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九年级语文 文言文阅读练习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 文言文阅读练习 新人教版

来源:吉趣旅游网
九年级文言文阅读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9、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 、

一、《曹刿论战》(16分)

公(鲁庄公)与之(指曹刿)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在上文中的意思。(4分)

(1)公与之乘( ) (2)公将驰之( ) (3)既克 ( ) (4) 望其旗靡 ( ) 2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3分)

21.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像,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可以运用文中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或用自己的话叙述)。(3分)

22.“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却有人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等。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2分)

23.阅读短文《用兵八法》,结合上文内容,完成文后问题。(4分)

用兵之法:高陵(山头)勿向(仰攻),背丘(高地)勿逆(迎击),佯北(假装失败)勿从(追逐),锐卒勿攻,饵兵(用来诱敌上钩的部队)勿食,归师勿遏(è 阻击),围师(包围敌方部队)必缺(让条出路),穷寇(走投无路的敌军)勿迫(逼迫)。此用兵之法也。(选自《孙子今译》) (1)在长勺之战中,曹刿两次曰“未可”,各与短文中哪一条法则相吻合?(2分)

(2)结合“长勺之战”,对“用兵八法”目的加以深入分析,试从中归纳出战场上所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2分)

二、阅读理解(57分) (一) 诗词赏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2分)

10、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2分)

三、阅读理解(54分) (一)诗词赏析(5分)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9、诗中表明作者身份的一个字是 ,表明作者此行目的的一个短语是 ,表明这首诗写的是塞外风光的字词有 、 、 、 等。(3分) 10、描述诗中颈联所写的奇异景色。(2分)

四、诗词赏析(4分)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不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1、①《君子于役》中最能表现妻子对丈夫委婉细腻的神情思念的句子是:

《水调歌头》中集中表现苏东坡领悟人生哲理的豁达襟怀的句子是:

②这两首诗词都是怀念亲人的名篇,但产生的时代不同,怀念的对象不同,描写的景物和抒发的感情也不同。你更喜欢哪一首?理由是什么?请你作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7题(20分)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

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乙)张学宪和,正统已未廷试,已拟第一,以.眚(shĕng)目(眼睛长白翳)抑(贬退)置传胪(chuán lú,科举制度中,考生经殿试后,要公布名次,状元、榜眼、探花以下,其第四名,即进士二甲中的第一名,通称传胪)。公(指张和)自言:“吾已废一目,又肩厚薄,手大小,足长短。所美而无丑者,惟此心耳。”尝.见有议人得失者,必正色(严肃)曰:“人当于有过(过失,错误)中求无过,不当于无过中求有过。”其厚道如此。(清·龚炜《巢林笔谈》) 1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孰.视之 ( ) (2)私.我也 ( ) (3)以.眚目抑置传胪 ( ) (4)尝.见有议人得失者( ) 1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4、甲文中妻、妾、客都认为邹忌美于徐公,请分别说说他们说话的语气和心理。(3分)

25、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人物的美,邹忌与张和的美有什么区别?(4分)

16、张和本是廷试第一,却抑置传胪,你对此如何评价?(3分)

17、揣摩下面的上联,以乙文为内容,拟一下联。(2分) 上联:邹忌比美思国事

下联: 六、文言文阅读(24分)

(一)(14分)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浮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浮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9.解释下列加点词(2分)。(1)仓.鹰击于殿上 (2)长跪而谢.之 20、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3分)

译文:

21.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2分)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与臣而将四矣。 22.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4分) 23.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3分)

七、(10分)读书佐酒

苏子美①

豪放不羁,好饮酒。在外舅②

杜祁公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③

。公深以为疑,使子弟④

密觇⑤

之。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至“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⑥

,遽抚掌曰:“惜乎,击

之不中!”遂满饮一大白。又读,至“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⑦

,此天以授陛下’”,又抚案曰:“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复举一大白。公闻之,大笑曰:“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不为多也。” (选自《研北杂志》)

【注释】①苏子美:即宋代诗人苏舜钦,子美是他的字。 ②外舅:岳父。 ③率(lǜ):标准。 ③子弟:家中的晚辈。⑤觇(chān)偷看。⑥副车:帝王外出时随从的车。⑦始臣起下邳(pī),与上会于留指张良在下邳得到《太公兵法》,后与刘邦于留县相会的经历。上,指刘邦。 2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好.饮酒 (2)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 (3)遽抚.掌曰 (4)此天以授.陛下 2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以.一斗为率(把、用) B、击之.不中(指代副车) C、遂.满饮一大白(于是、就) D、与上会于.留(在) 2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公深以为疑,使子弟密觇之。

