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二(上)期中化学试卷(选考)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1. 将CO2转化成有机物可有效实现碳循环.下列反应中,最节能的是( )
A.
B. 6CO+6HO
22C. D.
光合作用
C6H12O6+6O2
2. 下列条件变化能改变反应活化能的是( )
A. 催化剂 C. 减少浓度
3. 根据以下3个热化学方程式:
B. 增大压强
D. 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
2H2S(g)+3O2(g)=2SO2(g)+2H2O(l)△H=−Q1 kJ/mol 2H2S(g)+O2(g)=2S(s)+2H2O(l)△H=−Q2 kJ/mol
2H2S(g)+O2(g)=2S(s)+2H2O(g)△H=−Q3kJ/mol
判断Q1、Q2、Q3三者关系正确的是( )
A. Q1>Q2>Q3
B. Q1>Q3>Q2 C. Q3>Q2>Q1 D. Q2>Q1>Q3
4. 下列电离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H2O⇌H++OH−
C. NaHCO3⇌Na++H++CO2−3
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 H2S⇌2H++S2− D. Fe(OH)3=Fe3++3OH−
A. 已知H+(aq)+OH−(aq)=H2O(l)△H=−57.3 kJ⋅mol−1,则H2SO4(aq)+Ba(OH)2(aq)=
BaSO4(s)+2H2O(l)△H=2×(−57.3)kJ⋅mol−1
B. 已知:H2(g)+F2(g)=2HF(g)△H=−270 kJ⋅mol−1,则1 mol氢气与1 mol氟气反应生成
2 mol液态氟化氢放出的热量小于270 kJ
C. 500℃、30 MPa下,将0.5 mol N2和1.5 mol H2置于密闭的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NH3(g),放热
19.3 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 300MPa 2NH3(g)△H=−38.6 kJ⋅mol−1
̲̲̲̲̲̲̲̲̲̲̲̲̲̲ 500℃
D. 葡萄糖的燃烧热是2 800 kJ⋅mol−1,则2C6H12O6(s)+3O2(g)=3CO2(g)+3H2O(l)△H=
−1 400 kJ⋅mol−1
6. 今有一种固体化合物,本身不导电,但在熔融状态下或溶于水时能够电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是( )
1
第15页,共16页
A. 该物质一定为电解质 C. 该物质一定是氯化钠
[NH+4]
3·H2
B. 该物质可能为非电解质 D. 该物质一定是氢氧化钠
7. 将0.1 mol·L−1的NH3·H2O溶液加水稀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NHC.
的值减小 O]
的值减小
B. OH−的物质的量减小 D. NH +4的浓度减小
−[NH+4][OH]
[NH3·H2O]
8. 已知H−H、H−O和O=O键的键能分别为436kJ⋅mol−1,463kJ⋅mol−1,495kJ⋅mol−1,下列
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H2O(g)=H2(g)+2O2(g)△H=−485 kJ⋅mol−1 B. H2O(g)=H2(g)+2O2(g)△H=485 kJ⋅mol−1 C. 2H2(g)+O2(g)=2H2O(g)△H=485 kJ⋅mol−1 D. 2H2(g)+O2(g)=2H2O(g)△H=−485 kJ⋅mol−1
(甲)2X(g)⇌Y(g);(乙)A(s)+2B(g)⇌9. 在两个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两个可逆反应:
C(g)+D(g),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发生变化时,其中能表明(甲) (乙)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有( ) ①混合气体的密度
②反应容器中生成物的百分含量
③反应物的消耗速率与生成物的消耗速率之比等于系数之比 ④混合气体的压强
⑤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⑥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
1
1
