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Phi&Soc Sc i) 2014年11月 November 2014 近代社会转型期地方士绅的家族观 以安徽绩溪家谱谱序作者群为例 祝 虻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关键词:绩溪;清末;民初;谱序 摘要:清代以降,意识形态的变化逐渐深入至中国基层社会,有力的挑战了地方士绅与知识分子原本的家族 认识体系。安徽绩溪作为近代中国早期开放区域的延伸,这种挑战此时已然出现。家谱为传统家族社会意识 形态的集成,不可避免对这种挑战有所反映,并在家谱谱序中表现出来。这些基层社会统治阶层所撰写的谱序 直接代表了基层社会运行机制的应对,并从侧面反映出的当时基层社会深层的复杂变化。 中图分类号:K25;K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14)06—0069—03 Shock and Reply:the New Explanations of Local Gentry on Family in the Modem social transformation peiod ——A case study of Jixi Anhui author group in genealogical order Z Meng (History and Society College,Anhui Normal University,Anhui Wuhu 241000,China) Key words:Jixi;Late Qing;Early Republic;spectrum sequence Abstract:After the end of Qing dynasty,ideological changes gradually went deep into Chinese society,powerfully challenged the local genty arnd intellectual’S family recognition system.Jixi as an extension of the early open areas in modem China,the challenge has emerged at this time.As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family social ideology,family tree inevitably reflected this kind of challenge, and displayed in the genealogy spectum sequence.r Spectum sequence by trhe grass—roots society ruling class directly represented the rassrootgs social operation mechanism,and reflected deeply complex changes. 家谱长时期被认为是家族存在的支柱之一。而谱序不 个人”_1]22的社会形态开始逐渐出现转变。这种转变直接冲 击了家族社会的基石——地缘与血缘关系。而在思想上,近 仅是其中内容的先导,更是修谱家族历史的证明,同时还反 映了当时家族社会意识形态,是家谱中的重要部分。清末民 初,尤其是进入民国之后,受近代化浪潮的冲击,绩溪基层社 会已慢慢摆脱传统类似独立的状态,与外界产生了广泛的联 系,传统的家族社会缓慢步入近代转型期。 一代化思潮从根本上否定了家族制度的合法性与存在价值,进 一步弱化了家族社会统治阶层对于个体的控制。 (一)新生产方式的冲击 进入近代之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便对家族社会的经济 基础,自给自足式的自然经济发出了挑战。尤其是民国建立 以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较满清时期的更大发展,民族资 本主义的兴起,仅以工业为例,据吴承明先生估计,1911-- 1920年间,国营工业资本增长率是3.44%,1913--1920年间 、绩溪家族社会所面临的冲击 中国近代化开始之后,绩溪地区就与其它地方一样同时 面临着新生产方式与意识形态的双重冲击。新生产方式使 得个人逐渐摆脱家族的控制,原有“社会单元是家庭而不是 收稿日期:2014—08—31 作者简介:祝虻(1989一),男,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2012级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史学理论与史学 史研究。 