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八年级走进文言文第3单元译文

八年级走进文言文第3单元译文

来源:吉趣旅游网
【第三单元】

陶侃惜分阴

陶侃(kǎn)在广州[指陶侃在广州任刺史],无事辄朝(zhāo,早晨)运百甓[甓(pì):砖]于斋[书房]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意为尽力收复中原;时晋朝已偏安江南,北方为外族占领],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劳耳。”……常语(yù)人云:“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但逸游荒醉[沉湎(miǎn)于宴饮],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节选自《资治通鉴•晋纪》)

【译文】陶侃在广州(任刺史),(如果)无公事处理,就早晨把一百块砖搬到书房外,晚上把它们搬进书房内。有人问他这样做的原因,回答说:“我正尽力收复中原,(如果)过分安逸,恐怕(日后)不能肩负战事,所以自己先吃点苦。”……他常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却爱惜每一寸光阴,至于普通的人,应当爱惜每一分光阴。怎么可以只管享受,活着对社会没有好处,死了后人也记不起他,这是自暴自弃!”

1木屑竹头

尝(曾经)造船,其木屑竹头[指竹的根部],侃皆令籍(登记)而掌之。人咸(都)不解所以。后正会[指农历正月元旦],积雪始晴,厅事[官府办公的大堂]前余雪犹湿,乃以木屑布(铺)地。及桓温[桓(huán),东晋大将]伐蜀,又以侃所贮(存)竹头作钉(dīng)[指竹钉]装[装配]船。

【译文】曾在造船的时候,那些木屑和竹子的根部,陶侃命令人(把它们)都登记造册并把它们掌管好。人们都不理解(陶侃这样做的)原因。后来在正月初一,地面积雪,

天刚放晴,厅堂前有没融化完的积雪,地面还湿滑,(陶侃)就用木屑铺在地面上。等到桓温攻打四川时,又用陶侃贮存的竹头的根部作竹钉来装配船。

2董遇论“三余”

人有从学者,遇[董遇,三国时人]不肯教,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董遇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xiàn)。”从学者云:“苦于无日。”遇言:“当以(用,利用)‘三余’。”或(有人)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随时)之余也。”

【译文】有人请董遇讲学,董遇不肯就讲,董遇说:“在这前一定应先读百遍。”说“文章读了百遍,它的含义自然会显露出来 。”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董遇说:“应当利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季农闲是一年的空余时间,夜晚(不便下地劳动)是白天的空余时间,雨天(不能出门干活)随时都有空余的时间。”

3桓荣勤学不倦

桓荣[桓(huán),东汉人]初值(早年;遇到)仓卒[社会],与族人桓元卿同饥厄(è,穷困),而荣诵读不辍(chuò),元卿哂(shěn )[讥笑]之曰“但自苦尔,何时得施用乎?”荣笑而不应(回答)。及(等到)荣为太常[朝廷中负责礼乐及选拔人才的官职名称],元卿恨(遗憾)曰:“我农家子,岂意学之有利若是哉!”

【译文】东汉桓荣当初遇到社会,与同族的叫桓元卿的同处于饥饿穷困之中,但桓荣勤学不止,元卿讥笑他说:\"你只不过是自己苦苦地化费气力罢了,什么时候能派上用处啊!\"

桓荣笑着不回应他。等到他做了太常官后,元卿遗憾地说:\"我就象农家人一样,哪里料想到读书有益像这样啊!\"

4晋平公游于河

晋平公游于河而乐曰:“安得贤士与之乐此也?”船人盍(hè)胥[胥(xū),人名]跪而对(回答)曰:“主君[对国君的尊称]亦不好士耳(罢了)。夫珠出于江海,玉出于昆山[昆仑山],无足而至者犹主君之好也;士有足而不至者,盖(大概)主君无好士之意耳,无患乎无士也。”

【译文】晋平公在黄河畅游觉得快乐,说:“怎么能得到有才能的人和他共度这种快乐?”船夫盍胥跪拜回答说:“国君也是不喜好有才能的人才罢了,那珍珠出产在江海中,玉石出自昆仑山上,(它们)没有脚而能到(国君这里),还是因为国君的喜好;有才能的人有脚不能到(国君这里),大概是国君没有喜好有才能的人的意愿罢,(只要国君喜好)不要担心没有有才能的人啊。

5黄公好谦卑

齐有黄公者,好谦卑(低下(认为自己低下))。有二女,皆国色[一国中最美的人]。以其美也,常谦词毁之,以为丑恶。丑恶之名远布(传布,流传)。年过[超过了订婚的年龄]而一(整个)国无聘[订婚]者。卫[卫国]有鳏夫[鳏(guān),老而无妻的人],失时[过了正常的婚娶年龄],冒娶之,果国色。然(这事)后曰:“黄公好谦,故(故意)毁其子(女儿),谓(说)不美。”于是争相聘之,亦国色也。国色,实也;丑恶,名也。名实相违也。

【译文】齐国有位黄公,喜欢谦虚认自己低下。(他有)两个女儿,都是一国中最美的女子,由于她们美,黄公就常用谦辞贬低她们,(人们)以为她们丑陋。丑陋的名声远扬,(以致)超过了订婚的年龄而整个国家中没有人来(上门)订婚。卫国有位年老没有妻子的人,已是过了正常的婚娶年龄,不顾流传的把他的一个女儿娶去,(不料)果然是一国之中最美的人。这以后就说:“黄公喜欢谦虚,有意贬低他的女儿,说(她们长得)不美。” 于是人们争着聘娶,(另一个女儿)也是位国色(的美人)。是名声和事实相反啊。

国色是事实,丑陋是名声,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