A. ①②③⑤ A. c(OH−) 10. 下列溶液一定呈碱性的是( ) B. 溶液中c(OH−)>c(H+) D. c(OH−)>1×10−7mol/L 11. 下列实验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制取Cl2 B. 除去Cl2中的HCl 第16页,共16页 C. 干燥Cl2 D. 吸收多余Cl2 12. 在密闭容器中的一定量混合气体发生反应:xA(g)+yB(g)⇌zC(g)。平衡时测得A的浓度为 0.50mol/L,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的容积扩大到原来的两倍,再达平衡时,测得A的浓度降低为0.30mol/L.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A. x+y 13. 向盛有足量A的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加入B,发生反应:A(s)+ 2B(g)⇌4C(g)+D(g) ΔH<0。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时,C的物质的量与加入的B的物质的量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他条件不变,下列措施能使θ值增大的是( ) A. 降低温度 B. 增大压强 C. 加入催化剂 D. 再加入少量A 14. 一定温度下在密闭容器内进行着某一反应,X气体、Y气体的物 质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Y=X B. t1时,Y的浓度是X浓度的1.5倍 C. t2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D. t3时,逆反应速率大于正反应速率 15. 对于H2(g)+I2(g)⇌2HI(g),ΔH<0,根据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第15页,共16页 A. t2时可能使用了催化剂 B. t3时可能采取减小反应体系压强的措施 C. t5时采取升温的措施 D. 反应在t6时刻,HI体积分数最大 16. 利用反应2NO(g)+2CO(g)⇌2CO2(g)+N2(g)△H=−746.8 kJ⋅mol−1,可净化汽车尾气,如 果要同时提高该反应的速率和NO的转化率,采取的措施是( ) A. 降低温度 B. 增大压强 C. 升高温度 D. 及时将CO2和N2从反应体系中移走 二、实验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17. 氧化还原滴定与中和滴定类似,指的是用已知浓度的氧化剂(还原剂)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还原 剂(氧化剂)溶液。在分析化学中常用Na2C2O4晶体作为基准物质测定KMnO4溶液的浓度。在H2SO4溶液中,反应如下2MnO− 4 +5C2O2−4 +16H + 75∘C−85∘C − 2Mn2++10CO2↑+8H2O (1)该滴定实验所需的仪器有______(填序号)。 a.酸式滴定管(50mL)b.碱式滴定管(50mL)c.量筒(10mL)d.锥形瓶e。铁架台f滴定管夹 g.烧杯h。白纸ⅰ.胶头滴管J.漏斗 (2)若将Na2C2O4溶液置于锥形瓶中则上述滴定操作过程图示正确的是______(填图1中的编号); 需要润洗的是______(填“滴定管”或“锥形瓶”);判断滴定达到终点的现象是______此次氧化还原滴定实验的操作中(其他操作正确)会造成测得KMnO4浓度偏高的有______。 a.滴定终点读数时俯视读数b。锥形瓶水洗后未干燥 (3)若酸式滴定管的起始读数和终点读数如图2所示,则酸性KMnO4溶液消耗的体积为______mL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2.0分) 第16页,共16页 18. 一定温度下,在2L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SO2(g)+O2(g)⇌2SO3(g)△H=−196 kJ⋅mol−1 ①当充入2.8mol SO2和1.2mol O2发生反应,达到平衡时气体的总压强为原来的90%,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 ______ ,若再充入O2、SO3各0.2mol,此时v正 ______ v逆(填写“>”,“=”或“<”)。 ②L(L1、L2)、X可分别代表压强或温度,如图表示L一定时,该反应的平衡转化率随X的变化关系。 X代表的物理量是 ______ 。判断L1、L2的大小关系,并简述理由: ______ 。 19. 在0.2mol⋅L−1氢氟酸溶液中,存在如下电离平衡:HF⇌H++F− (1)加入水稀释,电离平衡向 ______ 反应方向移动.