27、从文中看,苏子美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八、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吓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沈复《闲情记趣》) 17、选出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2分) A、细.察其纹理(细小) B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C、方.出神(正) D、徐.喷以烟(慢慢地) 18、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每句2分)

1)蹲其身,使与台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课文的描写充满童真童趣,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处,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扑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选 自刘基《郁离子 捕鼠》 [注释] 盍去诸:何不把它赶走呢? 垣墉:墙壁。

20、找出文中写老鼠祸害的句子,并用现代汉语写出它的意思。(3分) 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赵人与其子在养猫问题上各自的主张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从这则故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2分)

十、阅读(吕蒙的故事》一文,回答23--25题。(6分)

宁(即甘宁)厨下儿曾有过,走投吕蒙。蒙恐宁杀之,故不即还。后宁赍礼(赠送礼物)礼蒙母,乃出厨下儿还宁。宁许蒙不杀。斯须(一会儿)还船,缚至桑树,自挽弓射杀之。毕,解衣卧船中。蒙大怒,击鼓会兵,欲就船攻宁。宁闻之,故卧不起。蒙母徒跣(赤脚步行)出谏蒙曰:“至尊(指吴主孙权)

待汝如骨肉,属汝以大事,何有以私怒而欲攻杀甘宁?宁死之日,纵至尊不问,汝是为臣下非法。”蒙素至孝,闻母言,即豁然意释, 自至宁船,笑呼之曰:“兴霸(甘宁的字),老母待卿食,急(赶快)上!”宁涕泣嘘欷(哽咽,抽噎)曰:“负卿!”与蒙俱还见母,欢宴竟日。 2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宁厨下儿曾有过 过:过失 B. 宁许蒙不杀 许:答应

C.蒙母徒跣山谏蒙曰 谏:进谏 D.属汝以大事 属: 通“嘱”,嘱托 24.请将“蒙大怒,击鼓会兵,欲就船攻宁”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译文: 25.文中吕蒙形象鲜明,试概括这一人物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2分) 答: 十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1—15题。

嗟夫!予尝求古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

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 (范仲淹《岳阳楼记》)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3分)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2)是进.亦忧,退亦忧( ) (3)微斯人,吾谁与归.

(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3.选文中“古仁人之心”指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联系全文看,这里的“古仁人”与______________形成了对比。(2分)

14.“微斯人,吾淮与归?”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5.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境界。请结合这两者谈谈你的认识。(3分) 十二、(济宁)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馕(zhǎn)粥不充,日昃(zè 太阳偏

十四、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方辄默记。暮归,亡其西)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明臣言行录》

7.解释下面加点的字。(4分)

①晨人持汤.沃灌: ②腰.白玉之环: ③再适.长山朱氏: ④往往馕粥不充.: 8.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②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9.[甲][乙]两文都有写生活条件艰苦的句子,请你各摘录一句。(2分) [甲]文: [乙]文:

10.[甲][乙]两文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5分)

十三、范元琰为人善良

范元琰,字伯蛙,吴郡钱唐人也。及长好学,博通经史,兼精佛义。然性谦故,不以所长骄人。家贫,唯以园蔬为业。尝出行,见人盗共菘①,元琰遽退走。母问其故,具以实答。母问盗者为谁,答曰:“向所以退,畏其愧耻,今启其名,愿不泄也。”于是母子秘之。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自是盗者大惭,一乡无复窃。 【注释】①菘:白菜。

(选自《南史·隐逸下》)

2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 元琰遽.退走 (2)母问其故.,具以实答 (3)向.所以退,畏其愧耻 (4)自是.盗者大惭 2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走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

25、文中的范元琰“待盗者”“遽.退走”、“伐木为桥以度之”,你赞同不赞同范元琰的做法?说说你的理由。

牛。或牵牛来责蹊(1)田,父怒,挞之,己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2)映长明灯(3)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4)若不见。

