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古代文学史重点内容汇总

古代文学史重点内容汇总

来源:吉趣旅游网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建安风骨的出现原因

1汉末的动乱现实一方面给建功立业提供了可能,激发起士人们积极进取的强烈愿望,一方面又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给士人带来岁月不居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因此形成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的风尚。

2由于汉末地主政权的濒于崩溃,儒学的传统地位也随之发生动摇。士人从经学桎梏中解脱出来,发现了自我,重感情欲望,重个性表现。诗歌创作完全是抒一己之情怀,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反映了社会的动乱残破,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也因此而形成激越深沉、刚健慷慨之风格。 建安风骨的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被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等。

建安风骨建安诗坛,指汉末魏初时期诗歌。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成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建安风骨的特点

“建安风骨”有着共同的时代特征,就是慷慨悲凉,作者关心现实,面向人生,作品反映了社会的变故和人民的疾苦,言语中高扬政治理想。政治理想的高扬, 人生短暂的哀叹, 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 第二章 两晋诗坛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

“太康”,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文学史上所说的“太康文学”,是指从“泰始”(晋武帝司马炎年号,公元264年)到“元康”(晋惠帝司马衷年号,公元299年)约30多年间的文学。这一时期,社会较为安定,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文学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陆机、潘岳是西晋诗坛的代表,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太康诗风总的特点,用两个字可以概括:繁缛。具体说,主要体现在:(1)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2)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3)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应该说,诗歌的这个变化是从曹植开始的。太康诗歌一方面继承并发展了曹植诗“词采华茂”的特点,另方面对六朝山水诗的发展以及声律、对仗技巧的成熟,有促进作用。 代表人物:陆海潘江 郭璞的游仙诗 1游仙诗溯源

诗歌以“游仙”名篇始于曹植,但以游仙为题材则可上溯到战国时期。 2郭璞游仙诗的特点 (1)内容方面

名为游仙,实为咏怀。他的游仙是其仕途偃蹇、壮志难酬时的精神寄托,是抒发其苦闷情怀的一种特殊方式。

其《游仙诗》写隐居高蹈,乃是仕宦失意的反映,而非如道家之鄙弃仕途;他所抒发的不是庄子的那种逍遥精神,而是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

(2)艺术特点

郭璞借游仙写其失意之怀,继承了《诗》、《骚》的比兴寄托传统。 孙绰、许询与玄言诗以及代表成员 (一)东晋玄言诗的产生

玄言诗兴盛于东晋,一方面是魏晋玄学及清谈之风兴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东晋政局及由此而形成的士人心态有关。玄释合流,给东晋玄言诗人的思想和生活带来很大影响。他们追求“心隐”,只求适意而已。而这一生活方式的主体,便是山水、清谈和诗酒风流。东晋玄言诗便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发展的。 (二)东晋玄言诗的特点和代表诗人

东晋玄言诗的特点是“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平典似道德论”(锺嵘《诗品序》),缺乏形象性。当然,也有形象性较强的作品,大都借山水以抒情。如孙绰的《秋日诗》

东晋玄言诗的代表诗人是孙绰和许询。

(三)东晋玄言诗的影响

对后世的影响相当深远。如谢灵运的山水诗,白居易诸人的说理诗,宋明理学家之诗等,都受其熏染。

玄言诗是一种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玄言诗是东晋的诗歌流派,约起于西晋之末而盛行于东晋。代表作家有孙绰、许询、庚亮、桓温等;其特点是玄理入诗,以诗为老庄哲学的说教和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生活。 第三章 陶渊明

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五柳先生传》自传体的记叙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

记》

陶诗的艺术及其渊源 陶诗的艺术物色

一、情、景、事、理的浑融。 二、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陶渊明的田园诗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南北朝民歌代表作及其特点