电离平衡常数 ______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升高温度,电离平衡向 ______ 反应方向移动,电离平衡常数 ______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0. (1)反应Fe(s)+CO2(g)⇌FeO(s)+CO(g) ΔH1,平衡常数为K1;反应Fe(s)+H2O(g)⇌FeO(s)+ H2(g) ΔH2,平衡常数为K2;在不同温度时K1、K2的值如下表: K1 K2 700 ℃ 1.47 2.38 900 ℃ 2.15 1.67 ①反应CO 2(g)+H 2(g)⇌CO(g)+H 2O(g) ΔH的平衡常数为K,则ΔH=______(用ΔH 1和ΔH 2表示),K=________(用K 1和K 2表示),且由上述计算可知,反应CO 2(g)+H 2(g)⇌CO(g)+H 2O(g)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②能判断CO2(g)+H2(g)⇌CO(g)+H2O(g)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是_______(填字母)。 A.容器中压强不变 B.混合气体中c(CO)不变 C.v正(H2)=v逆(H2O) D.c(CO)=c(CO2) 第15页,共16页 (2)一定温度下,向某密闭容器中加入足量铁粉并充入一定量的CO2气体,发生反应:Fe(s)+CO2(g)⇌FeO(s)+CO(g) ΔH>0,CO2的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该条件下反应的平衡常数数值为______;若铁粉足量,CO2的起始浓度为2.0 mol·L−1,则平衡时CO2的浓度为______mol·L−1。 ②下列措施中能使平衡时c(CO)增大的是________(填字母)。 2 c(CO) A.升高温度 B.增大压强C.充入一定量的CO2 D.再加入一定量铁粉 第16页,共16页 -------- 答案与解析 -------- 1.答案:B 解析:解:A.该反应需要加热,不节能,故A错误; B.该反应条件是光照,节能环保,故B正确; C.该反应需要加热,不节能,故C错误; D.该反应需要加热,不节能,故D错误, 故选B. 最节能应该从反应是否需要加热?是否需要通电?意味这些反应条件都体现了耗能. 本题考查碳循环及节能环保,难度不大.要注意太阳能等节能环保能源的使用. 2.答案:A 解析:解:压强、浓度只能改变单位体积的活化分子数目,不能改变活化能;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只能改变有效碰撞的几率,使用催化剂,可改变反应历程,降低活化能,故选A。 只有催化剂能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难度不大,注意催化剂与其它影响因素的区别,把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根据原因,学习中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 3.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反应热的大小比较,题目难度中等,本题注意从物质反应的程度以及物质的聚集状态的角度比较反应热的大小. 【解答】 已知①2H2S(g)+3O2(g)=2SO2(g)+2H2O(l)△H=−Q1 kJ/mol, ②2H2S(g)+O2(g)=2S (s)+2H2O(l)△H=−Q2 kJ/mol, ③2H2S(g)+O2(g)=2S (s)+2H2O(g)△H=−Q3kJ/mol, ①与②相比较,由于S→SO2放热,则Q1>Q2, ②与③相比较,由于H2O(l)→H2O(g)吸热,则Q2>Q3, 则Q1>Q2>Q3, 故选:A。 第15页,共16页 4.答案:A 解析:解:A.H2O部分电离出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其电离方程式为H2O⇌H++OH−,故A正确; B.H2S的电离分步进行,主要以第一步为主,正确的电离方程式为:H2S⇌H++HS−,故B错误; C.NaHCO3在溶液中完全电离出钠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其正确的电离方程式为:NaHCO3⇌Na++HCO−3,故C错误; D.Fe(OH)3为弱电解质,正确的电离方程式为:Fe(OH)3⇌Fe3++3OH−,故D错误; 故选:A。 A.水为弱电解质,能够部分电离出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 B.硫化氢为二元弱酸,在溶液中分步电离,电离方程式应该分步书写; C.碳酸氢钠为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完全电离出钠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 D.氢氧化铁为弱电解质,电离方程式应该用可逆号. 本题考查电离方程式的判断,题目难度不大,正确判断强弱电解质为解答关键,注意掌握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原则,试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规范答题能力. 5.