基金项目: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千年徽州家谱与社会变迁研究(11&ZD094);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清乡村绅 权建构与社会认同研究(11BZS035);2013年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千人培养计划项目:清末民国绩溪家族社会变迁研究 (151407) 70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民营工业资本增长率则高达11.9%;1920--1936年间,国营 工业资本增长率是10.64%,同期的民营工业资本增长率则 继续保持在9.37%的高位_2 Jl 。虽然绩溪地区由于地理条 件与资源等因素的制约,本地工业并未出现迅猛发展之势, 但并不妨碍以工业生产为代表的新型生产方式对徽州基层 社会的冲击,其中缘由即是绩溪地区与外界联系的扩展。这 种扩展首先表现为近代之后徽商群体的扩大,这种扩大表现 在经商地域的扩大与人数的增加 j1 I2。,其中绩溪商人表现 突出。其次表现在对外交通的便捷,主要是1933年间完工 的徽杭公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条1922年起兴建的公路 大大缩短了徽州与近代化发达江浙的时间距离。徽州部分 主要位于绩溪境内,使得绩溪与浙江之间的人流与物流更加 频繁,并有力地促进了徽州地区城镇化的发展。 这样的社会现实刺激了更多徽人的外出谋生,以府城歙 县为例,“盖自光绪以来,东、北、西二乡,因生计关系,迁徙、 死亡,户口有减无增,虽南乡一乡日见繁盛,究难补三乡之不 足。”_4 这种以成年男性为主的迁徙给徽州家族社会造成了 极大的冲击,绩溪亦不例外,在绩溪家谱谱序中屡有反映。 “于是以家族为单位,团聚于乡村的我国农民,有不得不舍其 家庭麇集于的趋势,我国民性所寄的家族制度,遂El呈崩坏 之兆”_5 J。新生产方式带来的这种城镇化进程显然从经济 运行模式上给予家族制度以冲击。 (二)新意识形态的冲击 近代化思潮兴起之后,先进中国人开始重建有关社会及 其组成因子的内涵与发展规律的认识,其中就包括对家族的 认识。针对家族这一当时社会的组成因子,清末时在意识形 态上即有新的阐发,代表即是家族主义。家族主义为当时社 会部分知识分子对于家族制度认识的概括,是中国长期以来 家族制度为代表的意识形态在西方话语体系下的表述,其核 心即是家族至上的价值观。当时认同西方社会发展规律的 中国知识分子均认识到这种将个人束缚于家族范围之内社 会形态是限制国家进步的原因之一,必须加以改造或破除, 以杨度为例,其人认为“故封建制度与家族制度,皆宗法社会 之物,非二者尽破之,则国家社会不能发达。西洋家族先破 而封建后破,且家族破后封建反盛,至今而二者俱破,故国以 强盛。中国封建先破而家族未破,封建破后家族反盛,至今 而一已破一未破,故国已萎败。此二者之所以异,而亦世界 得失之林也。”_6 民国建立之后,有关国家革命与改造问题 的争论并未平息,并随社会经济的发展更为深入,对于中国 基层社会的认识与改造也进入新的高度。接受新式教育的 知识青年认同西方社会科学,崇尚个人自由,“年来欧风东 渐,个人主义的学说深印于青年的脑中” ,自然与以控制 个人稳定社会为指导的家族主义产生冲突。 伴随着民国后包括绩溪在内的整个徽州社会对先进文 化意识的接受和本地新式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兴起 ” , 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的兴起,让绩溪家族社会 在意识形态上感受到了更大的威胁,这一点在绩溪家谱谱序 中有着明显的表现。如胡适族叔胡祥木在其所撰谱序中开 篇即有所言:“自马克斯氏学说滕播而后,社会问题久成群的 各大学之讲座,既设专科。而政客名流亦兢事阐演,考其传 嬗寻其制度究其学说,汲汲弗遑。且有醉心基尔特与苏维埃 之组织者推波助澜,若非此不足以策治安者焉。”[8 这种以 介绍新新思想,描述新思想传播为先导的谱序本身即是绩溪 家族社会所遭遇冲击的侧面佐证。 二、绩溪家族社会的应对 实际上,依托于地缘与血缘的绩溪家族社会实际上代表 的是落后的生产关系,在生产生活中无法表现出足够的应对 手段。而在意识形态上则有所不同,作为拥有完整价值体 系——程朱理学的传统徽州一部分,则有着足够的韧性与方 法以回应近代化的挑战。