特点:南朝文辞华美,多用隐喻,婉转而缠绵。北朝朴实无华,毫无矫饰,粗犷而直率。

代表作:《西洲曲》、《木兰诗》 南朝民歌艺术特点

一、格调鲜丽明快,不但再现了南方的自然风光之美,也表现出南朝女子的浪漫情怀。如《子夜四时歌》。二、语言上清新流丽和多用双关比喻,来自于南方女子特有的俏巧聪慧:“欢欲见莲(怜,爱也)时,移湖安屋里。” 三、南朝民歌形制多为五言四句,语短情长,不但被南朝文人所借借鉴,对唐代绝句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西洲曲》艺术特点

南朝乐府民歌艺术水平最高者为《西洲曲》,是南朝民歌中篇幅最长的。诗写一女子怀人,情思缠绵,写景秀丽。语言清新明丽,采用“钩句”联接上下,一意贯通而又摇曳多姿。换韵造成回环婉转的效果。从内容到形式都堪称上乘。 《木兰诗》艺术特点

《木兰诗》是北朝民歌中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写少女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转战十二年,屡立战功后辞官回乡的故事,塑造了一位英勇善战而又机智活泼的巾帼英雄形象。木兰的形象,既反映了北方女性的刚健特点,又是中国劳动妇女善良勤劳淳朴勇敢的象征。

叙事长诗《木兰诗》是北朝民歌中的奇葩。它篇幅较长却又繁简得当,语言流畅明快,顶真修辞运用巧妙,比喻恰切生动,铺排有致,且善于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风格刚健清新。 与《西洲曲》一起被视为南北朝诗歌中的双璧。 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元嘉三大家

元嘉三大家指的是南朝时期活跃在文坛的三位诗人:谢灵运、颜延之、鲍照 “元嘉三大家”指的是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424—453)的三位著名诗人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其中,谢灵运为“元嘉之雄”。所谓“元嘉体”,指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424—453)形成的一种诗风。“元嘉体”的代表诗人为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这三位诗人在注重描绘山川景物,讲究词藻的华丽和对仗的工整方面有互相类似之处。 谢灵运的山水诗

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成就

一、创造了一种山水诗的结构模式。

二、局部景物描写中,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把握和非常具体的画面,表现出某一景观的情思韵味,朝着景物与情思交融的方向发展。

三、对山水景物的声、光、色都有生动的描绘,他能注意到诗中描写之画面的色彩和谐与明暗对比。

鲍照的创新

鲍照诗歌内容丰富,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一、对高门世族压抑人才愤慨不平的不满与抨击。

二、边塞征戍题材之作,描写边塞的艰苦及将士卫国的决心。有的写征人思乡不得归的痛苦。

三、描写妇女题材的诗。(写相思的《拟行路难》) 另外还有表达游子思妇别离相思的诗篇和山水诗等。 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在南朝诗人中可谓最高。

一、他的乐府诗有抒情浓烈、气势流畅之美。他把惯用比兴、善叙他人他事的乐府诗,发展为一种直接抒写自己感情、叙说自己遭遇的诗体,把浓烈的抒情与构辞的美丽融为一体,来表现自己的澎湃情怀。其抒情特色是外露、强烈、流畅而节奏急速。

二、语言亦自有特色。注重锤炼字句,辞采瑰丽,有震撼人心的效果。如《拟行路难》其三。并且注意吸收民间口语;善于运用奇特大胆的想象和比喻。 三、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拟行路难》是以七言为主的杂言。鲍照大胆变革,改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而且创造性地自由换韵。鲍照的大胆革新与积极创作,使七言诗体大大发展,直接影响到唐代七言歌行的创作。 第六章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永明体的名词解释

①永明文学的时间断限。上自刘宋泰始二年(466),下至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 ②永明体又称新体诗,这一时期的文学活动,以齐永明年间为中心,故称。永明时期诗歌的主要发展颂向,仍然是重文学特质的发扬,重个人情怀的抒发,而且

逐渐由情怀抒发转向重娱乐。同时创造了一种清新的美的思想,为后代所宗仰;更重要的,是在诗歌形式上的探索。从诗歌声律角度,是指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渡阶段,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

永明体的代表人物

谢朓、沈约和王融,南朝齐竟陵王萧子良门下的8位文学家: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合称竟陵八友),都是永明体诗歌的作家。从齐永明至梁陈100余年间,吴均、何逊、阴铿、徐陵、庾信等先后有90余人对新体诗进行过有益的尝试,从而为唐代格律诗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宫体的名词解释 宫体诗及其特点

