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l卷第4期 2 0 1 0年2月 人 民 长 江 Yangtze River V01.41.No.4 Feb.,2010 文章编号:1001—4179(2010 Jo4—0073一o4 葛洲坝和三峡工程施工中的技术创新 司兆乐 (长江水利委员会,湖北武汉430010) 摘要:随着超大规模和处于复杂地质环境的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的兴建,必须依靠先进、高效的现代施工技术去 实现。60 a来,长江委非常重视先进施工技术的科学研究和推广应用,在丹江口、葛洲坝、三峡工程建设中,研 究开发和应用了大量有实用价值的新方法、新工艺和新技术,其中以围堰发电技术、低温混凝土生产技术、高 边坡锚固处理技术和爆破施工技术等l0多项具有重大推广价值的技术成果,在国内一些大型水电工程建设 中都获得成功,推动了水电工程施工技术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围堰发电;低温混凝土;岩体锚固;施工爆破;水利水电工程施工 中图法分类号:TV61 文献标志码:A 在葛洲坝和三峡工程建设中,长江委科研设计人 员采用了许多先进技术。本文简要介绍其中部分成 果。 现了围堰挡水,提前发了电。 1.2葛洲坝工程“围堰发电” 20世纪70年代,葛洲坝工程修改设计时,就决定 采用围堰发电方案。葛洲坝工程投资35亿多元,从开 工到第一台机组发电历时11 a,是我国早期水电建设 中工程量大、投资大且工期长的工程。由于其最大发 电水头为26 m,采用围堰发电方案难度不是很大,因 此,通过适当的枢纽布置和施工导流程序的安排,实现 了围堰发电。其施工程序是:第一期先建二江泄水闸、 电厂、三江航道和船闸、纵向围堰。第二期进行大江截 流,修建大江围堰。由二江泄水闸导流,二江电厂开始 发电,船闸开始通航,葛洲坝工程二期导流平面布置图 见文献[1]。这比常规方案(即大江大坝全部完建后 再挡水发电)可提前3 a投产发电(7台机组约9O万 kW)。增加施工期发电收入近10亿元,接近二期工程 1围堰发电和高围堰施工技术 1.1 围堰发电的提出和早期研究 三峡工程规模大、投资大、工期长,但投资积压多、 贷款利息负担重,所以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把“围堰 发电”技术列为最重要的攻关课题之一。所谓“围堰 发电”就是利用施工期中的围堰挡水提前发电,这在 当时尚无先例,国内外也没有可借鉴的经验。这一课 题涉及的重大技术问题主要是,深水高围堰施工和水 轮发电机的创新安装。因为当时三峡研究的蓄水位是 200 m左右,水轮发电机最低水头80多米,最高水头 130多米。而国内已有的最深的施工围堰只能挡三、 四十米水头,相差太多。在这样的低水头下,需要先制 造几套低水头的临时水轮发电机用于施工期发电,待 投资。为此,葛洲坝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水库蓄水后又能较方便地换成永久性的水轮发电机。 临时水轮发电机发电3~4 a就要报废,代价太大。因 1.3三峡工程“围堰发电” 三峡工程正常蓄水位175 m,水轮发电机最大水 头113 m,最小水头61 m。如果采用土石围堰挡水提 前发电,机组难以适应。20世纪80年代,国外碾压混 凝土坝新技术已经成熟,实施薄层(每层20~30 cm) 此在60年代曾研究过以“大水轮机带小发电机”,即 后期只更换发电机的技术方案。这一技术后来虽未运 用,但在葛洲坝和三峡工程的建设中用另一种方式,实 收稿日期:2009—12—30 作者简介:司兆乐,男,长江水利委员会原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74 人 民 长 江 2010生 连续浇筑,每月可上升2O多米,一个枯水期(4~5个 月)可上升100多米。