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V0L.24 N0.6 第24卷第6期 2002年l1月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10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 N0V.2002 一徐杰舜/问,兰林友/答 灵魂漂泊与守望家园:我的人类学 之路 人类学学者访谈录之十九 [作者简介] 徐杰舜(1943一), 男,浙江余姚人,广西民族学院教授。广 西南宁,邮编:530006。兰林友,男,浙江 武义人,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民族学学 院博士。北京,邮编:10008l。电子信 箱:wangjjl@cas.china.corn [摘要] 人作为一种哺乳动物, 不管有着怎样的生物性、动物性,但毕竟 具有文化性、社会性的特征。因此,无论 有过怎样的心灵漂泊,兰林友先生始终 守望着他的精神家园。如若剖析人之所 以为人,人类学便成为他的监护精灵和 必修功课。因为无论人类学的学科性质 有着怎样的争议,但人类学终究是研究 活生生的人——其文化与人性——的学 问。 [关键词] 宗族范式;汉学人类学; 华北村落;满铁研究传统;追踪调查再研 究 [中图分类号]C9l2.4 [文献标 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887 (2002)06—0050—09 兰林友博士 The Wandering Soul and the Guardian Spirit: Why I Was Converted to AnthrOpOlOgy? XU Jie-shun,LAN Lin—you (Guangxi University Sor Nationalities,Nanning 530006,China) Abstract:This dialogue is not intended to provide thorough academic background for my potential readers,but just want to inform the readers of my rigorous academic approach to anthropology.The chief themes are the research orientation I took in my anthropoIogicaI research in the plain of North China, the reinvestigation and restudy model of the Mantetus villages.I am of the O一 GxMYxB 50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pinion that whether it is British social anthropology tradition,or American cul— tural anthropology tradition,the nature of anthropology is both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y.After all。what anthropology studies is human being,who are filled with rich assortments of emotions and aspirations. Key Words:self—exile;lineage paradigm;Sinological anthropology;ru— ral North China;Mantetus research tradition;reinvestigation and restudy mod— 】 圜 :记得1999年你来南宁参加“99人类学本土 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时,只知道你是林耀华 先生的博士生,又是代表庄子L韶教授参加 的。而对你的其他方面贝U一无所知。请谈一谈你的 学术背景吧? 兰:首先感谢徐老师给予我这么个机会,能够表 达在学术文章中不能表达的一些话语。我1981年 进入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攻读中国民族史专业。 尽管我的兴趣在于中文,但古文学得相当不错,读历 史文献倒也还比较有兴趣,并且还得到元史专家贾 敬颜先生的赏识,他多次托我在杭州、金华等地帮他 查史料,只因我父亲在我上大二时去世,我想早点工 作,挣工资奉养母亲,所以并不想治史学而坐冷板 凳,最终无缘投身于他的门下。不管怎样,贾先生治 学严谨,史学功底深厚,他讲授的版本学、目录学方 面的文献课程使我终身受益。 1985年大学毕业时,出乎许多同学的意料,我 没有选择报考研究生。考虑到还年轻,缺乏社会经 验,我想先锻炼几年,再读研究生。当然,最主要的 原因是想早点工作,拿工资赡养母亲。我如愿留在 学校,从事研究生教学管理,本单位领导重视,学习 条件优越,还可以自己聘请老师上课。当时,学校福 利也相当不错,隔三差五发些东西。但在工作快一 年时.家中一封加急电报飞来:母亲病危,速归!接 灵魂漂泊与守望家图:到电报时,我确如五雷轰顶,人生世事难料。当我万 分火急赶回家时,母亲已溘然长逝!连我在5月份 回金华探亲时给她的二十元钱(当时我在试用期,每 月工资才五十八元)都还没有来得及花掉一分。母 亲撒手而去,几乎将我的精神击溃,一下子觉得人生 失去了生活的目标。在万分悲伤的情况下,我在我 姐家休养了两个多月,才渐渐摆脱失母之痛的阴影。 返校后,开始考虑报考研究生。