所谓“宫体诗”是指一种以写闺阁情怀为主要内容的重声律、词采丽靡轻艳的文风。它发端于齐梁之际,到萧纲及其周围文人时达到全盛。特点:一。表现为题材处理上的娱乐性质。二。对写实技巧的追求。

宫体诗尚娱乐、重写实的文学思潮是魏晋以来重抒情非功利的发展倾向的继续,是文学觉醒过程中的一种极端的表现。 齐梁诗人集团

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文学集团,梁代萧衍、萧统文学集团,萧纲文学集团。 第七章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北地三才:邢邵、魏收、温子昇

温子升(北魏文学成就最高者)、邢劭(北间第一才士)、魏收 庾信诗风的转变

庾信,诗歌创作依42岁留魏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多绮艳之作,辞藻华丽,用典俳偶均自然工巧,擅名于诗坛。代表诗作《奉和山池》;后期入北,羁旅他乡,身仕异国,一种故国乡关之思时时涌现在诗中,就显得情绪深沉,诗风亦显苍凉。代表《拟咏怀》二十七首。南北诗风的优长在庾信的诗中结合起来,创造出技巧精工又格调苍劲的优秀作品,成为集南北诗歌之大成者。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水经注》、《洛阳伽蓝寺》的时间、内容

郦道元的《水经注》约成书于北魏延昌、正光间(512——525),《水经注》是晋宋地志是山水散文的胚胎,清朗疏朴的文风对于唐以后古文家的游记文影响极大 《水经注》散文特点

《水经注》不仅是地理著作,也是学术著作。也是描绘山水风光的散文著作。《水经注》的山水散文兼有叙事文和山水文的综合特点,记叙真实、语言准确。此外,他还将评议、考证等夹于描写叙述中,使《水经注》具有征实考证的严谨风格。将学和识运用于山水描写中,是郦道元在散文上开拓的新领域。

《洛阳伽蓝记》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记载北魏首都洛阳佛寺兴衰的地方志,共五卷。作者是东魏杨炫之。 杨衍之《洛阳伽蓝记》

一、《洛阳伽蓝记》五卷,其内容有北魏都城洛阳四十年政治大事、交通、市井、民俗、传说、异闻,以及人物传记。

二、《洛阳伽蓝记》属历史笔记,也是写景状物的散文。

三、《洛阳伽蓝记》主要是对佛寺的描写,还记载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及其事迹。还记载了不少志怪、佛教故事,而且保存了一些社会经济和文化

史料。

四、《洛旭伽蓝记》语言多整齐的句法,时有四六骈句,散句兼用,风格典丽清拔。代表着北朝文人风格特色,对后世散文、传记、小说的发展具有相当的影响。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志怪小说代表作

晋有代表性的是《博物志》、《搜神记》,南北朝较著名的是《异苑》、《幽明录》、《续齐谐记》、《拾遗记》。 志怪小说的名词解释

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小说,也可以包括汉代的同类作品。志怪小说是受当时盛行的神仙方术之说而形成的侈谈鬼神、称道灵异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形成的。志怪小说的内容很庞杂,大致可分为三类,炫耀地理博物的琐闻如东方朔《神异经》等;记述正史以外的历史传奇故事如托名班固的《汉武故事》等;讲说鬼神怪异的迷信故事如东晋干宝《搜神记》等。志怪小说对唐代传奇产生了直接影响。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品,是现存志人小说的最高成就。

思想内容:《世说新语》反映了士族阶层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标榜儒家名教,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崇尚老庄的自然,大多篇章是描述魏晋风度,名士风流,士族文人放荡的言行,名士奇特的举动和玄妙的清谈;反映魏晋时期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败和统治集团的残暴与荒淫。魏晋上层社会士大夫的政治斗争、

社会风尚、人际关系,以及文学艺术思想等都有所反映。此书主要记言记事,但也有风景描写的山水小品。 第十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隋代文学

