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是最近以来发展迅速的移动社交媒体,它是从移动网络终端所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生活方式,超过五亿人使用的应用。随着微信自身功能的不断增加,用户数量的不断增长,我们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问题出现在我们的社交环境中。微信的流言问题便是其中之一,它的出现给微信用户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产生了极大的障碍。本篇论文站在传播学的视角,简要的讲述了新媒体环境的概念,概述了微信的传播特点,借助已有的传播学理论、前人现有的研究成果,探寻微信传播信息为社会所带来的正负面的影响,并且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微信;即时通讯;影响
STUDY ON INFLUENCE OF WECHAT’S THE SPREAD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ABSTRACT
WeChat is a recently developed rapidly since the mobile social media, it was developed by mobile network terminal. It is a way of life, the application of more than five hundred million people to use. With the function of increasing itself WeChat, more and more numbers of users, we can find that more and more problems are appearing in our social environment. WeChat rumors problem is one of them, it’s appearance to WeChat users’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produced a great hindrance. This paper is standing in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briefly describes the concept of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summarizes the WeChat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help of the existing communication theory, the predecessor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to explore WeChat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for the society brought about by the influence of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and actively to look for a solution.
KEY WORDS instant messaging; WeChat effects; solution 一、引言
科技的不断发展让我们的沟通的渠道越来越多样,不断发展的移动网络和智
联机。在这样的背景下,即时通信软件产生并且迅速发展,并且让我们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微信”作为自媒体的载体,发展势头迅猛,成为了人们所喜爱的社交方式和日常交流的工具。微信作为现在常用的工具,有很多的功能,例如发文字、发语音、发视频与图片,还有钱包、游戏等多样的功能。当用户面对这样的工具时,用户满意度将会提高。
微信发展的迅猛,引起了社会普遍的关注。现在对于微信的研究却还处在懵懂的阶段。因此,我们更应该去关注和解析微信如此快速占领市场的缘由、其传播内容是否准确定位、用户是否满足于这种传播方式等等。
微信的出现,让我们可以随时的与好友进行文字、表情等即时信息的交流,还有分享音乐、视频、图片等文件的功能,这些都使得我们刷新了自己的社交圈,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圈,我们从中也得到种种的便利和乐趣。然而,毕竟因为微信的出现时间较短,但它却能够迅猛的占领了市场,对于一些突发情况也没有相关的解决措施。这样流言的产生,用户隐私被窥探,种种问题威胁着我们的安全。
所以,本文分析研究了如何才能控制微信传播中产生的负影响,希望能对微信的有序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微信传播概述 (一)新媒体环境的概念