安阳韩性(5)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6)。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己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牛驾母车,自被(7)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1)蹊:践踏。(2)策:通“册”。(3)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4)恬:心神安适。(5)韩性:绍兴人,大学者。(6)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7)被: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依僧寺以居 无从致书以观 B.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恃卫之臣不懈于内 C. 暮归,亡其牛 其真无马耶 D.录为弟子.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牵牛来责蹊田--有时候牵着牛来责怪王冕踏了他们的田地。 B.执策映长明灯读之-—手拿着书照着佛像前长明的灯光读书 C.门人事冕如事性——他门下的人待奉王冕像侍奉韩性一样。

D.自被古冠服随车后----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 3.将文中加横线的两个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A.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B.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两段文字看,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十五、

晋平公问子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1)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2)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问于师旷: ②安敢戏君乎: ③如日出之阳: ④臣闻之: 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译句: 。 3.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什么?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心?

答: 。4.师旷

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这样理解? 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答: 十六、

动筒(1)尝于国学(2)中看博士论难(3)云:“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动筒因问曰:“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已着冠(4)?几人未着冠?”博士曰:“经传无文。”动筒曰:“先生读书,岂合(5)不解孔子弟子着冠有三十人,未着冠者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据何文,以知之?”动筒曰“《论语》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岂非七十二人?”坐中大笑。博士无以对。 注释:①动筒:人名。②国学:京师官学的通称。③论难:针对对方的论点进行辩论。④着冠:成年。⑤岂合:怎么能。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尝于国学中看博士论难: ②达者七十二人: ③经传无文: ④博士无以对: 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1)据何文,以知之? (2)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3、动筒的说法为什么引人大笑? 答:

4.请举动筒或博士(任选)角度,谈谈给你的启示。

答: 十七、《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邻舍有烛而不逮.(达到) B.邑人大姓..(大户人家) C.主人怪.而问衡(奇怪) D.愿.得主人书遍读之(希望) 2.下列句中“而”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

A.邻舍有烛而.不逮 B.匡衡勤学而.无烛 C.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D.学而.时习之 3.下列句中“以”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 A.以.书映光而读之 B.资给以.书 C.非学无以.致疑 D.以.此戒之 4.读了这则故事以后你有何感想?请把它写出来。(100字左右)

十八.《铁杵磨针》

唐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1.文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未成,弃去.(离开) B.逢老媪方.磨铁杵(正在) C.还.卒业(返回) D.太白感.其意(感动) 2.下面句子中的“之”指代错误的一项是( )。

A.问之.,曰:“欲作针。”(老媪) B.学而时习之.

(学习) C.一日曝书画,牧童见之. (杜处士) D.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此正午牡丹也) 3.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状语后置句)B.问之,曰:“欲作针。”(省略句) C.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判断句) D.彼不我恩也(省略句)

十九.《借书速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以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1.下列各句中“以”的意思和“非学无以致疑”中的“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以.致书以观 B.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D.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嗜好)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在)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虚假) D.余因.得遍观群书(因此)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未成,弃去.(离开) B.逢老媪方.磨铁杵(正在) C.还.卒业(返回) D.太白感.其意(感动) 二十.《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

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誉.之曰(称赞) B.于物无不陷.

也(穿透) C.吾矛之利.(好处)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或.曰 而或.长烟一空 B.以.子之矛 父以.

足受 C.陷子之.盾 吾欲之.南海 D.不可同世而.立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3.对本文的作者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基 明朝 B.列子 战国 C.韩愈 唐朝 D.韩非 战国

二十一.《马价十倍》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日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日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1.加点的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比.三日立市 比.肩继踵而在 B.人莫之.知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C.愿.子还 大府召是儿,幼愿.耳 D.去.而顾之 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 2.选出下列句中的“之”用法不一样的一项( )。 A.臣有骏马欲卖之. B.愿子还而视之. C.去而顾之. D.臣请献一朝之.贾 3.加点的字读音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愿子还.而视之(huán) B.臣请献一朝之贾.

(ɡǔ) C.臣请献一朝.之贾(zhāo) D.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jǐng) 4.省略的部分补充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莫与言(骏马) B.(余)乃重修岳阳楼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之) D.一鼓作气,再(鼓)而衰 5.对文章意思判断有错的一项是( )。

A.本来是一匹劣马,但是由于请到了伯乐来故弄玄虚,因此“马价十倍”。 B.卖马者为了请到伯乐,允诺给他一天的报酬。

C.伯乐其实并没有发表什么评论,他“还而视之,去而顾之”,无非是在暗示这匹马被自己看中

了。

D.这匹马其实也算得上是一匹好马,但只有请到了伯乐,人们才意识到了,表明了人们迷信权

威的社会现实。

二十二.《多多益善》

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 “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1.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于.君何如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B.多多而益善.耳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 C.此乃.信之所以 乃.不知有汉 D.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其印为.

