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生自学指导。 1 、结合课下注释,了解《资治通鉴》及司马光的有关情况。 2、读课文,标出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读给同桌听,相互纠正读音。 学生先独立完成前三个问题,后面自 主 学习,问 题 引 导 3、读出语意,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疏通课文,读出节奏,不会翻译的用问号标示。 的问题可以在小组之内合作交流。 4、小组之内交流疑难语句。 (二)展示交流。(大屏幕出示问题,教师抽查。5分钟) 1、《孙权劝学》选自 ,它是由北宋 (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 体通史。 2、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 卿今当涂掌事 ( ) 蒙辞以军中多务 (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但当涉猎 ( ) 蒙乃始就学 ( ) 及鲁肃过寻阳 ( ) 即更刮目相看 ( ) 肃遂拜蒙母 ( ) 见往事耳 ( ) 非复吴下阿蒙 ( ) 3、翻译句子。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不同层次的学生口头回答。 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请四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旁白。然组内合作,组深入文本合作探究 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先小组内朗读,再间竞争。 1、说出文中以小组为单位表演朗读,学生和老师一起点评。 的每个人物说了2、谈谈对人物的认识:你更喜欢文中的哪一个人物?请说说他的性格。 什么话。 2、分角色朗 3、孙权是如何劝吕蒙读书的? 4、 吕蒙的变化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读。 3、分角色表演。 4、揣摩对话中的语气、语意。 群策群力: 先个别发言,后代拓展延伸 学以致用: 班级中有一名同学产生厌学情绪,你是他(她)的好朋友,你该怎么办? 第 2 页 共 9 页
表总结。 中考加油站: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权谓吕蒙曰( ) ⑵蒙辞以军中多务( ) ⑶孰若孤( )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达标检测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B. 蒙乃始就学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C.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D. 结友而别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译文: 4. 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是哪一句话?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目标是什么?从文章哪几处可看出吕蒙学有所成? 5、积累读书有关的名言、格言……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大屏幕出示答案,学生自己订正,教师统计情况。 1、(必做题 )比较《孙权劝学》与《伤仲永》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一百字左右)。 作业 2、(选做题)古今中外有许多劝人读书的名言、格言,请继续搜集这些名言,并围绕这些名言或格言,谈谈读书的重要性(写在周记本上)。
《孙权劝学》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上册已经学习了7篇文言文,14篇古诗,在下册已学习了2篇文言文:《伤仲永》 《木兰诗》,对古文的翻译方法有了初步了解甚至是掌握,对于一些浅显的古文也有尝试翻译的强烈愿望,而且本文人物对话较多,若老师加以正确引导,适时鼓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本来本文“揣摩句子的语气和语意”是最难的,我们可以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分角色朗读甚至分角色表演来攻克这一难关。这样就能让学生把已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本堂课
第 3 页 共 9 页
所能激起的学习兴趣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收效应该很大。
现在的学生对学习文言文很不感兴趣,先是通过上面的分角色朗读和表演激起他们的兴趣,然后,老师适当引导,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去品味和感悟读书和学习的好处,进而起到能激发学习动力,提升情感品味的目的。
《孙权劝学》效果分析
一堂课下来,感觉有两大特点:一是突出了朗读,二是学生活动比较充分有效。 在导入新课之后,立刻进入了“读三国(故事)”的环节,而且设计了“朗读小贴士”,提示学生要读准字音;读出句意,读出节奏;自由朗读;读出感情。当然“读出感情”只是在一开始给学生提出的一个朗读目标,因为这一步要在充分朗读并有所理解领悟之后才能做到。紧接着在分角色朗读中,学生兴趣高涨,并很顺利地进行了分角色表演。一直到课堂最后,学生在始终不断地通过朗读来加深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这一点是非常有效的。
关于学生活动,我认为从一开始的学生自学,到后来的小组内互助朗读、互助研讨以及组间的竞争,学生的参与度都很高,参与面也很大,从当堂检测的效果来看也不错。
在这两点之中,我认为最有效,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要数分角色朗读和分角色表演这一环节。
孙权劝学教材分析
一、
本文语言简练
本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再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全文抓住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来写,即先写出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怎样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怎样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表现孙权的善劝,而完全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长进之快之大,至于鲁肃与吕蒙“结友”,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并为其才略所折服的余韵。
第 4 页 共 9 页
二、以对话表现人物
课文着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善于劝说,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的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目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可见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现自己的才略长避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两人的话则有调侃意味,二者的情调不同。
