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1期 (总第75期) 山东省 团校学报 年研究 GenerM,No.75 关于青少年网络成瘾家庭干预的质性研究 陈秀红 费梅苹 [摘要]通过质性研究,以家庭功能理论为基础,对青少年网瘾问题的家庭干 预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家庭在青少年网瘾问题的解决中存在着沟通与互动模 式不合理的问题。最后,提出一套针对青少年网瘾问题的整合的社会工作干预模 式。 [关键词]网络成瘾;家庭干预;家庭功能理论;社会工作 [作者简介]陈秀红,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07级社会保障硕士 研究生,研究方向:青少年社会工作。费梅苹,华r].- ̄x-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副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博士,研究方向:青少年社会工作、矫治社会工作(上海 200237)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正渗透到现 瘾青少年家庭的干预机制做深入全面的研究。 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青少年而言,网络一方面 为他们带来了开阔的视野、丰富的信息、便捷的沟 一、理论视角 通和愉快的体验;另一方面,也让他们因此而产生 了不同程度的迷恋、依赖,乃至影响到他们的学习、 家庭过程模式理论认为,家庭的首要目标是完 生活和人际交往等正常社会功能的实现,甚至最终 成家庭的各种日常任务,包括完成危机任务。每项 演变为“网络成瘾”。 任务都需要家庭一起去应对。在完成任务的过程 综合国内外有关网络成瘾问题的研究文献来 中,家庭及其成员得到成长,并使家庭成员之间的 看,以往研究多从心理学、医学、教育学的角度,对 亲密度得到增进,维持家庭的整体性,发挥好家庭 网络成瘾的概念、类型与标准、成因与干预对策进 作为社会单位的各项功能。该理论提出了评价家 行分析。而对网瘾问题的处理,几乎没有文献从家 庭功能的七个维度:任务完成、角色作用、沟通、情 庭干预的角度进行实证研究与分析。一般来说,任 感表达、卷入、控制和价值观。任务完成是核心维 何个体行为问题的出现都是家庭系统内部问题的 度,任务完成的过程包括:确定问题、思考各种解决 折射和表现,同样,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其家庭系统 问题的办法、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法并实施、评估解 运行不良息息相关。反过来说,青少年网络成瘾不 决的效果。其他六个维度围绕在任务完成的周围。 仅造成了青少年自身身心健康以及社会功能方面 要想很好地完成各项家庭任务需要家庭成员分配 的损害,而且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伤痛,亦 并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角色的分配就需要沟通; 给家庭系统的运行带来了进一步的损害。笔者于 沟通过程必然存在情感的表达,情感表达可以阻碍 2007年底开始在上海市相关机构从事青少年网络 或促进任务完成和角色承担;家庭成员相互卷入程 脱瘾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在两年多的研究和实践中 度也对家庭任务完成有影响;控制是家庭成员相互 发现,家庭对青少年网瘾问题的干预策略与方法直 影响的过程;家庭应该能够维持自己的家庭功能, 接关系到青少年网瘾问题的成功解决,因此,结合 同时在任务发生变化时去适应变化的需要;最后, 社会背景和笔者的研究实践经历,认为有必要对网 家庭任务的确定以及家庭如何完成任务受到家庭 一35— 成员的价值观和家庭规则特别是家庭背景的影响, 价值观和规则是家庭任务完成的背景…。 由此可见,家庭功能理论的七个维度实际上表 明了家庭在完成某项家庭任务时的内部处理机制, 也即家庭成员在围绕某一核心问题解决时的沟通 与互动模式是怎样的。在本文所作研究中,将聚焦 青少年网络脱瘾这一核心家庭任务,研究此任务完 玩网络游戏,开始可能只是出于一种好奇,后来就 觉得非常有吸引力,从而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假 性”的网络成瘾青少年沉迷网络只是表象,真正的 问题是在其周围的环境,是由于网络游戏的某些特 征和功能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青少年在这一成长时 期的某些需要,替代了青少年所处的环境本应提供 的某些社会功能。笔者在长期的专业实践与资料 成的过程中家庭成员的角色作用、沟通与情感表 达、卷人与控制以及价值观各自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机制。 二、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的选取 本文的研究主题是依据家庭功能理论,对网瘾 青少年家庭处理网瘾事件的整个过程及其要素进 行分析,发现并总结其中的问题,需要的是一种深 度的诠释。与定量研究相比,社会工作与心理咨询 人员学习和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有着无可比拟的优 势 J。因此,本文选取质性研究的方法。 2.