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财务指标分析
一、盈利能力分析
1.销售净利率=(净利润÷销售收入)×100%;该比率越大,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
2.资产净利率=(净利润÷总资产)×100%;该比率越大,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
3.资本收益率=净利润/实收资本即股本。反应企业运用资本获得受益的能力。
4.总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平均资产总额=(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00%;平均资产总额=(年初资产总额+年末资产总额)/2。该比率越大,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表示包括企业资产和负债在内的全部总资产的获利能力。
5.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营业收入)×100%;该比率越大,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
6.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该比率越大,企业的经营效益越高。
7.净资产收益率 又称 股东权益报酬率=税后利润/所有者权益。反应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衡量公司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
8.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
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对利息费用和投资收益进行调整后的净利润)+折旧与摊销。
从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动态角度,对企业受益的质量进行评价。
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是从现金流量的角度来判断盈余的高低,反应净利润受经营现金净流量的保障程度。
二、盈利质量分析
1.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平均资产总额)×100%;与行业平均水平相比进行分析。
2.盈利现金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100%;该比率越大,企业盈利质量越强,其值一般应大于1。
3.销售收现比率=(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主营业务收入净额)×100%;数值越大表明销售收现能力越强,销售质量越高。
三、偿债能力分析
1.净运营资本=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长期资本-长期资产;对比企业连续多期的值,进行比较分析。
2.流动比率=期末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负债;与行业平均水平相比进行分析。
3.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期末流动资产-期末存货余额-期末预付账款余额-期末待摊费用余额)÷流动负债;与行业平均水平相比进行分析。
速动资产是将企业流动资产中变现能力差的存货和不具备变现能力的待摊费用和预付账款扣除,而仅包括具备变现能力的货币资金、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等部分。
4.现金比率=(期末货币资金+期末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应收银行承兑汇票余额)÷期末流动负债。
现金比率是企业现金类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现金类资产是企业速动资产扣除应收账款后的余额,最能反映企业直接偿付流动负债的能力。
5.现金流量比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流动负债;与行业平均水平相比进行分析。
6.资产负债率=(期末总负债÷期末总资产)×100%;该比值越低,企业偿债越有保证,贷款越安全。
7.产权比率与权益乘数:产权比率=总负债÷股东权益,权益乘数=总资产÷股东权益;产权比率越低,企业偿债越有保证,贷款越安全。
8.利息保障倍数 又称 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净利润+利息费用+所得税费用)÷利息费用;利息保障倍数越大,利息支付越有保障。
利息保障倍数指企业经营业务收益与利息费用的比率,用来衡量偿付借款利息的能力。
9.现金流量利息保障倍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利息费用;现金流量利息保障倍数越大,利息支付越有保障。
10.经营现金流量债务比=(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债务总额)×100%;比率越高,偿还
债务总额的能力越强。
