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一中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
高二历史科试卷
命题者:陈尊尊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英语科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4.保持答题纸纸面清洁,不破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自行保存,答题纸交回。
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
2.先秦诸子站在不同立场,提出了多种形态的国家起源论。有先秦学者认为原初民始生之时,人各持己义,“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以天下乱焉。„„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上述材料体现的是
A.老子的“自然生成”说 B.荀子的“止争息乱”说 C.墨子的“除乱尚同”说 D.孟子的“与民教化”说
3.西汉中期,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导致这一现象的思想因素是 A.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 B.孟子“性善论” C.老子“无为”思想 D.墨子“兼爱”思想
4.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勇敢是怯懦和卤莽的中道,一个人过度好胜就变成了鲁莽,过度恐惧而畏缩不前就变成了怯懦。”下列句子有类似思想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为政以德”
C.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D.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5.一位南宋学者对“克己复礼为仁”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A.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B. “人伦者,天理也” C. “存天理,灭人欲” D.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6.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对黄宗羲这一表述的理解正确的是
A.包含有朴素辩证认识 B.古代社会没有法律制度 C.主张为天下之人立法 D.反映近代民主法治精神
7.《泰西水法》是介绍西方水利科学的著作,《四库全书总目》介绍此书并指出:“西洋之学,以测量步算为第一,而奇器次之,奇器之中,水法尤切于民用,视他器之徒矜工巧,为耳目之玩者又殊。固讲水利者所必资也。”这说明
A.传统科技观念影响了西学东渐 B.意大利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中心 C.近代西方科技在中国广泛传播 D.明末政府已突破闭关政策的局限 8. 有人论述中国某书法字体“把汉字书写的速度、节奏、韵律、动态发挥到极致,把书写
者的个性、才情、气质、想象力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这种书法字体最有可能是 A.草书 B.行书 C.楷书 D.小篆
9.中国的山水画家在创作上讲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物我合一,这表明他们 A.主张绘画要进行必要的内心修行 B.主张绘画要专心致志
C.绘画要建立在对大自然细心观察的基础之上 D.追求用画面传达出主观情致与神韵 10.一部文学作品全方位、多角度地再现了西周时期社会环境、事态人情。这部作品最有可能是
A.《老子》 B.《孟子》 C.《诗经》 D.《离骚》
11.1895年4月以后,《申报》有关中日战争的报道中对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正面报道开始增加,这反映了
A.国人对洋务运动的反思 B. 政府放宽对舆论的管控 C.民众开始关注日本文化 D.报刊等传媒业迅猛发展
12.1897年,一代经学大师俞樾对生徒慨叹:“最近三年中,时局一变,风气大开,人人争
言西学。”此时“人人争言西学”侧重于
A.学习科学技术 B.仿行西方制度 C.倡导实业救国 D.创办新式教育 1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14.王鸿生在《历史的瀑布与峡谷》中认为近代的某一思想是“以民道代天道”,是“有民无天”的新道统,是“翻天”,让民“顶天立地”。这一思想应是
A.变法维新 B.民主科学 C.三民主义 D.社会主义
15.20世纪20年代有历史教科书在介绍儒家思想时写道:“其宗主为孔丘”,不仅直呼孔子为孔丘,而且对孔子整理典籍的说法也表示了很大怀疑。这种暗含批评孔子之意的做法受到了
A.洋务运动的影响 B.维新运动的影响 C.抗日战争的影响 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6.“我们如今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这样,重工业是不是不为主了?它还是为主,还是投资的重点。但是,农业、轻工业投资的比例要加重一点。”这段话最有可能出自毛泽东的 A.《井冈山的斗争》 B.《论人民民主专政》 C.《新民主主义论》 D.《论十大关系》
17.2007年9月,“神舟”七号飞天成功,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又有新的进展,而人类飞天梦想的首次实现是
A. 苏联发射“东方一号”载人飞船 B. 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C.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试飞成功 D. 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成功 18. “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给这句民间谚语赋予了时代精神而传遍神州,家喻户晓。这反映了邓小平怎样的思想: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③
19. 马克思主义产生后,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下列有关这些变化的说
法,不正确的是
A.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为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B.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方向,使中国革命获得成功。 C.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 D.戈尔巴乔夫提出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否定 20.古希腊一位哲学家认为:研究物质世界的构造和法则、探索外界事物的本质不能够说没有意义,但对于哲学家来说,应该有比树木、石头和星辰更有价值的问题,这就是心灵