报考的专业是 由林耀华、陈永龄两位教授领衔指导的民族学。尽 管没有学过民族学,但经过~段时间的准备,顺利通 过了考试。在发复试通知书的时候,学校却突然下 发文件,规定在校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只有为学校服 务五年后,才能报考研究生或转单位。而当时国家 政策明确规定,大学毕业生工作两年即可报考研究 生。并且,我也是经过正常的、合法的手续,如单位 领导批准、人事处审批后报考的,而学校却又另行土 政策。与我遭到同样命运的还有两人,我们一起上 访国家教委、国家民委,但也不了了之。这件事对个 人的打击是致命的,本想双亲去世后,努力争取在事 业上有一番成就,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既然连这 一点继续上学的要求都不能满足,那么我欲何言! 那段时间天天喝闷酒,哀叹时运不济,苦思冥想中国 的传统文化。中国毕竟有人治的传统,个人又能奈 何,最后落下严重的失眠症。 我的硕士导师白振声教授、程适良教授各方面 待我都很好。不过毕业时,经慎重考虑,还是决定改 学人类学。这当然是研究范式的问题,只是在这里 我暂且不想谈民族学研究范式问题。我自1991年 由研究生部转到民族学系从事专业外语的教学,经 过几年的积累,对人类学的专业术语、概念、学派、理 论与方法等比较了解,而对陈旧的民族学研究范式 的确有些疏远,逐渐认同人类学,加上1994年庄孔 韶教授从美国回来,主持民族学系的教学改革,偏重 于美国式的人类学构架。我既然想要知道人之所以 为人,觉得恐怕还是人类学更适合探究这一解答吧? l997年,我顺利考上林耀华的在职博士生。想起本 我的人类学之路/徐杰舜,问,兰林友,答 该1987年上的研究生,竟因学校的土政策,耽误了 十年,那可是我最好的青春年华,能不令人潸然泪 下! 徐:没想到你从历史学转向人类学研究还经历 了这么复杂的转轨。不过,最终能够投到林耀华先 生的门下,总算是一件可以告慰人的事情,可以听闻 黄钟大吕的声音了吧? 兰:记得1997年金秋时节,我到北京大学图书 馆复印林先生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攻读硕士学位论 文《义序的宗族研究》,我就暗下决心,既然要跟林先 生攻读博士学位,那么就一定要努力不愧对林先生 的学术声望。我坚信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虽然因 GxM XB 5 7 l,l_.E,, q.,,、‘●!、, j:。 , E 夸 ’.●卜,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 各种原因,我并没有按时在2000年完成学业,否则 中国宗族范式”的文章,并被上海的《高等学校文科 也许我真的成了在2000年深秋时节仙逝的林先生 的关门弟子了。但不管怎样,作为世界级的学术大 学报文摘》(2001年第5期)杂志摘要转摘。同年, 在《读书》(2OO1年第7期)上发表了“乱七八糟的甜 点盒子”一文。 师,林先生留给我们的毕竟是令人高山仰止的学术 风范,甘于寂寞,潜心治学的恬淡心态。这份学术遗 第一篇文章探讨了人类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即 产是我们后学汲取丰厚学养的源泉。尚可令人慰藉 “以小见大”的命题。以小地方与大话题的视角切 的是跟随林先生这几年,还是帮助林先生做了点事 情,整理出版了林先生六十年前写的硕士学位论文 《义序的宗族研究》(三联书店,2000年),翻译出版 了林先生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博士论文《贵 州苗民(蛮)》(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 徐:这是否表明,你走上汉人社会研究之路,与 你是林耀华先生的弟子有关? 兰:当nl,g ̄先生年事已高,我们不便经常打搅。 但在整理《义序的宗族研究》时,我则体会到许多东 西,如林先生很好地将英国功能主义理论与中国本 土的国学见解结合起来,为我们后学做了很好的示 范。至于走向汉人社会研究之路,主要是受到庄孔 韶的影响,他对林先生的《金翼》黄村社区的接续性 研究,是人类学再研究中很成功的实践,他的这一研 究路径影响了我的研究取向。身为林先生的大弟 子,庄孔韶具体指导我的学业,最为可贵的是,几年 来我与他结成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在平易、随和的 氛围中,在别人可能对我表示失望的时候,他始终给 我坚定的鼓励和支持,逐渐引导我进入汉人社会研 究领域。我在探讨他所倡导的“不浪费的人类学”思 想过程中,的确受益匪浅。 徐:从你给庄孔韶的《银翅》所写的书评中,可以 看出你对庄先生的学问相当敬佩。 兰:也许我们都爱喝花雕的缘故吧!我们都不 喜欢言必称Clifford Geertz,Pierre Bourdieu什么 的。当然,在这里我并不想谈论本土化的话题。前 几年与庄先生接触较多,相对比较了解,我们对他的 学者气质,学术大家风范,尤其是他的文笔,十分欣 赏。尽管他已退归林下,但在认识论和哲学层次上, 我希望看到 ̄X,-t中国地方社会文化有着更精彩的文 化人类学解说,我对他充满了大师的期待。 徐:还是回到主题,谈谈你自己。我特别注意 到,在这个不发表贝U死亡的时代,你却好像很少写文 章? 兰:言为心声,我原先只想保持沉默。以致在京 20年。居然没有发表过任何文章,也很少参加学术 会议,在学界自然也就默默无闻。好在许多朋友并 没有因为我没有写文章而忽视我,这是我非常感激 的,其中自然包括您徐老师,还有王建民、潘蛟、景 军、周泓等。