新媒体环境这个概念到现在都没有具体的概念。有人认为它就是数字化媒体,有人认为就是它就是凭借移动端、PC端等方式,为人们提供信息和服务。相对受到较多的认可的是中国人民大学闻学院匡文波教授的观点,他认为新媒体环境就是数字化互动新媒体。
新媒体之所谓被称之为新媒体,这里的新是以旧来谈的,新媒体就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新出现的媒体。它将原有的传播形式打破,变为了具有自己特点的传播模式。它在一定基础上延续了旧的传播模式,但是又是旧的媒体的发展。
从目前互联网的传播特征来看,新媒体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范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传播。随着科技的进步,语音、视频、超链接等多种多样的信息形式也可以进行传播。全媒体时代,用户不仅仅只是消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成为消息的发出者。
目前新媒体环境下,在整个市场上有各式各样的新媒体。最近也有很多新的
手机应用受到用户的喜爱。比如大学校园内比较热门的一款手机 APP“超级课程表”,在这里只要登录教务系统,就能导入课表随时看。还能随时知道有哪些社团活动,校园新鲜事一手掌握。
总而言之,在现在的环境下传播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微信的不断发展意味着整个旧的模式将被淘汰,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已经慢慢为人们所接受和使用。
(二)微信的发展历程
国外著名手机应用程序Ki K Messenger,一款基于个人手机通讯录构建用户沟通平台的即时通讯软件,正是微信的设计理念来源所在。该应用能够使你随时的与好友进行文字、表情等即时信息的交流,还有分享音乐、视频、图片等文件的功能。人们使用即时通讯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被Kik改变了,Kik使得即时通讯变得便捷迅速,用户的情感也更能得到表达,因此更拥有社交性。
在2011年1月21日,腾讯发布微信1.0的测试版本为了针对iPhone用户。那时微信的功能仅仅只是换头像图片、传图像、聊天等一些简单的功能,当时人们并不怎么看好微信的发展。后来,随着微信的慢慢发展,在1.0后面的版本中有了读取手机通讯录、私信腾讯微博和多人谈话等功能。所以到了2011年4月底,微信就已经累积了大约400、500万的用户。2011年5月10日,腾讯公司开始发布微信2.0的版本,此时的微信新增加了语音对讲的功能。
由于这个功能的开发,更多的微信用户投入微信当中去。到了2.5版本,微信又多增加了查看附近的人和视频通话等功能,用户又开始迅猛增加。此时微信获得了1500万的用户。该功能使得用户能容易了解身边同样使用微信的朋友,让微信同时拥有了同陌生人进行社交的功能。
2011年10月1日,正直国庆期间,腾讯公司在当天发布了微信3.0的版本,加入了“摇一摇”和漂流瓶的板块。这一板块同时受到用户的追捧,有很好的趣味性。通过这个功能用户可以与陌生人聊天,分享自己的心情等,这也拓宽了人们的社交范围。同时,微信也开始走向国际化,微信加入了繁体中文界面,还可以让日、美、澳、港、台等不同地方的用户绑定手机,微信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截止2012年3月29日,微信用户已经开始创新高,用户数量达到一个亿。
微信只是在短短的433天的时间内,已经完成了这样辉煌的成绩。微信逐渐成为人们通讯应用的主流。微信一夜之间成为国内个人即时通讯软件中一颗耀眼的新星。据称,截至 2013 年 10 月,微信用户已突破6亿。
此外在发展过程中,微信的功能不断拓展和创新也是它重要的特点,截止到2016 年 4 月末,微信已经更新到微信 6.3版。
(三)微信的传播特点 1.传播内容的隐蔽性
即时通讯是微信的实质,而它的主要特点是可以让我们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所以从微信的私密角度上来看,基于QQ好友和通讯录的用户扩展,可以使得用户的隐蔽性得到了保证。
如果你的微信好友们之间不是好友关系,那么在你发的朋友圈下,他们是看不到对方的信息的。这样就极大的保证了通讯的隐蔽性。正因如此,就算是在基于强关系建立的朋友圈,我们的信息也不会完全暴露,我们也并不是透明的展现。
微信的高度私密性使得个性化内容的信息得到传播的需求得到满足,也能够让用户放心的使用,不用担心信息的流露。
2.以人际关系为主,与熟人建立强关系连接
在微信传播中,点对点的传播和群聊的主要目的都是社交。对比微博,微信是基于QQ好友和手机通讯录建立的用户群,我们能够点对点去进行的交流,所以我们才能更加注重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相比于大众传播,微信点对点式的社会交往模式会被微信更加看重。
