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保健品行业现状分析

中国保健品行业现状分析

来源:吉趣旅游网
医学社会学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年5月第32卷第5期总第428期

中国保健品行业现状分析

叶少剑

摘要:近年来保健行业及产品在我国以蓬勃之势发展。该行业介于医疗与药械两大传统健康行业之间,因多种原因政府

在管理力度上相对薄弱,其与健康的密切关系使得消费者的使用安全存在着较大的潜在危险。探索分析保健业及产品的特点、现状及存在问题,以期对我国加强此行业的市场监管有所帮助。关键词:保健行业,监管,保健产品中图分类号:R-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72(2011)05-0028-03AnalysisofCurrentSituationofHealthProductsBusinessinChina YEShao-jian.TeachingandResearchSectionofPhar-macology,MedicalSchoolofJianghanUniversity,Wuhan430056,China

Abstract:HealthcarebusinessandproductshavebeendevelopedflourishinglyinChinaforyears.Duetotheirspecialposi-tionbetweenmedicineandpharmaceuticalbusiness,lessmanagementmeasuresandattentionarepaidtothembygovern-mentformanyreasons.Theircloserelationshipwithhealthgivesrisetopotentialthreatenstothesafetyofconsumers.Thisarticlediscussedthehistoryandcharacteristics,currentsituationandexistingproblemsofhealthcarebusinessesandproductsinourcountry,withhopeofhelpingenforcethesupervisionofthishugemarket.KeyWords:healthcarebusiness,supervision,healthproducts

  人类对于健康的身体和长寿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近现代以来人类社会在明确了行业分工之后,涉及人类健康的行业除了医和药两大行业外,还有游离于医药之外却又介乎两者之间,有时甚至与医、药的界限并不清晰的行业,通常称之为保健品行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许多人主动寻求能够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方法。少数人可以自我实施保健,更多人则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这给养生保健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近20年来,我国出现的保健类新职业不断增多,保健产品盛行。其发展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从业人员之众,以及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皆令人不敢小看。本文就保健品市场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1 保健产品与医药产品的区别及其类型1.1 保健产品与医药产品的区别1.1.1 用途不同

一般认为,针对于明显疾病的治疗或用药行为属于医药范畴,对疾病有明确预防、诊断、治疗效果的消费品为医药产品;而主要用于保持并增进健康的为保健产品。各国均要求保健食品不能明示或暗示对疾病有治疗作用。

1.1.2 行业准入许可不同

国家对于医药产品有严格的准入要求,得到医药许可证才是医药产品。被排除在医药行业之外的、与健康有关的产品被笼统称为保健产品。从国际上看,由于医药准入标准的不同,各国保健行业与医药行业之间的界限清晰度各不相同。另外,有些医药产品因为使用者或使用地点不同也可以认为是保健产品,如维生素类物质,家用医疗器械等。1.1.3 销售对象及消费模式不同①江汉大学医学院药理教研室 湖北武汉 430056

 28

保健品消费与医药消费比较明显的区别在于:求医和用药是人在生病后不得不付出的消费。医药产品有适应症的病人数

量在人群中比例比较低,使用是在专业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而保健品不是日常生活中非有不可的消费,是消费者主动选择的结果,对适应症没有严格的要求,适用人群范围较药品宽泛得多。故而保健品,特别是保健食品略带奢侈品消费的倾向,原则上消费者只要认为对健康有益就可以考虑使用。其销售与购买使用带有比较重的商业气息,有一点神秘色彩,使用后效果有十分浓厚的安慰剂效应的特点。另外,与其他奢侈品消费相似,部分富裕者以消费高档保健品作为炫耀手段,人们甚至以此作为判断某人生活水平乃至社会地位高低的标准之一,导致社会上出现一种小富即对保健品消费趋之若骛的现象。所以保健行业从业者看待消费者的心态与医生看病人有很大不同,缺乏一种涉及健康问题时应该持有的严肃态度。1.2 保健产品的类型保健产品的种类繁多。有人按照保健品成分给保健食品进行分类[1]。笔者认为,既然保健产品有关人体健康,可以按照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方式划分为四大类:一是通过摄入外来物质促进身体健康,如保健食品等。二是由保健从业者(服务员)对顾客提供保健服务型产品及相关用品;三是一些主要以体育锻炼方法促进人体健康的行业可称为运动保健型行业及产品;四是通过一些家用医疗保健器材、保健生活用品或检测设备进行的家庭保健行为。1.2.1 保健食品

