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我的七律

我的七律

来源:吉趣旅游网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认识“礴”、“丸”、“岷”3个生字,会写“丸”、“崖”“岷”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

透过诗句领会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了解长征 (出示课件1) 1.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七十多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就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了解长征

(1)师 :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

生1:从1934年开始,1935年结束,经过了11个省。 生2:长征一共走了二万五千里。

(2)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听老师来介绍一下。

(出示课件2),这就是长征路线图: 1934年10月,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中央主力红军从瑞金出发,一路上既要翻山越岭,又要躲避天上敌人飞机的侦察轰炸,地上敌人的围追堵截。短短的一年时间里,途经江西、广东、湖南、广西等11个省,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最后于1935年10月到达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3)在长征即将胜利之时,毛泽东主席回首这惊心动魄的行程,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板书课题。(齐读)

(4)“七律”指七言律诗,言:就是字。长征是这一首诗歌要写的内容,中间用一个间隔号分开,大家读的时候,要在这里停顿一下,大家一起把课题读一遍。(再读课题) 二、自读诗句,感知诗意

1.大家都已预习过课文了,现在老师来了解一下你们预习的情况? 师:我们先来读读这一课的生字、词语。(出示课件3) (指两名学生读。)

师:词语都会读了,谁愿意来读读整首诗呢?(课件4) (出示整首诗,指名读,把诗读正确。) 师:读的时候还要注意停顿。(课件5)(指名朗读) 2、了解押韵。

示诗歌(将每一句最后一个字改变颜色,并写上拼音):

师:同学们仔细看看这些颜色不一样的字的韵母,你有什么发现?(韵母相同) 师:是呀,使我们的诗歌读起来更加琅琅上口,更有韵味。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2、课文多熟练呀,看来,同学们课前花了很多时间来预习,这个学习习惯真好。

读诗,不仅要读通,还要读懂。请同学们翻开课文136页,快速地默读课文,想想每句诗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就做上记号。 3、理解诗意。

好,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你刚才在理解诗歌时,有不懂的地方吗?

1

适时理解下列词语:(课件6)

①等闲:平常的小事。 五岭:五座山岭。 ②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三军:指红军战士。

③腾细浪:翻腾的小浪花。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④磅礴:气势雄伟 走泥丸:滚动的小泥球。 4、读通了诗,又有了初步的理解,谁能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长征非常艰难,但是红军不怕艰难。) (板书:艰难 不怕难) 5、哪两句诗直接写出了这个意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三、学习诗歌,品悟诗情 1、学习句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你从诗句的中哪些词语读懂了红军长征很难? 、万水千山: A 红军长征,走的不是平坦的大路,而是要翻过一座座大山,跨过一条条大河,还要爬雪山、过草地,更要时刻准备与围追堵截的敌人战斗,困难重重。 B、远征难:

(有多远?二万五千里)这么远的路途,就靠两只脚走路,路途遥远,非常艰难。 (2)你能读出长征的遥远与艰难吗? 你能把这征途读得更加遥远吗?

(3)那你又从哪里读懂了红军战士不怕难呢? C、只等闲:

“等闲”是什么意思呢?(平平常常的小事。)

师:在我们生活中,哪些是平平常常的小事呢?(引导学生回答:吃饭穿衣) 红军把跨越万水千山当作像吃饭穿衣一样平常的小事,在红军战士的眼里,这些困难太普通了。

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我们读好前面这两个词语后,可以把后面部分读得轻松一些,这样就更能体现不怕难了。) 2、把远征途中的重重困难,当作平常的小事,这是一种多么豪迈的胸襟啊。让我们再次走进诗歌,到具体的诗句中去感受长征的艰难和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吧。

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这首诗后边的六句话,用“——”划出描写长征艰难的词语或句子,再用“﹏﹏”划出描写红军战士不怕难词语或句子,细细体会。 3、学生自由读、体会。 4、全班交流。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艰难? A、五岭逶迤

当你读到“五岭逶迤”这个词时,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出示课件7) (师介绍:五岭山脉,山势起伏,绵延1000多公里,一眼看去,除了山岭还是山岭。走这么远的路途,就是平坦的大路,也让人觉得艰难,更别说翻山越岭,更别说还得和敌人周旋。) 你能读读这个词语,读出“五岭连绵起伏”的感觉吗? (一边读一边在脑海里想象画面,你就能读得更好。) B、乌蒙磅礴 “乌蒙磅礴”,你看到了怎样的山?(出示课件8)

(师介绍:磅礴的乌蒙山,海拔2000多米,最高峰有4200米,直插云霄。

2

4200米有多高?我们的教学楼约有多高?(教师提示)

在脑子估计一下有多少座教学楼高,能说说你有什么感受吗? 生1:哇,那这座山就太高了,爬得上吗? 师:从你的感叹中让我觉得山太高了,难。 生2:这座山太雄伟了。

你能读出这种气势雄伟感觉吗?(齐读)

(2)那你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A、腾细浪

逶迤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只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B、走泥丸

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滚动的泥丸。

C、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翻腾的细浪、滚动的泥丸,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师: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齐读)

师: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比喻、夸张手法。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概。)

师:同学们,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仅仅是这两座山脉吗?(生答略)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了18座这样巨大的山脉,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何等艰难,可红军的回答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在这一句诗里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 A、云崖

耸入云端的悬崖,这是写金沙江两岸的山势非常险峻,江水拍打着悬崖,渡江非常艰难。 B、大渡桥横铁索寒

①(出示课件9:铁索桥静止画面)这就是位于大渡河上的铁索桥,也叫泸定桥,谁了解泸定桥?