微信用户群是建立与QQ好友和通讯录,,微信群由好友邀请建立,是典型的熟人模式。据调查发现,微信用户的个人信息基本上是真实的信息,用户建立强关系的基础就是这种真实性。[6]同时,微信也利用朋友圈和公共账号等相应手段,分享信息来建立半熟关系。正是因为都是熟悉的朋友,我们会更加相信接收到的信息,认为是安全的。
3.以QQ手机为传播主体
在传播的角度上,微信的传播主体定位十分的准确,就是手机QQ用户。当然,微信也借助了腾讯这一很大的平台,腾讯将旗下的全线产品联合推广,尤其是QQ,对于微信的崛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6次
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即时通讯用户规模达到6.06亿,较去年底增长了1850万人,其中手机即时通讯用户5.40亿,占手机网民的91%。与米聊、微博等需要注册信息的即时通讯不同的是,微信能够直接登录并在QQ好友里添加好友,还能够接受QQ离线信息。
4.自主化、平等化的传播理念微博的兴盛和微信的兴起,使得人人为王的自媒体时代特点更加明显,微信的微传播模式让微信交流呈现出自主化、平等化的传播特征,我们也能得到自己自由的活动空间和话语权。我们表现的社会参与也准确的表达了这样平等自主的传播理念,也是。微信能得到推崇的一大原因,也在于用户可以根据自身意愿表达自己的观念,强化了用户的自主权和话语权,这种全民自由参与为企业营销提供了平台。
三、微信传播的正面影响 (一)私密的微信传播
微信的信息传播类型主要有三种:(1)点对点的人际传播;(2)群聊天;(3)公众平台账号。基于QQ好友和手机通讯录的微信,实际中的熟人关系是其建立的基础,所以微信用户才可以开展点对点的交流沟通。就像某些专家认为“微信侧重于人际传播式的社会交往,而非大众传播,微信的重点是通讯功能,侧重人际传播”,简单来说,就是微信的传播模式有“好友之间的传播”和“朋友圈”。“好友之间的传播”就是,用户好友两者之间点对点的信息沟通,不论是短信还是语音;“朋友圈传播”就是你的所有的好友发布的信息,你都能在你的朋友圈里看见,你还可以对这些内容“点赞”或者“评论”。当然你发布的信息也只有你的好友能看见。这样的功能不仅保护了你的隐私,也保证了通讯的隐蔽性。
微博不同于微信的是,它的信息是相对开放的。相较于微博,微博的消息是开放性的,微博用户所分享的信息是可以被各种相关联的人看见,导致微博用户的隐私性极其的渺小,也不利于保护用户。但是以熟人关系为中心建立的微信,它具有强大的私密性,也保证了好友之间信息交流的私密性。
(二)精准的信息推送
在微信的社交圈层内部,传受双方是手机通讯录和QQ好友等联系紧密的特殊关系,用户相互沟通交流的资讯会更加的变得私人化。对比于同属于移动端自媒体应用的微博,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关注的人所发的微博、还有我们关注的人的
粉丝、我们关注的人所关注的用户等全部的相关资讯,两者之间的关系链是透明的。但是微信好友之间的关系链是私人化的,我们所发出的信息只能被我们的目标好友所接收,其他的好友是看不到这些信息的。
另外,信息的质量和传播效率也被这样点对点的信息投递极大的增强了。我们所想表达的信息,私人化的内容也能被更加精准的投递,多余的信息和传播路径中产生的“噪音”也被用户分组、地域控制这样的功能特点防止了。资讯的接受率、达成率也被大大的提升了。信息的交互性正是被基于QQ好友和手机通讯录建立的即时通讯所极大的增强了。
微信好友的成立与否是看对方的许可,因此,联系的频率、交流的质量及效果都要高于通讯软件。和微博信息的公开分享不同,微信用户之间的圈层比较稳定,微信用户可以选择哪些好友可以看我的朋友圈、哪些好友不能看我的朋友圈,还有不看某些好友发送的信息等,这样的功能既可以帮助我们剔除多余重复的信息,也可以帮助我们传递的信息只给到我们的意向好友。
(三)品牌推广的创新性
随着技术的持续成熟,市场的持续扩展,微信自然的出现了商业化现象。微信用户可以通过二维码识别、定位服务等技术,随时关注企业的微信公众号。当然,只用我们去主动关注企业,对方是不能主动添加我们的账号的。正因如此,一旦企业被用户关注,那么就相当于得到了一群质量较高、不会轻易取消关注的粉丝。现在,微信上就有许许多多的企业的官方公众平台,就像如家酒店集团;也有其他如奢侈时尚品牌Coach蔻驰、周大福等品牌公众号。通过微信,这些企业让微信用户将线下消费变成线上消费(如电子支付等)。若我们订阅了其公众号,我们还可以直接线上与商家无障碍沟通。
在腾讯的角度上看,现在的微信游戏和微信支付有着比较显著的盈利空间。对于组织用户来说,基于微信不同的功能特点的上,微信营销可以在不同的方向上拓展,比如绍兴移动的微信公众号利用签到、绑定号码等方式送用户话费、送大家流量等,让微信用户对其品牌拥有认同感;新浪乐居在微信上推广的“码上专车”项目,不仅可以让有买房的意向客户得到免费乘车看房的福利,还能在线上与客服直接交流沟通,商家的商品成交率大大的得到了提升。对于个人用户来说,通过微信,用户能更加直接方便地在朋友圈内推销商品,为零的广告成本,
让促销赚取更大的利润空间。
四、微信传播的负面影响 (一)碎片化的信息传播
现在社会传播语境的状况可以用“碎片化”来形容。当前,我们的生活被大量的碎片化的信息所切割。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中产生的过量信息让人们不知所措,因而我们会很容易的全部接受某一事物,或全部否定,这样减弱了我们辩证的看待问题的思维模式。
