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考试试卷
一、名词解释(5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它的两种典范形态是含蓄和含混。)
2、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3、 陌生化:倾向于不用习见的“称谓\作者或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如实地描写它,结果消解了“套版反映\",进而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它的心理基础是,摆脱日常的“自动化”感觉,而用事物给人的第一次新奇反应为基础展开描写,来调动、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4、 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感知和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4、艺术概括: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的方法。
二、选择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的答案题号,填入下列表格中相应的括号内。(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不属于审美关系范畴的是(C)
A、作家路遥有一次在黄土高原上看到一朵盛开的野菊花, 不知不觉中已泪流满面。 B、贾宝玉和林黛玉细品《西厢记》
C、使用MP3前细看说明书 D、“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 2、文学理论应该具备的品格是(D)
A、指导性和现实性 B、实践性和指导性 C、现实性和价值取向 D、实践性和价值取向
3、主张“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的是(C)
1 / 6
得分 签名
A、 马克思 B、列宁 C、毛泽东 D、卢卡契 4、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是(C)
A、无功利的 B、有功利的 C、既是无功利的,也是有功利的 D、无目的的 5、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的观点,文学艺术起源于(D) A、巫术 B、 游戏 C、模仿 D、劳动 6、文学理论应该具备的品格是(D)
A、指导性和现实性 B、实践性和指导性 C、现实性和价值取向 D、实践性和价值取向 7、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关系属于(C)
A、物质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审美价值关系 D、生产关系 8、魏文帝曹丕强调作家的创作个性,在《典论·论文》中首次提出(A )。 A、“文以气为主” B、“气韵生动” C、“文以载道” D、“情志既动” 9、处于艺术构思阶段的心理机制是(B )
A、直觉和表象 B、理智和情感 C、灵感和动机 D、意识和反映 10、提出诗歌比历史记录包含更大的真理性的是(D)
A、康德 B、黑格尔 C、马克思 D、亚里斯多德 三、填空题(20空,每空1分,共20分)
1、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分别为作品、作家、世界和读者。
3、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五块基石分别为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
4、文学话语活动的构成要素一般概括为五个方面,包括说话人、受话人、文本、 沟通和语境。
5、艺术真实是文学创造求“真”的审美价值取向的存在方式,而艺术概括则是实现这一方式的基本途径。
6、情感评价的实现方式是诚挚的内在情感和外在的艺术呈示。.
2 / 6
7、关于文学创造客体的情感说,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说:“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而中国西晋时期的陆机在《文赋》中则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观点。
8、事实上,艺术构思中简化的实质目的其实还是突出。
9、认为艺术是“摹仿的摹仿”“影子的影子”的古希腊哲学家是柏拉图。 10、“有意味的形式\"理论是英国文艺批评家贝尔提出的.
11、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分为富有主体性的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和创作动机. 12、“诗意的裁判”是恩格斯评价巴尔扎克的时候使用的一个概念。 四、简答题(3小题,第1、2小题各8分,第3小题4分,共 20分)。 1、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主要在于哪四个方面? 第一,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
第二、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特性;
第三、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 第四、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2、艺术发现包含哪四个心理特征? 第一、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第二、实属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
层的心理内容;
第三、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但在这种把握过程中,外在事物常常只是一个机缘,是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
3 / 6
第四、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只是把透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知觉中出现一个心的创造物。 3、文学创造客体的涵义包含哪三个方面? 第一、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
第二、文学创造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
第三、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生活。 3、文学创造主体的涵义包含哪三个方面?
第一、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 第二、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第三、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 五、综合运用题(共 30分).
郑小琼:女,1980年生四川南充,毕业于南充卫校,2001年到东莞打工并写诗,有多篇诗歌散文发表于《诗刊》《山花》《诗选刊》《星星》《天涯》《散文选刊》等报刊,作品多次入选年度最佳等选本,曾参加第三届全国散文诗笔会、诗刊第二十一届青春诗会。2007年获得“人民文学奖”. 作为一个低学历的写作者、流水线工人、打工诗人等等,在某个意义上,郑小琼对诗歌和生活的态度,更像是一个群体的缩影。她的诗歌充满了对世界不公平的挑战和蔑视,字里行间充斥着撼人的力量。
下面是郑小琼的一首诗《生活》,请你结合人文关怀,及其与历史理性的关系,对该诗进行赏析.
要求:先交代什么是人文关怀,及其与历史理性的关系,然后再进行赏析;
生活
郑小琼
4 / 6
你们不知道,我的姓名隐进了一张工卡里 我的双手成为流水线的一部分,身体签给了 合同,头发正由黑变白,剩下喧哗,奔波 加班,薪水……我透过寂静的白炽灯光 看见疲倦的影子投影在机台上,它慢慢地移动 转身,弓下来,沉默如一块铸铁
啊,哑语的铁,挂满了异乡人的失望与忧伤 这些在时间中生锈的铁,在现实中颤栗的铁 ——我不知道该如何保护一种无声的生活 这丧失姓名与性别的生活,这合同包养的生活 在哪里,该怎样开始,八人宿舍铁架床上的月光 照亮的乡愁,机器轰鸣声里,悄悄眉来眼去的爱情 或工资单上停靠着的青春,尘世间的浮躁如何 安慰一颗孱弱的灵魂,如果月光来自于四川
那么青春被回忆点亮,却熄灭在一周七天的流水线间 剩下的,这些图纸,铁,金属制品,或者白色的 合格单,红色的次品,在白炽灯下,我还忍耐的孤独 与疼痛,在奔波中,它热烈而漫长……
答案包含一下内容:
1、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3分)
作家是在对社会生活的规律性的认识和描述中寄寓人文关怀的,因而其对人的生命、尊严、价值、生存状态及未来命运的深情关注,同历史理性血肉般地联系在一起,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3分)
以弘扬人文精神为己任的作家总会以艺术的方式保持两方面认识之间的张力,在肯定社会发展的前提下,用审美的视角,对“恶”予以揭露和鞭挞,从而让人文与历史两种价值相交会。这非但没有失去“历史理性\",相反有助于增进人们对社会演进中悲剧性一面的认识。总之,文学是人文领域,理应多一点
5 / 6
向真向善向美的人文关怀的倾注,少一点非艺术非审美单视点的理性主义的偏执。(4分
6 /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