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机制研究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机制研究

来源:吉趣旅游网
第7卷第4期 2016年8月 剀锄 纠_IL敖葛 CHUANGxIN YU CHUANGYE JIAoYU 、,01.7 NO.4 Aug.2016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机制研究 李新仓,于立秋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抚顺,11 3001) [摘要] 据调查,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呈现弱化趋势,存在社会责任感意识淡薄、个人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针对 这些问题,提出社会、学校、家庭及大学生形成“四位一体”的培养机制,即营造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社会 氛围、发挥高校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教育功能、高度重视家庭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基础性作用、着 力提高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认知性,形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的系统性和“里应外合”的合力。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t674.893X(2016)04—0140—03 2010年,国家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 责任感的有无及强弱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 发展纲要(2010.2020)))强调,要“着力提高学生 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十八大报告也 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 践能力。”可见,国家已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责任 感的培养,并将其作为教育的战略目标。 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必要性 青年一代是祖国未来的掌舵人,青年一代社会 一会构建的成败和得失。”…中国梦实现是一个艰巨 复杂的工程,需要社会各界长期的共同努力。而大 学生,作为社会上最有认知能力的群体,自然成为 中国梦实现的主力军。大学生是最具有文化、最有 认知能力的群体,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 、于推动中国梦的实现,以及推进社会快速发展意义 重大。 责任感的强弱将影响着整个国家未来的航向。因 此,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必要性。 (一)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实现 “中国梦”的客观要求 时代将责任与荣耀一并赋予青年。只有担得起 责任,才能受得起荣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客观上要求青年一代有勇于担当的责任 感和勇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准确的定 位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明确自己肩负重任,有强 烈的主人翁意识,认为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都 (三)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实现大学生人 生价值的基础 “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 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 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2】一个缺乏社会责 任感的人,会认为社会的发展进步与自己无关, 他们会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忽略社会价 值。在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中,社会价值评价是 个人价值评价的基础,也就是说,一个人只得到 自我的肯定并不能够实现其人生价值,他还必须 有一定的社会价值评价即得到社会的肯定。因 此,具有社会责任感是实现一个人人生价值的基 础和前提。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 与自己息息相关。这种责任感的意识,会内化为自 身不断进步、不断提升的内动力,再由这种动力指 导自己外在的行为选择,必将推进中国社会发展以 及“中国梦”的实现。 (二)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建设和谐社会 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其社会 [收稿日期] 2016—01—06;[修回日期] 2016.02.26 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笔者 对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的600名大学生进行了随机问 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专项课题“高校突发事件的防范体系及防范机制的实证研究”(12JD710105):辽宁石油化工大学2015年党建与 思想政治教育项目“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建设研究”(2015SZ011);辽宁石油化工大学2016年教改项目“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 才培养全过程的研究与实践”(20165230070028) [作者简介] 李新仓(1976.),男,博士,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于立秋(1989一),女,辽宁抚顺人,辽宁石 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l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础建设 李新仓,于立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机制研究 141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流是积极的 关于“你何如看待中国梦?”这一问题,有87% 的学生认为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共同努 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四位一体”培养的对策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系统性,需要社 会、学校、家庭及大学生共同努力,形成“里应外 力。关于“你认为个人有必要承担社会责任吗?”, 91%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关于“你是否能够做到不 管将来条件如何,都会赡养父母”,93%的学生表示 一定能做到。调研数据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对于责 任感的认识还是比较高的,其主流意识还是比较积 极的。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程度具有差异性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分类对比发现,大 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程度,深浅不一,具有差异性。 比较发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程度,随着受教育 程度的不同以及课程设置的不同,具有程度差异 性。调查表明,文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普遍高于 理科学生,女生的社会责任感要普遍高于男生,大 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普遍高于大一学生,而研究 生又普遍高于本科生。 (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表现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淡化的 趋势,主要体现在: 1.社会责任感意识淡薄 对于“你是否经常关注时政信息?”高达79% 的学生偶尔会关注,而经常关注的学生只有13%; 对于上大学的目的,只有5%的学生选择了“为了 祖国的未来出一份力”;对于“如果你的朋友有一 件事做的不对,你是否会帮助他改正”,有67%的 人选择“提醒一下,他不听就算了”,而选择帮助 他改正的人为30%。 2.公德素质有待提高 对于你是否有过随手乱扔垃圾的时候,选择 “经常”一项的人为2%,但选择偶尔会有的人却 高达69%;对于你是否有过闯红灯的行为,虽然有 38%的学生“从没有过”,但仍然有60%的学生表示 偶尔会闯。