研究过程 首先,研究关系建立在工作基础上,选取的研 究对象即是笔者社会工作实习中的受助对象;其 次,关于参与者的选择,笔者采用了目的性选样的 方式,以受访对象能否提供必要信息的能力为选样 的标准,数量上看能否使所需要的信息达到饱和为 主。本文选取了18个网瘾青少年家庭(包括网瘾 青少年及其父亲或者母亲为访谈对象);再次,资 料收集的方式主要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最后,资 料分析主要运用跨个案的分析方法,对不同的资料 进行编码和归类,然后对资料进行分析,得出初步 的研究结论。 三、家庭对青少年网瘾问题的干预过程 1.网瘾问题判定表面化 研究表明,父母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判定 过于表面化,并没有思考网瘾的“真性”与“假性” 之分。上海市社工将网络成瘾分为“真性网络成 瘾”与“假性网络成瘾”。-3 J‘‘真性”的网络成瘾青少 年是出于兴趣和爱好而迷恋网络,不管是聊天还是 一36一 收集的过程中发现,多数青少年属于“假性”成瘾。 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多数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孩 子沉迷网络背后的原因,尤其是教养方式、沟通方 式等家庭环境给孩子造成的压力。 2.网瘾问题干预由内而外的被动化 面对孩子的网络成瘾问题,父母首先考虑的是 通过自己的力量解决。首先,“家丑不可外扬”,一 定程度上,父母会受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与束缚, 在遇到孩子的行为问题时,父母倾向于向外界隐瞒 孩子的真实情况;其次,“子不教,父之过”,父母在 面对孩子问题时,其情绪与心理上的压力非常大, 通常会产生自责心理,认为孩子的问题是由父母自 身问题所致,在这种责任与内疚的心理动力机制 下,往往会自己承担解决孩子问题的任务。父母在 家庭内部靠自身力量处理孩子网瘾问题时,首先采 用说教式,孩子或者对父母的说教置之不理,或者 表现出反感,与父母发生言语冲突,甚至上升为肢 体冲突。在说教方法毫无效果之后,父母会采取相 对强硬的措施,比如锁电脑、断网、断其经济来源, 此类强制措施更会激起孩子的叛逆行为,使得亲子 关系进~步恶化,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父母在意识 到强硬措施并不能解决问题之后,开始向亲朋好友 求助,在亲朋好友劝说无效的情况下,开始反思单 靠自己家庭的力量根本无法解决孩子网瘾问题,无 奈之下,转向相关社会机构求助。求助于外界有两 种方法,一种是相对缓和的手段,比如请求居委会 工作人员上门劝说,主动向社工机构求助并要求社 工介入,咨询心理治疗师等。此类方式不是网瘾青 少年特别排斥的,比较容易被网瘾青少年接受,父 母承认其有一定效果,但是花费时间比较漫长,且 问题容易反复。另一种是采取强制措施,花费大量 金钱,将网瘾青少年送入封闭式管理的戒网训练营 或学校。进入此类机构的网瘾青少年多是被父母 采用捆绑、欺骗的手段送入,有些父母甚至偷偷给 孩子吃安眠药,待其熟睡后送入戒网学校。这种强 制措施更能激化亲子矛盾,而孩子网络脱瘾的效果 因此,不能对症下药以实现孩子网络脱瘾的家庭任 务。 也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评估。 总的来说,解决孩子网瘾问题,多数父母运用 两种方式,或者说是经过两个阶段:一是靠非正式 力量,比如父母说教、打骂、锁电脑、断网、断其经济 来源,动员亲朋好友劝说;二是向正式力量即相关 社会机构求助,比如社区居委会、社会工作服务机 3.夫妻涉人的失衡性 夫妻双方由于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与期望值 的不一致,对待孩子网瘾问题会有不同的认知与看 法,因此,在卷入程度上亦有所不同。过度卷入的 一方会投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感受到严重的精神 与心理压力,从而会影响到正常的生活与工作。在 构、医院精神科、精神病医院、心理咨询机构、社会 上专门戒除网瘾的封闭式训练营或学校。 四、青少年网瘾问题家庭干预过程的要素 分析 1.亲子角色的对抗性 在实现孩子网络脱瘾这一中心任务的过程中, 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同的家庭关系都会导致父母发 挥不同的角色作用。而孩子有无戒网的意愿,有无 改变的动机,直接关系到与父母的关系以及自己的 角色作用:是配合还是对抗。在很大程度上来说, 孩子在此过程中的角色作用是问题解决的关键所 在。两种不同类型的角色表现可能会产生两种截 然不同的作用和效果。有戒网意愿并能主动配合 父母共同解决网瘾问题的青少年所占比例较小,但 是这种情况下的网络脱瘾效果非常好,而且网瘾问 题的解决产生的亲子冲突比较少。大多数网瘾青 少年在戒网过程中会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不情愿、被 动的情绪与行为,在这种被动心理的支配下,孩子 与父母更易产生对抗冲突,使得网络脱瘾任务更加 艰巨复杂。 2.亲子沟通与情感表达的单向性 网瘾青少年家庭中的亲子沟通,基本上是父母 对孩子单向的指责埋怨,父母没有去发现孩子的感 觉、愿望与需求。与沟通相伴的是情感表达,情感 表达对沟通起着润滑的作用,而网瘾家庭中父母对 孩子的情感表达是诉苦式的、灌输式的,这样往往 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压力,使得孩子更不愿意将自己 的真实想法和感受表达出来。此外,父母并没有意 识到孩子情感表达的重要性,从而忽视了孩子的情 感表达需求。