微信传播的碎片化可以说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指,由于各种各样的信息来源,每个人对于同一个事情的观点和看法都是不同的,再加上事情的清晰度不够,种种因素都会让我们所传达的事件产生碎片化倾向;另一个方面,每一个个体都是不同的,自然思维角度也不尽相同,因此事件的接受者和传播者的看法观点会分散、分裂,甚至完全不同。每一个只要有手机的人都可以使用微信,大家要表达的信息也没有人会去限制,怎样的表达方式更是随心所欲,就是这样舒适的方式使人们喜爱。而随着微信传递的碎片化的信息不断慢慢的增多,人们的思维也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人们慢慢变得没有办法投入完整的时间进行技能学习,或有价值的阅读。
现在,微信用户天天看着公众号订阅的消息推送,睡前必须刷完朋友圈等等,不论是休闲的时候、工作的时候、学习的时候,微信用户使用的时间的比率不断上升。我们已经不能使我们的注意力投注在更为重要的生活中,取而代之的是碎片化的微信信息内容。
(二)庸俗化的传播倾向
诚然,我们不能用庸俗和高雅去划分即时通讯软件本身。本文所表述的“庸俗化”仅指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媚俗、虚假、卑鄙的微信内容本身。人们使用微信的数量的不断上升,而且门槛比较低,微信用户受教育水平的不同产生的素质参差不齐。随手转发没有经过核对的信息,微信好友们信以为真,误解、恐慌随之而来。正因如此,微信传播庸俗化的发展速度也不断上升。
微信用户已经习惯时时刷新朋友圈,阅读信息,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有价值、值得被阅读的,朋友圈中也有大量错误的信息、错误的观点。大家的时间却被消耗,真假与否也消耗了我们的精力。我们被这些错误的内容困扰,我们
所想得到的信息内容的精神意义也被减少。就像,我们经常会看到类似“不转发死全家”等有诅咒性质的信息,这正是迷信内容带来的病毒式传播。还有一些集赞免费送礼的活动,然而到付的邮费却远远高于你得到的物品的价值。而此类物品欺诈让人难辨真假,贪小便宜的人前仆后继。如图1所示:图1 赠送物品欺诈图
此外,还有大量看起来“科学”的信息,我们肯定都有听过可乐杀精这一信息,也质疑过肯德基的鸡到底有几只腿,更有被以为自己吃了很多的微波炉加热食物致癌物惊吓到。常见的标题中带有“紧急通知”、“中国人注意了”等关键字的消息。其实这些信息根本就没有科学性,只是非常的会伪造,模仿常识,引用数据等各种手段来使我们信服。对于此,我们大家只要认真的思考一下,本着证据说话的态度,就能很轻易的证明这些虚假的信息。但是,我们看到的雷同的假消息太多了,根本没有办法从源头上制止,也只能看着微信成为都市传说和网络谣言的重要发源地。
(三)微信的麻醉作用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提出了媒介的“麻醉作用”,两位学者觉得如果我们过渡的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我们就会慢慢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大众传播媒介源源不断的给予我们各式各样的资讯,我们花费过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媒介上,去了解、感知我们生存的地方。然而长时间呆在“舒适区”,我们会不自觉的慢慢的减少了与实际生活的参与度。
人们被微信传播各方面地占领,一当空下来,就不由自主地刷朋友圈、参与群组聊天、看公众平台推送消息,而且还觉得这是自己的选择,也觉得这是自己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在现实生活中觉得自己无法被重视,无法适应残酷的社会,而投身与虚拟网络的世界中去。正如在微信中,我们可以肆意的抒发我们的情感,自由的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我们可以此中得到内心的满足感。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微信直接线下付款,线上买东西,滴滴打车等。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微信也如此。越来越多的微信用户开始抱怨微信导致的疏远的朋友关系、亲人关系。我们也时常因此觉得孤独,病理性现象也偶有出现。
(四)微信传播中产生流言在微信的各样的负影响中,最为严重的应该是谣言。谣言不同于流言,但能随着流言快速扩散。随着技术不断的发展,网络信息
的传播特点、方式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的发出者是谁我们不知道,各式各样的信息更是充斥我们的眼球,我们根本无法去断定信息的真实性、可靠度。同时也会有一部分的网友没有去证实,也并不关心其所带来的后果,并任意转发传播,导致流言有了大面积的传播。