这表明虽然大学生的公德素质水平总体 较高,但仍然有进一步提高的必要。 3.个人价值取向扭曲 对于毕业后你是否愿意到西北、基层或农村工 作,32%的学生表示愿意去,而“看条件如何”以 及“不会去,太苦了”的总比例高达68%;对于“当 社会责任和自身利益发生冲突,你会怎样选择”, 只有16%的学生选择社会责任优先,而“自身利益 重要”以及“具体事具体分析”的总比例达到84%。 也就是说这种个人主义的意识是占主导地位来引 导大学生的行为选择的。 合”的合力,构建“四位一体”的培养机制。 (一)积极营造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社会 氛围 社会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方面至关重 要。首先,应积极建立健全社会责任制度并予以贯 彻落实。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具有强制约束功能, 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能够起到保障作用,因 此社会要建立健全的社会责任制度,以督促大学生 自觉遵守并履行其社会职责。其次,新闻媒体要代 表正能量发声。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网络媒体已 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 因此新闻媒体的宣传对大学生认识社会也具有很 大的影响力。例如当下非常流行的真人秀节目、娱 乐节目等等,有些过于低俗,这对于青少年价值观 的形成造成极坏影响。有关部门应严格把关,利用 新闻媒体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舆论力量,为大学生 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供动力。最后,社会应积极配 合学校的教学需求,帮助建立实践基地。“个体社 会责任感获得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实践。”[31学校对大 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不应只局限于校内,大学生 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需要社会为大学生社会责任 感培养提供平台。 (二)充分发挥高校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 的教育功能 学校是孕育人才的摇篮,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 感培养起着主阵地的作用。一是要改变传统的教育 模式。“大学发展程度和基本的大学教育模式将直 接影响着,甚至决定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效 果和结果。” 传统的教育模式多以灌输式为主并且 抹杀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事实证明结 果并不理想。因此,学校应改变以往以灌输式教育 为主的教育模式为以互动式、研讨式教育为主的教 育模式,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科 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二是对大学生的 社会责任感教育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对低年级的 学生应侧重于行为规范的教育,着重树立学生科学 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着力培养学生的文明 行为,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而对即将步入社会的高 年级学生应侧重培养其竞争意识和生存能力,培养 其创新思维以及创业意识,为日后走向社会,更好 地服务社会打下基础。三是优化课程设置。高校应 优化课程设置,平衡分配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的课 142 刍J斯 纠卫敖葛 2016年第7卷第4期 时比例。四是加强社会实践。在加强大学生社会责 任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投入 到实际的社会实践中去,充分利用好社会实践这个 “第二课堂”。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来强化学 生的行为。 (三)高度重视家庭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 的基础性作用 “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 教育先于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而发挥着基础作 用。”【5】首先,家长应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孩子 有模仿学习父母行为习惯的本能,父母的行为会 影响孩子。其次,应改变传统的家庭教育的理念。 父母们望子成龙心切,加之目前激烈的竞争环境, 造成多数父母只重视孩子的成绩,在许多父母眼 中,成绩成为了评价孩子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 而以现代家庭教育理念的观点来看,家长与孩子 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父母应充分尊重孩子,给予 孩子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同时,在关注孩子学习 成绩的基础上,要让孩子充分认识到生活离不开 他人,更离不开社会。要让孩子学会关爱他人, 关心社会,关注国家,让孩子以健全的思维健康 成长。最后,家庭要与学校建立长效的沟通。正 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校和家庭是一对教育 者。”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进入学校以后,自己身 为父母的教育任务就结束了。其实不然,父母对 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当孩子开始校园生活,父 母与学校就要建立一种沟通,互通有无,全面了 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早发现,早解 决。这样对孩子的教育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四)着力提高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认 知性 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需要提升大学生自 身对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认知性。首先,大学生应认 真对待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等人 文社科类课程,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提高自身思想认识水平。其次,大学生应积极树立 正确的人生目标以及价值取向。大学生应学会用辩 证的观点,一分为二的看待社会上出现的不良现象 及媒体中出现的负面新闻,看待事物要看到其积极 阳光的一面,不要让消极阴暗的事物影响甚至扭曲 了自己的价值判断。另外,对待外来文化和新兴事 物,不能抱以照单全收的心态,要提高自己的辨别 能力,懂得区分好与坏、善与恶,学会取精去糟。 最后,大学生应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社会实践。在参 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学会为 他人着想,为社会付出,并认真体会社会给与自身 的回馈,细细品味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国家发 展的关系,从内在提升自身认识能力和水平,增强 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谢四平,朱雯霞,谭建跃.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和谐社 会的构建[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2): 104.105 [2] 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年修订 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35.41 [3】 王继军.论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河 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2):80.81 [4] 郭晓玲.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体系的特征[J]. 当代教育科学,2013,10(19):60.62 [5】 杜丹,胡颖.家庭教育对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 影响[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 l,10(5):95-96 [编辑:何彩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