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UESTC(Social Sciences Edition)Jun.20 1 5,Vo1.1 7,No.3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口黄意武’李晟男 [1.重庆社会科学院重庆400020;2.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0047] 【摘要】在科技文化发达的今天,网络文化日益影响当前的传统文化,需要认识和把握网络文化 与传统文化的概念、特点及其发展规律。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创新与传统、虚拟与现 实、即时与封闭、多样与单一等,当然两者之间也相互融合和互动,需要探寻一条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 的融合路径,最终实现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 网络文化;传统文化;冲突;融合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4071/j.1008.8105(2015)03.0047.04 互联网作为20世纪伟大的科技发明,其聚集了 互激荡中日益突出。所以必须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当代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用中华 志。据中国互联息中心第35次最新统计结果显 传统文化提升网络文化品格,团结和凝聚亿万网民 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49亿人, 为实现党的理想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为建设中国 普及率达 ̄1J47.9%。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应用 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的日益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生产的重 要组成部分,成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然而,随 一、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文化特征冲突 着网络迅速拓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在 网络与人、与社会的互动中又塑造了一种人类生存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通过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在 的虚拟实在空间,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 特定的环境下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 形态和文化生活样式,即网络文化生活。网络信息 民族文化,对现代人类依然产生良好的影响,网络 浪潮并非单纯地新的网络技术创新和应用过 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主要是因为两者具有不同的 程,也不仅仅局限于它对社会生产方式、经济结构 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带来的全面变化,而在于它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审美 (一)创新性与传统型的冲突 情趣、思维方式、伦理观念、国民品性甚至意识形 网络作为数字技术的新型产物,发展空间巨大, 态、价值体系都已经并将继续产生难以估量的重大 不断给有想象力有创新能力的人提供发挥才能的舞 影响。 台,在网络世界中每个人都是有能力者,都可以有 网络文化是以电子媒介为载体、以信息网络技 别具一格的非凡气度,每一个有想法有创新精神的 术为支撑、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在整个 人都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网络帝国。创新精神在网 网络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切活动方式、价值观念和 络的世界里发挥得淋漓尽致,追求时尚和新颖,迎 精神创造。这一新型的文化类型具备文化的本质属 合大多数人的需要,这种追求个性、追求创新的精 性,能部分的反映某个民族的宗教情绪、审美趣味、 神是网络文化最鲜明的特征。而中国传统文化大多 道德风尚、习俗传统等感性的社会文化心理状态, 崇尚儒士之道,古人讲无规矩不成方圆,做事讲求 也展现出某些被社会“理性化”了的思想理论体系、 循规蹈矩。儒家强调“天人合一”作为一种理想的 价值系统,同时也是一种区别于传统人伦社会的“虚 生产状态,当时的小农经济不需要为了迎合市场而 拟文化”。在网络高速发展和影响力日益深刻的今 进行改变,只需要保持好这种秩序的稳定。中国传一 天,各种价值观念、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冲突在相 统文化过于强调尊卑有序,保障君王、长者的利益, 【收稿日期】2015—03—25 【作者简介】黄意武(1980一)男,重庆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李晟男(1992一)女,重庆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Joumal of UESTC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Jun.20 1 5,Vo1.1 7.No.3 长期以往对于利益得不到保障的人形成压抑的心 理,个性被掩盖,心里的真实想法不能够表达,个 人利益往往被忽视,通常会否定个性的发展,墨守 成规、循规蹈矩还一定程度上存在,这些思想观念 部分的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而创新的、具有互 动的文化更容易被人们所接收。 (二)虚拟性与现实性的冲突 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里,人们把实实在在的 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互联网络技术转移进去,也就是 把客观实在的现实同虚拟的现实连接起来,从而在 网络中形成一种特有的沟通交流规则和方式。网络 文化是数字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一个虚拟的现 实世界,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不见面也能有相见恨 晚的感觉。网络是一个面向所有人的公众平台,每 个人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空间,大家可以向虚拟世 界的朋友倾诉自己的情感,也通过虚拟世界来寄托 之处。而传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基于现实世界 自己的真实情感L2J。这也反映了网络虚拟性的独到 的,因此它所反映的内容都是现实世界的真实写照。 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主要是通过面对面的直接 交流,受到道德、空间、性别、年龄、职业的, 人们通过一定的道德评判标准进行评价,往往会受 到客观因素的影响。 (三)即时性与封闭性的冲突 即时性是网络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这是由于 随着互联网络技术和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使得时 空在无形中进一步拉近,世界实现了高时效、高速 度的传播信息文化。这种通信瞬时化大大加快了人 们生活的节奏,在此环境之下,信息不再封闭,也 不再滞后。传统的信息文化传播模式因受地域、环 境、人为等因素的制约,难以及时沟通对接。而现 如今信息时代,依靠着发达的互联网络技术,消息 瞬间便能传遍世界各个角落。换言之,信息网络技 术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并 使人们更快捷的沟通、交流、互动。