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伟锋郜俊利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9期
郭伟锋,郜俊利
(武夷学院 旅游系,福建 武夷山 3300)
摘 要:道教文化旅游强调从身游到心游,提供给游客全新的精神愉悦和人生感悟,是游客青睐的旅游产品。武夷山是道教名山,道教旅游资源丰富,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这一资源,可以突破武夷山宗教文化旅游的瓶颈,为该地区的旅游业注入新的内涵,促进其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武夷山;资源赋存;道教文化;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B9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9-0101-02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我国已进入小康社会。然而,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人们的精神压力也日趋增大,人际关系的疏离感、生活的无意义感明显增加。精神困境唤醒了现代人对个性自由、伦理道德、休闲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道教作为我国的本土宗教,重命贵生,尊道贵德,崇尚自然,淡泊名利,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其精神内核恰恰迎合现代人精神追求的需要。武夷山是道教名山,具有丰富的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其旅游价值,开发武夷山内涵丰富的道教旅游资源,设计颇具特色的旅游景观,有助于宣传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满足现代人的精神需求,消除现代性焦虑,缓解社会矛盾。
一、资源赋存现状
武夷山儒释道三教同山,而道教特色尤为厚重,是了解武夷山的“第一把钥匙”。武夷山道教源于秦汉时期的神话传说,武夷君、皇太姥等是这一地区的尊神。南唐保大八年(950年),元宗李璟之弟李良佐择地栖真,卜筑武夷山,为该地区道教的大发展带来了契机。保大九年,皇帝敕建州武夷山升真元化洞天,赐额“会仙观”,并将方圆120里区域赐“与本观护荫”[1]P84。随之,道士开始在武夷山的幔亭峰等地结庐造舍,立靖建庵,盛极一时,在南唐杜光庭的《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中,荣膺成为“第十六升真玄化洞天”。宋明两代,武夷宫已扩建成一组富丽堂皇的宫观建筑群,成为全国著名道观,并冠以“名山巨构”之誉。道教圣地为武夷山积淀了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
(一)道观建筑文化
道教宫观是祀神、祈禳、的活动场所。武夷山作为道教名山,历代建造的道教宫观很多,有99观之说,宋明两代道教宫观建筑发展至鼎盛,有文字记载的道观达到20余处,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止止庵、冲佑观及桃源观等。而且道观建筑颇具讲究,“其布局遵照阴阳五行学说,根据八卦乾南坤北之方位,以子午线为中轴,讲究对称,两侧日东月西,取坎离对称之意。其选址重视风水,以便于聚气迎神”[2]P7-12。武夷山的道观大多集中于武夷宫。武夷宫(又称冲佑观、万年宫)位于一曲溪畔,至北宋,武夷宫已被建设为全国的九大名观之一。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冲元观提点詹本初耗时二年,鼎新扩建了玉皇阁、十三仙殿、三清殿、法堂、山门、两廊,把武夷宫建设成举世闻名的“名山巨构”。武夷宫另一重要的道教建筑是止止庵。止止庵与武夷宫毗邻,晋唐高道娄师钟、薛邴隐此修道,后又有宋代李铁笛、李磨镜、李陶真等名道接踵居此,名之“止止庵”。至南宋高道白玉蟾入驻武夷山,任止止庵住持,该道观就成为了名噪一时的道教名观。
此外,武夷山的道教名观还有桃源观、天壶观、灵峰观、会真观、升真洞、清微洞真观、清真道院、元元道院、云窝道院、碧宵道院,等等。这些宫观为武夷山道教文化谱写了辉煌的诗篇。道观是道士们道教活动、栖真的场所,随着岁月的流转,道教宫观建筑具有了审美和旅游双重功能。道观作为道教艺术的历史遗存,无论是宫观殿宇,还是神像雕塑,都为游客提供了一处处可供观光瞻仰的佳景胜迹。
(二)仙道文化