因此在三峡工程中,大胆采用 了碾压混凝土围堰挡水提前发电。其施工程序是:第 一凝土130万m 。从2003年3月开始浇筑,进度要与 洪水赛跑,5月中旬浇至118 m高程,6月中旬至140 m高程。其中3月份上升了l4.3 m,4月份上升了 23.0 m,5月份上升了23.6 m。混凝土运输方式采用 32 t自卸卡车转皮带机人仓,然后用大型推土机平仓、 期,先建导流明渠和纵向围堰,位于导流明渠中的上 游碾压混凝土围堰先浇至50 m高程。第二期,实施主 河道截流并修建二期围堰,江水由导流明渠宣泄,在围 堰保护下建溢流坝和左岸电厂。第三期,在导流明渠 中截流和先修建一低土石围堰,在其保护下抢筑碾压 10 t以上双筒振动碾振实。其模板、上游面采用自升 式悬臂组合式钢模板,下游面系台阶式浇筑,采用普通 模板。混凝土温控要求,2~3月份基础部位浇筑温度 控制在10~15℃,混凝土最高温度不超过25cc。有 混凝土围堰,一个枯水期抢修至140 m高程,上游挡水 位满足发电最低水头要求,从而实现了左岸电厂提前 3 a发电。 1.4高土石围堰施工技术 (1)葛洲坝二期土石围堰。该围堰最大高度50 m,最大挡水头40 m,施工水深2O多米,围堰须挡水3 a,保证通航发电安全,因此按半永久工程设计。传统 的水下抛土围堰,安全度不够。经过研究,决定采用混 凝土防渗墙方案。防渗墙要承受40多米水头压力,要 求防渗墙下游填筑体能够承载且压缩变形很小。水下 填土不能满足要求,故采用级配良好的砂卵石料,其水 下填筑的容重为2.2 t/m 。在砂砾石填料中建两道混 凝土防渗墙(经计算,一道墙可能断裂),防渗墙下面 的基岩进行帷幕灌浆,葛洲坝大江上游围堰断面图见 文献[2]。 (2)三峡工程二期土石围堰。三峡工程二期土石 围堰最大堰高80 m,挡水头75 m,填筑水深60 m,施 工难度很大,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罕见的。如采用传 统的水下抛填土石围堰则难以保证施工安全。这一课 题曾列入国家“七五”科技攻关计划。美国、加拿大、 意大利专家也提出了有关建议方案。经过几十年研 究,最后选定双排混凝土防渗墙方案,二期土石围堰断 面图见文献[3]。由于混凝土防渗墙允许变形很小, 所以要求墙下游填料变形模量较大。因当地砂卵石料 很少,故选用当地的风化砂砾料(开挖弃料,粒径大于 5 mm的含量为30%~60%),用75 kW振冲器加密, 使其干容重满足1.65 t/m (上部)及1.8 t/m (下部) 的要求。两排防渗墙中心距6 m、水上部分采用土工 薄膜防渗。经专家鉴定,该专题研究成果总体上达到 国际先进水平。三峡二期土石围堰与20世纪7O年代 修建的巴西伊泰普工程围堰相当。伊泰普围堰历时2 a完工,而三峡二期围堰施工只用了一个枯水期即告 建成。 (3)三峡工程三期碾压混凝土围堰。三峡三期围 堰挡水头1 15 m,拦蓄库容147亿m ,按二级临时建筑 物设计。设计洪水按10 a一遇考虑,保堰洪水按100 a~遇考虑。从50 m高程至坝顶140 m高程,要浇混 效避免了贯穿性裂缝。由于精心设计研究和施工,顺 利建成并经过了实践的考验。 2低温混凝土生产技术 20世纪5O年代,我国有几座混凝土坝曾发生了 有害裂缝,如佛子岭、柘溪、丹江口等,前苏联50年代 建设的布赫达尔明和克拉斯洛亚尔斯克坝也曾出现过 有害裂缝。丹江口工程初期混凝土发生裂缝后,水电 部指示,组织“丹江口温控防裂科研组”。经过半年调 研,提出了调研报告,认为这些裂缝与混凝土施工质 量、温度控制措施、气温骤降等有着密切关系,建议采 取预冷粗骨料和加冷水拌和等措施生产低温混凝土。 混凝土内通水冷却,降低水泥水化热产生的温升。大 坝采取薄层柱状块段问歇均匀上升等办法浇筑混凝 土,并对混凝土表面进行保温、保湿,以提高混凝土的 抗裂能力。 丹江口大坝混凝土生产工艺为:对混凝土粗骨料, 先用冷水浸泡降温,再加冷水拌和混凝土。