传统文化是经 过几千年的沉淀积累形成的文明成果,主要通过刻 画、印刷等手段进行传播,更新速度、传播速度相 对较慢。 (四)多样性与单一性的冲突 网络文化内容具有多样性特征。互联网络为人 们提供沟通、交流、工作、学习、创造的广阔平台。 在这一广阔平台上,人们充分发挥积极能动性,创 造出内容丰富的网络文化,包括基于大众传播的网 站文化、基于个体互动的论坛文化、基于个体体验 的游戏文化,还包括即时通信文化、博客文化、维 基文化、微博文化等。网络文化的表现形式具有多 用型特征。无论是网民利用网络传播技术所创造的 文化产品,还是网络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复杂 关系与秩序,或者是网络中不定时所发生的特定事 件的网络文化现象,抑或是网络文化在发展过程中 所形成的一些内在的价值观念等,这一切网络文化 既可以采用文章、图片的形式表现,还可以采用声 音或视频等表现形式。而传统文化当中的古文、诗、 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 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很多 具有单一性,传统文化传授给我们的知识往往是由 古人对自然界某一事物的观察而引发的思考,这种 思考往往具有思辨性,更抽象,需要世人更多的思 考,而对于习惯于快餐文化时代的网民而言,传统 文化缺乏吸引力。 二、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互动 新兴的网络文化形态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日益 丰富多彩,这为文化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新的 活力,网络文化形态的多样性发展是网络文化的重 要特征,也是其未来发展的总体趋势,这种特征可 以让具有区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形态得到了传承和发 展,更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多层次发展,有利于拓宽 文化发展渠道,有力地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网络文化为发展传统文化提供新的载体 形式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有 着悠久的历史,其辉煌灿烂的文化延续发展至今, 主要归功于人民群众的创造实践和传承。而文化的 载体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在远古 时期,文字尚未发明,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那时 候的文化主要依靠口口相传或结绳记事得以延续。 汉字的发明创造,了原始古老的文化传承方式, 人们将自己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的一切以文字的形式 记录在石碑、泥板、金属(如青铜器)、植物(如树 皮、树叶、草叶、木片、竹片)、动物(如羊皮、牛 皮、龟背)、昆虫(如丝帛)等之上。尽管这个时期 文化的记录与传承有了空前的发展,但是文化载体 的脆弱性决定了文化传承的脆弱。这是由于作为文 化的载体或是难以保存(如口口相传、结绳记事、 泥板等),或是过于贵重(如石碑、金属、丝帛等)。 伴随着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文化的记录与传承 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人们将一切文明记录于纸上, 并装订成册进行批量生产,由于纸张轻便、便宜, 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文化的广泛交流与传播。随着互 联网技术的普遍应用,文化有了新的载体形式,网 Joumal of UESTC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Jun.20 1 5,V01.1 7,No.3 络文化的载体区别于传统的主要以纸质为主的载体 形式,是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高科技文化,也就是 我们通常说的数字文化。 (二)网络文化为增强传统文化竞争力提供了 重要渠道 网络文化既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智力支持,又为其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反映着一 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传统,反映着一个国家和地区 的文化优势。通过加强网络文化的发展建设,不仅 仅能够对外树立良好的文化形象,同时对促进社会 经济的协调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网络文化体 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特色文化,充分彰显了国家 或地区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实力。国家或地区通过有 效利用网络新媒介宣传本国或地区的历史文化,使 得区域外受众对其独特的文化产生深刻的印象。在 网络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社会影响和综合效益,对 提升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有着不 可估量的作用。网络文化通过借助互联网平台,将 本国或地区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并 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从而打造区域网络文化 品牌,以此带动地方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网络文化为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提供了 重要承载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 康社会建设全面迈进。人们在享受着丰富的物质生 活的同时,迫切渴望享受更加美好、更加丰富多彩 的精神文化生活【3J。互联网的大量普及为人们享受 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提供条件。网络文化成为人民 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承载。网络文化增强了人民的 民族文化自觉和传统文化认同意识。网络文化反映 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族文化特色。广大人民群众 在参与网络文化创造与建设的过程中,同时也受到 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 爱,提高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 认同意识。传统的精神文化传统难以脱离现实实体 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文化生活多样性,网 络文化存在于互联网虚拟空间,而且其传播速度快 捷,在信息时代,人们无需亲自去图书馆,只要在 家打开电脑,就能选择自己想要阅读的书籍、杂志 等,加之其内容丰富多样、表现形式多样,从而极 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网络文化承 载着人民的传统精神,也是精神文化生活方式的重 大跨越。 三、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路径 (一)用地域特色文化占领网络文化的主阵地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已有五千多 年的悠久文化和文明史。中国文明也是四大文明古 国中唯一延续下来的古文明。这足以见证中华文化 顽强的生命力。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祖国大 地上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文化。有如六朝古 都的北京拥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尤以古都名 城、不可移动文物、博物馆和文物市场四大历史文 化资源最为著名。