在我国,很长一段时间保健食品与保健药品并存于市场。保健药品是我国药品管理中的特殊产物:从药品的角度看,保健药品只能起到辅助治疗效果,并不能替代药物治疗;从食品角度看,保健药品更多地表现在对身体的功能有某种滋补保健作用。

MedicineandPhilosophy(Humanistic&SocialMedicineEdition),May2011,Vol.32,No.5,TotalNo.428

中国保健品行业现状分析———叶少剑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年5月第32卷第5期总第428期

2000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为加强药品管理,取消了保健药品

这种称号。要求具有治疗功能的保健药品必须经过审核转变为国药准字号药品,否则只能作为保健食品存在于市场,并不得有对于疾病的疗效等广告宣传内容出现。提供这些产品的研制、生产和销售等的行业在目前保健行业中占了较大比例。1.2.2 服务型保健产品

常见的有洗浴类,以及与传统中医保健有密切关系的养生保健。近20年来洗浴类商业门店在中国各类城市明显增加。从最初时的洗脚,发展到现在的温泉浴、桑拿浴及种类繁多的SPA浴等。有的还从事中医推拿按摩、刮痧、拔罐等服务。目前由卫生部门和工商部门管理为主。1.2.3 运动保健产品

利用各种运动场馆提供的健身锻炼设施,进行各种健身、康复、娱乐活动。例如,球类馆(乒乓球、羽毛球、保龄球、壁球、台球等),以及游泳馆、健身房、舞蹈馆、瑜珈馆、武术馆等。在美国此类场所被称为“FitnessCenter”,有明确的健身涵义。该类保健活动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还没有固定的发展模式[2]。在经营和管理方面依其归属不同而有差别。大多由体育系统和工商系统管理。1.2.4 保健器材或保健用品

可以家用的医疗保健设备如家用红外线治疗仪、磁疗仪、频谱治疗仪;保健生活用品如保健眼镜、保健鞋和鞋垫、保健枕、家用自动按摩器、电热毯等;家用医学检测仪器如血糖检测仪,早孕检测试纸等;以及其他众多以保健名义开发的供体外使用的产品[3]。有些保健产品实际就是医疗产品,如红外线治疗仪等,只不过可以由病人在家中使用。对于这类产品的审批、监管都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tate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SFDA)医疗器械司负责。保健器材或用品的生产和销售也形成了一个相当大的保健产业链。

2 保健品市场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2.1 保健品市场现状

有报道显示[4],我国保健产业2007年生产总值为5000亿左右,占当年GDP比例2%。预计该产业生产总值在2010年、2015年和2020年将分别达到9600亿、24800亿和57200亿规模,保健产业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将达到20%,发展空间巨大。截至2008年我国已审批保健食品11275个,其中进口618个;保健食品生产企业1600余家,年产值1000多亿元;随着保健食品业的发展保健用品和保健服务也迅速发展起来,产值达3000亿元左右。但令人担忧的是,至今我国对于这个行业仍缺乏全面的产品质量标准和严格的归口管理。除了保健食品、保健医疗器械等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监管以外,其他类型保健产品大多尚未被列入国家产业机构调整指导目录,在管理上存在多头管理或者缺乏有效管理的现象。2.2 保健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2.2.1 保健食品和用品的“保健”功效问题保健行业与医药行业相似,也是针对健康这个目标。产品被冠以“保健”二字,在普通消费者眼里便有了比较庄重的意义,这种对于国家批准的保健产品的信任是消费者愿意支付比普通类似产品高数倍的价格购买的主要原因。当对疾病没有明显治疗作用的保健药品被免除“药品”名号成为保健食品后,怎样评价保健产品的“保健”作用?管理机构认定某产品具有“保健”作用而冠名为“保健产品”时,是否已经按照药物或医疗器械的科

学评价方法来制定保健产品考核标准并加以评价了呢?目前保健行业的准入门槛低于医药行业,加上获利较传统产业丰厚,风险低,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投资者的新宠。保健产品的审批、生产、宣传、销售及使用、售后服务等环节失于规范和监管,加上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缺乏对于健康问题的严肃态度等问题的存在,使得保健产品的功效值得怀疑。2.2.2 保健品消费者的问题

人们消费保健品往往得不到专业人员的指导,因而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普遍缺乏相关健康卫生知识,对于是否该用保健产品,选择什么保健产品不很清楚,容易受到虚假宣传的诱惑而上当受骗。还有人错误地把保健产品当药品使用以致延误病情;二是从众心理、攀比心理明显,喜欢跟风消费。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保健消费几乎成了一种潮流和时尚;三是盲目信任价格昂贵的保健产品,非理性消费使得部分保健产品价格异常高涨;四是认为保健品无害,容易过度消费。而健康的关键是机体内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处于和谐的平衡中,平衡被打破就出现异常或疾病。医药或者保健产品的作用在于恢复和维持平衡,如果过度使用保健品则可能引起新的失衡。2.2.3 保健品质量和安全性问题