②不要说攀着铁索过桥,就是站在江边瞅一眼,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生1:哇,看一眼就叫人害怕呀!

生2:这样的桥怎么过呀,真让人心惊胆颤啊! 生3:太让人害怕了。

③那冰冷的铁索,那湍急的水流只要看一眼,就已经让我们不寒而栗,更何况对面还有凶狠的敌人,用机枪疯狂地扫射着!那红军又是怎样对待的?想看看那激烈的战斗场面吗? ④看录像。(10视频)

⑤谈感受:看了这场战斗,你有什么感受? 生1:这场战斗太激烈了! 生2:红军战士真勇敢啊!

生3:我为红军战士感到自豪! ⑥读出感受 师:长征胜利后,毛泽东回想起这场战斗还是心有余悸,但英勇顽强的红军还是克服困难,渡过天险,取得了胜利,读出你的感受。(指名读) (2)你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暖

①(出示金沙江图11),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当时敌人封锁了江面,掠夺了所有船只,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

3

②面对这样险峻的金沙江,为什么给红军感觉是暖的?(天气暖,巧渡金沙江) 你有什么感受?(机智勇敢) 板书:机智勇敢

③当敌人的追兵赶到时,红军早已远走高飞,无影无踪了。想到这里,红军的心理怎么样?(高兴)你能把红军的高兴读出来吗?朗读。

④是啊!长征中,红军几乎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可是巧渡金沙江之战却没费一枪一弹!真是开心啊!读。

(3)引导: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这一暖一寒,你能读出两种不一样的感受吗?自己练一练。(分男女朗读)

(4) 而事实上,长征途中,红军要度过这样的河还有24条,哪一条不险,哪一条不难?但红军的回答仍然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 千里雪

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生1:我好象看到了一望无际的大雪,到处一片白色。 生2:雪山很高,很滑。

示雪山图12,大家看,这就是终年积雪的岷山,海拔有4000多米。

展开你的想像,让自己置身于茫茫的雪山之中,要翻过这样的雪山,你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1:我会觉得很冷。

生2:雪山上很滑,很不好走。

生3:雪山上还会有雪崩,非常危险。 生4:山上很冷,可能会被冻死。

是呀,在茫茫的雪山之上,每走一步都是那么艰难。由于粮食衣物缺乏,由于天气太冷,无数战士倒下去就再也没能站起来,永远地长眠于雪山之巅,真是难哪! (2)那你又怎么感受到红军战士的只等闲呢? 喜

从诗歌中找一找,红军战士遇到了哪些“喜”? 生1:翻过了连绵起伏的五岭。 生2:翻过了气势磅礴的乌蒙山。 生3:越过了险峻的金沙江。 生4:渡过了天险大渡河。

“更喜指什么”(翻过了岷山) 还指什么?

(翻过了岷山,红军长征就胜利了,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3)透过这个“喜”字,你感受到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坚强、勇敢、乐观)(板书:乐观)

(4)翻过雪山,就迎来了长征的胜利,所以说——三军过后尽开颜,把你的感受融入朗读中。

(5)是呀,看着雪山就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他们乐观地看待这一切困难,坚强的信念、坚定的决心全都化为一句话──

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拓展延伸,感受伟人风采。 1、听诵全诗。(课件13)

4

引导:这简短的五十六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难万险,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 2、诵读、试背。

引导:老师从你们的诵读中听出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听出了毛主席和红军战士革命必胜的乐观精神。读得这么好,能不能试着把这首诗背下来?自由背背吧!(生自由背诗,指名背。)

3、长征途中,毛泽东留下了很多豪迈的诗篇,《清平乐•六盘山》就是其中一首。(出示课件14,朗读)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4、你们想不想读?一起来读。

毛主席的诗词每一首都是那样的豪情万丈,成为不朽的史诗。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去收集毛泽东的诗词,好好地读一读,细细地去感受一下。 五、总结。

长征壮举让世人惊叹,长征精神代代传承。多少文人墨客为长征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赞歌。欣赏《长征》歌曲(课件15)

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如果你遇到了困难,那就请你想想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吧,希望同学们能发扬红军战士的这种长征精神,克服一切困难,勇敢前进!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