仙道文化是指武夷山的神仙和道士文化。道教文化受方仙道和黄老道影响极大,其根柢在于神仙信仰。武夷山是道教圣山,神话传说盛行,神仙文化丰富。其名字都冠以神话传说:彭祖率子彭武、彭夷来山中开山浚河,改造自然,遂以两子之名“武夷”称之。据《武夷山志》记载,先秦时期,除彭祖外,武夷山的神仙还有20余位,其中,最受敬仰的是武夷君。“相传昔有神仙降山中,自称武夷君,受上帝命,统录群仙,授馆于此”[1]P586,可见,武夷君不但和武夷山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而且还是地方神仙信仰的主神。此外,刘少公、皇太姥、控鹤仙人、魏王子骞等13道人及潘遇等相继在武夷山选崖择洞。因此,在先秦、西汉时期,武夷山的神仙谱系已经形成,并对该地区的民间信仰、宫廷的祭祀活动产生深远影响。
神仙文化的魅力吸引了无数道士到武夷山,《福建省志·武夷山志》记载了武夷山名道43人[3](P426-430),较为著名的有白玉蟾、徐熙春、金志阳、江师隆等道人,他们在武夷山修道、授法等活动为武夷山的道教文化增添了浓郁的色彩,而且,道教名士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又提升了武夷山道教名山的地位,如南唐李良佐和南宋白玉蟾。李良佐出身皇室,南唐元宗李璟之弟,在武夷山达37年。白玉蟾道教理论水平最高,创立金丹派南宗,信众甚多。他深究玄理,博采众长,是道教史上的一座丰碑。可见,武夷山承载着厚重的仙道文化。
(三)道教山水文化
中国的山水文化与道教最为紧密,一方面自然山水是道教活动的场所,另一方面自然山水是道教精神的寄托。山水文化是“人们以大自然的山水为基本‘素材’而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4]P2。道教源于神仙信仰和原始崇拜,山水是原始宗教信仰的内容,我们的祖先对山水亲近而又敬畏的心理体现在对山水的神仙崇拜上。据《山海经》记载,九州之内约有400余座山(神山)和300余条河(神水)被先民顶礼膜拜,其中五岳(东、西、南、北、中)和四渎(黄河、长江、淮水和济水)是他们主要的祭祀对象。从老子的“上善若水”到庄子在自然山水中所追求的人格和精神自由,山水已经超越了自然元素的意义,跃入精神向度的心理需求。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山水胜境最能体现‘道’的精神,是沟通人与天道自然的桥梁”[4]P(导论)。
武夷山是道教名山,山水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道教思想。武夷山有三三九曲溪、六六三十六峰、七十二洞和九十九岩,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武夷山的水、峰、洞、岩都是道教文化的化身。九曲溪暗喻道教九重天,道士将玉皇大天尊刻在九曲溪五曲石壁上,根据天子居中的传统,该石刻暗合了九曲溪乃天宫九曲银河。道教宇宙创始论就是“三十六天”的天界说,为了天地对应,唐末道士又在人间山水胜境编排了“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武夷山是“第十六升真玄化洞天”,洞天仙府统筹布置在山水之间。天游峰、升日峰、凌霄峰、玉华峰、仙游岩、宴仙岩、会仙岩等诸山峰矗立九曲银河畔,寒碧泉、仙桃涧、九龙潭、浴仙潭、卧龙潭、仙掌露分布山中,山环水抱,水绕山行,勾勒出道士向往的人间仙境。
二、存在问题
武夷山是我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业是武夷山的支柱产业。武夷山所具有的资源优势和地域优势,在福建省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武夷山文化旅游发展滞后,文
化旅游产品缺乏。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主任陈先珍坦言:“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灵魂的旅游!武夷山旅游开发这么多年来都是以自然景观为主,文化只是附属品,这是一个缺憾。”[5]因此,武夷山必须加大力度开发文化旅游资源,突破文化旅游的瓶颈。武夷山儒释道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都具有一席之地,是武夷山旅游的特色和内涵所在。然而,开发现状不容乐观,下面我们就简单分析一下道教旅游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认识错位,资源浪费