关于质量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反映产品质量标准的参数是否与健康相关,准入要求是否严格;二是对生产、储存、销售产品的质量监测是否到位。与要求药品必须满足安全性和有效性两点不同,各国均规定对于保健食品不得宣传其“对疾病的疗效”,但应特别强调其安全性。国内外正规的保健食品都有对于生产销售的审批环节,通过了审批通常应该有质量保障。在保健食品的监督管理方面,《食品安全法》虽然指出“国家对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实行严格监管”,但是,还没有出台可操作的具体细则,给相关部门的监管带来了难度。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尚未出台,对保健食品监管缺乏法律依据,影响了保健食品生产经营和监管工作的开展。有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以新资源食品批准文号、卫生许可证号、地方批准文号等冒充保健食品生产销售许可文号,严重扰乱保健食品的市场秩序。一些不法分子进行“保健品”地下生产销售活动,非法制售三无产品,根本谈不上质量保障和安全。在保健器材或用品方面,相关质量管理措施及法规也比较欠缺。保健服务行业方面,由于此类职业的人员接触特殊性,曾几何时几乎成了提供色情服务的温床。

在普通消费者看来,使用保健产品对健康应该是有益无害的。但随着媒体对一些保健品企业非法经营事件的报道,暴露了部分企业为突出产品的功能效果,擅自在保健食品中添加违禁物质的行为。如在减肥类产品中非法添加西地那非等中枢性抑制食欲药物,在抗疲劳产品中非法添加麻黄素,在糖尿病保健食品中加入口服降血糖药物等,对消费者健康构成潜在威胁。还有个别企业不按照批准的配方、工艺组织生产,使得产品质量无法保证,也给产品安全留下了隐患。另外,消费者如果过度使用保健产品,从影响健康的机理上来看,即使是审批合格的保健产品也并非完全没有损害机体功能的可能。故保健产品的安全性应考虑到产品质量问题造成的隐患和消费者使用不当造成的安全性隐患两个方面。2.2.4 虚假或欺骗性宣传问题

目前我国保健产业普遍存在重市场、轻研发的现象。一些保健品生产经营企业为牟取暴利,利用报刊、电视等媒体广告或讲座等形式大肆进行虚假宣传,故意混淆保健品与药品的界限,

 29

MedicineandPhilosophy(Humanistic&SocialMedicineEdition),May2011,Vol.32,No.5,TotalNo.428

中国保健品行业现状分析———叶少剑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年5月第32卷第5期总第428期

误导消费者,在社会上产生不良影响。表现为对保健食品及保健用品进行违禁的治疗功能宣传,采取打擦边球或鱼目混珠等方式宣称具有对某些疾病的疗效;生产者可能擅自修改产品说明书和标签的批准内容,变更使用方法,然后在宣传时声称有治疗功能;此外,表现为罗列虚假的有效成分及效用,擅自增加保健功能,扩大适用人群;有的甚至自造“医学”概念或采用概念上的偷梁换柱进行所谓“医学科普”,然后以健康教育之名行移花接木推销产品之实。事实上,部分保健从业者的目的不纯,他们可能以种种手段蒙骗消费者。所经营的保健品若无有效的品质监控,消费者使用后是否真正有利于健康令人担忧。

2.2.5 保健品对于正常医疗秩序的影响

一般来讲,生病后去医院就诊消费医药产品,无病时为了强身健体消费保健产品。实际上这种区别并不十分清晰,保健品盛行对正常医疗秩序产生了一定影响。一方面部分保健行业经营者以养生保健之名开展非法医疗活动,推销保健品代替医药产品,可能延误疾病治疗危害患者,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医疗服务的市场秩序。一些传统中医药保健手段以及医学美容(如抽脂减肥)等,如果从业者缺乏相应专业技术训练,容易引发事故。另一方面,由于医药业与保健业在某些项目上界限模糊,加上在实际医疗工作中存在管理漏洞,部分保健产品从各种途径进入医院和医生处方,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医疗费用的不合理上涨,为特权寻租打开了方便之门。医疗经费用于保健消费,容易导致经费滥用和社会不公。加强对医院内保健产品销售的监管力度势在必行。2.2.6 保健行业及产品的监管不足