11.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年经营现金净流量/年末流动负债=由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流入量与流出量的差额/年末流动负债。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又称流动负债保障率。即以经营性现金净流量保障流动负债偿还的能力。
12.或有负债比率=或有负债余额/股东权益总额;或有负债余额=已贴现商业承兑汇票余额+对外担保金额+未决诉讼、未决仲裁金额(除贴现与担保引起的诉讼与仲裁)+其他或有负债余额。一般情况下,或有负债比率越低,表明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越强,股东权益应对或有负债的保障程度越高;或有负债比率越高,表明企业承担的相关风险越大。
四、营运能力分析
1.应收账款周转率:报告期营业收入/[(期初应收账款余额+期末应收账款余额)/2]。报告期营业收入=销售收入-销售退回。
2.存货周转率:
成本基础的存货周转率:报告期营业成本/[(期初存货余额+期末存货余额)/2];
收入基础的存货周转率:报告期营业收入/平均存货余额。
3.流动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期初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资产)/2]
流动资产周转次数=销售收入÷流动资产;流动资产周转天数=365÷(销售收入÷流动资产);流动资产与收入比=流动资产÷销售收入;与行业平均水平相比进行分析。
4.净营运资本周转率:净营运资本周转次数=销售收入÷净营运资本;净营运资本周转天数=365÷(销售收入÷净营运资本);净营运资本与收入比=净营运资本÷销售收入;与行业平均水平相比进行分析。
5.非流动资产周转率:非流动资产周转次数=销售收入÷非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周转天数=365÷(销售收入÷非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与收入比=非流动资产÷销售收入;与行业平均水平相比进行分析。
6.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次数=销售收入÷平均总资产。 销售收入=销售总收入-销售退回-折扣-扣让;平均总资产=(期末总资产+期初总资产)/2。
7.不良资产比率=年末不良资产总额/年末资产总额。不良资产总额主要包括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及预付账款、积压的存货、闲置的固定资产、不良投资等。
####8.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平均资产总额。旨在考评企业全部资产产生现金的能力。
五、发展能力分析
1.股东权益增长率=(本期股东权益增加额÷股东权益期初余额)×100%;对比企业连续多期的值,分析发展趋势。
2.资产增长率=(本期资产增加额÷资产期初余额)×100%;对比企业连续多期的值,
分析发展趋势。
3.销售增长率=(本期营业收入增加额÷上期营业收入)×100%;对比企业连续多期的值,分析发展趋势。
4.净利润增长率=(本期净利润增加额÷上期净利润)×100%;对比企业连续多期的值,分析发展趋势。
5.营业利润增长率=(本期营业利润增加额÷上期营业利润)×100%;对比企业连续多期的值,分析发展趋势。
6.资本保值增值率=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
该处的期末所有者权益指扣除客观因素后的期末所有者权益,客观因素导致的所有者权益的变动主要包括两类情况:一是投资者追加投资,使企业实收资本增加;二是接受外来捐赠、资产评估增值导致资本公积增加。
表示资本在企业自身的努力下的实际增减变动情况,反应企业资本的保全性和增长性,指标越高,说明企业资本的保全性和增长性越好。
7.技术投入比率=本年科技支出合计/本年营业收入。
资本积累率=当年所有者权益增长额/年初所有者权益。表示企业当年的资本积累能力,是评价企业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
部分会计科目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a.交易性金融资产
取得该金融资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近期内出售并获利。如股票、债券和基金等。
b.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会计处理时,也通过“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来核算。
应收利息
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贷款等应收取的利息。一般包括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债券利息、贷款利息、其他应收利息。
长期待摊费用
核算企业已经发生,但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负担的分摊期限在1年以上的各项费用。如: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租金支出及改良支出、固定资产修理费、低值易耗品
摊销、预付的保险费、预付的报刊订阅费等。
特征:
a.属于长期资产;b.已经支出的各项费用;c.能使以后会计期间受益。
预付账款
