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八年级思想品德教学反思1
课堂上,我尝试运用换位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换位认知——假如我是”设计角色:“假如我是老师,我希望我的学生;假如我是父母,我希望我的孩子;假如我是自己的朋友,我希望我自己”。
当这些问题一提出,学生的讨论异常热烈,而且想出了许多有创意的好看法、好点子。我在总结的时候,充分肯定了这些看法,有的同学的看法甚至超出了我课前的预计,既有师生互动,又有生生互动,学生的讨论既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可以说是意外收获。通过这堂较成功的讨论课,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进一步认识到思想品德课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学内容的灌输上,而应通过设计情景问题讨论,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全面素质的提高。我认为一堂好的政治课应该是能够培养创新意识和学生实践能力。为此,我把情景问题讨论法运用到每节课的思想品德课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八年级思想品德教学反思2
学完本课,最深的体会是教师的经历成长决定课堂的高度和深度。阅历丰富,身有体验的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和没有经历的教师带给学生的是截然不同的感受和精彩。今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己的亲身体会,对本课时的讲解忽然有豁然开朗、茅塞顿开的感觉。特别是讲解朋友圈是青少年交往的主要内圈,曾经对此很迷惑,青少年内圈交往就交往呗,还怎么又冒出了朋友圈呢!这几年同学聚会,突然发现,一个人交往圈子无论多大,真正交往的就那几个知心朋友而已。深刻明白了孩子们也是如此,认识的人不少,但真正打交道的也就那么几个好同学而已。所以今年再讲解这句话是就深有感触了,说出
来也就浅显易懂,学生容易理解了。
第二关于扩大交往范围的方式:互联网交往。今年上课跟学生沟通起来突然觉得很自然、真实。因为我们现在都有自己的QQ群,也都有自己的网名、网友,突然觉得网络交友并不神秘,就在身边。所以就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互联网这种交往方式也是一种好方式。但是我又特别提醒独同学们,单独不要约见网友,特别是女同学,以免上当受骗。因为现实中这样的案例很多。
自己的亲身经历体会才给学生展现了一种更直接的对教材的理解方式。也启示我们课堂中也要多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亲身体验。体验胜于说教,事实胜于雄辩,的确如此。
八年级思想品德教学反思3
假期给学生布置作业检查作业是一件头痛的事。于其说是不想布置,不如是不敢布置,要知道好多学生要查他的作业是需要勇气的。或者更不如不会布置,布置作业是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该同样是需要认真思考了对待的。
有什么的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作业。我们进行的是应试的教育,作业也当然不例外。
在假期里看电视说美国四年的小学生布置的作业是看完40本书,很吃惊,有些半信半疑。四十本书!这家庭作业比我们这儿的重多了。
都说我们国家学生的学习负担重,多年来一直在减,规定小学生在家的作业时间。想来是不是得换个角度解决问题了。有种学习状态叫学而不厌,有种工作方式叫乐此不疲,如真如此的话,四十本书是没问题的。如果学习如同上网这样容易上隐,学习也该能够和
上网一样可上隐。
教育这般较劲,算是冤家路窄了,学习、教学、学生、老师、甚至孩子、家长,互不顺眼。就作业布置困扰了多年的问题,本身是要反思的。作业时间应该不是主要问题,不能揪着这个小可怜不放显示所谓的正能量。
一、传统的教学心态难说“再见”。
教师的设计心态必定导致对学生的强制和发展的干预,教师习惯以塑造心态投入教育,想给学生塑造成完美的人格,但给学生带来的恰恰是痛苦。教师的园丁心态使园丁对田园中的“物”进行不断的监视和管理、修剪、铲除;教师的救治心态使学生在教育的惩戒中不敢犯错误,意味着学生不敢尝试新的行动,不敢怀疑权威,不敢具有自己的思想。一堂课下来,尽管老师也在时刻提醒自己要放手给学生,但脑子里时刻在担心学生自己会不会浪费时间,会不会偷懒,会不会在干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所以学生就像木偶一样,时刻牵在老师手里,学生不能主动发展自己,依然是被动的学习。
二、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内容泛化
随着生命化课堂实施的逐步深入,我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正悄然产生:
1.教材受到了冷落。一堂课授完,老师和学生非常愉悦的下课,回想一下整堂课总觉得缺点儿什么。原来没有给学生阅读课本的时间。学生提高了觉悟,但不能回归到教材,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过早或过多地补充内容,海阔天空,甚至偏离文本而大谈从网上查阅到的资料,教材受到了冷落,教学活动失去了认知的支撑。因此就出现了学生在口头上表达的头头是道,书写在纸面上却寥寥无语。尤其在今天,依然采用考试为唯一的选拔手段,
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无从谈起。
2.为了情境化而设置情境。设置适当的情境,赋予知识鲜活的背景,使学生在把握知识来龙去脉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更能体现知识的教育和人文价值。而我的教学情境设置呢?很多时候是为了情境化而设置情境,为了课堂展示形式不再单一而设置,这种教学情境的设置究竟有多大实际的效果呢?
俗话说:教学相长。在生命化课堂的研究过程中,每一位教师不仅是新课程的执行者,更是新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课堂中设置的活动是有条件的,不是放羊式的随意;教学是有目标的,不是机械性的讲述。期待着我们战斗在一线的教师们时刻关注着学生的发展,期待着我们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期待着在课堂上少一些“一言堂”,多一些百家争鸣。
初中法治专册主要通过讲授宪法的核心价值及其在国家生活中的崇高地位,使学生树立宪法至上的信念;通过详细讲解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引导学生正确行使权利、积极履行义务;通过介绍我国的国家机构和国家基本制度,引导学生树立制度自信,增强国家认同;通过阐述自由平等的真谛、公平正义的价值,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法治精神。
通过学习研究本册教材,我认为法治专册教材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结合案例分析,以讲法律规范为主
教材运用案例,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实现由感性到理性,从而达成对法律知识的领悟。选择的案例尽量贴近学生生活,或直接从未成年人的案件中撷取素材,通过这一方式,使学生对于宪法文本做到入脑、入心。
(二)以法律知识教育为载体,促进学生法治思维养成与实践能力提升
教材在阐释法律规范的同时,更注重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与实践能力的提升。例如,教材在讲国家权力时,强调权力有边界,“法无授权不可为”,在讲公民权利时,同时强调权利义务对等,有利于促进学生法治思维的形成,从而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依法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培养公共精神。
(三)适当渗透道德教育
教材强调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注重以良法善治传导正确的价值导向,把法律的约束力量、底线意识与道德教育的感化力量紧密结合,使学生理解法治的道德底蕴,牢固树立诚信观念、契约精神,尊崇公序良俗,从而实现法治的育人功能。
(四)追求内容科学、逻辑严谨与表述生动的统一
教材在坚持内容科学、逻辑严谨的前提下,力求表述生动。例如,教材选取的案例,尽量保留一定的故事情节,讲究叙述方式,使其生动可读;单元、课的导言以散文风格呈现,增强可读性,保持一定情感张力。
(五)设计开放的问题情境,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教材一方面强调逻辑严谨、观点科学,另一方面也十分关注观点得出的思维过程,力求设计开放的情境,引发思想碰撞,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例如,归还失物要求物主“请客”的活动,引导学生围绕“拾物归还,索取报酬该不该”展开讨论。
增强学生宪法意识,我们任重而道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