微信流言内容带有明显的伪科学性。相关研究发现,人们生活中最关心的话题,如疾病治愈、健康养生、食品安全,是我们在微信中看到的流传范围比较广的虚假信息的中心话题。很多的老年用户或者思辨能力差、科学观念弱、文化水平不高的用户经常会被这种貌同实异的信息所迷惑。还有寻找被拐小孩、为癌症患者捐款的信息也时常看见。我们当然会很同情文章中的当事人,当是这些并不是真相,这些图文并茂的流言也可能出自骗子之手。例如一篇“为白血病女童捐钱”的微信中,附图孩子的详细信息,介绍了其病症的花费和经济的窘迫。在我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后,才被告知孩子并没有拿到善款。所有关于孩子的信息都是真的,只有银行的汇款帐号是假的。实际上,只要我们去核实一下,骗子就不会这么轻易得逞。
五、微信传播的负面影响控制对策 (一)建立有序健康的信息传播环境
当务之急,我们应该建立健康、有序、积极向上的信息传播环境。通过新媒体我们受众从传统媒体的单方面的信息传递,到现在我们能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随着新媒体形式的出现,我们微信用户的媒介素养也逐渐递增。卜卫认为媒介素养是指使用媒介的能力,其中包括:对各种媒介的认识,知晓媒介的各种问题和影响媒介内容的因素,明白媒介真实与社会真实存在不同。
在我看来,微信用户对于微信的了解的加强工作是刻不容缓的。微信作为公众平台,监督和约束微信用户在微信上所呈现的言行是十分有必要的。与此同时,微信用户在微信上看到的错误信息、流言等的判别能力也须强化。作为红旗下的公民,我们也应不断的增强自身的修养和素质,提高自控力,遵守法律法规是我们的本分。如果我们自身也是监督者的一份子,我们也能更好的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还有一些必要的强化自己保护的措施也必不可少。比如,如果你觉得很重要的个人信心就不要填写,一定要通过验证功能同意加入陌生人为好友,必要时
关闭地理位置显示功能等。
(二)约束、规范自身的微信使用行为
在我国传统新闻媒体的工作流程中,我们受众获取的是时效性比较低的信息,因为信息已经经过了一段时间。而如果微信用户是信息的第一发现、传播者,我们可以立刻接收并转发,如此大幅度的传播,速度是极其惊人的,操作性强。而这种传播优势也可能是劣势,我们要加强对自身行为的约束,也正是减少微信传播负影响的重要手段。
1.微信用户应以传播有价值的信息为目的
由于自媒体的特点,微信用户拥有较大的传播自主性和传播权利,我们甚至可以肆意地表达自己的自由、信仰和价值观,不论对错。为了促进微信的良性发展,我们也要对模糊的信息进行严肃的证实、评价,判定是否有价值被传播。而公众平台的经营者也应当对繁杂的信息经过整合,再把有价值的内容呈现在用户面前。毕竟,订阅者是想要获取被专业的视角解读后的信息。还有千万不要推送过多“心灵鸡汤”性质的文章。
2.微信用户应该选择有意义的内容积极传播
微信的信息在传播、扩散中,我们既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两个身份之间也是随时的更替交换。所以我们对信息的理性思考,并正确的表达信息内容的实质含义是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的。
我们从微信好友获得的信息,我们是应该要进行选择和辨证,更应该要对错误的信息选择不进行转发传播。就像,一些如“中国人都注意了……不转发文章的,就不是中国人”等带有变相胁迫性质的信息,我们可以不进行转发,更应该思考对经常发布这类信息的微信好友是否还有和他进行信息交流、传播的必要。我们应该对这类好友发布的内容去做一个屏蔽的动作。
Web 1.0时代,门户网站向我们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信息,这时的我们接收的信息量虽然比传统媒体给予的要多得多,但是我们还是以获取信息为主,双方并没有交流互通。而在Web 2.0时代,我们可以自己去生成信息内容,自己与好友分享,还可以对信息内容二次加工。例如,我们看到一则流言或其他的错误信息,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证实,纠错。以此来减少错误信息带来的负面影响。反之,对于一些带有满满的正能量的文章,我们可以积极的进行转发扩散,这样我
们所在的微信的传播环境也会变得更加美好。
受众的监督权。微信的信息传播中,用户是可以当家作主的。对于信息的何去何从我们手中握有直接的生杀大权。所以我们更应该对自己的“家园”去时时监督,及时的采取正当措施。比如一些显而易见的错误信息、流言以及各种虚假广告,我们看到就应该主动的去举报,避免这些信息的二次传播。这样,微信传播的负面影响也会得到减少。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虽然至今为止,微信的发展才只有5年的时间,但它的用户群已经达到一个很可观的数字。广告商自然不可能放着这么大的肉不去啃。各式各样的广告也为网络广告监管人员带来极大的挑战。面对挑战,我们不能去回避,不能无视,我们应该加强检测力度,增加更多检测的办法,进一步规范广告投递者的行为,为微信去营造良好的传播环境。