预付账款为什么属于资产而非负债?
预先付给供货单位的货款,预付的货款既可以是部分货款,也可以是全部的货款。
在购货单位支付了预付款项后,到供货单位交付货物前的这一段时间内,由于供货单位尚未履行其合同义务,因此,从法律上说就形成了供货单位对于购货单位的债务,而对于购货单位来说,在这段时间内,形成了对供货单位的应收债权,只不过收回债权的方式不是收回货币资金,而是收回货物而已,而债权就属于资产。
资产减值损失
收/付会计科目基本解释:
应收是,我先给货,你再给钱。
预收是,你先给钱,我再给货。
应付是,你先给货,我再给钱。
预付是,我先给钱,你再给货。
其他应收是,我先给钱,你再给钱。
其他应付是,你先给钱,我再给钱。
应收、预付、应付、预收都是因为业务或贸易型往来而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其他应收、其他应付都是非业务性往来而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
预付账款属于非速动资产:
预付款项要经过“预付款项”-“存货”-“应收账款”-“货币资金”几个步骤才能变现,不具备高的流动性。
速动资产包括: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各种应收款。
办理了附有追索权的应收账款保理业务或者应收票据贴现业务,因为存在被金融服务机构追索的可能,所以不能终止确认,不能从应收账款或应收票据中核销。
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
第七条 企业已将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转入方的,应当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保留了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的,不应当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
出险贷款的五大特征:
(一)投资
(二)主要是对外跨行业投资巨大,例如投入房地产,也有少量是扩大再生产或者向上下游投资。(二)高利贷
(三)(三)领导者素质
(四)包括吸毒、赌博、嫖幼女(判决如此)、包二奶、离婚、被诈骗、制假等。
(五)(四)担保链
(六)(五)经营亏损/长期净现金流出
EBITDA指标:
指净利润和所得税、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长期待摊费用摊销、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之和。
通过计算EBITDA来快速检查公司是否有能力来偿还这笔融资的利息。
经营性毛现金流=净利润+折旧增加+摊销增加+财务费用
刚性支出之和:待偿还的负债本息或利息总和。(视情况而定,分可续贷和不可续贷两类)
EBITDA利息覆盖率:
即为EBITDA与利息总费用的比值。在上述表述中表现为经营性毛现金流除以刚性支出总和。
EBITDA利息覆盖率越大,表明企业的偿还能力越强。说明该企业有足够的利润偿还贷款。
尽职调查的三驾马车:
业务、法务、财务
业务尽职调查一般由投资者的团队自行完成,必要时也可能借助一些行业和技术专家的力量。在上述各类尽职调查中,业务尽职调查通常最早启动,考察重点在于拟投资公司的业务模式、预计前景、技术特色、人员团队等。
业务尽职调查一般由投资者的团队自行完成,必要时也可能借助一些行业和技术专家的力量。在上述各类尽职调查中,业务尽职调查通常最早启动,考察重点在于拟投资公司的业务模式、预计前景、技术特色、人员团队等。
财务尽职调查。一是验证公司此前提供的财务数据是否真实可信;二是挖掘没有被投资人关注到的财务风险;三是提供某些深层的分析结果以支持投资人进一步搭建估值模型等;四是对公司现有的财务领域不足给出建议、帮助投资人在完成投资后改进公司的管理。
结算方式(货币资金/票据/信用证/以货易货),结算主体(关联方代收/三方对冲)
负债对股东权益比率=负债/股东权益
负债对股东权益比率通常被称为财务杠杆,反映了企业中每一元的股东投入,企业利用了多少借贷投入来提升股东的投资回报。
会计科目
一、资产类
1.库存现金:是核算企业现金(备用金)增减变动情况和结余的科目;按币种设置明细账,由出纳员记账,且必须设置库存现金日记账。
2.银行存款:是核算企业银行存款账户增减变动情况和结余的科目;按不同银行账户设置明细账,由出纳员记账,且必须设置银行存款日记账。
3.其他货币资金:是核算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等其他货币资金的科目。
4.交易性金融资产:是核算企业对外进行的具有交易性(赚取差价)为目的股权、债券、基金等短期投资性科目。
5.应收票据:是核算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向客户收取的商业汇票(包括商业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按照票据总类设置明细账。
6.应收账款:是核算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而应收未收的款项,按债务人名称设置明细科目。
7.其他应收款:是核算企业除了应收票据、应收账款以外的其他应收、暂付的款项,
包括:预支差旅费、支付押金和应收租金等。
8.坏账准备:是应收账款的备抵账户。
9.预付账款:是核算企业因采购货物或接受劳务以及其他原因,按合同规定预付的款项,按供货方的名称或预付费用的种类设置明细科目。
10.在途物资:核算企业购入材料物质,但尚未运达企业或未验收入库,按材料物资的品名、种类设置明细账。