隋代文学作者的两个组成部分

一是北齐、北周旧臣,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二是由梁、陈入隋的文人,如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庾自直。 南北朝代表 初唐四杰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初唐四杰在创作上的不同个性特点。

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律诗。(杨炯是“四杰”中以五律见长的诗人)。 文章四友

杜审言与李峤、苏味道、崔融并称“文章四友”。 陈子昂诗风

复归风雅,是陈子昂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 陈子昂诗歌的风骨兴寄及其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最能体现陈子昂诗歌创作的个性风采,这正是被称为唐诗风骨的东西,也是他倡导的风雅兴寄中能反映一个时代士人精神风貌的新内容 一、提倡风骨和兴寄,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他第一次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反对没有风骨、兴寄的作品。

二、提出了一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审美理想,要求将壮大昂

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的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而美丽的文学。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影响了有唐一代,他对风骨的追求,他提出的诗美理想,对于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这为后来唐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所证实,成为盛唐诗歌行将到来的序曲。 张若虚与《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及“吴中四士”:

张若虚是初、盛唐之交的诗人。有《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被称为“吴中四士”。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诗境: 这是一首长篇歌行,采用的是乐府旧题,但作者赋予了它全新内容。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而无迹可寻的诗境。

第十一章 盛唐的诗人群体 王孟诗派

山水田园诗人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因此也称王孟诗派。他们用开阔的胸怀,深细敏感的审美嗅觉,来描绘山水风景的优美壮丽,歌咏田园生活闲适静谧,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盛唐时期社会的安定,农民的安居乐业和时代精神的开朗乐观。 山水诗的风格 边塞诗人

唐代最具有代表性的边塞诗人有:

高适,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达夫,风格雄浑质朴、苍劲悲壮。如《燕歌行》

岑参,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风格与高适相同,均具有豪放悲壮的风格。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另外属于边塞诗人的同一时代的还有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之涣《凉州词》、《登鹳雀楼》等,他们的风格均大同小异。

王昌龄(699-757),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一说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他擅长七言绝句,后代称为\"诗家天子\七绝圣手\".他的七绝与李白的并称为\"双璧\".作品多写边塞,送别,气象雄浑,情意隽永,语言精炼生动,音律铿锵悠扬.他的闺怨,宫怨诗也有很多佳作.现存王昌龄诗180多首.其中, 五七言绝句几乎占了一半 第十二章 李白 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1、在取材设象上:李白心高气傲,尤其喜好雄伟瑰奇,笔下多南方景,追求形象出众,怪石、危崖、飞瀑、惊湍、轰雷、掣电,借山水挥斥幽愤,把强烈的主观色彩,变现为极具个性化的抒情意象。李白这一特点表现为侧重抒发豪迈气概和激情壮怀,很少对客观景物作细致、具体描绘。于大自然的伟力神功面前,李白感到的不是己身的渺小无为,而有一种极其无限的解放感、昂扬感和飘逸感。 2、在表现形式上:李白多用七言歌行古体、乐府杂言,不主故常,任由意志主宰,不能以律束,往往是情感喷发式的无所节制,故纵横错综,气逸调雄,荦荦不可相羁,实在是与其秉性姿质相一致。

歌行:李白擅长的诗体是歌行及绝句(159篇),律诗不占十分之一。歌行是七古中最少约束、最多变化、最富容量的诗体:热烈的情怀、壮观的场面、动人的故事、昂扬的精神、缠绵的思绪,都适合用歌行来表现。李白的创造力、表现力

都尽可能地在七古、歌行中展示。这一诗体最适合李白,这一诗体到了李白手里最具风神。《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梦游天姥吟留别》。(注:七古,包括歌行、乐府、齐言七古和杂言七古。有人把七古等同歌行。)李白以歌行体造成抑扬顿挫、淋漓酣畅、气势飞动,铺张扬厉的特点。