这都会使得亲子沟通尤其是情感沟 通受阻,家庭无法找到孩子网瘾问题的根源所在, 过度卷入的一方没有获得另一方精神支持甚至与 另一方形成对抗状态的情况下,会严重影响到夫妻 的情感关系。而夫妻双方的对立又会影响到过度 卷入一方与孩子的亲子关系,使得亲子关系更加趋 于对抗冲突,亲子关系的不良又会加剧夫妻双方的 情感关系,家庭系统内部由此形成夫妻次系统、亲 子次系统彼此相互影响的恶性循环。此外,在处理 孩子网瘾问题时,亦存在夫妻双方过度涉入的状 况。此类家庭父母为解决孩子网瘾问题投入了大 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严重影响了家庭的正常生 活,这种情况往往会增强家庭内部夫妻之间的凝聚 力,对网瘾青少年可能会形成较大的心理压力,亦 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4.亲子价值观的冲突性 家庭成员在处理孩子网瘾问题过程中的各种 行为表现,包括亲子互动中的冲突与对抗,从根本 上来说是受代际文化价值观差异的影响。父母价 值观可以归结为:孩子学习成绩是最重要的;凡是 家长说的做的都是对的,都是为了孩子好,孩子要 听从于家长。孩子价值观总结为:“我”要父母的 理解与尊重,“我”要与父母平等对话;“我”要 “我”的自由;学习成绩并不是评判“我”的唯一标 准,请看看“我”的优点。 网瘾青少年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价值观的冲突 导致父母在教育方式、沟通方式、处理孩子问题等 方面的行为表现与孩子的行为表现形成冲突的局 面。首先,由于大部分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父母 甚至祖辈寄予孩子的期望值非常高,因此,孩子面 临的精神压力也就非常大;其次,中国的教育制度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父母对孩子学业上的过分关 注,而忽视了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再次,当代青少 年的父母是在传统的“家长制”背景下成长起来的 一代人,受传统文化与教育理念的影响比较大,重 一37— 视父母权威,忽视孩子的权利。而青少年多受现代 社会多元文化价值体系的影响,要求独立自主、平 等自由,不希望父母过多干预自己的生活与学习。 这恰恰与父母的家庭教育价值观念相违背,这种价 值观失调的外在表现就是父母与子女在家庭互动 过程中的冲突与对抗。由此可见,在网瘾青少年早 期生活经验以及后来的网瘾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亲 子冲突与对抗,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受家庭内部代际 价值观的差异影响的。 透过家庭对青少年网瘾问题的干预这一动态 过程,可发现网瘾青少年家庭在任务完成、角色作 用、沟通与情感表达、卷入与控制以及价值观各个 维度的问题与不足之处。大体上说,家庭在问题判 定时过于表面化、片面化,问题处理办法的实施是 一个由内而外的被迫延伸过程。在此过程中,父母 的角色作用并不平衡,从卷入的角度来说,双方所 投入的时间与精力也表现出了巨大的差异;或者是 这样一种情况,父母双方都承担了各自的角色作 用,但是卷入过度,造成双方都投人大量的时间、精 力甚至金钱,两种情况都影响了整个家庭系统的正 常运行。在此过程中,家庭内部成员需要沟通,而 沟通更离不开情感表达,而网瘾青少年家庭内部沟 通不良主要表现在亲子沟通的单向性,情感表达的 单向性,缺乏平等对话的民主机制,缺乏一种完善 的沟通过程;夫妻之间沟通不良主要表现在意见无 法达成一致或者一方顺从于另一方。价值观则是 行为背后的主宰,网瘾青少年家庭中的代际价值观 差异较大,这是造成家庭内部矛盾与冲突的最深层 次的原因。综上,家庭功能各个维度的不良表现使 得孩子网瘾问题不能得到顺利解决。 五、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网络成瘾青少年家庭成员在处理网 瘾事件时,存在着沟通与互动模式不合理的问题, 导致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得不到顺利解决。因此, 笔者建议社工在介入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问题时,应 该把较多的精力放在网瘾青少年的家庭治疗中,采 用家庭治疗的方法与策略,来改变网瘾青少年家庭 内部的沟通与互动问题。 整合干预模式如下图所示: 一38一 目前,上海市社工对青少年网瘾问题的干预主 要运用个案、小组与社区三大工作方法,缺乏对其 家庭的系统干预。基于此,笔者提出了一套网瘾青 少年家庭的整合干预模式,即在为各个家庭成员提 供个案工作、团体工作和社区工作的基础上,进一 步提供针对整个家庭系统的家庭治疗服务。其中, 家庭个案、团体以及社区三大工作方法与家庭治疗 顺序不分先后,它们可以交叉进行,根据家庭实际 需要和情况变化灵活地做出调整。也就是说,青少 年网瘾问题的解决贯穿着这样一个中心思想:将网 瘾青少年家庭化分为整,化整为分,在统筹全局的 基础上,各个击破。 注释: [1]高侠丽,侯春在.家庭功能理论的研究进展 [J].社会心理科学,2008:3—4. [2]李晓凤,佘双好:质性研究方法[M].武汉:武 汉大学出版社,2006:43—44. [3]娄奇川: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性质分析及其干预 [J].中国青年研究,2007,(12). [责任编辑:宫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