相对于国家对于医药行业的严格规范管理,我国保健行业的管理还存在不少漏洞。新职业多且归属不清、管理处于边缘地带,是突出的问题。SFDA承担了对保健食品、化妆品及家用医疗器械的审批注册等管理,但都是依附于医药产品的管理机构,不可能是工作重点。保健服务型行业则主要由卫生行政部门管理。在具体管理时还可能产生趋利倾向,导致收费时的多头管理而出现问题时无人管理的现象。目前中国保健协会是唯一可对保健行业进行统一联系的全国性组织。作为一个行业自律协会,其主要目的是促进行业发展,保护行业利益,在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方面能起多少作用值得怀疑。3 美国保健行业及产品管理经验和启示

保健行业及保健品在各个国家都有市场。在美国没有明确的保健行业之说,如果与中国的保健行业相对应的话,保健食品一般称为“DietarySupplements”,即膳食补充剂。其生产、销售和售后监督主要受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FDA)监管。政府通过雇佣各方专家进驻食品加工厂、饲养场等方式,对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监控,构成了覆盖全国的监管体系。与这种体系相对应的是涵盖保健食品产业各个环节的法律和产业标准。FDA于1994年颁布了《膳食补充剂健康与教育法令》,1997年又对此法令中有关膳食补充剂标签管理的内容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对于标签管理,要求必须在标签上注明:“本声称未经FDA评价。本品不得用于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2008年6月开始实施《美国保健品行业cGMP实施规定》。

美国的其他保健职业部分以“AlternativeMedicine”(替代医学)的面目出现,接受美国卫生总署所属的国家补充和替代医学中心(NationalCenterforComplementaryandAlternativeMedi-cine,NCCAM)指导管理。很多替代医学疗法是世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传统医学系统,被来自全球各地的移民带到美国并继续得以实践,包括中医针灸推拿技术等[5]。尽管被主流医学百般诟病,在包容性很强的美国平民社会中,替代医学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在多种族的美国有着很大的市场需求。

美国存在商业性体育健身俱乐部和公益性体育健身运动场所等。运动保健产业在美国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市场,有一个专门的联邦政府机构即“总统健康与运动理事会”(President'sCouncilonFitness,SportsandNutrition)对大众体育健身进行监管[6]。政府主要通过提供室外休闲运动场所,颁布多项法案,实现对运动保健产业的宏观和微观调控。家用医疗保健器械由FDA医疗器械部设立专门管理机构(HomeHealthandConsum-erDevices)负责产品审批,指导产品制售者以及消费者关于器械使用的教育、培训等。从美国对这几种不同的保健产品的监管中可以看到,政府的立场是站在消费者一边,以保护消费者利益为主旨的。

4 对我国保健行业及产品监管的建议

近年来,我国已经加大了对保健产品的管理强度。但对于我国保健产业的迅猛发展,保健职业和产品的多样化现状,监管局势仍不乐观,多方位加强管理是趋势所向。如提高管理者和从业者对保健行业及产品的严肃性认识;加强对于保健产品广告宣传的管理,严惩以欺骗性手段宣传推销保健产品的行为;严厉打击三无保健产品;从立法高度来规范和重视保健行业的发展;及时厘清保健行业的职业及产品种类,理顺管理渠道等。

医药和保健行业的共同目标是使得病者康、康者健、健者寿。保健行业存在的理由是提高消费者的健康水平,不能脱离了这个目标。因此对于这样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需要加强监控与管理,才能达到改善人民健康的“保健”目的,为顺利地实现全民小康提供安全的、和谐的环境保障。

参考文献

[1] 高志明.按成分给保健品分类[J].长寿,2005(8):7.

[2] 吴史慧,田英之.浅析营业性健身房的构建与发展[J].商场现代化,

2008(25):335-336.

[3] 陈海荣,顾德秀.家用医疗保健器材产品开发方兴未艾[J].上海生

物医学工程,2006,26(1):59-64.

[4] 刘长忠.中国保健产业年均增速将达20%发展空间巨大[EB/OL].

(2010-05-15)[2010-05-16].http://news.qq.com/a/20100516/000032.htm.

[5] CorlessIB,AbramsD,NicholasPK,etal.Theuseofcomplemen-taryandalternativetherapies[J].AACNClinicalIssues[J].2000,11(1):4-6.

[6] 陈 薇.美国体育健身服务业对我国的启示[J].井冈山医专学报

2009,16(5):24-25.

作者简介:叶少剑(1963-),女,湖北随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药学发展史。

收稿日期:2010-11-11修回日期:2011-03-30

(责任编辑:孔祥金)

 30MedicineandPhilosophy(Humanistic&SocialMedicineEdition),May2011,Vol.32,No.5,TotalNo.42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