粗骨料预 冷工艺是在大型预冷缸中用冷水(温度2.2~3.5℃) 浸泡80~100 min,使粗骨料温度由22~27%降至3.0 ~5.4cc,再经脱水工序送至拌和楼顶部的储料仓,运 送途中温度有所回升,再加冷水拌和,混凝土拌和后温 度可控制在l4℃以下。这套工艺效率低、成本高,且 出机温度只能降低至l4℃,不能满足葛洲坝和三峡工 的需要。为此,葛洲坝和三峡工程都需进一步科技攻 关,采用更先进和更经济的工艺,并使混凝土拌和后温 度降至7℃,且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2.1 葛洲坝低温混凝土生产工艺 葛洲坝混凝土浇筑特点是板、框架结构多,平面尺 寸大而厚度较小,混凝土凝固后的降温幅度比丹江口 更大,所以混凝土拌和后温度必须降至7cc才行。可 行的办法是参照美国德沃夏克7℃混凝土的生产工 艺,即采用“水冷+风冷+加冰拌和”的生产方式。当 时,外购是不现实的,只有自行设计。长江委的设计人 员通过研究,设计出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低温混凝 土生产系统。 第4期 司兆乐:葛洲坝和三峡工程施工中的技术创新 75 (1)水冷系统。首先改进冷水浸泡工艺,采取更 先进的皮带输送淋冷水工艺。即修建专门的隔热廊 道,其中布置两条宽1.4 m、长150 m的皮带,皮带在 廊道内缓慢运行,在骨料上喷淋3~4℃的冷水。按7 月份的平均温度设计,所使用的4种骨料由初温28.4 cI=分别降至6℃(大石)、7℃(中石)、8℃(小石)和 13℃(粉末石)。冷水的制冷循环系统装机容量为 4 652 kW,制冷量400万kcal/h,制冷水的螺旋管蒸发 器面积为2 560 m 。为节省冷冻容量,对废水加药沉 调幅大、冷量利用率高、占地面积少、施工期短、便于安 装拆除、运行操作简便,以及节省设备和土建费用等优 点。并决定在三峡二期工程中推广使用。 三峡工程二期5个混凝土系统全部采用二次风冷 加片冰拌和工艺。夏季7℃混凝土生产能力达1 720 m /h,制冷系统用电负荷77 409 kW。2000年和2001 年的夏季共生产低温混凝土500多万立方米,合格率 87%(要求85%),2004年三期工程温控合格率更提 高到97.6%。三峡的二次风冷工艺与伊泰普相比可 淀过滤后重复使用。为避免水冷后的骨料在风冷时结 冰,对水冷后的骨料用振动筛脱水。 (2)风冷系统。其工艺为:利用拌和楼顶部的储 料仓通冷风,冷却后直接进入拌和机,紧靠拌和楼另建 制冷楼。常用的KL型空气冷却器体积大、重量大,为 此专门研制了GKL型高效空气冷却器,其传热系统比 KL型大1倍,在同样生产能力时,其面积只有后者的 一半。这使制冷楼的体积和荷载大为降低。普通的离 心式鼓风机,其转速低、体积大、重量大。设计者选用 高效的轴流式鼓风机,转速高、体积小、重量轻,使冷耗 大为降低,安装也很容易。 (3)制冰工艺。混凝土生产用冰代替水拌和,可 以利用由冰化成水所释放的冷量。如果用常规办法先 制冰砖,再破碎,不仅损耗大,且拌和时间仅3 min,有 的冰块尚未融化掺在混凝土中,会影响混凝土的质量。 设计人员从国外杂志上了解到“片冰机”原理,经过科 研攻关,研制成功国产“片冰机”,投入实际运用,效果 良好。 经过上述工艺生产出的混凝土达到了温度降至 7℃(按7月份气温)的要求。 2.2三峡工程混凝土生产工艺 三峡工程位于峡谷区,施工场地狭窄,且其低温混 凝土生产规模比葛洲坝大得多,所以不能套用葛洲坝 的工艺,必须进一步优化升级。如果用两次风冷,取消 水冷工序,占地面积就可大为缩小。经初步研究,设想 第一次风冷用0 ̄C以上冷风将粗骨料冷至10℃的时 间比水冷所需时问要短很多,还可使骨料含水量降至 1%以下。第二次风冷再用一8℃冷风将粗骨料降至 0℃,又不致结冰。再加片冰拌和,可使混凝土温度降 至7℃以下甚至更低。 为验证上述设想,先在一期混凝土生产系统中做 中间试验。