问题,道德问题。这位古希腊哲学家是 A.普罗塔哥拉 C.柏拉图
B.苏格拉底 D.泰勒斯
21.在世界近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下列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材料 结论 A 意大利出现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和文艺复兴运动 资本主义制度率先在意大利确立 B 马丁·路德提出“信徒皆为祭司” 思想 C 莎士比亚热情讴歌人是“万物的灵长” D 卢梭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否定了教皇、教士的特权地位 文艺复兴运动已经在世界范围扩展 卢梭反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度 22.“(人们)开始穿与以前不同的的服饰,不再把全部思想与精力集中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他们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这样的“改变”始于 A.文艺复兴 B.启蒙运动 C.宗教改革 D.工业革命
23.纪念某一思想家逝世100周年时,有人说:“(他)独自一人,面对那些无恶不作的官吏,他们专门媚上欺下,匍匐于国王之前,凌驾于人民之上;面对那些教士,他们是伪善与宗教狂热的邪恶混合体。„„他战胜了陈旧的秩序和陈旧的教条,他战胜了封建君主、中古时代的法官和罗马的教士。”该思想家
A.使哲学成为真正研究“人”的学问 B.高举人文主义的旗帜
C.率先倡导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D.主张建立自由平等的“理性王国” 24.现代化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历史学家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技革命与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精神层面的现代化进程。这四场运动都
A.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充分的舆论准备 B.确保了资本主义代议制的逐步建立 C.促使人类自立、自觉、自信意识的形成 D.标志着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
25.思格斯称赞一位近代科学家的研究成就是“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他指的应是 A.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神学崇信的“地心说” B.伽利略创立的实验科学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C.牛顿创立经典力学完成了科学史上的划时代飞跃 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颠覆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
26.1859年以后,信仰再次产生严重的危机。宗教真理之金同那个盛装它的古老破旧的钱袋一起丢弃了,而且再也找不回来了。这主要是由于 A.马丁·路德提出信仰得救,与“上帝直接对话” B.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否定了生物“神创说” C.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使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 D.赫胥黎创立人猿同祖论,否定“上帝造人说”
27.瑞士牧师慈运理(1484~1531)将希伯来文、希腊文或是拉丁文版本的圣经翻译成苏黎世当地语言;后来,苏黎世市议会决定了《圣经》改革方案,成为官方政策。1525年苏黎世市议会废止弥撒,改由慈运理的圣餐版本替代。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慈运理是民族英雄 B.人文主义逐渐深入人心 C.宗教改革取得初步成果 D.启蒙运动冲击传统教权
28.易卜生的戏剧中加入了大量讨论,就是针对某些问题进行现场争论,这就使得其戏剧与传统戏剧不同,因为易卜生的讨论内容是大家都关心的社会焦点问题,而且讨论双方是平等的,讨论的内容是公开的。由此可见,他的作品属于 A. 古典主义文学 B. 浪漫主义文学 C. 现实主义文学 D. 现代主义文学
29.“这个画派的画家摒弃了传统的光景、透视和平面表现等技巧,另辟蹊径,仅以几何图形来构筑意象。”下列各项中,与这一评价一致的是
A.“我从来没有见过天使或女神,因此我没有什么兴趣去画他们” B.“光是画中的主角” C“向色彩的奥秘进军”
D.“艺术是一种诉说真理的谎言”
30.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推动了文化传播与交流,虽然跨越洲际国界,却无法实现全球效应。而戛纳电影节上的一件时装转瞬间即可掀动全球影粉的追捧热潮。这说明 A.大众文化审美的古今差异 B.明星效应远大于历史名人
C.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传承 D.技术进步推动文化全球化
31.英国诗人蒲柏写道:自然和自然规律隐藏在黑暗中, 上帝说:让__去吧, 于是一切
遂成光明。后人续写道: 上帝说完多少年之后,魔鬼说:让__去吧, 于是一切又回到黑暗中。以上诗句是对科学发展史上两个划时代人物无与伦比的科学成就的诗意描述。这两个人物分别是
A.哥白尼和牛顿 B.牛顿和达尔文 C.牛顿和爱因斯坦 D.牛顿和普朗克
32.“只要假定物体的辐射能不是连续变化,而是以一定的整数倍跳跃式地变化,就可以对
该公式做出合理的解释。”这一假设的提出( )
A.形成了牛顿力学体系 B.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 C.有利于解释光电效应 D.有力地冲击了封建神学创世学说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本大题共3小题,合计52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7分)
材料一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材料二 拜伦创作了大量具有民主思想和反叛精神的诗篇,塑造出一些追求个人幸福、爱情、自由的人物,人称“拜伦式英雄”。 雪莱说:“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材料三 欧洲是人类思想的福地。欧洲知识分子不仅有锐意进取,其中也有迷茫;不仅有孤独,还有抑郁„„但无论是非曲直,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尖锐的碰撞激越,„„知识分子总是努力寻找思索碰撞的空间,并为此锲而不舍。
——(德)沃尔夫•勒佩尼斯《何谓欧洲知识分子》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明清小说产生、发展的因素。(7分)
