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35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高中历史学科教学设计(教案)比赛优秀作品

35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高中历史学科教学设计(教案)比赛优秀作品

来源:吉趣旅游网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6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一、教学理念

旧教材对于北洋军阀时期一言以蔽之就是“黑暗的北洋军阀时期”。统编新教材以历史唯物观为指导,对北洋军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进行全面客观的呈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暗含的中华民族复兴曙光,关键是注意这一时期生产关系与阶级结构的变化;黑暗与光明,腐败与新生并存,中国人从来没有放弃救亡图存、追求民主的进程,其蕴含的家国情怀也是本课值得深挖的闪光点。 二、教学目标

1.必备知识:能够概述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演变情况,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理解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2.关键能力:通过对文字、图片和实物等多种史料的分析、整理,培养史料实证意识,综合多种史料并做到论从史出,对教材的核心概念做出合理解释,以求对历史全面而准确的理解

3.学科素养:认识到军阀混战割据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灾难,从孙中山为维护革命果实而不断做出努力的过程中感悟其爱国情怀;了解军阀混战割据背后欧美列强的操纵与支持,从“二十一条”认识到弱国无外交,为如今强大的祖国感到骄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感悟近代化是近代中国发展的趋势,近代化从未停止。 三、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历史事件众多,线索纷杂,将旧版教材中三节课的内容融汇为一节课,共设置了四个子目,分别是“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的新气象”与“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主要讲授民国初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课堂的知识和思维容量极大。

本课的时间跨度为1912—1919年,在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未能在较短时间内重建社会秩序,出现了混乱的军阀割据时期,传统观点认为北洋军阀是我国近代历史上出现的反动卖国的军阀集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反动的时期,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然而这一时期又是新的革命力量孕育发展的时期。在这“黑暗”的笼罩下,仍旧有光在黑暗中透出来,中国人从来没有放弃救亡图存、追求民主的进程,步履蹒跚却坚定向前,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 四、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大,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材料分析能力,但是对历史的感悟能力比较欠缺,对事物的本质和历史的发展规律认识不深。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以及各种影视资料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有较强的兴趣,并且对当时政权更迭、人民困苦不堪的现象有了初步印象,但在本课中,我们更应该注意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之间的联系以及分析不同阶层的历史活动在同一时空相互交织的复杂性。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全貌特征 教学难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暗含的中华民族复兴曙光以及仁人志士的爱国情怀 六、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涵盖的内容体系较多,化繁为简,突出主干知识,梳理历史脉络、把握阶段特征是主要立足点。因此我对本课的知识重新进行了整合、剪裁,以“辩证的认识社会秩序重建历程中的北洋时期”为主要思路,把本课知识整合成三大板块——“北洋军阀时期的政治--乱治之争”“北洋军阀时期的经济--乱世峥嵘”“北洋军阀时期的思想文化--黑暗中的光”,并且把“一战派遣华工”这一内容从本课抽离放到下一节课”五四运动“这一子目中。通过这三个板块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相关内容串联起来,展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黑暗与光明并存“的全貌特点并探究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历史概念: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从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开始,到1928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结束,是中国社会变革最为剧烈的时期。北洋军阀政府(简称北洋政府),实际上是指北京政权在不同时期由北洋军阀中的不同派系的实力较强的军阀或军阀集团所控制,北京政府对各地的军阀势力的实际控制比较薄弱,形成了北洋军阀割据的局面。

导入:引用孙中山《南京参议院解职辞》中的一段话以及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誓词:

本总统今日解职,并非功成身退,实欲以中华民国国民之地位,与各国民之力量,与四万万人协力造成中华民国之巩固基础,以冀世界之和平……使中华民国从今而后,得享文明之进行,使世界舞台从今而后得享和平之幸福。---孙中山

世凯深愿竭其能力,发扬共和精神,荡涤专制之瑕秽。谨遵宪法,

依国民之愿望,祈达国家于安全强固之域,俾五大民族之同臻乐利。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誓

【设计意图】通过孙中山和袁世凯的这两段话,引发学生对接下来历史走向的兴趣,同时思考孙中山的共和梦想能否实现?袁氏是否履行了他的誓词?