我直到2001年才打破缄默,在《中央民 族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发表了一篇“义序与 GXM_YxB 52 入,通过对林耀华先生在2O世纪3O年代调查研究 的义序社区的个案素材分析,探究了人类学研究中 样本与理论建构的关系。主要探索了三个方面的问 题:(1)描述和分析了林耀华研究义序宗族的经过, 讨论了个案样本所具有的一般意义与特殊意义;(2) 以翔实的个案素材,揭示义序的宗族研究给予弗里 德曼(Maurice Freedman)在建构中国宗族范式过程 中的影响,具体指出了弗里德曼对地方素材的误读 之处;(3)从义序个案素材对宗族范式的影响,深入 探讨了学术中心与边缘的关系,认为中心的文化霸 权决定了边缘的学术取向。 第二篇文章主要批评有些翻译作品中,译者治 学态度不严谨,通过英文原著的阅读,发现在译著中 出现许多“硬伤”的问题。由于有历史学、民族学的 背景,又多年从事人类学的教学,外语也差强人意, 所以我在阅读人类学的专著和论文时,比较容易发 现一些常识性的错误,如你们学报最新一期2002年 第4期中出现“哈尔哈蒙古人(第81页)”和“中国境 内的t-Imong(苗的一部分)(第82页)”的话,一看就 可以知道译者对中国跨(国)境民族并不熟悉。 徐:好了,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你的学术背景和 蓝采和式天马行空的个性特点。现在谈谈你是如何 进行汉人社会的人类学研究的? 兰:根据切人的研究角度,中国汉人社会研究大 致可以区分为四种研究视角,即宗族/家族、村落、集 市、国家。这四种取向基本上体现了中国社会人类 学研究的四种范式:(1)费孝通、林耀华为代表的社 区论;(2)弗里德曼为代表的宗族范式;(3)施坚雅 (G.wIl1iam Skinner)为代表的集市体系理论;(4) 武雅士(Arthur wolf)为代表的宗教说。这些范式 从不同角度研究汉人社会的村落、宗族及其与国家 的关系,其中弗里德曼的宗族理论和施坚雅的集市 体系理论,在2o世纪6o年代对中国社会研究产生 了深刻的影响。不过,弗里德曼的研究落脚点在东 南地区,主要是大多数华侨祖籍地的广东与福建;施 坚雅的田野工作点则在西南地区的四川。尽管两人 的切人点不同,但目的都在于超越以往的实体主义 研究倾向,即将村落视为研究对象的实体主义倾向, 尝试从村落之外的社会关系中提炼社会组织原则, 探讨地方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徐:能否简要介绍一下宗族研究范式与集市体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系理论? 兰:显然,弗里德曼遵循的是英国社会人类学的 传统。英国人类学者埃文思一普里查德(Evans— Pritchard)和梅耶・福特斯(Meyer Fortes)分别从 努尔人和泰兰西人的研究中提炼出继嗣理论或世系 理论(the descent theory or the lineage theory),即 非洲宗族模式(the African lineage mode1)。在20 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非洲宗族模式成为英国社 会人类学研究的一种主导理论。此后,为了批驳这 一理论,人们开始关注非单系继嗣的研究,并在亲属 与社会体系的研究中,强调继嗣之外的原则(如婚姻 规则)的重要性。在这一背景中,弗里德曼将英国社 会人类学传统的非洲宗族模式运用于中国社会研究 之中,运用世系理论研究中国的宗族组织,著有《中 国东南的宗族组织》(Maurice Freedman,1958)和 《中国宗族与社会:广东与福建》(Maurice Freed— man,1966)。弗里德曼试图利用中国的宗族研究批 评非洲宗族模式,说明在集权的中国为什么会存在 只有在无国家社会才会存在的宗族组织?中国宗族 的结构与功能是什么?他对宗族与中国社会的整合 提出了许多独特的看法。在他看来,福建、广东宗族 发达的原因在于,东南地区远离中央集权的中心地 带,需要水利灌溉以及从事稻作农业。但是对于弗 里德曼的这种解释,许多学者已经作过验证和批驳, 国外学者如裴达礼(Hugh Baker)、王斯福(Ntephan Feuchtwang)、波特(Jack Potter)、马丁(Emily Mar— tin Ahern)、巴博德(Burton Pasternak),台湾学者如 李亦园、王崧兴、庄英章、陈其南、陈奕麟、林美容等, 大都对弗里德曼的宗族理论提出了批评。但不管怎 样。毕竟是他将非洲学中提炼出来的宗族概念借用 来分析中国宗族现象,并将中国宗族研究推向国际 汉学人类学界,引起大家的讨论、争议、修正、批评, 最终形成了库恩(Thomas Kuhn)意义上的“科学范 式”,即华琛(James Watson)所称的中国宗族研究 范式。 灵魂漂泊与守望家圉:这一宗族研究范式在华南的人类学研究中,影 响至深,在弗里德曼之后的学者从事中国宗族研究 时,大都围绕着宗族理论展开验证和对话,并且由于 各种原因,主要是在华南地区进行的,如裴达礼在原 香港新界的上水村的村落宗族研究,波特的屏山村 研究,马丁的台湾北部的溪南田野研究,以及巴博德 的台南客家人村落打铁与闽南人村落中社的田野调 查。此外,还有华琛新田田野作业、赖川昌久的田野 研究。这些研究中,有些证实和支持弗里德曼的见 解,如波特的看法,并补充了宗族形成的商业和资本 主义因素;其他人更多的是批评,对弗里德曼提出批 评、修正、对话,形成了华南人类学研究最具范式意 义的研究态势。但必须指出,弗里德曼提出以宗族 作为研究中国社会的切入点,本意并非是为了研究 宗族而研究宗族,而是透过宗族探讨地方与国家的 关系,即中国社会的构成原则。 几乎与弗里德曼同时,美国人类学者施坚雅为 了探索中国社会构成原理,提出了著名的集市体系 理论。但他和弗里德曼不同,并没有直接搬用美国 文化人类学的传统,用他本人的话说,“就人类学这 一学科而言,我有点像一个离经叛道者”。