经过1 a连续3次生产性试验,混凝土出 机口温度为3.7~7.3cC。参加专家评审会的专家们 一致认为:二次风冷粗骨料工艺设计是成功的,运行是 很好的,设备选型基本上是合理的。二次风冷新工艺 与以往的先水冷后风冷工艺相比,具有工艺简单、温度 减少制冷容量1/4,占地面积只有伊泰普的1/6,运行 成本低30%,节省投资近1亿元。 3三峡船闸高边坡锚固技术 三峡双线五级船闸长1 600 m,是在左岸山体中挖 出来的深槽中建闸,最大挖深170 m。20世纪8O年代 以前设计方案是在深槽下部闸室部分挖成直立坡,深 50 m,然后建混凝土重力墙来抵挡边坡岩体压力,需混 凝土400万m 。但施工期边坡稳定问题尚未解决。 在初步设计中采用锚索、锚杆支护,在岩体中采用排水 减少渗水压力来加固稳定边坡的新技术,并在国家 “七五”科技攻关(三峡工程技术)项目中加列了船闸 高边坡技术专题,共分6个子题:①高边坡地质研究; ②地应力研究(包括初始地应力场观测及开挖卸载后 地应力场变化分析);③稳定及应力应变分析;④锚 固设计;⑤防水排水系统研究;⑥开挖锚固排水施工 程序和施工技术。长江委的设计、勘测和科研单位的 相关专业参加了这项科技研究。 边坡轮廓设计为:闸顶以上开挖边坡控制坡比为 微风化和新鲜岩体1:0.3,弱风化带1:0.5,强风化带 1:1,全风化带1:1~1:1.5。在坡顶外缘设周边沟,坡 面喷混凝土并凿排水孔,山体内设排水洞和排水孔连 通。闸室直立墙部分用薄混凝土板衬砌以便于锚固。 锚固设计方案是:在中隔墩上半部加两排300吨 级预应力锚索,保证直立坡稳定并限制其流变;两侧直 立墙部分也加两排300吨级预应力锚索对穿,长35~ 45 1TI,其中一个锚头设在排水洞内;另加一些端头预应 力锚索,其中100吨级长25~30 m,300吨级长35~45 m。坡面普遍布置非预应力锚杆,其中系统布置的锚 杆长5~8 m,随机布置的锚杆则视岩体稳定状况而 定,两者均为全粘接砂浆锚杆。 施工设计所采取的施工程序为:先作坡顶地表排 水系统及地下排水系统(排水洞及排水孔),以减少渗 水压力,并可利用排水洞开挖作地质测绘了解地质情 况,观测边坡位移,用以验证或调整锚杆数量。锚固自 上而下,边挖边锚,以保证施工期边坡稳定。开挖中采 76 人 民 长 江 2010生 用控制爆破技术(如预裂、光面、缓冲爆破、多段微差 爆破技术等),以保护边坡岩体完整,并且要求预先作 爆破试验以选定各项爆破参数,三峡船闸高边坡锚固 方案布置参见文献[4]。由于施工设计科学、细致,并 按动态设计原则及时跟踪调整施工方案,因此整个施 工进展顺利,也很安全。三峡船闸于1994年开挖, 1998年开始浇筑混凝土,2003年实现了正式通航。正 线也相应减小,对孔底的破坏影响也可大为减少。2O 世纪70年代初我国已有5段毫秒微差雷管,对底部破 坏深度大为降低。反之,如果一响药量200 kg,一个梯 段可置炸药1 000 kg,其破坏深度比老方法500 kg炸 药还小。该方法使梯段爆破技术前进了一大步,它既 可加大每梯段装药量,又不致增加破坏深度。实际工 程应用表明,这加快了开挖进度,又保证了地基质量。 是由于采用了这种先进的锚固技术,相对于采用重力 挡墙方案,节约挖石方近1 000万ITI ,混凝土200万 m ,节省工程投资数亿元,而且保证了施工期安全。 4先进的爆破技术 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采 用的爆破技术和器材较为落后。1971年葛洲坝工程 坝基开挖时因采用了大直径炮孑L和大药量爆破,使坝 基下软弱夹层错动受损,最终挖掉,因而增加了开挖 量,延长了施工时间。为此,在停工修改设计期间,长 江委施工设计处和爆破研究所开始在现场开展试验, 研究先进的爆破技术。其目的是探索既能快速开挖缩 短工期,又能保护地基不受损坏的爆破技术。试验研 究的项目包括:①利用微差爆破技术降低保护层厚 度;②预裂爆破;③保护层快速开挖技术。 第①和第②项在葛洲坝工程试验成功并得到大量 应用。