答案:D A、解析:解:SO 2−和4 H+(aq)+OH−(aq)=H2O(l)△H=需要放出热量,所以,Ba2+反应生成BaSO4, −57.3kJ⋅mol−1,则H2SO4(aq)+Ba(OH)2(aq)=BaSO4(s)+2H2O(l)的△H>2×(−57.3)kJ⋅mol−1,故A错误; B、2HF(g)变成2HF(l)放出热量,所以,1 mol氢气与1 mol氟气反应生成2 mol液态氟化氢放出的热量大于270 kJ,故B错误; C、合成氨是可逆反应,而△H=生成物能量−反应物能量,按完全转化求得,故C错误; D、燃烧热是指1mol可燃物燃烧放出的热量,0.5mol葡萄糖燃烧放热为1400KJ,故D正确. 故选:D. A、根据SO 2−和4 Ba2+反应生成BaSO4,需要放出热量; B、2HF(g)变成2HF(l)放出热量; C、合成氨是可逆反应,而△H=生成物能量−反应物能量,按完全转化求得; D、燃烧热是指1mol可燃物燃烧放出的热量. 本题考查热化学方程式以及反应热的计算,题目难度中等,注意理解燃烧热的概念、把握可逆反应的反应热等问题. 6.答案:A 解析: 第16页,共16页 【分析】 本题考查了电解质的判断,明确概念是解题关键,注意电解质导电的条件,题目难度不大。 【解答】 A.电解质是在熔融状态下或者在水溶液中可以导电的化合物,注意在水溶液中导电必须是该物质本身而不是溶于水反应生成的物质,比如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虽然二氧化碳水溶液可以导电但是是碳酸导电而不是二氧化碳导电,只要化合物在熔融状态下导电就必然是电解质,故A正确; B.非电解质在溶于水和熔融状态下自身都不能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离子,不导电,故B错误; C.固体氢氧化钠、氯化钠、硫酸钡等都不导电,溶于水或者熔融状态下能够电离而导电,所以都符合条件,故C错误; D.该物质可以是氯化钠、氢氧化钠、硫酸钡等,故D错误; 故选:A。 7.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加水对氨水电离平衡的影响,明确离子的物质的量的变化与浓度的变化的区别是解答的关键,并注意稀释时溶液的体积增大来分析解答。 【解答】 A.加水稀释时,促进一水合氨电离,铵根离子的物质的量增大,一水合氨的物质的量减小,所以 [NH+4][NH3·H2O] 的值增大,故A错误; B.加水稀释时,促进一水合氨电离,OH−物质的量增加,故B错误; C.加水稀释时,促进一水合氨电离,但电离平衡常数K=值不变,故C错误; +D.加水稀释时,以溶液的体积变化为主,所以NH4浓度减小,故D正确。 −[NH+4][OH] [NH3·H2O] 只随温度变化,所以[NH −[NH+4][OH] 3·H2O] 的 故选D。 8.答案:D 解析: 【分析】 旧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新键的生成会放出能量,反应2H2(g)+O2(g)=2 H2O(g)的△H=反应物的 第15页,共16页 键能和−生成物的键能和=2×436kJ/mol+495kJ/mol−4×463kJ/mol=−485kJ/mol,据此结合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判断。 本题考查了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反应热的计算,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明确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是解题关键,试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化学计算能力。 【解答】 反应2H2(g)+O2(g)=2 H2O(g)的△H=反应物的键能和−生成物的键能和=2×436kJ/mol+495kJ/mol−4×463kJ/mol=−485kJ/mol, A.水的分解为吸热反应,H2O(g)=H2(g)+2O2(g)△H=该反应的△H>0,正确的热化学方程式为:+485 kJ⋅mol−1,故A错误; B.水的分解是吸热反应,且反应热与化学计量数成正比,则反应H2O(g)=H2(g)+O2(g)的△H= 22×463kJ/mol−436kJ/mol−×495kJ/mol=+242.5kJ/mol,故B错误; 21 1 1 C.氢气燃烧放热,该反应的△H<0,正确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H2(g)+O2(g)=2H2O(g)△H=−485 kJ⋅mol−1,故C错误; D.氢气燃烧放热,反应2H2(g)+O2(g)=2 H2O(g)的△H=2×436kJ/mol+495kJ/mol−4×463kJ/mol=−485kJ/mol,故D正确; 故选D。 9.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难度不大,注意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为0。 根据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解答,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的浓度、百分含量不变,以及由此衍生的一些量也不发生变化,解题时要注意,选择判断的物理量,随着反应的进行发生变化,当该物理量由变化到定值时,说明可逆反应到达平衡状态。 