一、北洋军阀时期的政治--乱治之争

【活动设计】北洋军阀时期的政治这部分分成两个阶段进行,分别是袁世凯时期和北洋军阀割据时期。这一版块主要设置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合作环节。

【设计意图】回归课本,学生自主学习梳理、列举袁世凯的窃国行为并以及革命党人为护国而做出的斗争。利用时间轴标识重大政治事件以及对军阀割据示意图的解读等材料,督促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明确北洋军阀统治的时段定位,了解北洋军阀的由来,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时空观并为接下来的军阀割据做一定的知识铺垫。

(一)袁世凯时期---窃国与护国之争 【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学习并绘制时间轴:

1913年3月 1914年7月 1915年第底 二次革命 中华革命党成立 护国运动

1913年11月 1914年5月 1914年12月 1915年8月 1915年12月 袁世凯下令 公布《中华民国约法》 发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 积极为复辟帝制 接受“劝进” 解散中国国民党 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 营造舆论 复辟帝制

【学习任务】教师多媒体补充“宋教仁案”“中日民四条约”“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历史概念,并补充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出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

材料 帝位如同墙上泥塑木偶的菩萨,一旦被人扔进了猪圈,就是洗干净再重新供奉,那也早已失去了其神圣性。——梁启超 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

1、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袁世凯称帝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2、孙中山领导的全国人民反袁斗争轰轰烈烈的进行 3、帝国主义对其丧失信心

4、缺乏群众基础以及北洋军阀内部矛盾 (二)军阀割据时期---乱法与护法之争

【活动设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课本和军阀割据示意图为依托,完成军阀割据示形势表;通过教师多媒体展示的材料共同讨论、合作完成问题探究。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梳理时空脉络,扎

实基础,简单了解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政治方面所发生的大事件,按时间顺序串联起来,让学生对事件发生的顺序及因果有一定的认知,同时为后续教学做铺垫。 【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完成表格:

主要军阀割据形势表 派别 皖系 奉系 直系 代表 支持国 势力范围 【学习任务】根据教材及史料,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以下问题(学生小组派代表回答,教师总结以上问题) 1.军阀割据的特点是什么? 2.什么是府院之争?其实质是什么? 3.什么是张勋复辟与段祺瑞“再造共和”? 4.护法运动的始末以及失败原因?

多媒体展示相关材料补充:材料一 帝国主义和国内买办豪绅阶级支持着的各派新旧军阀,从民国元年以来,相互间进行着继续不断的战争,这是半殖民地中国的特征之一。……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两种,即地方的农业经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毛泽东

材料二 “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 ——孙中山

二、北洋军阀时期的经济--乱世峥嵘

【活动设计】播放民国初年民族经济发展的概况,根据多媒体展示相关材料以及课本,引导学生探究北洋军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短暂发展的原因、特点以及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直接感受民国初年经济发展状况,能够从文字、图片、表格等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恰当、准确的运用史料作为探究历史的证据,对所探究的问题提出合理解释,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 【学习任务】根据课本以及多媒体材料,师生共同探究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的以下问题(1912—1919) 1.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2.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何特点?

多媒体展示相关材料:材料一 1912年10月,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正式通过了《服制法》,规定礼服礼帽“料用本国纺织品”。

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

材料二 从1912-1916年间,北京政府所颁发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96项之多。……有关工商业方面的重要法令有:《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 《公司条例》 《公司注册规则》 《商人通例》 《商业注册规则》 《商会法》 《商标法》……

材料三 1869-1919年我国民族工业发展情况

年份 新办民族工业新增民族工业资金平均每年设平均每年总数(家) 总额(万元) 厂数(家) 新增资本(万元) 1869-1894 50 500 1.42 1.41 1895-1900 1901-1911 1911-1919 100 300 600 4500 5600 13000 16.7 31 75 750 510 1625 材料四 欧洲列强对华商品输出表

时间 1915年与1914年相比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国别 欧洲列强 英国 法国 德国 减少比例 约1/5 1/2 1/3 完全停止出口 三、北洋军阀时期的思想文化--黑暗中的光 (一)黑暗中的光--社会生活新象

【活动设计】民国初年社会生活的变化包括诸多方面,无需面面俱到,展示系列图片结合教材归纳当时社会领域发生的变化

【设计意图】图片简洁明了,可以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从图片中可以感受当时的剪辫易服、废止缠废除旧习俗等社会新象。引导学生从表象中去分析北洋政府对推动社会进步的客观积极作用,同时也有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从而过渡到新文化运动的学习。 (二)黑暗中的光--新文化运动

【活动设计】以两则文学作品导入新文化运动,引导学生完成表格,并分析相关材料引导学生掌握对新文化运动产生的背景、内容等基础知识。

【设计意图】文以载道,一定时期的文学作品是一定时期思想的反映。以文学作品导入引起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产生学习兴趣,进而掌握基本知识点;认识新文化运动的救国救民主张,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完成表格:

新文化运动 开始标志 代表人物 指导思想 活动阵地 主要内容 相关材料展示:

材料一

“包好,包好!这样的趁热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 ...“他(革命者夏瑜)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你想:这是人话么?”