余群从所得 2.下列通假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上常从容 常通尝,曾经 B.诸将能不 不通否,坏

C.何为为我禽 禽通擒,擒获 D.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竟通尽,完 3.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和韩信有一次谈论各位将领的才能,他们的看法有些差别。 B.韩信的内心深处其实是认为自己的统兵才能要高过刘邦。

C.“上笑曰”中的“笑”,其实是冷笑,既表现了刘邦对韩信的回答的不满,也是在嘲笑韩信虽有

统兵之能,却也不得不臣服于自己。

D.韩信最后的自圆其说,一方面是无可奈何的承认自己确实在某些方面比不上刘邦,另一方面

也显示了他随机应变的机智,避免了刘邦对自己的不满和猜忌。

二十三.《世无良猫》

某恶鼠,破家求良猫。厌以腥膏,眠以毡罽。猫既饱且安,率不食鼠,甚者与鼠游戏,鼠以故益暴。某怒,遂不复蓄猫,以为天下无良猫也。 1.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某恶.鼠(讨厌) B.率.不食鼠(于是) C.鼠以故益.暴(更加) D.遂.不复蓄猫(就) 2.给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的解释( )。 鼠以故..

益暴。 A.因为 B.因此 C.凭借 D.用来 3.给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的解释( )。 以为..

天下无良猫也。 A.把……当作 B.以之为 C.认为 D.当作 4.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 例句:厌以腥膏

A.楚人以晏子短 B.孔子云:何陋之有 C.咨臣以当世之事 D.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5.选出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某人家中被老鼠严重破坏,于是养了一只猫,本想让猫来制止老鼠的猖獗。 B.某人对这只猫充满了希望,于是大鱼大肉的供养它,还给它很好的环境居住。

C.猫在养尊处优的生活中,反而不愿意捕鼠了。

D.某人最终认为是天下没有好猫,其实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结果。他没有想到过于安逸会削弱猫的

斗志。

九年级文言文阅读答案

一、19.(共同)乘车;追击;战胜;倒下。20.大国是很难估测(它的行动),的,担心他们会设下埋伏。(意思对即可。)21.参考:公鼓之,鲁师士气已竭。(意思对即可,可用现代问回答。)22. 不设统一答案。(合理解释即可)23.(4分)(1)第一次与“锐卒勿攻”吻合,第二次与“佯北勿从”吻合。(2)要打败敌人,必先保存自己。(2分,意对即可。)

二、9、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10、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三、9、使 问边 居延 汉塞 胡天 萧关

10、沙漠上一支孤零零的烟拄袅袅直上云霄,河边水连天处是赤红滚圆的落日。 四、11、①君子于役 苟无饥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②略 五、12、(1)仔细 (2)偏爱 (3)因为 (4)曾经

13、(1)我与城北的徐公谁美 (2)客人认为我美是对我有所求啊。

14、参考答案:妻说话热情,有偏爱之心;妾说话逢迎,有畏怯之心;客说话敷衍语气轻,有阿谀奉承之心。 15、(意思对即可。应答出两个人物的具体的美,仅仅是比较不得分。)邹忌不仅形貌漂亮,而且有自知之明,不偏听偏信,实事求是,善于思考。张和美在为人厚道,有宽容之心,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 16、略17、参考答案:张和因丑得传胪 张和虽丑讲厚道 张和被抑扬美德 六、七、19.(1)“仓”同“苍”,青色。(2)道歉。

20、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可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21、(1)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2)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22、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答出要点及过程,意近即可)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人。

23示例:(1)墨子 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2)晏子 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3)诸葛亮 舌战群儒,联吴抗曹。(人物1分,事例2分)

24、(1)喜欢 (2)听到 (3)拍(击) (4)授给(给、给予)(4分,每小题1分) 25、B (2分)

26、杜祁公对此非常怀疑,派加重晚辈秘密地去偷看他。(2分,意思符合即可)