11.原材料:是核算企业库存材料物资的收、发、存情况的账户,按材料物资的品名、种类设置明细账。
12.库存商品:是核算企业库存产成品或商品的收、发、存情况的账户,按产品或商品品种、规格设置明细账。
13.长期股权投资:是核算企业对外进行的股权性质的投资,期限在一年以上。
14.固定资产:是核算企业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情况的账户。该账户反映的是原价,也就是原始价值。
15.累计折旧:是核算企业固定资产的磨损(消耗)价值(会计上称之为折旧)是固定资产的备抵账户。
(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净值)
16.在建工程:是核算企业自行建造或安装固定资产过程中的建造安装成本科目。
17.工程物资:是核算企业购入用于工程项目建造或大型设备按装的专项工程物资科目。
18.固定资产清理:是核算企业因出售、报废和毁损固定资产等原因,而发生清理费用或清理收益。
19.无形资产:是核算企业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商标权、商誉等非货币性资产。
20.累计摊销:是无形资产的备抵账户,是核算无形资产的摊销账户。
二、负债类
1.短期借款:是核算企业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偿还期限在一年之内的各种借款,该科目只核算本金不核算利息。
2.应付票据:是核算企业因采购货物,接受劳务而向客户开出的商业汇票。按照票据总类设置明细科目。
3.应付账款:是核算企业因采购货物,接受劳务而应付未付的款项。按债权人名称、姓名设置明细科目。
4.预收账款:是核算企业销售商品、产品或提供劳务,按合同约定向采购方预收的款项。按采购商的名称设置明细科目。
5.其他应付款:是核算企业除应付账款,应付票据以外其他应付暂收款项。例如:存入保证金(押金)、应付的租金等。更多会计资料请加用户名了解。
6.应付职工薪酬:是核算企业支付给职工个人的属于工资总额内的各种工资、津贴以及为职工支付的养老保险等福利费用。分设若干明细科目。
7.应交税费:是核算企业与税务部门之间,应交未交的各种税金。按税种分设明细账,如应交增值税、应交营业税、应交个人所有税、应交企业所得税等。
8.应付股利:是核算企业应付给股东的现金股利账户。
9.应付利息:是核算应付利息的科目。
三、所有者权益
1.实收资本:是核算企业的股东投入的资本金账户,按公司法规定,投入资本可以是货币、实物和无形资产等,企业不得自行随意增减,如需增减,须经工商部门批准。
2.资本公积:核算企业因资本而产生的,包括资本溢、折价、资本汇兑差等,此科目可以转增资本金。
3.盈余公积:是核算企业按照公司法规定,用净利润提取的留待企业今后发展的基金。
4.本年利润:是核算企业当年度实现的净利润或净亏损(年末转入利润分配)。
5.利润分配:是核算企业累计的净利润分配情况和剩余未分配利润的账户。
四、成本类
1.生产成本:是核算企业生产过程中过程成本核算的科目,生产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间接制造成本。按“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设置二级明细科目。
2.制造费用:是核算生产车间发生的,发生时不能直接归属于某个产品对象的间接制造成本,是产品成本中的间接制造成本,月末该科目余额为零(转入生产成本)。
3.劳务成本
五、损益类
(其科目特点:期末无余额,期末全部转入本年利润)
1.主营业务收入:是核算企业主营业务而产生的收入,该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的最大比重。
2.主营业务成本:因主营业务收入增加而增加的销售成本,与主营业务收入是直接配比的科目。该科目来自于生产成本。
3.其他业务收入:是核算企业因其他业务而产生的收入。
如:工业企业的出售原材料、对外出租和转让无形资产使用权等取得的收入。
4.其他业务成本:是核算企业因其他业务收入而产生的销售成本、费用和税金等,与其他业务收入是直接配比科目。
5.营业外收入:是核算企业非日常活动中产生的与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利得。包括:处置非流动资产的利得,受赠利得和盘盈利得等。
6.营业外支出:是核算企业非日常活动中产生的与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种损失。包括捐赠支出、非常损失、罚款支出、处置非流动资产损失等。
7.营业税金及附加:是核算企业因主营业务而产生的各种税金,包括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等费用类税金的科目。(不含增值税)。
8.销售费用:是核算企业为销售而发生或销售过程中发生的或单设销售机构或售后服务网点等所有费用。包括运输费、包装费、广告费、展览费和专设销售机构的销售人员工资等。
9.管理费用:是核算企业行政机构为组织生产经营而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董事会费、公司经费等。
10.财务费用:是核算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而与银行或金融机构产生的借款费用。包括利息支出和手续费用等。
11.资产减值损失:是核算企业资产发生跌价或减值产生的损失,包括坏账损失、存货跌价损失和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等等。
12.所得税费用:是核算企业所得税费用的科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