在家谱谱序中,这些方法主要集中 于对家族社会的改造与否上。 (一)否认家族社会的改造必要 在当时社会先进知识分子和革命人士看来,家族主义这 一家族社会意识形态为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需要改造或革 除。而在宗族社会依然强大的绩溪地区,仍有大量保留家族 主义,维持家族社会的声音。这些赞同家族主义的绩溪家谱 谱序作者一般通过强调中国社会之特殊、放大传统力量和论 证新旧制度的共存这三方面来完成对家族主义的维护。 1.强调中国社会的特殊。对中国社会特殊性的强调即 是对家族在中国社会中地位的拔高,从而达到否定西方式近 代化历程在中国实现的可能。持此类认识的人基本认为家 族为中国社会的基础,不应撼动,“家族制度是我国民立国之 基础,是我国的文化精英所寄” J。尤其强调中西差异来说 明中国社会无法学习西方,通过打破中国家族制度进而解放 个人的方式来获得进步,“抑知社会组织东西迥异,吾国社会 源自宗法濡染,既久成民性,兹必削足适履。” 2.放大传统力量。在这些赞同家族主义者看来,他们往 往对当时社会的混乱状态感到不满,相信之前的中国古代社 会,尤其是绩溪地区的家族社会,是民风淳朴、稳定祥和的安 乐田园。进而认为传统力量即家族主义意识形态带来的风 俗习惯是创造和谐的必要条件,“惟我新安旧俗素重聚族而 居,巨家士夫于尊祖敬宗敬族之风未尝更替,此故国群进化 而众群体团结风俗淳厚之基础。”_】。。其中部分对西方拥有感 性认识的绩溪人更是强调西方社会存在的人际关系淡漠的 现象,认为唯有坚持家族主义价值观才能避免此种情况在中 国重现。这种思想在胡晋接所撰谱序中表现尤为明显:“夫 政法之改革有鹄的焉,期于国利民福而已。尝有友人游学德 国而回,谓彼中物质科学进步几达极端,而举国先识之士所 皇皇然深忧大虑,认为方来莫大之危险者则人与人相接之仁 心之日益沦亡而举世相争夺以权力是已。吾国《孝经》一 书,其大旨在经天纬地,实求天下万世之众所赖以相安者在 此。’’|lI1 3.论证新旧制度的共存。持家族主义主义价值观的绩 溪家谱谱序作者已然认识到中国社会对于西方先进社会思 想的接受程度,他们以西方对于社会阶段的认识为手段,创 造出家族主义和近代进步思想共存的理论体系。这种体现 仍是在家族制度为社会基础这一观念之上的,宋履丰在其所 撰谱序中明确表现出了这种思想:“有部落然后有种族,有种 族然后有姓氏,有姓氏然后有国家,人群进化相次递嬗。欧 风东渐,学说愈明,家族主义进而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进而 为国家主义,小群而大群,小康而大同也。夫宇宙间无物不 相贯属,不相统称者。”_1 这种将家族主义纳入近代思想体 第6期 近代社会转型期地方士绅的家族观 71 系中,使之能够共存,便能维持家族主义的继续存在。 (二)部分改造以适应近代社会 态的进入对传统中国社会的改变是极其明显的。民国之后, 这种改变进一步深入,新生产方式的规模扩大,新社会思潮 亦是广泛传播,但这些改变却未能完全盛行于中国基层社 会,尤其是内陆基层社会。这一点从民国时期安徽人口结构 即可看出,大量人口仍从事传统农业并且完全未受教育或仅 受简单教育¨ 1l“ ”。这种人口结构反映出民国时期整个 安徽地区低下的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传统农业社会生产 方式的存在与新生产方式在的缺失使得绩溪家族社会的基 础,地缘与血缘关系未受较大的冲击。传统家族并未被工业 面临近代化的冲击之时,信服家族社会意识形态的士绅 和知识分子中亦有部分要求对家族制度进行改造以期能够 维持家族社会。在绩溪家谱谱序中,这种改造集中于对于家 谱修纂及利用上。家谱修纂上,谱序作者会要求务必求真, 这种真实性破除家谱纂修者构建自身家族系谱的可能,其结 果即是家谱的作用被限制在地方史料的范围之内。这种限 制家谱作用的认识在此时绩溪家谱中表现明显,最为典型的 便是胡适所撰的谱序,“我希望以后各族修谱,把那些无参验 不可信的远祖一概从略。每族各从始迁祖数起,始迁祖以前 但说某年从某处迁来,以存民族迁徙的踪迹就够了。各族修 谱的人应该把全副精神贯注在本支本派的系统事迹上,务必 使本支本派的家谱有信史的价值。”¨ 实际上,除了限制家 谱的作用外,谱序之中还有改变家谱作用的论断,如留日医 与城镇的集聚效应所造成的迁徙而割裂成血缘单一但地缘 复杂的家庭单位。而在意识形态上,家族主义依然为以绩溪 家族社会为代表的基层社会主流。虽然绩溪社会对外交流 频繁,新思潮亦在知识青年中有着很大影响,但掌握绩溪家 族社会实际权力的地方士绅依然信奉家族主义的传统价值 观。