再有以敢为人先、务实进取为核 心内涵的岭南文化体现了广东地域文化精神。而作 为传统的岭南文化子系统的客家文化、广府文化、 潮汕文化等充分彰显岭南文化的博大精深。还有以 三峡文化、巴文化、红岩文化为主的重庆文化资源 展现了开拓务实和活力奔放的文化特色 诸如此 类,枚不胜举。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加大 对传统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实现社会持 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要着力塑造以区域特 色文化为内涵的核心竞争力形象。从而为促进传统 文化与网络文化的有效结合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传 统文化需要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进一步深化其影响, 而互联网在宣扬和传播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促进了网 络文化发展与建设L4J。要着力塑造以区域特色文化 为内涵的核心竞争力形象,让网络文化的建设迎来 各具特色的大发展大繁荣。 (二)用传统文化的伦理精神引领网络文化主 旋律 网络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快餐文化”,这种文 化使得网络文化日趋庸俗化,即通过满足人们的低 级趣味来提高网络浏览量,提高网络的经济效益。 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原因是 商业利润的驱动,因为耸人听闻的,暧昧的,八卦 的等花边报道往往更能吸引眼球。因此应以传统文 化伦理精神为主要内容,在网络圈营造重义轻利的 氛围,使之自觉地创建、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 可以在网上开展整风运动,扬正气,树新风,驱邪 气,将各种不正之风从网上打扫出去,使网络成为 扬正气的场所,而非放纵狂欢的场所,防止让商业 利益过度侵蚀网络虚拟空间。当网络空间的正气压 倒了邪气,那么网络就成为构建传统道德的新的载 体。人们上网时就会在正气的熏陶和压力下讲文明 的、高尚的话,做有道德,有修养的事情。 (三)用传统的思想道德规范网络文化环境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构成高尚的、 正气的网络环境是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网络文化 Joumal of UESTC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Jun.20 1 5,、,01.1 7,No.3 建设的中心任务。任何人都会有正气的一面和邪气 的一面,在正气的环境下他会积极地表现他正气的 一是从传统文化的内涵到外延的全面创新,包括思想 观念创新、内容形式创新以及制度创新等。文化创 新是使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传 统文化华丽转身的关键之举。文化创新直接关系传 统优秀文化的发展,也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的现代化建设,关系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应积极 面,而在邪气的环境下,他就极可能变成一个坏 人,因此网络环境对于网民的性格塑造具有至关重 要的作用,对于性格尚未定型的未成年人更是如此。 但是人的性格一旦形成,即一个人的荣辱观一旦定 型,就不会轻易改变,因而孩子还未成年的时候, 无疑是塑造好他们道德观的最关键时期。目前网络 的虚拟诱惑,特别是游戏,色情等已经对未成年的 网络道德规范,网络行为习惯造成了很坏的影响【5】, 在这种环境下,网络深刻地影响到每个青少年的日 常生活中,一旦他们接触了大量的游戏、色情信息, 就极易对网络上瘾,产生网络依赖,从而影响身心 健康发展。网络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形势的严峻性 要求我们必须积极采取强硬措施净化网络环境。同 时国家也应该积极地开发各种有益于孩子道德形 鼓励以传统文化资源为灵感之源,创作出格调健康 的有特色的网络文化作品,从而有力的树立网络文 化新风气,推动传统地方特色的文化瑰宝和当代精 品文化有效结合,并促进它们发展与传播。应推动 传统文化产业和网络文化产业的相互融合,积极发 挥人民群众在网络文化建设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创新,从而不断提高网络文 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 义陬 成,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发育的网络产品来供他们玩 耍,把网络的娱乐功能与教育功能充分结合起来。 ・ .飞进‘ 专流的历史方位提高主流 的社会责任谰科技传播., ..、。 . .. . 、、. 推进传统文化创新来增加网络文化产品 的供给 …。, J]. 2014f221:236.237. 我国有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 源历经岁月的沉淀和发展,已经深深融入到人民血 和战 林 强.文化强国:中国党人的丈化使命 学习tc7.23"重要讲话[J】_桂海论丛 脉之中。由于人们创新意识的缺乏,对于这些宝贵 的社会文化资源开发程度不足,从而导致优秀文化 资源不能很好的为人所用。所以,应提高创新意识, , ,, 、. [4】郑腾飞信息网络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2. .加强对传统优秀文化资源的创新。对文化资源的创 新并非是简单的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延续,而 [5】黄意武.网络文化生态的特征及其建设路径探究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6(5):1-4. Conflict and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Network Culture HUANG Yi—wu LI Sheng—nan2 (1.Chongqi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Chongqing 400020 China; 2.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7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wadays network culture iS influenc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day by day,SO it is needed to recognize and understand the concepts,the characteristics,and he tdevelopmental rules of both traditional culture nd anetwork culture.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network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innovation and radittion,virtuality and reality, instantaneity and closeness,and diversity and uniqueness.Certainly they integrate nd ainteract with each other.It iS needed to explore a path for integrating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network culture SO as to eventually realize the common development of network culture and仃aditional culture. Kev words network culture;仃aditional culture;conflict;integration 编辑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