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时30分钟 满分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路隋,字南式,其先出阳平。父泌,字安期,通《五经》,端亮寡言,以孝悌闻。建中末,为长安尉。德宗出奉天
[注]
,弃妻子奔行在,扈狩梁州,排乱军以出,再中流矢,裂裳濡..
血。以策说浑瑊,召置幕府。东讨李怀光,奏署副元帅判官。从瑊会盟平凉,为吐蕃所执,..死焉。时隋婴孺,以恩授八品官。逮长,知父执吐蕃,日夜号泣,坐必西向,不食肉。母告以貌类泌者,终身不引镜。贞元末,吐蕃请和,隋三上疏宜许,不报。举明经,授润州参军..事。李锜欲困辱之,使知市事,隋怡然坐肆,不为屈。韦夏卿高其节,辟置东都幕府。元和中,吐蕃款塞,隋五上疏请修好,冀得泌还。诏可。遣祠部郎中徐复报聘,而泌以丧至,帝愍恻,赠绛州刺史,官为治丧。服除,擢隋左补阙、史馆修撰,以鲠亮称。穆宗立,与韦处..厚并擢侍讲学士,再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每除制出,以金币来谢者,隋却之曰:“公事而当私贶邪?”文宗嗣位,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初,韩愈撰《顺宗实录》,书禁中事为切直,宦竖不喜,訾其非实,帝诏隋刊正。隋建言:“卫尉卿周居巢、谏议大夫王彦威、给事中李固言、史官苏景胤皆上言改修非是。夫史册者,褒劝所在,匹夫美恶尚不可诬,况人君乎?议者至引隽不疑、第五伦为比,以蔽聪明。臣宗闵、臣僧孺谓史官李汉、蒋系皆愈之婿,不可参撰,俾臣得下笔。臣谓不然且愈所书已非自出元和以来相循逮今虽汉等以嫌无害公谊请条示甚谬误者付史官刊定。”有诏擿贞元、永贞间数事为失实,余不复改,汉等亦不罢。进门下侍郎、弘文馆大学士。久之,辞疾,不听,册拜太子太师。明年病卒,年六十。
(节选自《新唐书·路隋传》,有删改)
[注] 德宗出奉天:指唐德宗因属下兵变而到奉天(今陕西乾县)避难。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臣谓不然/且愈所书已非/自出元和以来/相循逮今/虽汉等以嫌/无害公谊/请条示甚谬误者/付史官刊定
B.臣谓不然/且愈所书已非/自出元和以来/相循逮今/虽汉等以嫌/无害公谊/请条示/甚谬误者付史官刊定
C.臣谓不然/且愈所书已非自出/元和以来/相循逮今/虽汉等以嫌/无害公谊/请条示甚谬误者/付史官刊定
D.臣谓不然/且愈所书已非自出/元和以来/相循逮今/虽汉等以嫌/无害公谊/请条示/甚谬误者付史官刊定
解析:选C “元和”为时间状语,且“愈所书已非自出”为完整句子,所以“元和”前面要断开,排除A项和B项。“者”是代词,“请条示甚谬误者”是指“请朝廷逐条指出
明显错误的地方”,因此“者”后要断开,排除D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扈狩,大臣随从皇帝外出打猎,文中指的是路泌跟随德宗皇帝到梁州去视察。 B.幕府,军中将帅处理事务的地方,也泛指衙署;幕府中聘用的人员称为幕僚。 C.明经,原义是通晓经学,后来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科目,主要考查儒家经义。 D.服除,服指丧服,古人在守丧期间要穿丧服,守丧期满后脱掉丧服称为服除。 解析:选A 文中的“扈狩”是路泌跟随唐德宗到梁州避难的委婉说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路隋为人至孝,对父感情很深。他的父亲路泌跟随浑瑊在平凉会盟,被吐蕃人扣留后死在那里,路隋从母亲口中得知自己长得很像父亲,终身都不照镜子。
B.路隋坚守气节,不畏上官困辱。他在担任润州参军事时,受到了上司李锜的刁难,被派去管理市场,他安然坐在肆中处理事务,坚决不向李锜屈服。
C.路隋为官清廉,不收他人财物。他担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等职时,每次朝廷授官的诏令出来,有人向他赠送财物,他都以公事不受私赠为由拒绝了。
D.路隋实事求是,修史态度严谨。他监修国史时,有人提出《顺宗实录》内容不实,他一方面为作者韩愈辩护,一方面根据事实指出错误并做了修正。
解析:选D D项,指出《顺宗实录》错误的是朝廷,不是路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遣祠部郎中徐复报聘,而泌以丧至,帝愍恻,赠绛州刺史,官为治丧。(5分) 译文: (2)夫史册者,褒劝所在,匹夫美恶尚不可诬,况人君乎?(5分)
译文: 参考答案:(1)(朝廷)派祠部郎中徐复回访吐蕃,却带回了路泌的灵柩,皇帝怜悯他,追赠他为绛州刺史,由朝廷为他办理丧事。(得分点:“报聘”“愍恻”“治”各1分,大意2分)
(2)史册,是奖励劝勉人的记录,平民百姓的美德和恶行尚且不能捏造,何况是对国君的是非呢?(得分点:“褒劝”“匹夫”“诬”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路隋,字南式,他的祖先出自阳平。父亲路泌,字安期,通晓《五经》,端正诚实,不多说话,因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而闻名。建中末年,路泌担任长安尉。德宗逃往奉天的时候,路泌丢下妻子儿女到德宗所在的地方,陪同德宗到梁州避难,冲破叛军包围逃出梁州的时候,两次被乱箭射中,裂开的衣服都被鲜血浸湿了。他用计策游说浑瑊,被浑瑊征召到幕府。浑