第③项虽在葛洲坝试验未取得全面成功,但在 以后的其他工程中获得了成功。三峡工程施工时,大 量应用水平预裂和光面爆破法快速开挖保护层,施工 单位还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采用水平预裂辅以小梯 段爆破方法,在二期大坝开挖时大量应用,效果也很 好。这些成果均已在水利水电系统推广,并为制定和 修改水利水电工程爆破技术规范提供了科学依据。 4.1微差爆破技术 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水利水电系统岩石地 基开挖是用梯段爆破。钻孔深8~10 m,孔径80—100 lrllTl,一次起爆几排孔,药量500 kg(地基岩石较软弱或 邻近建筑物时减为300 kg),预留保护层3 m左右;然 后将3 m保护层分4~5层开挖,每层用手风钻(直径 30—50 mm)钻浅孑L放火炮,逐次爆炸;最后一层(约 30~50 em)用风镐或人工清理爆破裂隙,进度很慢。 上述500 kg药量和3 m保护层厚度为经验数据, 并未准确地反映一次起爆药量和保护层厚度的关系。 实际上,梯段爆破时,钻孔底部破坏深度(即保护层厚 度)与首次起爆药量有关,也与最小抵抗线宽度有关。 一次多排孔起爆;其内部几排孔抵抗线尺寸较大,而外 部一排抵抗线尺寸小,容易损伤基岩面。如果一个梯 段几排钻孔,一排一排地起爆,则每响药量减少,抵抗 4.2预裂爆破技术 边坡开挖用爆破方法预留保护层比平地困难得 多。因为有的掌子面高达8~10 m,钻孑L较平地困难。 20世纪70年代初,国内外已有预裂爆破开挖边坡的 报道。长江委施工处和长科院爆破研究所的科研人员 在葛洲坝现场作了试验后,得出适合葛洲坝岩体的爆 破参数,然后大量推广应用。预裂爆破效果很好,炸后 沿预裂孔中线炸出一条很整齐的缝面,都在钻孔中线 断开,保留岩体损伤较小,所以清理工作量很小。随后 对要挖除的岩体可以用大药量快速爆破开挖,而不会 破坏保留岩体。该项爆破技术在三峡工程得到大量的 推广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4.3保护层快速开挖技术 水利水电工程开挖施工传统作法的缺点是,工期 长、机械化程度低、劳力消耗多。从葛洲坝工程开始, 长江委设计科研人员就探索保护层快速开挖的先进技 术。后来又在万安、东江工程试验,用浅孔,小药量梯 段爆破的方法取得了成功,然后在三峡工程得到了推 广应用。在三峡船闸升船机和坝基开挖中,用水平预 裂孔或水平光面爆破方式开挖保护层,爆后建基面平 整,起伏差小于15 em,半孔率达98%以上。三峡二期 大坝保护层开挖量26万rn ,施工单位采用水平预裂 爆破辅以浅孔梯段法开挖保护层也取得成功。 5结语 几十年来,长江委人为了治江工程,围绕治江工 程,不断追求和探索施工技术的改进和创新,取得了一 个又一个突破和创新,推动了我国水利工程施工技术 的发展,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郑守仁,王世华,夏仲平,等.导流截流及围堰工程(上册)[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2] 郑守仁,王世华,夏仲平,等.导流截流及围堰工程(下册)[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3] 长江水利委员会编三峡工程施工研究[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 出版社.1997. [4]钮新强,宋维邦.船闸与升船机设计[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 版社.2007. (编辑:喻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