他试图纠 正传统人类学只注重小型社会而忽略村落与外界联 系的实体主义倾向,注重探索一个范围更大的地域 内部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以基层市场共同体作为 分析中国社会的最基本单元。他以城市体系为研究 对象,将宏观把握与微观分析融会贯通,运用经济地 理模式的分析方法研究中国的地理层级体系,最后 形成中国社会研究的一个重要范式:集市体系理论。 在施坚雅看来,基层市场共同体是中国社会的 最基本单元。他进而将集市体系理论扩展到中心地 理论,把中国分为八大区域,每一个区域都围绕它的 中心都市,提出了一套解释中国社会的区域体系理 论。根据施坚雅本人的概括,解释中国社会的区域 体系理论的模式大致是,在中国存在着以镇和市为 连结点的本地和区域体系的层级。具体而言,作为 大区域经济的顶级城市的大都市,处在不同程度上 整合成一体的中心地层级的最高层。这个层级向下 则延伸到农村的集镇。集市体系以这些集镇为中 心,一般包括15~25个村庄,组成了构筑经济层级 的基本单位。由此而上,层次愈高,社会经济体系愈 趋广大和复杂,中心地在其中起着连结点的作用。 通过复杂的互相叠盖的网络,每一层次的社会经济 体系又上连于更高层次的体系。区域体系理论的核 心观点是,不仅大区域经济具有核心——边缘结构, 它的每一层次上的区域系统均呈现和大区的核心 边缘结构类似的内部差异。因此,每一个本地 和区域体系均是一个有连结点的、有地区范围的、而 我的人类学之路/徐杰舜,问,兰林友,答 有内部差异的人类相互作用的体制。最后,一个体 系处在不断的有规律的运动之中,包括商品、服务、 货币、信贷、讯息、象征的流动,以及担当多种角色和 身份的人的活动。镇和市处于一个体系的中心,起 着联结和整合在时空中进行的人类活动的作用。 施坚雅提出集市体系理论本是为了矫正人类学 研究只关注小型社区的实体主义倾向,结果这一理 论的影响之大,造成美国学术界都转向形式主义研 究,如华裔学者黄宗智所说,以至“几乎完全消灭了 他的对手”。在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界同样影响甚广, 成为中国社会研究的一个主要范式之一。 徐:那你又是如何将两大范式运用到汉人社会, 53 邑 白 产E乏日: 、仨, 笋^J冬/备长 http://www.cqvip.com 可, 牝 维普资讯特别是华北村落研究中的呢? 兰:不过,与华南的形式主义研究不同,在华北 村落的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个比较明显的实体主义 研究传统,即满铁研究传统。在日本侵华期间,即在 1935~1942年间,由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 共同体,是试图从所谓的原生的亚细亚村落共同体 的特性中,为日本帝国主义鼓吹的“大东亚共荣圈” 寻求理论根据服务的。平野义太郎、清水盛光、今堀 诚二极力主张在中国社会研究中应用共同体理论。 这一采借显然具有为日本军国主义服务的色彩。战 后,日本学者内山雅生对一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批判。 铁)调查机关组织对华北一些村落进行了数次实地 调查。其中,在1940年11月至1942年12月间,满 除了有关村落性质的讨论外,满铁调查人员或 利用满铁材料的学者开始探讨家族、宗教、民间传 说、典当等课题。如仁井田陛的《中国 农村家族》 铁调查人员、东京大学法学系、京都大学经济系合作 对河北、山东的六个村落作过多次调查,主要围绕着 村落史、社会结构、经济活动等话题进行实地调查, 其调查结果最后汇编为《中国农村惯行调查》共六 (1952)、内田智雄的《中国农村 家族匕信仰》 (1948)、山本斌的《中国 民间传承》(1975)、杉之原 册。这六个村落分别为:河北省良乡县(今北京房山 区)的吴店村、顺义县(今北京顺义区)的沙井村、昌 黎县的侯家营、栾城县的寺北柴;山东省历城县(今 济南历城区)的冷水沟、恩县的后夏寨(今平原县恩 城镇后夏寨村)。战后,清水盛光、平野义太郎、戒能 孝通、福武直等人分别出版了有关中国社会村落结 构性质与共同体思想的研究专著,并引发了一场戒 能~平野论争。 这场争议的中心点是关于中国农村是否具有村 落共同体性质的问题。戒能一平野论争的参与者都 利用20世纪30~40年代的满铁原始材料《中国农 村惯行调查》,但得出的结论则截然不同。其中,清 水盛光、平野义太郎主张中国农村存在着乡土共同 体,认为中国农村是以共同体为基础的,在农耕、治 安、防御、娱乐、祭祀、婚丧嫁娶等方面存在着乡土性 的生活原则。而戒能孝通、福武直则认为,中国农村 不存在明确的地界性,村民的关系是扩散性的,村落 本身不是共同体,而仅仅是一种结社性质。村落领 导只是出于同上级打交道的目的才选举出来的,村 民在情感上并不见得支持村落领导。因此,村落无 非是由松散的个体联合起来的群体,并受纯粹的权 力关系所支配。本来按照詹姆斯・斯科特(James C.Scott)的小农“道义经济”模式,在共同体中,全 体农民的安危高于个人利益,村落规则通过重新分 配富人的财产来保护集体生存。而塞缪尔・波普金 (Samuel Popkin)的“理性小农”的观点则认为,村落 是一个松散的开放体,各农户相互竞争以获取最高 利益。满铁调查员旗田巍的《中国村落匕共同体理 论》对此作过总结。 然而,日本学者引入村落共同体的概念,根据旗 田巍的说法,共同体一词源于卡尔・巍特夫(Karl Wittfoge1),二战之前已经为日本学者采用,用来表 达村落具有高度集体认同感的内聚群体。在二战期 间,这~概念又被融合进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设 想,试图从共同体理论中寻取原始的亚细亚式的合 作共荣价值观。这就是说,力主中国农村存在村落 GxMYxB 54 舜一的“典 性质”(1947)等专著和文章。