(2)材料二中的两位伟人在艺术创作中有什么共同点?(2分)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特征?(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知识分子的“迷茫”“孤独”“抑郁”在文学上的表现。(4分)
34.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彼此影响,推动了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9分)
材料一 明清之际,欧洲的耶稣会士历尽千辛,沟通中西文化,把中国当时的文化主流——儒学,用轮船运往17—18世纪的欧洲,在那里曾经形成过100年的中国文化热,儒家思想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所形成的欧洲新思想相结合,成为欧洲近代历史发展的主导精神——启蒙思想的一个重要思想渊源。
——郑明谦著《儒学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
材料二 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政治制度不如人,而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
——胡适著《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材料三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先进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但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的吸收„„
——毛泽东著《新民主主义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为什么在中国的儒家思想影响下欧洲启蒙思想能够形成,而欧洲先进思想在明清时期没有“生根结果”。(6分)
(2)依据材料二,归纳胡适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为改变上述状况,胡适等人提出了怎样的主张?(8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斗争实践,谈谈毛泽东是如何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的?(5分)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1)依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4分)
材料二 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
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6分)
材料三 孝文帝迁都洛阳不到四十年,北魏灭亡。今有学者也认为,孝文帝不顾国情、族情,独断专行的迁都决策破坏了鲜卑族原来的利益制衡关系,动摇了北魏的立国根基。魏孝文帝迁都以后,父子相继在洛阳大兴土木,修筑洛阳的民夫“日有万计”,工程的耗费“日损千金”。国力耗费严重,人民负担沉重,贪污腐化加剧。
(3)有学者认为迁都与北魏的覆亡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这一看法的认识。(6分)
南安一中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
高二历史科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 B 11 A 21 B 31 C 2 C 12 B 22 A 32 C 3 A 13 D 23 D 4 D 14 C 24 C 5 C 15 D 25 A 6 C 16 D 26 B 7 A 17 A 27 C 8 A 18 C 28 C 9 D 19 C 29 D 10 C 20 B 30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合计52分。 33.【答案】
(1)特点: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读者群包括了社会各阶层);影响力超过儒释道三教。(4分)
因素:君主专制的加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市民阶层扩大;印刷术的广泛运用(3分,任答三点)
(2)共同点:都是浪漫主义文学艺术的杰出代表。(2分)
时代特征:在法国大革命的冲击下,欧洲各国的民族、民主运动迅速发展;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社会各界对社会现状普遍感到不满。(4分)
(3)表现:现实主义文学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现代主义文学表现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反传统)。(4分)
34.【答案】
(1)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前期的思想解放运动和中国儒家思想影响。(3分)中国:封建专制制度;自然经济的阻碍;传统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3分) (2)态度:全盘肯定西方文化,全盘否定中国文化。(2分)主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6分)
(3)领导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
合,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形成了毛泽东思想。(5分) 35.【答案】
(1)危害: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4分)
(2)逐步消除贵族特权,鼓励发展工商业,为雅典民主政治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基础。(6分)
(3)观点:我认为迁都不是北魏灭亡的主要原因。
说明:迁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的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北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但北魏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统治的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和迁都没有必然联系。(6分。此答案为参考答案,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其中,观点1分。论述5分,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合理即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