从资源赋存状况可知,武夷山道教文化内涵极其丰富。但是,旅游开发重观光,轻文化,对道教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缺乏正确认识,把它看成观光旅游的附属品。具体表现为:其一,对武夷宫的道教旅游价值认识度不够。昔者,以冲佑观为主的武夷宫曾有名山巨构之称,自汉以来一直是武夷山道教中心,此地曾留下了李良佐、朱熹、白玉蟾、辛弃疾、陆游等诸多名人的足迹,是珍贵的文化旅游资源。今天,三清殿尚存,但是,作为旅游景点,已失去了道教神圣的光环,被开发为柳永纪念馆向游人开放。冲佑观重建后更名为名人馆,而且,在道教建筑遗址上恢复的不是道观,而是仿宋古街,昔日道教的宁静已被商贩的叫卖声打破。这种对道教资源的遗弃是令人遗憾的,武夷山旅游未来的发展应突出武夷宫道教中心地位,恢复道观,突出道教旅游主题。天游峰景区有道教建筑天游观,是宋、明、清时期的重要道观,供奉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为发展旅游,将天游观二楼开发为宋美龄歌舞厅,这里似乎成为了热闹的娱乐中心。这种缺乏原则,牵强附会的开发破坏了文化旅游的原真性,丧失了道教文化的内涵。
(二)缺乏定位,特色荒废
旅游资源的挖掘贵在特色,特色的体现重在定位。道教旅游亦如此,如湖北武当山“道教宫观游”、江西龙虎山天师教“朝圣游”、四川青城山道教“寻根游”等,这就是旅游产品定位,这种定位体现出了道教旅游的特色,显现出了道教文化的地域性和独特性。目前,武夷山道教旅游特色鲜明,但缺乏定位,缺乏品牌。当然,这本身应归咎于对道教文化旅游的重视程度不够。如白玉蟾道教文化旅游的开发仅停留在止止庵的重建上,而对白玉蟾内丹理论的挖掘,道教养生旅游的开发还远远不够。因此,应加大开发和宣传力度,在武夷山开发道教“南宗寻祖”特色旅游产品,提升武夷山旅游的文化内涵。
(三)开发手段单一
武夷山道教文化题材多样,内涵丰富,道教山水文化、建筑文化、神仙文化、养生文化、道教文学等枚不胜举。如此丰富的道教内涵,却没有用可观感的实物展现给观众。目前,能够展现给观众的是道教建筑文化,除此之外还有武夷山道教文化的摩崖石刻。道教文化实物开发手段的缺乏,是影响武夷山道教文化旅游的关键因素,也是阻碍道教文化影响力提升的主要瓶颈。来武夷山旅游的游客,游览后大多人仍然不知道武夷山是道教名山。因此,要以图片、多媒体、雕塑、道观等形式物化、展示道教文化资源,开发旅游产品,提高游客对中国宗教文化的感知度,丰富旅游内涵。
三、道教文化旅游开发的几点思考
旅游是人们对自然和文化诉求时所希望产生的一种身心愉悦的社会实践活动,它能丰富一个人的社会经历,使人获得外界包括社会与自然的无限的信息与特殊的感受,寻求到身体上的健康长寿和心理上的清静无为、恬淡自然。而道的远游精神、修道而养寿的养生思想,无不与旅游不谋而合。从武夷山的道教文化资源来看,武夷山的道教文化旅游应主要围绕道观祈福、道教求学、道教养生等方面进行开发。
(一)道观祈福游
道观是道教祀神,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武夷山道观众多且承载着这里的道教文化,闪烁着道教高士的光辉,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宗教活动是一种行善祈福的祭祀活动。当前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受拜金主义、利益至上社会思潮的影响,功利盛行、道德褪色,现代人进入物质丰富,精神荒芜的怪圈。现代人的焦虑和浮躁诱发了一系列的精神危机,道教主张返璞归真,清静无为,超然物外,道教的立德、向善思想在游客祈福活动中,可以抚慰他们焦躁虚妄的心情,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和精神危机。道观祈福游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
1.法事祈福
道教的外在形态是科仪法事,其活动有许愿法事、暖愿法事、十神福法事、禳星法事等,主要内容是祈禳和打醮,主要目的是祈福、禳祸、延寿等;信众到神宫道观,在各尊神之前告许之法事,祈祷心想事成,以及平日里道士念经、摇铃、吹角,为信徒们设道场进行消灾祈福的斋醮活动等。武夷山开发道教法事祈福旅游产品,让游客能亲身体验这些道教法事活动,为游客寻找精神寄托,一定程度上消解心灵的焦虑和对现实的失落感。当然,该项旅游活动要避免利用人们对道教的敬畏心理,宣传迷信活动,或利用宗教进行骗钱的商业活动。
2.信仰祈福
道教是本土信仰,深得人心。道教信仰的主要神仙是三清、四御、真武大帝、王母娘娘、八仙等,最受到信众尊重的是民间神祗,如关圣帝君、妈祖娘娘、碧霞元君、寿星、财神等。除此信仰外,武夷山地方神祗众多,长寿老翁彭祖、武夷君、皇太姥、武夷十三仙等。通过神仙信仰、民间信仰、地方信仰来为社会、为家人、为自己祈福,规劝世人立德、向善,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道教修学游