【解答】 ①甲混合气体的密度始终不变,所以不能作平衡状态的标志,故不选; ②反应容器中生成物的百分含量不变,说明各组分的量不变,达平衡状态,故选; ③反应物的消耗速率与生成物的消耗速率之比等于系数之比,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故选; ④乙混合气体的压强始终不变,故不选; ⑤根据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m总 反应甲:气体总质量n总, m总不变、反应前后的气体系数(即 n总)在变,故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时,能说明反应甲到达平衡状态;反应乙:气体总 第16页,共16页 质量m总在变、反应前后气体系数(即n总)不变,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时,能说明反应乙到达平衡状态;故选; ⑥乙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始终不变,故不选; 故选C。 10.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探究溶液酸碱性的应用。 【解答】 c(H+)大小无关,溶液酸碱性与溶液中c(OH−)、与其相对大小有关,只要溶液中存在c(OH−)=c(H+),则该溶液一定呈中性,如果溶液中存在c(OH−) 11.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是高考常考题型,难度不大。关键是掌握实验的原理,侧重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的考查。 【解答】 A.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在加热的条件下可以反应生成氯气,故A正确; B.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应该用饱和氯化钠溶液,而不是碳酸钠溶液,故B错误; C.浓硫酸可以干燥氯气,且是“长进短出”,故C正确; D.多余的氯气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故D正确。 故选B。 12.答案:C 解析:解:由信息可知,平衡时测得A的浓度为0.50mol/L,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的容积扩大到原来的两倍,再达到平衡时测得A的浓度为0.30mol/L,体积增大,相当于压强减小,化学平衡逆向移动,则 A.减小压强,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则x+y>z,故A错误; B.由上述分析可知,平衡逆向移动,故B错误; C.平衡逆向移动,B的转化率降低,故C正确; 第15页,共16页 D.平衡逆向移动,C的体积分数减小,故D错误; 故选:C。 xA(g)+yB(g)⇌zC(g),平衡时测得A的浓度为0.50mol/L,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的容积扩大到原来的两倍,若平衡不移动,A的浓度为0.25mol/L,而再达平衡时,测得A的浓度为0.30mol/L,则说明体积增大(压强减小)化学平衡逆向移动,以此来解答。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的移动,注意A的浓度变化及体积变化导致的平衡移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熟悉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即可解答,题目难度不大。 13.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的图象分析,明确图象中的纵横坐标含义及隐含平衡时的信息是解答的关键,并利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来解答,题目难度中等。 【解答】 A.降低温度,平衡正向进行,C的物质的量增大,B的物质的量减小,由图可知,θ值增大,故A正确; B.增大压强,平衡逆向进行,C的物质的量减小,B的物质的量增大,由图可知,θ值减小,故B错误; C.加入催化剂,平衡不移动,θ值不变,故C错误; D.再加入少量A,平衡不移动,θ值不变,故D错误; 故选:A。 14.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知识,做题时注意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变化角度,判断反应物和生成物以及反应是否达到平衡,难度中等.达到平衡时,Y的物质的量为3mol,变化量为10mol−3mol=7mol,X的物质的量为5mol,变化量为5mol−2mol=3mol,反应的方程式为7Y⇌3X,结合图象解答该题。 