在20世 纪7O年代的华北农村社会研究中,坂野良吉 (1973)、内山雅生(1992)探讨了中国社会的半奴隶 制和共同关系的论说;进入20世纪80年代,日本学 者仍然对华北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如石田浩撰写了 《中国农村社会经济构造 研究》(1986),主要依据 “冀东调查”和满铁材料,并结合自己的调查写成的。 从农民分层、市场圈与婚姻圈、水利共同体等问题的 讨论中,提出了生活共同体的概念。不过,内山雅生 对石田浩的生活共同体提法,提出了批评。 中生胜美在自己进行农村调查的基础上,对战 前的满铁的调查资料加以批判地利用,重点对济南 的历城区冷水沟村进行了再调查,探讨了农村权力 结构的变迁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关联,著有《中国 村落 权力构造匕社会变化》(1990)。此外,自 1986年冬至1990年春,中日两国学者联合对山东、 河北两省和北京、天津两市所属的农村、城镇进行了 联合调查,主要调查内容为村落制度、家族制度、农 业、宗教、民众运动等颇多争议的问题,并由路遥、佐 佐木卫编辑出版了《中国 家・村・神神》(1990)。 稍后,在三谷孝主持下,一些日本学者(包括一位在 日本从事教学和研究的美国学者顾琳,即Linda Grove)与南开大学历史系合作,自1988年起,主要 调查时间是在1993~1994年,对满铁调查过的一些 村落进行再调查,以中国农村变革的历史研究为题, 考察最近五十年来华北农村的家族、宗教、社会结构 等,由三谷孝主编出版了《中国农村变革匕家族・村 落・国家》二卷本(三谷孝,1999,2000)。 从以上满铁研究传统里,可以清楚地看出,日本 学者一直重视中国村落层次的探讨,将村落视为研 究对象,即黄宗智所称的,西方对中国农村社会的研 究以形式主义为主(如弗里德曼的宗族范式,施坚雅 的集市体系理论),而日本学者对中国农村的研究则 以实体主义为主,并认为日本学者所主张的村落共 同体已经成为学术界的一个重要概念,可以将村落 视为国家与地方之间的交接点。不过,这种研究视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角的确存在着精于细致的资料收集,注重村落本身 的结构特点,而偏于描述,疏于理论提炼的缺陷,忽 视了村落之外的各种社会关系,一如《中国农村惯行 调查》和《中国农村变革匕家族・村落・国家》所体 现的。 徐:具体到华北的研究场景,你又是如何展开华 :IL村落研究的呢? 兰:20世纪80年代中期,华裔学者黄宗智对华 北所做的村落研究中,从经济史的角度,利用满铁材 料,回归村落研究,探究村落与国家的关系,重新将 村落视为一个主要的研究单元,回归实体主义的研 究传统,对华北村落的性质进行了探讨。黄宗智的 华北社会经济史研究,很大程度上源于对施坚雅的 集市体系理论的批评。其主要研究成果体现在他的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Philip Huang, 1985)一书中,他借用波拉尼(Karl C.Polanyi)的概 念将农民学的主要传统归纳为形式主义、实体主义 和马克思主义三种类型,认为要了解中国的农民,就 必须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将农民学的三个传统视 为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即农民既是一个追求利润者, 又是维持生计的生产者,还是受剥削的耕作者。关 于村落性质、宗族、村落政治等,黄宗智在批判施坚 雅的集市体系理论基础上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在黄 宗智看来,华北村落是一个内向、封闭、内聚的社会, 即认为是一个封闭、内聚、紧密的村落共同体。 从事华北村落研究的美籍印度裔学者杜赞奇 (Prasenjit Duara),在旗田巍和黄宗智的基础上,在 其专著《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 村》(Prasenjit Duara,1988)一书中,对华北村落的 内聚性质、宗族结构、国家代理人等话题均做过分析 和讨论,并肯定了黄宗智回归村落研究的努力。在 某种程度上说,杜赞奇是追随黄宗智的研究路径,也 利用满铁材料,进行华北村落的研究。但是与黄宗 智的经济史研究不同,杜赞奇的中国社会与文化史 研究具有浓厚的人类学取向。在对中国清末民初的 灵魂漂泊与守望家园:社会与文化史的研究过程中,为了强化研究视角,如 沟通上层文化与下层文化,功能与结构,共时与历 时,叙述与分析等,杜赞奇从人类学和文化研究中借 用了一些概念,像葛兰西(Antonio Oramsci)的文化 霸权(cultural hegemony)、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 eu)的惯习(habitus)、格尔茨(Clifford Geertz)的内 卷化或至密化(involution),从而将普遍性与特殊性 的文化现象连接起来,提出了著名的“权力的文化网 络(the cultural nexus of power)”的分析性概念,以 将帝国政权、绅士文化与乡民社会纳入一个共同框 架,并将权力、统治等抽象概念与中国社会特有的文 化体系连接起来,进而揭示地方社会中权威的产生 过程及其表现。 根据杜赞奇的构想,权力的文化网络是由乡村 社会中多种组织体系以及塑造权力运作的各种原则 构成,它包括亲属、市场等方面形成的层级组织或巢 状组织类型。这些组织既有以地域为基础的具有强 制义务的团体(如某些庙会),又有自愿组成的联合 体(如水会和商会)。文化网络还包括非正式的人际 关系网,如姻亲、庇护人与被庇护人、传教士与信徒 等关系。