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二十五、现代诗二首 第(3)教时 课型 比较阅读课 教 学 目 标 1、了解现代新诗 2、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点 3、品析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以及抒发的情感 4、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重难点 重点:品析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以及抒发的情感 难点: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点 课前 学生课前温习课文 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PPT 教法学教法:引导 法 学法:朗读、学生小组之间独立、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 复习回顾课文 (1)听录音 (2)小组成员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一、课件导学、小组讨论: 1两首诗歌的共同点有哪些? 小组讨论后,小组成员发言,其他小组成员补充。 温故而知新 听录音,正读音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 1
明确:(1)两首诗歌都抒发情感。都是倾吐对自己生活过的、与个人精再读课文,小组合神成长密切相关的某个地方。 (2)运用拟人、夸张、比兴等中国传统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方法。 (3)两首诗歌追求形式的完美,在节奏、韵律等方面都致力推敲。 (4)现代诗可以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格律诗有相对固定的形式,这些形式方面的要求,虽然不像旧体诗那样严格,但是也有自己的规定性。 《回延安》和《再别康桥》都属于现代格律诗。 《回延安》是学习和借鉴陕北民歌信天游中爬山调,两句一联,常常是前一句比兴,后一句正文,自然成韵。 《再别康桥》是四句一节,每节字数基本上是六七字(间有八字句), 作、探究、讨论并回答 单句为两音步(顿),双句为三音步——5、6、7、例外,双句用韵,每 节换韵。朗读起来,节奏错落有致,而又相对整齐,显现出波动感,末节和首位呼应,让人们再次沉浸在诗境之中。 2说说两首诗歌不同点有哪些? 小组讨论后,小组成员发言,其他小组成员补充。 明确: (1)诗歌内容的不同: 《回延安》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氓灭的真情。 《再别康桥》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表述了对康桥的依恋之情。 (2)表现手法方面不同: 小组讨论后,小组成员发言,其他小组成员补充。 2
《回延安》全诗歌学习和借鉴了陕北信天游爬山调的格式,两行一节,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起来悠扬高亢。且叠字的大量运用,表现了陕北口语的特色。 《再别康桥》构思别致、色彩鲜明、具有流动的画面美,富有节奏感,旋律回荡,诗行有变化,但又相对整齐。表现了对于个性自由的追求,显示了“五四”民主精神。 3品味两首诗歌的修辞手法与抒发的情感 小组讨论后,小组成员发言,其他小组成员补充。 (1)“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这里运用了夸张和比喻,抒发了回到延安时无限欢喜激动的情感 (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这里运用了通感和拟人,表现出河流、旗帜都热情欢迎诗人等人的到来 (3)“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运用叠词组成排比句式,描写出了延安城一派整齐优美、兴旺发达的景象。 (4)“羊羔羔吃奶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 运用比兴写出了革命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5)“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三个“轻轻地”运用了重复的手法,作别“云彩”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流露出了难分难舍的离情。 3
(6)“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诗人无限的眷恋之情。 了解现代诗 分发练习卷、学生当堂训练、教师巡视、(7)“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运用拟人,用夏虫的沉默渲染寂静的氛围,反衬诗人离别时的哀愁。 二、解析拓展 了解现代诗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对而言,一般不拘一格式和韵律。现代诗的发现可以追源到清末,当时,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一些从西方引进的诗作已开始用白话进行翻译,但是这些作品量不是很大,所以较鲜为人知。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现代诗主要流派为新月派、九叶派、朦胧派。 三、当堂检测 1、分发练习卷、学生当堂训练、教师巡视 2、教师批改学生练习 3、联系课文讲解练习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分析了两首诗歌的异同点,并品析两首诗歌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以及诗人浓浓的深情,这两首诗歌情与景的交融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五、作业: 背诵两首诗歌 4
巩固所学知识 小结本课内容 板书 板图 设计 二十五、现代诗二首 1两首诗歌的共同点 2两首诗歌不同点 本课时教 学评价与 反思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