-鲁迅《药》

《一个贞烈的女孩子》,描写一个14岁的望门寡,被她父亲关在屋里强迫自杀的故事。她的父亲循循善诱地说:“阿毛,你怎么这

样的糊涂?我自从得了吴家那孩子的死信,就拿定主意叫你殉节,成你一生名节,做个百世流芳的贞烈女子。这样殉节,要算天底下一种有体面的事,祖宗的面子上,都添许多光彩……

材料二:罗文斡认为,战乱并非北洋时期的时局特征,“非战非和”,老百姓感觉“不痛不痒”才是这一时期国家与社会的特征。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政治;但是,窃取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却梦想恢复帝制。他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还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奋起反击,力图“根本之救亡”。于是一场批判封建正统思想的新文化运动兴起了。

【活动设计】教师多角度展示新文化运动产生的材料,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谈论探究,感受新文化运动的积极作用与其局限性。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角度、立场的材料,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归纳信息的能力,透过事件的表象去分析事件的本质,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相关材料展示:

材料一 《新青年》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誉为青年的“良师益友”。毛泽东说看的谈的讨论的都是《新青年》。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材料二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一批受过新思想熏陶的青年男

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抗婚、逃婚、离婚等现象。婚礼也由中式开始效仿西方的新式婚礼。 ——《上海妇女志》

材料三 “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的……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材料四“他们反对旧八股、旧礼教,主张科学和民主,是很对的。但是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地好,一切皆好。这种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方法,就影响了后来这个运动的发展。” ——《毛泽东文集》 七、教学评价设计

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及“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相关要求,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学习及掌握情况划分三个水平层次:

必备知识水平:能够运用时间轴明确表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重大事件并了解其中之间的关联,了解历史现象背后的必然性。

关键能力水平:能够运用史料、图片、图表等不同形式不同来源的史料理解社会政治状况对经济文化的影响,并将北洋社会的混乱与发展置于特定的历史时间和环境中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论述。

学科素养水平:能够理解北洋时期社会黑暗与光明并存的现状,

同情民众的疾苦、感怀志士仁人关心国家民族命运的爱国情怀,更全面客观的理解社会转型时期的曲折性和复杂性,感悟近代化是近代中国发展的趋势,近代化从未停止。 九、板书设计 袁世凯时期--窃国与护国之争 北洋军阀时期的政治 ---治乱之争 军阀割据时期--乱法与护法之争 北洋时期

的政治、

经济与文 化

北洋军阀时期的经济 ---乱世峥嵘 袁世凯时期--窃国与护国之争 袁世凯时期--窃国与护国之争 社会生活新现象

十、教学反思

北洋军阀时期的思想文化 ---黑暗中的光 原因 兴起:开始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 新文化运动 内容:民主与科学、提倡白话文 影响(积极性、局限性) 成功之处:本课教学设计突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在本课的课堂设计中,设置了自主探究、小组合作、问题引导探究等多个环节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同时教师围绕教学重点提问,理顺教材思路,把握住主干知识,为课堂教学提供更更多的知识补充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本节课的内容繁多,教学设计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同方面将整个课程内容进行串联,内容较

为全面,但缺少对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感觉深度还是不够的,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

附:随堂小练

1.1912年2月至1913年7月不到两年时间,袁世凯政府被迫更换了四届内阁,甚至出现国会在一天之内提交6份弹劾方案的情况。这主要反映( )

①革命派与旧势力斗争难以妥协 ②立法与行政权缺乏制衡 ③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不得人心 ④袁氏复古尊孔遭到抵制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①③ 2.《剑桥中华民国史》载“(辛亥)革命后10年,在(20世纪)20年代初,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了马力……但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对材料最恰当的理解是( ) A.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毫无作用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速度快程度高 D.一战是造成“经济奇迹”出现的主要原因

3.近代以来,跪拜、作揖等礼节被鞠躬、握手取代,这主要反映了( )

A.中华传统文化逐渐淡化 B.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C.平等自由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D.辛亥革命根除了封建思想

4.有学者研究新文化运动时注意到: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时,以为可以轰动一时,但是第一年,并不如所想象,销行无多,每期仅印一千份。1917年起,为数渐增,日后达一万五六千份,大专学校及中学学生争先购阅,才算真正轰动一时,这种状况与其反对旧道德的言论固然有关,但更与引起青年“新鲜的趣味”因素直接关联。这种因素是( )

A.“自强求富” B.“实业救国” C.“民主共和” D.“文学革命”

参考答案:A D C 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