27、热爱读书,喜欢饮酒;性情豪放。(2分,答出“热爱读书”或“喜欢饮酒”给1分,答出“性情豪放”或“性情不羁”给1分) 八、17、(2分)A

18、(4分,每句2分)(1)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 (2)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

19、(3分)(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写出内容1分,写出理由2分。 示例: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理由:正当“我”看得格外入神时,癞虾蟆破坏了“我”的兴致。恼恨之极,却并不想伤害它,仅以鞭打示惩。这充分地写出了“我”儿时的天真活泼和独特的生活情趣。 九、20、(3分)

句子是: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坏伤吾器用。(1分)

意思是:偷我的粮食,毁坏我的衣服,打穿我的墙壁,破坏我的器皿和用物。(2分) 21、(2分)赵人要养猫驱鼠,赵人之子则因猫捕鸡要赶走猫。(反对养猫)

22、(2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凡事有利亦有弊。做事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不能患得患失,因小失大。

十、23、C(“谏”应为“劝说”的意思。)

24、吕蒙大怒,擂起战鼓,调动军队,打算上船攻打甘宁。(错译“兵”、“就”的意思各扣0.5分,句式不顺扣1分。)

25、吕蒙性格: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深明大义、顾全大局。(1分。答对性格中的一点得1分,每多答对一点加1分,附加分不得超过2分。)在甘宁背信弃义的情况F,吕蒙能听从母亲的意见,以国事为重,不以私怒而攻杀甘宁。 十一、11、(3分)(1)居:处、处在 (2)进:在朝廷上做官(居庙堂之高) (3)归:归依(各1分)

I2.(4分)(1)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心理)。 (2)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各2分)

13、(2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迁客骚人(每空1分)

14.(3分)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人同道的思想感情(1分)强烈而又含蓄的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1分)及对朋友的期望之情(1分)。

15.(3分)提示:观点明确,言之成理,阐述清楚即呵。: 十二、7.答案:①热水 ②挂在腰间(腰佩) ③到、往 ④够、充足 评分:本题4分,答对一个得1分。

8.答案:①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意思。 ②有时夜里疲倦了,就用水洗洗脸。 评分:本题4分,译对一句得2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甲文:“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或“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乙文:往往馕粥不充,日昃始食。 评分:本题2分,答对一个方面得1分。

10.答案要点: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能够产生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促使学习成功的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艰”,专心致志。我们的生活条件不知比他们优越多少倍,我们应利用这优越的条件,学习他们刻苦勤奋的精神,使自己学业有成。

十三、23(1)急忙;(2)缘故,原因;(3〉先前;(4〉这,这样。 24有人涉过水沟偷盗他家的竹笋,元琰就砍下树木做成桥来使他过沟。

25此题答案开放,可以赞同,也可以不赞同,言之成理即可。答案示例:(1)赞同,因为元琰这样宽容的做法,最终感化了盗者,使得乡里不再出现偷盗行为。(2)不赞同,因为元琰这样做,行力,实际上是纵容了偷盗罪。 十四、1 A 2 A 3 A 偷偷地进学校去听学生读书 B (这孩子对读书)如此入迷,为什么不(何不)就让他去读书呢?4 勤奋好学 孝敬父母。

十五、 1考查词语理解能力。答案:①向②戏弄 ③明亮④听说, 2.考查古文翻译能力。联系上文,抓住关键词“孰与”“昧”可译句:(秉烛之明)比摸黑走路,谁(哪个)好(强)?

3、考查文意理解能力。文中两人的心态不同,对“暮”字含义解说各异。答案:前者“暮”为时间晚了,迟了。晋平公怕来不及学,学了没用了;后者“暮”指天黑、夜晚,师旷借题发挥,引出秉烛’之喻5.考查概括文章主旨能力答案:活到老,学到老;或学无止境,终身学习,受益终生等。

十六、1.考查解释词语能力。答案:①曾经·②贤达③文字记载④应对、回答。2考查古文翻译能力。答案:①根据什么文章知道的②成年者五六个人,孩童六七个 3.考查理解文意能力。答案:动筒把约数“五六(人)”当成相乘数去作乘法计算,因此闹笑话。 4.考查分析评价能力。开放性试题、多角度评析,有多种启示。答案:从动筒来说,读书不要望文生义,不要自作聪明;从博士来说,读书不能食古不化,不知变通,不要奉经书为至理,不敢质疑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