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明星,王刚
来源:《商业经济》 2010年第23期
高明星 , 王 刚
(东北林业大学 人文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摘 要] 当前,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育内容陈旧,教育方法呆板,个别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言行起负作用等。其原因在于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系统理论的支撑,受市场化、网络化的冲击,有效机制不够健全等方面。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精神培育不仅十分必要,也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
[关键词] 教育;内涵;第二课堂
[中图分类号] G320 [文献标识码] B
一、深刻理解对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教育的内涵
集体主义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一切言论行动以合乎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为最高标准的思想,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调节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利益关系的根本准则。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教育是指高校根据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时代要求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生活实际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对大学生施加系统的教育影响,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具有高尚的集体主义情感,养成良好的集体主义行为习惯的教育实践活动。
加强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就是要在提高大学生集体主义意识的同时增强大学生对祖国人民的情感,使他们能够自觉地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做贡献。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培育搞得好不仅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发展,而且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反之,若大学生集体主义受不到重视、得不到很好发展,势必会进一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效果。
二、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存在问题
(一)教育内容陈旧
一方面,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不够强。原有的集体主义精神培育内容在谈集体主义理论的重要意义及对大学生的要求时,缺乏一种和大学生生活实际结合的具体化内容,这其中更缺乏根据不同大学生的特点及思想道德实际而制定的层次性内容。另一方面,教育的内容与时代发展的结合性不够紧、同步性不够。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集体主义教育内容的表述方式、要求与当前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内容的表述和要求相差无几,培育内容写时代的特色社会主义新的理论成果少。
(二)教育方法呆板
一是过度重视课堂理论的灌输,轻视了其他途径的教育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也忽视了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对集体情感的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二是现代教育手段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高校的集体主义教育与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的结合还远远不够。三是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中实践锻炼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把集体主义观念情感转化为实践行动的措施少。
(三)个别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言行起负作用
部分家长集体主义意识淡漠,在对子女进行教育时强调要把自我利益的实现放在首位,甚至有些家长还亲自上阵帮助子女争名夺利,这些言行极大的阻碍了大学生集体主义的形成。受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教育工作者缺乏应有的集体主义意识,课堂讲述与实际行动不一致,以个人利益为重,不听从集体领导,不服从集体安排,使大学生对集体主义教育理论的信度大打折扣。
三、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重视程度不够
一是对理论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理论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被一笔带过或被其他教育内容所冲淡、替代,非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是对集体主义教育不管不问。二是对教育的实践锻炼不够重视。致使大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中的理论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不能有效结合。三是相关制度和措施不完善。学校没有专门针对性的管理制度,更没有为提高大学生集体主义实践能力而组织活动的物质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二)缺乏系统理论的支撑
结合大学生思想生活实际,在经济信息网络全球化发展中如何制定教育目标、明确教育对象、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安排教育过程等完整系统的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精神教育的理论并不多见,多的只是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
(三)市场化、网络化的冲击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飞速发展和传播,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的总体特征,呈现价值取向功利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多元价值观念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对集体主义的信度,增加了对高校集体主义教育的难度。
(四)有效机制不够健全
一是制度不健全,没有专门的关于集体主义教育的明文规定,通过怎样的方法途径如何去加强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制度规定;二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评估手段,针对大学生学习生活中表现好的集体和个人缺乏明确持久的奖励制度和评价标准;三是学校系统教育也不够完善,从而造成了只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孤军奋战的局面。
四、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加强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
“第二课堂”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进行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第二课堂的培养目标在于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需求培养或拓展多方面的技能与素质。
(一)发挥榜样示范带动效应
一是发挥好家长的示范带动作用。制定出一定的家长与学校交流制度,定期与大学生的家长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交流。让家长在了解学生在校学习情况的同时,也是家长认识到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积极配合教育,在言行上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促进大学生良好集体主义行为习惯的养成。二是发挥教育工作者的榜样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加强教育工作者的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加强教育工作者有稳固的能够切实成为学生榜样的维护集体利益为集体而奋斗奉献的实际行动,从而通过教育工作者的言行去影响教育大学生,不断把这种信念付诸于行动。激发教育工作者要有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和热情。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的实践中切身感受和体验到教育工作者的榜样带动作用。三是发挥好党团组织及优秀学生干部的影响感染作用。要求学生干部在维护集体班级利益上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引导其他同学做出正确的行为。在维护集体利益的同时能够积极的为班级中每个成员个人正当利益的获得服务,不仅让每个同学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而且也从学生干部身上获得为集体为他人服务的启迪。
(二)与班集体建设结合起来
一是完善班级组织制度建设。班级是大学中的基本组织单位,是大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重要群体,也是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集体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的基本阵地。要积极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的要“依托班级、社团等组织形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道德实践活动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之中”的精神,积极完善班级组织制度建设,选出集体意识较强、又愿意为大家服务的优秀干部,发挥他们的带动作用,同时制定出明确的有利于维护整体利益、鼓励先进、督促后进的准则和规定,使集体主义建设有制度的保证。二是发挥班集体的服务作用。在维护班集体利益的同时注意重视个人的发展和利益的实现,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服务功能,使集体中的成员由集体为我我为集体的情感体验,并注意发挥集体力量解决同学们的各种问题和困难,让大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三是充分利用班级活动。通过举办班级及学校的各种活动来加强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为他们提供一切条件、鼓励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积极参与,使大学生在参加集体活动中感受集体的力量、胜利的喜悦,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和为集体服务奉献的热情,在潜移流的影响下垦定集体生义观念,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通过集体主义教育与班集体建设的结合,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参与意识、集体的情感体验,可以强化集体主义价值导向,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倡导活动
加强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教育离不开校园文化环境,它可以为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形成提供文化氛围,也可以提供场所和机会。良好的校园文化和谐的校园氛围对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增强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都起着重要作用。一是制定校园文化的各种守则规定、章程规范学生行为。让学生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明确是非善恶并能够给自己的生活行为时时提醒,避免各种不良思想行为对他们感染的机会,这也有利于为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提供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二是经常地举办集体主义教育文化活动。根据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丰富多彩的以思想、文化、娱乐、学术科技为基本内容的校园文化活动,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塑造他们美好的心灵,提高他们为祖国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而自豪的感情,并对他们的日常生活文化消费观念加以正确引导,使他们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增强自身抵御不良侵蚀的能力。
总之,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培育,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探索有效途径和对策,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研究和解答的问题。
[参 考 文 献]
[1]韩流.从“因材受教”到“因材施教”[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6)
[2]张存库.基于第二课堂建设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7(10)
[3]邵士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主义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
[责任编辑:潘洪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