由于杜赞奇的理论抱负是为分析国家政权 建设时期的中国社会史提供方法与框架,所以他批 评了以往的儒教和乡绅社会解说模式,并质疑了施 坚雅的集市体系理论。通过婚姻圈和水利层级组织 的个案研究,说明施坚雅的集市体系理论已经融入 到他的权力文化网络的解释模式之中。尽管试图超 越先前的各种范式,但他也坦然承认,权力的文化网 络概念只是一种类别,而不是一种模式。当然,作为 《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一 书中的最为重要的分析性概念,权力的文化网络概 念充满了后现代主义意味。由于受到解构分析和后 现代主义的影响,杜赞奇开始探讨文化与权力之间 的关系——从书名即可看出这一点,认为象征符号、 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本质上是政治性的。因此,文 化网络在解说国家与地方社会关系时,提供了一种 从下而上的理解视角,比较能够解释华北村落所显 示的多元村际关系,并且扭转了受施坚雅的集市体 系理论和弗里德曼的宗族范式的影响下,轻视社区 研究的形式主义倾向,使人们重新回归重视村落研 究的实体主义传统。应该说,将权力的文化网络看 作是华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一个解释 平台,无疑是相当地成功的。又由于杜赞奇的华北 村落研究充满后现代主义和解构分析的意味,并有 浓厚的人类学研究取向,对弗里德曼的宗族范式发 起挑战,所以在中国学界(如社会史、社会学、人类学 等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徐:你的研究路径又是如何展开的呢? 我的人类学之路/徐杰舜,问,兰林友,答 兰:在某种程度上说,我对华北村落的人类学研 究,基本上是对黄宗智和杜赞奇的华北村落研究的 一种回应性研究,只是角度和切入点不同而已。我 以人类学的民族志现在时为主,以追踪调查再研究 为模式。其中,美国人类学者韦娜(Annette B. Weiner)对马林诺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研究 的特罗布里恩德岛(the Trobriand Islands)的再研 究(restudy),以及弗里曼(Derek Freeman)一米德 (Margaret Mead)之争,给予我很大的启发,促使我 做出对华北一些满铁调查村落进行追踪研究的决 定。尽管时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韦娜获得的许 多信息(民族志资料)与马林诺斯基获得的并无二 GXM【YXB 55 是鬼粟泊与夺望彖圈: 戈晦 奏擎之各/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务 牵 习,至木 ’矗 致,但由于过去的研究都是从男性的视角看问题,所 以马林诺斯基没有能够注意到妇女在政治经济学与 经济交换体系中的作用(Annette B.Weiner, 1987)。1983年,澳大利亚人类学学者弗里曼出版 了充满争议的著作:《马格丽特・米德与萨摩亚:一 个人类学谜思的制造与破灭》。弗里曼并不认为存 在,如米德所说的,萨摩亚人从青春期向成人的轻松 转变这种情况。相反,弗里曼认为萨摩亚青少年会 因任何违背而遭受父母的严厉惩罚(Derek Free— man,1983)。 就弗里曼一米德之争的实质而言,是反映了学 科内关于自然(nature)与教化(nurture)的争议。不 论弗里曼与米德是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所做的田野 工作,这种争议本身,以及韦娜/马林诺斯基的再研 究,都说明对于同样内容的资料,因为时代、理论、视 角、年龄、性别、地位、身份、民族等诸多因素的不同, 很可能导致对某一民族文化图景的截然不同的建 构。不过,我这里并不准备探讨这类争议的是非 而 是探索这种再研究所具有的魅力,以及在学术实践 上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 徐:说到追踪调查研究,费老他们不是一直在进 行吗? 兰:是的。从中国人类学的传统来看,选择一个 调研点,尔后每隔一段时间再前去调查研究,探究前 后文化变迁,从中得出规律性认识的追踪研究模式, 费孝通、林耀华早有亲身实践。如费孝通从1957年 开始一直对于他1936年调查的江村(开弦弓村)进 行重访,三访、九访;并曾经四上瑶山。林耀华从 1943年初上凉山,1975年重访凉山,到1984年,三 上凉山。这些都是追踪调查的经典范例。不过,严 格而论,这些人类学重访实践实际上与前面探讨的 韦娜/马林诺斯基,弗里曼/米德再研究不同,因为这 类重访是对自己的过去调查点充满感情的旧地重 游,多少表达了中国人重感情的一面,就像流行歌曲 所唱的大概是“常回家看看”的意味,并没有确定住 下来重新进行研究的计划。而再研究通常是对他人 的调研点进行重新调查研究,即在原先他人的调研 点做田野工作,并以与先行研究进行对话为目的,根 据切入点或视角的不同,通常都有比较重大的发现, 一如韦娜对特罗布里恩岛人的再研究所表明的那 样。因此,对于一些重要的、已经在国际学术界产生 广泛影响的调研点和专著,的确容易激起人们寻求 比较研究的兴趣与情怀,探索社会变迁的原因。韦 娜、弗里曼等人的再研究证明,庄孔韶对林耀华的闽 东黄村的再研究同样说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 究取向和一条极具理论价值的人类学学术实践路 线。对于人类学重要先行者的调研点或研究进行再 Gx lYxB 56 研究,具有重要的人类学理论价值,既可检讨前人的 研究成果,又可探究社会文化变迁的历程,还可以较 快地与国际人类学学界进行理论对话,从而进入学 术研究的前沿状态。 