这一点从家谱谱序中可以清晰看出,笔者所见民国徽州 家谱谱序中仅有十一篇对新思想有所涉及,这些谱序零散分 学学士柯青所撰谱序之中建议将家谱用于优生学,“补史料 之外,又足供优生学的借镜了”_5 。此时绩溪家谱谱序中表 现出的对于家谱的改造实际上是在意识形态上对家族社会 进行改造。从限制、改变家谱作用,否定固有家谱修纂模式 和引入时代精神这三个方面出发,绩溪家族社会将渐渐脱离 传统向近代转变。 三、有限的冲击与被动的应对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在纵论世界文明时,有过如此论断, “各个文明不是起源于单因,而是起源于多因;文明的起源不 布于数部家谱之中,仅占民国绩溪家谱中的极小部分。大部 分的民国家谱谱序依然延续着传统思想模式,对近代新思潮 未有提及,这种有限数量情形的本身就体现近代西方思想传 播的有限。 以绩溪家族社会为代表的中国基层社会在应对近代思 想所带来的冲击时,并未能够表现出主动的态度。实际上。 这种被动的应对也是近代家族社会的必然选择。近代西方 所表现出新生产方式的强大力量使得追求进步已是当时时 代要求,而代表旧式生产方式的家族社会及其意识形态自然 遭到批判。而这些新生产方式与思潮却又未能完全深入当 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是一种关系。”ll 这种关系被他称作 挑战与应战。进人近代之后的中国虽然不属于新文明的产 生,但在西方文明的刺激下原有中华文明有所改变已是必然 之势。对于中国基层社会来说,这种改变的速度十分缓慢, 时基层社会,这就使得掌握家族社会实际权力的地方士绅与 知识分子对于它们的力量却无甚了解。缺乏足够认识的家 族社会领导者在提出应对方式时不远也不能提出主动全面 汤氏意义上的“挑战”仅仅是一种有限的冲击,而基层社会 尤其是以家族为基础的绩溪社会对这种冲击也缺乏足够的 认识,“应战”只能是一种被动的应对。 进入近代,受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中华文明已不再是一 改造家族社会的构想,他们的最终选择范畴局限于继续坚持 或有限改造家族主义。而实质上具有改造家族社会需求的 贫苦农民阶级却并不具备阶级自觉,只能选择继续跟随家族 权力的掌握者。 个沿固有轨道独立发展的文明体系。新生产方式和意识形 参考文献: [1]费正清.美国与中国[M].张理京,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2]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冯建辉.近代徽商“解体”辨.[J].黄山学院学报,2010,1. [4]石国柱,楼文钊修.歙县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影印. [5](民国)柯立功,胡祥木编纂.新安柯氏宗谱[O].民国十五年(1926)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柯青:新安柯氏族谱序. [6]梁治平.家族主义与国家主义之争.[N].东方早报,2011—8—14(B03). [7]刘伯山.论徽州传统社会的近代化.[J].学术界,2006,(6). [8](民国)洪溶瑞、洪溶伟主修.坦川洪氏宗谱[O].民国十六年(1927)木刻活字印本,六册,胡祥木:《序》. [9](民国)柯立功,胡祥木编纂.新安柯氏宗谱[O].民国十五年(1926)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胡祥木:序. [10](民国)程礼恭主修.洪川程敦睦堂统系谱[O].民国十二年(1923)木活字本,五册,黄宗培:洪川程敦睦堂统系谱序. [11](民国)胡位成、胡晋接等纂修.遵义胡氏宗谱[O].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七册,胡晋接:城东遵义坊胡悖庸堂 续修宗谱序. [12](民国)周启海总修.周氏续修族谱正宗[O].民国元年(1912)木活字本,十册,宋履丰:竹里周氏族谱序 [13](民国)曹诚瑾等修.曹氏宗谱[O].民国十六年(1927),木活字本,三册,胡适:曹氏显承堂族谱序. [14]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M].刘北成,郭小凌,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15]房列曙.民国时期的安徽人口.[J].安徽史学,2008,(4). (责任编辑董翔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