瑊向东讨伐李怀光的时候,奏请朝廷让他代理副元帅判官之职。他跟随浑瑊和吐蕃在平凉会盟,被吐蕃人抓住,最后死在那里。当时路隋是个幼儿,因为父亲的恩荫被授予八品官。等到长大以后,路隋知道父亲被抓到吐蕃去了,日夜号哭,坐下来一定要面向西边,(吃饭的时候)不吃肉。母亲告诉路隋,他的相貌很像父亲,他为此一生都没有再照镜子。贞元末年,吐蕃求和,路隋三次上疏朝廷认为应该同意吐蕃请和的要求,朝廷没有回复。他参加明经科考试考中,被授予润州参军事之职。李锜想刁难侮辱他,让他管理市场的事务,路隋安然坐在集市中处理事务,不因此而屈服。韦夏卿认为他气节高尚,征召他到东都幕府任职。元和年间,吐蕃前来通好,路隋五次上疏朝廷请求与吐蕃建立友好关系,希望父亲路泌能够返回。朝廷下诏同意了。(朝廷)派祠部郎中徐复回访吐蕃,却带回了路泌的灵柩,皇帝怜悯他,追赠他为绛州刺史,由朝廷为他办理丧事。丧期过后,朝廷提拔路隋担任左补阙、史馆修撰,路隋因为刚正坦诚而被人称道。穆宗继位后,路隋与韦处厚一起被提升为侍讲学士,两次升迁后担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每次朝廷授官的诏令出来,有人向他赠送财物,路隋谢绝说:“(我是为)公家做事,怎么能接受私人的赠送呢?”文宗继位后,路隋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身份,监督编修国史。起初,韩愈编撰《顺宗实录》,记录宫中的事情真切率直,宦官们很不高兴,就诋毁这本史书的内容不真实,皇上下诏让路隋校正。路隋进谏说:“卫尉卿周居巢、谏议大夫王彦威、给事中李固言、史官苏景胤都进言说重修是不恰当的。史册,是奖励劝勉人的记录,平民百姓的美德和恶行尚且不能捏造,何况是对国君的是非呢?议论的人甚至引用隽不疑、第五伦作比,来蒙蔽皇上的视听。大臣李宗闵、牛僧孺认为史官李汉、蒋系都是韩愈的女婿,他们不能参与修撰国史,让臣来落笔(修订)。臣认为不是这样的。况且韩愈所记载的事情已并非全是他自己撰写的,而是元和以来沿袭至今的。李汉等人虽然因此而有嫌疑,也不妨害公事。请朝廷逐条指出明显错误的地方,交付史官修正定稿。”朝廷下诏挑出贞元、永贞年间几件事与事实不符,其他的不再修改,李汉等人也没有被罢免。路隋被提升为门下侍郎、弘文馆大学士。过了一段时间,他因病辞职,朝廷没有许可,又任命他为太子太师。第二年路隋因病去世,时年六十岁。
二、古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
江 心 寺 柴 望
寺北金焦彻夜开,一山却似小蓬莱。 塔分两岸波中影,潮长三门石上苔。 遗老为言前日事,上皇曾渡此江来。 中流滚滚英雄泪,输与高僧入定回。
[注] ①这首诗是作者在南宋亡国以后不久所作。②金焦:指金山、焦山,原是南宋的江防要地。③三门:寺院大门,也称山门。
③
②
①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第二句写此处的小山,像海中的小蓬莱一样,“安然”立在江中。 B.第三句写塔,塔势平分着沉浸在江心的山影,周围环境一片静透。 C.第四句写潮水,潮涨时,山门石上的苔痕也浸在水中,可见此处的荒寂。 D.最后句以景结情,表达兴亡之痛,只能使高僧增加些难忘的哀思了。
解析:选D D项,“最后句以景结情”错,应该是“中流滚滚英雄泪”这句诗是以景结情。
6.全诗运笔委婉,多用暗示手法,请结合诗句对这一手法加以分析。(6分) 答: 解析:题干中说“全诗运笔委婉,多用暗示手法”,可从用典、象征、借景抒情等角度分析。结合诗下面的注释“这首诗是作者在南宋亡国以后不久所作”来把握情感。
参考答案:①“金焦彻夜开”暗示江防不复存在。南宋的江防要地,而今彻夜开放,江防不复存在。②“遗老”句暗示亡国之恨。从遗老口中,谈论起上皇,暗示复国的希望已很渺茫。③“输与”句暗示国运难回。江水东流,浸沉过多少英雄的泪水,而今只能使高僧增加些难忘的哀思,表明国事已无可挽回。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人非草木,孰能无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说明人常常会在犯了错误以后才会改正的句子是“ ”;体现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
(2)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的作用是“ ”,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却是“ ”,他们是不一样的。
(3)《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句“ ”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还用比喻句“ ”感慨个体的渺小。
答案:(1)人恒过然后能改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3)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