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我明确地认识到这条学术 路线的魅力,并进而扩展思路,将弗里德曼的宗族理 论影响下的华南宗族研究范式传统,与华北的满铁 村落研究传统结合起来。在某种意义上说,弗里德 曼的宗族范式体现的是(某种意义上)英文的、宗族 的、形式的研究特征,而满铁研究传统呈现的是(某 种意义上)日文的、村落的、实体的研究特点。于是, 我选择满铁调查的一个华北村落作为我的人类学田 野工作点,以人类学民族志的程式进行参与观察,逐 渐形成了一条清晰的学术实践路线:追踪调查再研 究模式。 由于确定了这样一条学术实践路线,我首先考 察了黄宗智、杜赞奇利用满铁材料作过研究的华北 六个村落,这六个满铁调查村落分别是:(1)河北省 良乡县的吴店村;顺义县的沙井村;栾城县的寺北 柴;昌黎县的侯家营;(2)山东省历城县的冷水沟;恩 县的后夏寨。我发现这六个村落都位于公路边,交 通非常方便,并且近几年日本一些学者与南开大学 历史系合作做过追踪调查,这些追踪调查的部分成 果已由三谷孝主编出版了二卷本的《中国农村变革 匕家族・村落・国家》。除了冷水沟之外,其余五个 村子都位于华北平原,其中寺北柴、侯家营、后夏寨 仍然是比较典型的乡村社区,只是寺北柴已经由原 来的最为贫穷的一个村落改变为比较富裕的村子; 沙井村、吴店村、冷水沟离城镇较近,已经不具备典 型的乡村意义,但可以构成与其他三个村庄的对比 研究,只是考虑到个人的时间、精力、财力有限,最后 仅仅选择了后夏寨作为我的人类学田野工作点。 徐:你这一思路或者说研究取向挺有意思的,简 单概括起来表述如何? 兰:在华北村落的人类学研究过程中,我比较注 意将实体主义的研究传统与形式主义的研究传统结 合起来,既注意以传统的人类学个案方式研究村落, 又十分强调村落之外的社会联系,如姻亲、集市、国 家等。因此,在探讨中国社会的组织原则时,将华南 的宗族研究范式与华北的满铁研究传统结合起来, 显然可以形成一条行之有效的学术实践路线,这就 是追踪调查再研究模式。 这一研究模式所具有的学术魅力在于:(1)方法 论上,确立了一种将不同研究传统结合起来的研究 取向,即追踪调查再研究模式。这一模式具有重要 的人类学理论价值,既可检讨前人的研究成果,又可 探究社会文化变迁的历程。(2)还可以较快地与国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际人类学学界进行理论x,-j-话,从而进入学术研究的 前沿状态。由于与国际汉学人类学界接轨,这样可 以提升与国际学界的学术x,-j-话水平,增强学术自信 力。(3)将满铁材料与民族志现在时的田野工作结 落的宗族结构与特点的共时考察,的确发现华北作 为以多姓村为主的地区,宗族的外在物化标志很少。 然而,尽管华北宗族呈现的功能性标志方面普遍薄 弱,但是并不表明华北宗族在宗族的象征文化方面 也同样衰落,事实上,华北宗族在祖先崇拜(祭祖)、 合起来,的确可以体现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相结合 的一种新思路。从而可以将弗里德曼宗族理论影响 下的华南宗族研究范式传统,与满铁的华北村落研 家堂、谱图(书)、辈分字、仪式场合、宗法意识等方 面,则体现出较强的态势。这就表明,华北宗族与华 究传统结合起来,考察华北村落社会文化变迁的原 委,洞悉社会转型期的实质,x,-j-处于传统与现代之间 的华北村落社区提供一场人类学个案解说。 总之,我在华北村落的人类学研究过程中深切 南的宗族相比,华北的宗族通常是表达性的、文化性 的,或者说,意识形态性的。因此,我尝试用残缺宗 族概念来解释华北的宗族特征,即与典型、完备的宗 族要素相比,华北的宗族是一种残缺宗族。 体会到,无论是将人类学视为一面文化的透镜,还是 认为可以给人们提供宽广的视野,它终究是研究人 的学问。因此,村落研究的任务无非是挖掘丰富的 地方社会文化与人性,而追踪调查再研究模式这条 学术实践路线则最适合这一任务,其实践过程充满 了学术魅力。 徐:华北村落的人类学研究的主题是什么?有 些什么创新? 兰:我关注的话题比较多。从社会结构、社会变 迁、研究方法等层面对华北一个村落进行了人类学 个案研究,探讨了村落性质、亲属结构、婚姻实践、村 落政治、民族志方法论等研究主题,从家族/宗族、村 落、国家的关系视角,讨论地方社会与国家的关系, 尝试提炼社会构成原则,把握社会转型期的村落社 会变迁实质。 关于村落性质。对红枪会、“派系”斗争、香会、 馍馍社、碗社、集市、婚姻等方面考察都表明,民国时 期的华北村落与外部世界存在着各种联系,至少表 明部分人的内聚,并不见得就是整体性村落内聚;某 件事情的封闭,并不表明其他事情都封闭;村落在某 一层次或特定方面的封闭或内聚,并不表明在其他 层次或方面的不开放或不分裂。因而,我主张x,-j-于 村落的性质,必须进行多方面的考察,并加以情境性 的审视。 灵魂漂泊与守望家园:徐:这么说来,你与黄宗智、杜赞奇等人有过某 种程度的对话? 兰:我尝试这样做。关于亲属结构,黄宗智、杜 赞奇、章英华等都是以外显姓氏符号建构宗族,认为 华北村落政治是由亲属空间决定的,他们过分强调 南方宗族那样的血缘与地缘的重合,刻意地突显宗 族的功能与结构。这就容易忽视华北村落社会所经 历的多次移民和战乱的历史事实和社会事实。因 此,我着重探讨了“同姓不同宗”、“同姓不一家”的问 题,以详尽的谱系材料论证了宗族/家族构成,解构 了黄宗智等人的宗族建构,并进而说明村落政治。 通过对华北各地的祭礼习俗的历时透视,对华北村 徐:华北宗族的最主要特征是残缺性,那父系意 识形态实践又如fg呢? 兰:关于聘金理论与通婚圈。通过对华北村民 订婚实践的详尽考察,修正了人类学聘金理论的一 些观点。田野研究表明,定金与聘金在功能与作用 方面是不同的,定金主要具有契约性、义务性的作 用,而不仅仅是对女方家庭的劳力和再生产能力的 补偿;与用来补偿的聘金不同,定金多半充作在不同 家庭之间的社会资源自动调节手段。