【解答】 A.达到平衡时,Y的物质的量为3mol,变化量为10mol−3mol=7mol,X的物质的量为5mol,变化量为5mol−2mol=3mol,反应的方程式为7Y⇌3X,故A错误; B.t1时,Y的物质的量为6mol,X的物质的量为4mol,物质的量之比等于浓度之比,则Y的浓度是X浓度的1.5倍,故B正确; 第16页,共16页 C.由图可知t2时,反应没有达到平衡,此时反应继续向正方向移动,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故C错误; D.由图可知t3时,反应达到平衡,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且不再变化,故D错误。 故选B。 15.答案:D 解析:解:A.改变压强、使用催化剂,平衡均不移动,可能增大压强或使用催化剂,故A正确; B.t3时正逆反应速率同等程度减小,可能为减小压强,故B正确; C.t5时正逆反应速率增大,且逆反应速率大于正反应速率,改变条件为升高温度,故C正确; D.平衡逆向移动,HI的体积分数减小,t1~t5时HI的体积分数相等且最大,故D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为高频考点,把握平衡移动与速率变化的关系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选项D为解答的易错点,题目难度不大。 16.答案:B 解析:解:A.降低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减慢,化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即正反应方向,NO的转化率增大,故A错误; B、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NO的转化率增大,且化学反应速率加快,故B正确; C.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化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即逆反应方向,NO的转化率减小,故C错误; D.将CO2和N2从反应体系中移走,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NO的转化率增大,但反应速率减小,故D错误。 故选:B。 增大温度、压强、浓度均可加快反应速率,且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放热的反应,平衡正向移动时NO的转化率增大,以此解答该题。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及反应速率,为高频考点,把握化学反应的特点、平衡及速率的影响因素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17.答案:(1)abdefh; (2)A;滴定管;滴入最后一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时,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红色,且半分钟不褪色;a; (3)20.00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和滴定,题目难度不大,明确中和滴定操作步骤即可解答,注意掌握滴定终点现象的判 第15页,共16页 断方法及使用仪器的选用方法,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化学实验能力。 【解答】 (1)用Na2C2O4晶体作为基准物质测定KMnO4溶液的浓度,Na2C2O4溶液呈碱性,需要选用碱式滴定管量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呈酸性、氧化性,需要用酸式滴定管量取,滴定过程中需要用锥形瓶盛abdefh; 放待测液、白纸对比滴定终点颜色变化、滴定管夹和铁架台固定滴定管,所以使用的仪器有:故答案为:abdefh; (2)若将Na2C2O4溶液置于锥形瓶中时,需要用碱式滴定管,且用手握住滴定管,图示中A操作合理;为了避免待装液被稀释,影响滴定结果,滴定管必须用待装液润洗,而锥形瓶不能润洗; a.滴定终点读数时俯视读数,读出的待测液体积偏小,测定结果偏高,故a正确; b.锥形瓶水洗后未干燥,操作方法合理,不影响滴定结果,故b错误; 故答案为:A;滴定管;滴入最后一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时,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红色,且半分钟不褪色;a; (3)图2滴定管Ⅰ的读数为0.70mL,滴定管Ⅱ读数为20.7mL,则酸性KMnO4溶液消耗的体积为:20.70mL−0.70mL=20.00mL, 故答案为:20.00。 18.