还要通过一定的体系认证。三是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争端解决能力。企业要培养相关人才,使其掌握国际贸易知识,熟悉国际经济法,了解世贸组织的协定、协议、争端解决机制和世贸组织技术性贸易壁垒,以利于在别人侵权的时候能够做出快速反应。
(二)利用产业倾斜,促进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升级。当前应结合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以产业倾斜取代地区倾斜,利用信贷、税收等优惠吸引韩资流向半导体、通信设备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深层次农产品加工、传统产业设备更新和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带动两国间技术贸易、大型机电设备等贸易的发展。此外,还可以通过完善基础设施,降低运输成本来引导韩资流向中西部地区,充分利用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存在的产业梯次分布特征,提高韩资企业出口产品的自产化率,减少由于价格转移引起的资本外逃现象,提高出口盈利水平。同时,还可以考虑利用韩元相对贬值导
致投资成本降低以及韩国通过扩大减免税范围来吸引外资的机会,促进我国纺织等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传统行业企业对韩进行生产性投资,带动大型成套设备及相关中间产品的对韩出口,打破长期以来维持的由韩国对华单向资金流动的格局,减少中方逆差,促进双边贸易的均衡发展。
(三)及时掌握相关信息,促进企业对韩出口的扩大。及时为企业反馈韩国有关变动的信息,有利于促进企业对韩出口的扩大。同时,中韩双方应利用网络技术积极构建网上交易市场,为国内企业提供更多参与国际贸易的机会。韩国也建立了专门网站,提供韩国近期经济状况及国内外企业资信状况的有关信息,以期有效促进中韩双边贸易的发展。
(四)实施价格管理,避免我国企业恶性竞争。目前,我国一些对韩出口商品的价格混乱,低价竞销出口的现象仍十分突出,常常在国外遭受反倾销。因此,为维护我国企业利益和公平交易秩序,应建立有效的出口价格管理和协调机制,将出口价格管理基本上纳入国内价格管理范畴,基本上不对价格形成进行直接的行政干预,而由市场竞争机制决定价格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对低价竞销等不正当交易行为予以禁止,并对这类行为实施法律、行政、经济等方面的严厉处罚。
(五)继续优化贸易环境,努力扩大对韩贸易出
口。扩大对韩贸易出口,继续优化贸易投资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应尽快建立健全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启动我国出口信贷和出口融资的担保机制,加大“欠退税”质押贷款业务的力度,增加出口企业的流动资金。要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机制,对生产型出口企业全面实行“免抵退”办法,适当增加出口退税规模,优先保证出口创汇多和信誉好的重点企业及时足额退税,切实解决出口企业成本增加和资金流转困难等问题。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海关、商检、口岸、保险和运输等部门对外贸出口的支持和服务功能,实现管理体系网络化,积极支持出口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男,福建福州人,山东大学经济作者简介:林琳(1977—
学院博士生。
责任编辑:池明
62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