根据通婚半 径、通婚村庄数、新娘家与新郎家的距离、结亲方式 等数据,对施坚雅的集市圈等于社交圈(婚姻圈)的 观点进行验证,华北村落的个案研究说明:(1)婚姻 圈与集市圈本身没有必然的联系,从嫁入的新娘来 看,根据村落自身的社交距离,而不是集市距离决定 婚姻的;(2)新郎家与集市的距离同新娘家与集市的 距离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因为双方各自有着自 己的集市中心,或者双方共有同一个集市中心;(3) 决定婚嫁的主要变数应该是社会资源、自身条件、社 交距离(包括亲戚范围)。 徐:这种验证和修正,对于中国社会研究有什么 意义吗? 兰:西方学者善于理论提炼,形式主义推断亦有 合理之处。但过分崇尚,则容易导致盲目追随,加以 批判地吸收就显得十分必要。比如,就村落政治与 我的人类学之路/徐杰舜,问,兰林友,答 社会组织原理而言,在2O世纪4O年代,在宗族/家 族、村落、国家之间,以及在日军、伪军、八路军、民团 (杂团、王团)等多元政治力量、甚至匪盗之间,都存 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这就说明村落政治的复杂 性,并非杜赞奇的国家经纪类型划分所能穷尽。通 过历时地考察,试图获得对地方的洞察,并尝试性地 提出情境性社会关系解说模式。这一模式包含两个 层面的意义:(1)村落所呈现出来的历史的、过程的、 真实的、现实的、虚拟的、想象的情境;(2)田野工作 者在参与观察过程中,与受访者、主要是村干部之间 表现出来的情境性关系。在血缘的、地缘的、业缘的 关系之外,村落社会里呈现的情境性社会关系,在村 GxM【YxB 57 灵鬼漂泊与守望家困:我的人类学之路/徐杰舜 问,兰林友 答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落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是考察村落政治过程中必 须关注的一个重要层面。 徐:情境性社会关系解说模式有什么内在机制 吗?与杜赞奇的“权力的文化网络”有什么不同? 背景中,探讨了写文化、主客位关系、民族志、方法论 等主题。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后现代主义人类 学思潮,激起了一场关于写文化的争议,其实质是人 类学的表述危机,即人类学的民族志表述谁,由谁表 兰:目前尚在探索之中。但显然与杜赞奇的模 式化解释不同,我并没有将亲属、集市、宗教等都包 容在一个什么都能解释的模式之中,而只是将特定 的情境下的特定情境性关系加以解说,如历史的情 境来解说目前相似的情境,想象的、虚拟的情境解释 大致类似的情境。在这一探究过程中,我确立了一 述,表述什么,为什么表述,以及如何表述的讨论。 我以亲身田野工作的经历对后现代主义人类学的一 些主张进行尝试性地实验,主要表现在:(1)表述形 式的扩展,如我运用手机短消息的功能,用来写文 化,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所感所思,用短消息写成小 诗,借以表达田野工作者的鲜活的独特个性与丰富 的情感世界;(2)作为知识客体的主观性的观照 (valorization),我用相当多的表述空间来呈现与受 条学术路线,选择满铁调查的一个华北村落作为我 的人类学田野工作点,进行人类学民族志的参与观 察。 访者之间的对话重构,这样既可以表现多音位,特别 是那些不同的声音,又可以体现受访者的个性特点, 选择满铁调查村落作为民族志田野工作点的潜 在学术价值在于:(1)可以利用丰富的满铁材料,反 思日本中国农村惯行调查会的调查过程,进行本土 条件下人类学方法论研究;(2)可以与利用满铁材料 做华北村落研究的黄宗智、杜赞奇等人进行学术对 话,反思民族志方法论;(3)将华南的宗族研究范式 运用到华北,在批评黄宗智、杜赞奇、章英华等人以 外显姓氏符号建构宗族的基础上,通过解读满铁调 还用相当多的地方词汇来表达确切的访谈内容和人 物性格;(3)写文化的实质是如何做好民族志。将人 类学界定为既是社会科学,就需要进行比较、概括、 提炼,关注科学性、权威性、整体性、客观性、中立性、 分离性;又是人文科学,就必须注重意义的阐释、对 话的互主性,强调人文性、相对性、碎片性、多样性、 主观性、文本性、多音位、对话重构,关切非对称的权 力关系。一言以蔽之,我认为,人类学的研究就是个 案的、质性的研究。 徐:好了,今天我们已经谈了不少了,对你的心 灵轨迹,曲折的人类学之路,以及满铁调查村落再调 查和再研究模式有所了解,希望以后再来南宁时,交 流一下你对于人类学学科性质的认识,关于田野工 作和后现代主义(批评)人类学的见解。这次的确从 你这里了解到不少东西,谢谢! 兰: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聊了一个晚上,耽误您这 查材料,获得日本历史学、人类学研究的优良传统与 存在的研究缺陷的认识;(4)利用满铁调查材料,可 以将民族志过去时的村级水平资料,与民族志现在 时的田野素材结合起来,的确可以体现历时研究与 共时研究相结合的一种新思路,从而将华南的宗族 研究范式与华北的满铁研究传统结合起来。 徐:据我所知,目前利用满铁材料进行人类学研 究的人不多,看来你这一研究取向可以在华北做一 大课题。对中国本土条件下的人类学方法论研究有 所探讨吗? 么多时间!祝愿贵刊越办越精致,品味越来越高! 兰:在王建民主持下,我与张海洋、潘蛟正在做 这方面的一个社科基金项目。多年来,我经常带本 科生或研究生出去实习,深切感到目前国内缺乏一 本可操作的人类学研究方法手册或教材,在田野过 收稿日期2002—07一lO [责任编辑[责任校对黄世杰] 廖智宏] 程中,对民族志方法论有些探索。在写文化争议的 蔑 警 GxMYxB ;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