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单元是传统的名家名篇,这些诗文有情趣,有理趣,表现了古人的哲思和情怀。
初中语文的古诗文教学,强调诵读,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应该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古诗文的主要内容。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通过记叙茅屋被秋风吹破这件事,一跃联想到要为天下寒士谋取温饱,表现了他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因为是诗词,所以本文的语句显得更加含蓄,学生不易领悟到包含在每个画面后的忧患之情。因此本文的教学光靠朗读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学生深入感受作者的复杂感情,就需要找到一个“抓手”。将环境描写的句子作为“抓手”,让学生感知杜甫生活环境和条件的恶劣,进而体会杜甫的博大胸怀。
二、学情分析:
1.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有一定的抽象思维,以具体形象作支柱,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有较强的表现欲。因此,我们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认知的发展。
2.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语文学习习惯,如能主动预习课文、课后复习等。所以在学习本诗时,我将了解作者和疏通诗意,交于学生课前自主完成。
- 1 -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行文情感炽烈、内涵深刻。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他的《江南逢李龟年》《望岳》《春望》《石壕吏》,对其人其诗有初步的了解,学好此文,对学习其他古诗词及理解古人的伟大胸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可以逐步感受、接受诗人的关心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感受“歌行体”的特点。
2.品味诗歌中对恶劣天气和生活环境的描写,体会作者内心感受 。
3.深刻理解作者的忧国忧民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
品味诗中描写恶劣天气和生活环境的诗句。
五、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六、课型:讲读课
七、课时:一课时
- 2 -
八、教学方法:朗读指导法,问题教学法,圈点勾画法。
九、教具:多媒体课件
十、教学过程:
(一)草堂野老著“诗史”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请大家读一读,能看出对联里写的人物是谁吗?
明确:杜甫
从“野老”可以看出,因为杜甫自称“少陵野老”。
从“诗史”可看出,因为杜甫的作品被称为“诗史”。
从“草堂”可看出,因为杜甫曾在浣花溪畔建草堂居住。
(二)歌行体中显自由
同学们这种勤积累、善联想的很值得表扬,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杜甫,学习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3 -
1. 老师示范朗读,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本诗和一般的律诗绝句有什么区别?
歌行体:1.篇幅可短可长;2.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3.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4.句式比较灵活。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化体现了歌的特点,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富有动感,正因为自由,就可以充分的叙事、抒情,现实的触动,内心的渴望就能不假思索,从胸臆中自然涌现。接下来,我们就来聆听一个秋风秋雨中的故事,感受杜甫的情怀。
(三)风雨不改济世心
1.同学们自由朗读,找出描写风的句子,用一个词对诗人的心境做出评价。
屏显:倾听八月的风声——诗人心情之
明确: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焦急、愁苦、无奈
风之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犹如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
风之力:“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
- 4 -
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让人是多么无奈啊!
那么,洒落在平地的茅草总可以找回来吧?不行,被南村的群童大药大摆地抱走了,“公然”,
风停之后,天色有什么变化呢?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暗淡、愁惨
漫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预示着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
2.学生齐读第3小节,思考:用一个词对诗人生活境况如何?
屏显:细品八月的夜雨——诗人生活之
屏显:背景:公元760年,杜甫流浪到成都,经亲友帮助,耗时几个月,好不容易才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这间勉强供家人栖身的茅草屋,暂时结束了四处漂泊的苦难生活。761年,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流寓成都的诗人又一次遭受厄运而写下此诗。
明确:困苦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是写布被又旧又破。
- 5 -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屋漏偏逢连阴雨。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于是诗人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3.学生齐读第4小节,思考:用一个词评价诗人的情怀?
屏显:风雨之中安如山——感受诗人的情怀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凄风,苦雨,天昏,地暗。风雨飘摇中,诗人彻夜难眠。这风雨只是自然的风雨吗?看文中注释,安史之乱
此时此刻杜甫想到了什么?把自己的困苦丢在一边,设想天下贫寒的士人都有广厦可以居住。
我国古代的知识分子,素来有关心民生疾苦的传统,
屏显:同情他人——白居易
推己及人——孟 子
- 6 -
舍己为人——杜 甫
明确:无私、博大、宽广
杜甫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普天下正在挨饿受冻的寒士们,他希望得到千万间的广厦,来庇护他们。如果能实现这一目标,自己的房子毁坏,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他的悲天悯人,他的济世情怀,他的阔大襟怀,让人深深震撼。
(四)延伸拓展
阅读杜甫的《楠树为风雨所拔叹》
楠树为风雨所拔叹
倚江楠树草堂前,故老相传二百年。
诛茅卜居总为此,五月仿佛闻寒蝉。
东南飘风动地至,江翻石走流云气。
干排雷雨犹力争,根断泉源岂天意!
沧波老树性所爱,浦上童童一青盖。
- 7 -
野客频留惧雪霜,行人不过听竽籁。
虎倒龙颠委榛棘,泪痕血点垂胸臆。
我有新诗何处吟?草堂自此无颜色!
《楠树为风雨所拔叹》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题型体制相似,都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秋天。这年秋天的风雨不但摧破了草堂茅屋,而且将一棵堂前老楠树连根拔出。这棵楠树为杜甫深惜深受,杜甫常在树下吟诗,此次又目击楠树与风搏斗,最终树为风所拔,这与杜甫的性格、身世有相似之处,所以杜甫深深的感慨。
《后村诗话》:溪楠、茅屋为风所拔,不以草堂茅屋飘飖为忧,方有惜古木,庇寒士之意,其迂阔如此!
楠木为秋风所拔,杜甫深感痛惜;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推己及人。他总是忧国忧民,常常忘记自己,他的诗歌闪耀出理想的光辉,洋溢着救世济人的激情,怎能不让我们感动!
(五)教师寄语
屏显:(配乐)一间草堂,一根拐杖,一个垂暮的老人,却能用枯瘦的手,书写着时代的壮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就是“诗圣”杜甫,这就是他如火的济世情怀!
(六)作业
- 8 -
1.背诵整首诗歌
2.发挥想象,增加细节,将本诗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 9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