有关部门也应该加速相关法律的发布,将法律的笼罩面扩大,防止在微信上进行的不文明动作,打击违法行为,保证微信用户的安全,让我们在微信上出现的言行更加规范,符合法律法规。新媒体的出现,随之而来的是新的犯罪手段。相关部门也应该根据它们的变化,及时的采取措施,调整法律法规,使得有法可依。微信运营商也可以让微信用户的注册实名化,这样微信用户也会因此因素对自身的行为文明化,相关管理者也能更加的方便管理。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对于监督这一职能的技术开发也刻不容缓。如果不提高后台的监控能力,谣言、流言等不良的信息会泛滥,恶意的传播也无法得到控制。微信运营商也应该完善应该尽到的义务,例如,及时的提醒微信用户对隐私保护,防止用户私人信息的窃取,重视微信用户对不良信息的举报等,维护好微信秩序,让微信传播向朝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前进。
六、结语
科技的迅猛发展产生了大量的新兴事物,微信毋庸置疑已是成功的被多数人所接受。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在享受微信带来的种种便捷与乐趣的同时,也不能迷失自己。
在前期论文的撰写上,走了很多的弯路,网上海量的资料也是难以选择。由于写论文的经验的不足,思考的角度上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不断的摸索,思考琢
磨之后,才得以改正。
刚开始研究微信传播的时候,遇到了很大的难题,首先就是资料查阅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就是去学校图书馆查阅有关书籍,其次,就是研究探索的过程。基于网上前人的研究报告,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提升,微信也不断的更新、完善自身的功能,所以文章的研究内容避免不了与实时现状的相矛盾,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微信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的生活方式、社交习惯也被改变了;然而大量的问题也出现在微信的使用中。所以希望微信相关部门能制定更多可行的方案,让微信的信息传播朝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 徐田娣.微信的传播特性探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2] 潘世瑾.新媒体环境下微信工作账号中”去媒体化”现象研究[D].浙江传媒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5.
[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 陈晓华.传统报纸使用微信新媒体的现状及问题研究[J].新闻传播,2013(1):14-17.
[5] 赵红勋,李林容.微信的传播特征及意义建构-近两年我国微信研究综述[J].现代视听,2015(1).
[6] 张伟.微信传播的特点分析[J].科技风,2014.
[7] 吴荆棘,王朝阳.出版业微信营销研究[J].中国出版,2013(8):3-7.
[8] 王娟.基于传播学视阈下的微信营销模式构建[J].现代传播,2014(9):149-151
[9] 奥尔波特,波斯特曼等.谣言心理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10] 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公众平台关于抄袭行为处罚规则的公示[OL]. [11] 王灿发,何雯.突发公共事件中谣言传播的心理机制[J].青年记者,2009(30).
[12] 李盈盈.传播生态学视阈下的微信研究[J].东南传播,2014(11). [13] 百度百科.微信.http://baike.baidu.com/subview [14]
第
36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OL].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5/t20160122_53271.html.
[15] Jiaqi Wu:How WeChat, the Most Popular Social Network in China, Cultivates Wellbeing[D]. Degree of Master of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2014
[16] Justin Gehtland,Dion Almaer,Ben Galbraith.Pragmatic ajax:A web 2.0 primer[M].America:Pragmatic Bookshelf,20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