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任何企业要取得成功都必须有其独特设想。首先,对企业所处环境的设想,包括社会、市场、顾客、技术结构等。关于外部环境的设想决定了组织将因为什么而得到回报。其次,关于组织使命、具体任务的设想,这些设想规定了组织将什么看作是有意义的。再次关于实现组织使命所需要的核心能力的设想,明确组织必须努力的方向,以维护领导地位。
3、做企业如同做人,一定要想清楚你有什么,你要什么,你愿意放弃什么,假如你什么都要,什么都不愿意放弃,你的企业一定做不好。
4、领导者要敢于冒险,更应学会冒险,冒险不是碰运气和硬闯蛮干,而是把“识”和“胆”,结合起来,离开识只会成为莽夫;离开胆,只会成为懦夫。
5、战略抉择表面上是对内外部机会的选择,本质上起决定作用的是企业家和管理团队的思想。
6、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是什么?企业发展的方向!做什么,要做决定,而且要做起来,然后承担这样决定的后果。
7、让一个人改变思路是很困难的事情,尤其是当以前的思路还能用的时候。这时候,耐心,一次又一次,从不同角度说服是必
要的,所以管理者必须婆婆妈妈。
让一个人改变思路是很困难的,原因是以前的做法还好用。创造机会,证明改变做法能带来比守旧多得多的好处,这能帮助他改变,所以试验很重要,试点很重要,总结很重要。
8、总结是对已经做过的工作进行理性的思考,它要回顾的是过去做了些什么,如何做,做得怎么样。总结与计划是相辅相成的,要以计划为依据,订计划总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其间有一条规律,就是:计划——实践——总结——再计划——再实践——再总结。
很多公司的老板是没有人管理的,除非他自省。当公司达到一定规律时,一定要有一个董事会,一定要有一个机构能够对老板做一些评判。
9、一切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规律是总结出来的。企业的运作规律也是总结出来的。
10、大很重要,规模杠杆可容纳更大投资,更大风险和更长久对未来的投入,但是规模越大越好吗?
11、规模经济通过扩大规模实现,经过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使企业获得最佳经济效益。企业的规模经济是通过对企业规模做分析,确定它的最佳经济规模,按照这个经济规模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以使企业获得最高经济效益而实现的。
12、当经济效益达到最佳状态时,所对应的经济规模,才是合适的经济规模。
13、并购失败原因:战略定位不明确、整合不力、没有发挥协同效应、没有提升核心能力和促进企业可持续成长。
14、不要为了收购而收购,而要考虑收购是否正确。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符合我们的使命、定位和战略吗?我们能为合并后的新实体贡献什么?我们是否应该进入这个行业?这个行业是增长的、稳定的还是衰退的?如果不收购这家公司,我们会利用这些资源做什么?
15、收购必须有商业上的合理性,否则即使是财务策略它也不会成功,而只会导致商业和财务的双重失败。
16、您的企业适合哪种竞争战略?成本领先、标新立异,还是目标聚集?大不是目的,提升盈利才是企业的目的。控制产业价值链关键环节。强大就是又强又大,根本持续还是要强,有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核心竞争力。
17、发挥优势,成功兼并的前提在于真正认识自己、认识行业、认识竞争对手。正确估计困难,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没有正确的策略和优秀的人才更是万万不能的!
18、我认为,做强做大,并不是一对必然的矛盾,在某些情况下是可以兼得的,这也是企业发展的最佳状态。
做大的比较喜欢横向比较,而做强的喜欢纵向比较。横向比较的结果是企业要“快马加鞭”,纵向比较的结果往往是“苦练内功加专业化”
强和大是辩证关系,强中有大,大中有强,应该是在做强中做大,
再做大中做强,不应该也不可能明显的分出先后次序。 19、过去30多年外资和廉价劳动力拉动出口,政府导向的固定资产投资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中国有巨大的国内市场,但在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是外国品牌,而中国投资依赖于外国技术。中国既为形成自己的一流品牌,也未发展出主流技术。 20、技术创新两种模式:一、日本模式,创新基于大公司投入研发而实施;二、美国模式,构想在研究型大学形成后由公司商业化。中国促进本土技术和品牌发展要减弱政府权力,提升市场作用,壮大民营企业,并让大学复归教研本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