答案:①0.4;<; ②温度;L2>L1,当温度一定时,压强增大,反应2SO2(g)+O2(g)⇌2SO3(g)正向移动,SO2平衡转化率增大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常数及其应用、化学平衡图象,侧重考查学生分析推理能力、读图获取信息能力,难度不大。 【解答】 ①当充入2.8mol SO2和1.2mol O2发生反应,达到平衡时气体的总压强为原来的90%,则混合气体物质的量减小为(2.8+1.2)mol×(1−90%)=0.4mol,则: 2SO2(g)+O2(g)⇌2SO3(g)物质的量减小△n=1 起始量(mol):2.8 1.2 0 变化量(mol):0.8 0.4 0.8 0.4 平衡量(mol):2 0.8 0.8 容器体积为2L,平衡常数K= c2(SO3)c2(SO2)×c(O2 =12×0.4=0.4, ) 2 0.42 .5 SO3各0.2mol,再充入O2、此时浓度商Qc=0反应向逆反应进行,则v正 故答案为:0.4;<; 第16页,共16页 ②正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减小的放热反应,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二氧化硫转化率增大,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二氧化硫转化率减小,则X代表温度,L代表压强,则:L2>L1, 故答案为:温度;L2>L1,当温度一定时,压强增大,反应2SO2(g)+O2(g)⇌2SO3(g)正向移动,SO2平衡转化率增大。 19.答案:(1)正;不变;(2)正;增大 解析:解:(1)弱电解质存在电离平衡,加水稀释促进电离,电离平衡正向进行,但温度不变,电离平衡常数不变,故答案为:正,不变; (2)弱电解质的电离是吸热过程,所以升高温度,促进电离,电离平衡正向移动,电离平衡常数增大,故答案为:正;增大. 在氢氟酸溶液中,存在如下电离平衡:HF⇌H++F−,升高温度、加水稀释促进弱电解质电离,向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和氢离子或氟离子反应的物质促进氢氟酸电离,加入含有氢离子或氟离子的物质抑制氢氟酸电离,弱电解质的电离是吸热的过程,由此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了弱电解质的电离,明确影响弱电解质电离的因素是解本题关键,难度不大. ;吸热 20.答案:(1)①△H1−△H2 ; K1 2②BC (2)①2.0;3 ②A 2 K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影响因素、平衡状态的判断、化学平衡的计算,题目计算量较大,难度较大。 【解答】 (1)①已知①Fe(s)+CO2(g) FeO(s)+CO(g)△H1,②Fe(s)+H2O(g) FeO(s)+H2(g)△H2, [CO]⋅[H2O][CO2]⋅[H2] CO2(g)+H2(g)据盖斯定律,①−②得: [CO] 2 CO(g)+H2O(g)△H=△H1−△H2;反应的K= , K=1;K1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K2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则K随温度K1=[CO],K2=[H2,所以KO] 2 2 [H]K 升高而增大,说明正反应吸热,故答案为:△H1−△H2;K;吸热; 2 K1 ②A.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容器中压强始终不变,故A错误; B.CO浓度不变,说明各气体浓度都不再变化,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B正确; C.v正(H2)=v正(H2O)=v逆(H2O),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为0,故C正确; D.c(CO2)=c(CO)可能是平衡状态,也可能不是,与各物质的初始浓度及转化率有关,故D错误; 故答案为:BC; 第15页,共16页 (2)①据图分析平衡时二氧化碳和CO的浓度分别为0.5mol/L和1mol/L,K=[CO]=0.5mol/L=2.0; 2 [CO]1.0mol/L 若CO2的起始浓度为2.0mol⋅L−1,据方程式可知,反应的二氧化碳的浓度与生成CO浓度相等,设为xmol/L,则平衡时二氧化碳浓度为(2.0−x)mol/L,K=[CO]=2.0−x=2.0,x=3,所以平衡时二氧 2 [CO]x4 化碳浓度为 2.0−3=3mol/L故答案为:2.0;3; ②平衡常数随温度变化,不随浓度压强等因素变化,反应是吸热反应,升温平衡时K增大; A.升高温度,平衡正向进行,平衡常数增大,故A正确; B.增大压强,平衡不动,平衡常数不变,故B错误; C.充入一定量CO,平衡逆向进行,但平衡常数不变,故C错误; D.降低温度,平衡逆向进行,平衡常数减小,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422 第16页,共16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