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改革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摘 要: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医疗卫生服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提出了‚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工作目标。医疗保障程度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人民福利的具体体现,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通过近10年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我国医疗服务机构的数量、医生数量以及床位数量都比计划经济时期有了明显的增长,技术装备水平全面改善,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积极性迅速提高,能够开展的诊疗项目不断增加,内部运转效率也明显增强。医疗改革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关系民生的大事。本文由医疗改革的主要内容入手,逐一剖析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关键词:医疗改革 构建和谐社会 中药内容
前 言
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曾明确指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高标准,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一切决策,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换言之,
1
建设和谐社会,关键是解决最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与他们利益最攸关的、最迫切的问题。而当今对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社保、收入分配等几大民生难题的解决,就正在考验着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考验着政府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智慧,考验着政府建设和谐社会的决心!
构建和谐社会新举措创造百姓新生活---医疗改革
医疗问题是一根敏感的‚社会神经‛,牵动着千家万户。这个问题解决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到13亿人的根本利益。因此政府部门一直致力于加强医疗卫生工作,在2006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成立了医疗体制改革协调小组,这个协调小组包括国家发改委、卫生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等十余个部委的成员,成立的目的也就是为了确保今年出台‚医改新政‛。
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实现制度创新和机制转换。制度创新,就是把过去福利型的公费、劳保医疗制度改为社会化管理的医疗保障制度。机制转换,就是要建立新型的医疗保险费用筹措机制、支出制约机制和医疗保险基金监督机制。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 是建立合理负担的共同缴费机制;二是建立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制度;三是建立经帐分开、范围明确的支付机制;四是建立有效制约的医疗服务管理机制;五是建立统一的社会化管理服务体制;六是建立完善有效的监督机制。[1]
2
指导思想: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健全制度体系,加强监督管理,创新体制机制,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 卫生制度,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
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坚持立足国情,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坚持公平效率统一,实行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坚持统筹兼顾,把完善制度与解决突出问题结合起来。
总体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四大体系: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五大重点:加快推进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2]
重大的意义:反映了我国提出了‚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近期目标,以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
3
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长远目标。[1]
医疗改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要求我们社会的民主法制应该比较健全,公平正义得到充分体现,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充满活力,不同利益关系有效协调,社会管理和组织方式有条不紊,社会秩序稳定有序,人民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能够妥善解决。[3]卫生医疗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之一。经过抗击非典的斗争,党和政府对卫生工作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对卫生工作支持力度空前加大,人民群众期盼发展卫生医疗事业的热度也空前增强,卫生事业发展面临空前良好的机遇。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有效应对重大突发传染病疫情、重大食物中毒事件,以及严重自然灾害、安全事故等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加强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肝炎等严重威胁群众健康的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力度,加强对恶性肿瘤、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严重威胁人民生命的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缓解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收入人群之间获得医疗卫生服务的差距,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如果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群众有病无处
4
医、没钱治,损害健康,危及生命,就必然影响社会的公平、和谐、安定、有序。 医改的成就
在历届中央政府的努力下,不断改革我国医疗制度,使我国卫生事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取得了举世嘱目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医疗改革过程中不断提高了广大人民健康水平。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标准,衡量一个国家人民健康水平主要有三大指标:一是人均期望寿命;二是婴儿死亡率;三是孕产妇死亡率。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人均期望寿命为35岁,目前提高到71.8 岁(美国、印度、尼日利亚分别为77,61,49岁),婴儿死亡率建国初为200‰,目前下降到25.5‰(美国、印度、尼日利亚分别为7‰、30‰、112‰),孕产妇残废率建国初为1500/10万,目前下降到50.2/10万(美国、印度、尼日利亚分别为8/10万,410/10万,700/10万)。这三大指标的变化,标志着我国国民的健康水平已经达到了发展中国家的较高水平。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全国基本建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目前全国有各类医疗机构近30万个,卫生人员总数525万人,平均每千人有执业医生1.5人(美国、印度、尼日利亚分别为 2.7人,0.4人,0.2人)。此外还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88 万人。
5
初步建立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目前,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约有1.3亿人,享受公费医疗的职工约有5000万人。从2003年开始,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部分县,开展了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农民自愿参加筹资,以大病补助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2005年参加试点的农民人数达1.56亿人。[4]
重大传染病防治取得了明显进展。上世纪50年代,因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死亡人数居全国人口死因中的第一位。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下降到第九位。2003年我们战胜了来势凶猛的非典疫情,近两年又成功地控制了禽流感向人类的传播,进一步加强了疾病防控预警机制建设。
妇女儿童卫生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妇女儿童是一个国家卫生保健的重点,其健康水平代表着人口的总体健康状况。我国历来重视和关心妇女儿童健康问题,中国历史上形成的高生育率、高死亡率的传统生育模式已经改变,实现了低生育率和低死亡率的良性循环。目前,全国孕产妇产前医学检查率达到90%,住院分娩率(包括在乡镇卫生院分娩)达到83%。 医改面临的新的挑战和任务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涌动,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精神面貌和生活内容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党所领导的医疗卫生
6
工作队伍中,依靠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我们树立了彪炳千秋的白求恩精神,造就了一大批德技双馨、风范传世的医学大家,涌现出无数体现时代精神的英雄模范人物,如抗击‚非典‛时期,面对生死考验,被称为‚白衣天使‛和‚新时期最可爱的人‛。但经济利益、金钱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逐渐占据了重要位置,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意识,有些人物质欲望增强,精神追求贬低,使医疗卫生部门中部分存在的诸如待病人不热情、服务不周到、诊治不仔细、收受红包、医药购销中给‚回扣‛、收受‚回扣‛和医疗服务中‚开单提成‛等少数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了医务工作者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高尚形象。同时我们面临的一个很严峻的问题: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现象还很普遍;看病不方便,有病得不到救治也是一个大问题。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医疗卫生事业进入了非常关键的发展时期,其中农村医疗卫生系统也是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最薄弱的环节,在发展中面临着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立过程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我国的医疗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不可否认在一些写方面如医疗卫生资源筹集和分配的严重不合理,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流通秩序混乱、价值过高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出现了市场化(逐利)的倾向、公益性质淡化,政府对医疗市场的监管不力确实有不足的地方。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法律体质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医疗改革一定会结出硕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探索,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而进行‚病有所医‛的医疗改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中国目前的医疗面临什么问题、如何改革,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也是科学社会
7
主义实践中的重要探索。保证医疗卫生的公共性和公平性及符合中国国情的医改模式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和实践中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潘银忠郭瑞京 市场经济下构建和谐社会应深化医疗体制改革[J].集体经济研究, 2007(03S):48-49
[2]李文群和谐社会、医疗改革和商业健康保险制度创新[J]. 经济研究报刊,2009(18): 21-24
[3]李永华 中国医疗改革思考[J]. [4]吕龙萍 我国医疗改革培训[J].
市场与价格 ,2008(04):九江医学, 2004(01): 101
57-59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