三、侧面烘托及对比手法
课文除正面记言外,对吕蒙这一形象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鲁肃正是一个跳出庐山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他的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四、引导学生学习的建议
本文篇幅短小,含意深刻。要让学生借助注释阅读理解,有些生字生词,由学生自查工具书或问同学、老师解决,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个人积极性,又能发挥小组合作的团体作用。
要引导学生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课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并当堂背熟全文。文中孙权的话是重点,鲁肃、吕蒙的对话是难点,可抓住关键词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来理解二人对话的内容,并细心体会这段对话的情味。教学本课,可采用一些灵活的方式,如让学生讨论本文对自己有什么启发,进行快速
第 5 页 共 9 页
背诵竞赛,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等等。 《孙权劝学》评测练习(共50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孙权劝学》选自 __________,它是由北宋_________(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____体通史。(每空2分)
2、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每空2分)
卿今当涂掌事 ( ) 蒙辞以军中多务 (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但当涉猎 ( ) 蒙乃始就学 ( ) 及鲁肃过寻阳 ( ) 即更刮目相看 ( ) 肃遂拜蒙母 ( ) 见往事耳 ( ) 非复吴下阿蒙 ( ) 3、翻译句子。(每句4分)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4. 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是哪一句话?(2分) 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目标是什么?(2分) 文章哪几处可看出吕蒙学有所成?(2分) 学习本文后给你的启示有哪些?(6分)
5、请你写出与读书有关的两句名言或格言。(4分)
《孙权劝学》课后反思
经历就是财富,一篇仅仅119字的小文言文,经过我和学生的共同“把玩”让我受益匪浅。
我认为本堂课的优点是:重、难点突破比较成功;教学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紧扣“三国”;改变了以往老师站在讲台上,学生端坐课桌旁的课堂模式,而是分小组围坐在一起,师生平等对话;分角色朗读和表演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小组合作或竞争非常有效,课堂气氛分外活跃:课前收集有关读书、学习的诗句格言的思路较好,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缺点是:小组人数过多,致使小组合作过程中有少数同学参与机会少。
经过这次上课,我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我进一步认识到课改的重要性,而且更意识到
第 6 页 共 9 页
自己以前的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首先,对学生的能力估计过低,不敢放手让他们去探索去尝试,总是试图设计一个个框框把他们圈住,希望他们按照我的思路去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最后到达自己的预定目标。这对于学生创新意识、自主能力的培养是极大的障碍。其次,新课改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有助于培养发展型、学习型的人才。可我在教学中沉不住气,往往是充当教材解说者的角色。总想把教材提供的知识全都灌输给学生。细想之下,才明白知识是无穷尽的,是学不完的,教师不能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而应激发学生自己学习的兴趣,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对他们的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学习成果作出恰当而又富有激励性的评价。再次,对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不能生搬硬套,而应深入研究,掌握其精髓,把方法、学生和教材有机结合起来。其实,方式方法好不好,并不在于它新颖不新颖,而在于它适合不适合教材和学生。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级学生就各有特点,二班学生喜欢活跃、互动的学习方式,游戏、竞赛用于他们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一班学生则不善表现,好独立思考,这时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就更加适合了。最后,我还感觉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已经不太适合现在的学生了,因此,多接触新鲜事物,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也是今后工作中力求教学相长的重要方面。
总之,备课、上课、磨课,这一系列的教研活动对每一位教师,特别是对我们年青教师都是大有裨益的。我希望自己多参加一些这样的活动,力求在活动中锻炼自己,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成就自己并成就自己的学生。
课标分析
在语文课程理念中提到: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所以在这节课我是按照“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思路来设计的。
第 7 页 共 9 页
在课程目标中这样写到: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语言上的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所以我在课堂中设计了多样化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品味并提升自己的思想。
课标给我们提出了这样的教学建议:
(一)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第 8 页 共 9 页
(二) 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三)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四) 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五)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根据以上教学建议,我在教学中着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语文实践中去,注重提升学生的情感,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去安排各个环节。
第 9 页 共 9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