道教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流,道教典籍浩繁卷帙、博大精深,仅正、续《道藏》就有85余卷,内容包罗万象,除了道教的经论科仪外,还有类书、医书、养生之书、占卜数术、堪舆等等。道学三玄《周易》、《老子》、《庄子》承载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中华文明的神圣使命,道教文化的价值不言而喻。因此,在武夷山开发海西地区最大的道教藏经阁和研修中心,开发道教求学、研修旅游产品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修学游的特色在于探知白玉蟾的道教内丹理论。武夷山道教地位厚重,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明神宗就曾诏赐《道藏》一部给冲佑观,成为镇观之宝。再者,在道教史中,白玉蟾曾主持的止止庵是武夷山道教活动中心,道教人物遗迹、道教史实丰富。将止止庵开发为道教文化研修中心,以便吸引海内外道教高士、学者、游客来此地研修、求学。该中心需要购置《道藏》等道教经典,构建研究体系,吸引道教人才来武夷山驻馆栖真。同时,培养道教高士及研究人员,以利于道教文化的继承、研究和传播。该中心的一个重要特色是白玉蟾文化研修馆的开发和利用。白玉蟾作为中国道教一代宗师,在武夷山生活长达10余年,对武夷山道教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白玉蟾一生著作颇丰,《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白玉蟾海琼摘稿》、《新刻琼琯白先生集》、《道德宝章》、《白玉蟾诗集》等都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是研究中国道教内丹思想的理论源泉。
(三)道教养生游
道教强调归隐自然,清净无为,崇尚精神自由,反对为物所役。这些信仰与道教重命贵生,羽化升仙的追求密不可分。道教认为,“我命在我,神仙可学”[6]P32-36。道教最为重视养生,通过自我做得神仙不死。道教养生术,道教文化遗产之瑰宝,中国传统养生方法之源流。当前,武夷山道教养生途径较多:其一,彭祖养生。彭祖,姓篯名铿,原系先秦传说中
的仙人,称其尝进鸡汤于尧,尧封之彭城,故称彭祖。舜时,他师从尹寿子,学得真道,遂隐居武夷山。彭祖善养生术,寿880岁,是道教寿星。彭祖养生是武夷山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应根据《彭祖摄生养性论》、《彭祖养性经》等养生理论,开发道教养生旅游产品,丰富武夷山养生游的内涵。其二,生态养生。武夷山是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地,奇秀甲东南,环境优美,空气负氧离子高,生态环境甚好,是养生、疗养的好地方。其三,养生。道教追求长生久视、羽化登仙,其主要途径是通过内丹的。武夷山是金丹派南宗白玉蟾的授法之地,白真人精修内丹之学,强调性命双修,通过守一、存思、导引、吐纳、胎息等方法调理人的身体,使得“精、气、神”融会贯通,达到“成仙”的目的。其四,心态养生。当前,“病由心生”的观点被医学界所认同。道教主张绝尘欲、炼心性,提倡气定神闲。修道实则修心,一个良好的心态是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因此,将环境养生与道教文化养生相结合,让游客沉醉于清静、舒缓、悠闲的环境之中,放松心情、体悟人生、陶冶性情,从而达到健身康体的效果。
武夷山发展道教文化旅游前景广阔,我们要合理利用丰富的道教文化旅游资源,推动武夷山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让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为人们的精神需求服务。随着武夷山国际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发展目标的确立,武夷山道教旅游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弘扬道教文化、宣传养生思想和理念过程中,道教的旅游价值将会随着人们对道教文化的全面了解和深刻感悟而得到深刻体现。
参考文献:
〔1〕[清]董天工.武夷山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
〔2〕郭伟锋.武夷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特征及其旅游价值[J].武夷学院学报,2009(06).
〔3〕福建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福建省志?武夷山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
〔4〕李文初.中国山水文化[M].佛山: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5〕林侃.武夷山文化旅游:“瓶颈”下的突围路径[N].福建日报,2007-5-7(4).
〔6〕秦永红.道教生命伦理学说及其对现代旅游的启示[J].宗教学研究,2003(2).
(责任编辑 王文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