李白也好用乐府旧题,擅长乐府,他的乐府诗大量地沿用乐府古题,创新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借古题写今事,缘事而发;一方面则用古题写己怀。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这些诗往往借这个题目在古辞中的寓意和感情倾向,创造性地生发和联想,以纵横恣肆的文笔而形成磅礴豪放的气势,把乐府诗推想了无与伦比的高峰。但是,他的歌行成就比乐府还要高,他的生命精神和非凡气魄集中表现在这上面。但二者的界限不大容易划清。歌行的代表作有《梦游天姆吟留别》、《陪侍御叔华登楼歌》。(主要的辨别记号是带有“歌”、“行”、“吟”、“谣”)其歌行,完全打破了诗歌创作上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任随性情。他的这类诗歌具有雄奇瑰伟的阳刚美,创造了变化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魏万推崇白“鬼出神入”。

李白除歌行外,还有五古,如《古风》59首、《丁都护歌》。李白古体诗是前朝之极致,而杜甫的影响主要在中晚唐、宋,尤其律诗。

李白七言绝句飘逸飞动、一气直下的特点依然存在,但比古诗多了几分蕴藉。如《望庐山瀑布水》、《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绝句中也有秀美的意象的诗,如《独坐敬亭山》、《静夜思》、《玉阶怨》等。绝句因其篇幅短小,多以一景、一事、一时之感受如诗,故多明快地脱口而出,形成清 新自然、不事雕琢的特点。明快俊爽,风神清朗的风格。3、在艺术技法上:而李白的诗,想象力异常的奇特和

丰富,想象奇之又奇,拘束不住。奇句夺目——起句突兀,往往破空而来,造成气势,具有“惊人“的艺术效果。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大跨度的景象扫描,大幅度的时空转换,大反差的情感升降,大起落的结体布局,加之以大夸张的虚构和想象,大胆的夸张,以及个性化的清丽明快的语言。诗人以神来之笔,忽而论文,忽而人生,忽而送别,忽而赏景,语言错落,任情舒展,似无章法,实则淋漓痛快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怀。李白感情抒发的方式是“李白式”的:一泄如注,一气呵成,淋漓痛快,不受拘束,如天马行空一般。有人说李白,用胸口一喷即成好诗。而杜甫的好诗是吭吭哧哧作出来的。他对杜甫的讥讽:“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舞。借来别来太瘦生,总为作诗太辛苦。”

4、在美学效果上:李白山水诗的主导风格:清雄逸放,奇瑰豪宕的壮美。境界恢弘,气象万千。“出鬼入神,惝恍莫测”(《诗薮》)。她在自己的诗中这样概括说:“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江上吟》),很能说明诗人气质与其诗风必然的关系。语言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结构上“白诗天才纵逸,至于七言长古,往往风雨争飞,鱼龙百变;又如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诚可谓怪伟奇绝者矣!”(《唐宋诗醇》卷六)生成了飞动飘逸、雄奇壮美的艺术境界。施蛰存《唐诗百话〃将进酒》云:“李白的诗,是第一流的浪漫主义作品,他在盛唐时期诗坛上的情况,正和雨果在法国、拜伦在英国一样。游仙、饮酒、美人,是他的浪漫主义形式;嵚崎、历落、狂妄、傲岸,是他的浪漫主义精神。” 第十三章 杜甫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性: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沉郁顿挫都是指感情而言。“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浓度、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顿挫、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沉郁顿挫之间有紧密联系,是指感情特别充沛深厚而又无法一下倾吐出来,仿佛有东西梗塞其间,几经反复终于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 诗圣、诗史的名词解释

杜甫被人们称为“诗圣”,他的诗歌作品,被称作“诗史”。

诗圣指的是杜甫,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诗歌艺术上,他能够吸取和总结前人的成就,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并形成特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以诗歌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激动人心的变化,他以盛唐人的眼光,带着盛唐诗歌的伟大气魄,全面反映战乱以后的现实,既对现实矛盾、人民痛苦作了深刻的揭露,又洋溢着积极乐观的精神。同时也为中唐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在诗歌史上占据着划时代的地位。后世称之为“诗圣”。

“诗史”是指杜甫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善陈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创作方法。杜甫的诗具有“诗史”的性质,不仅提供史是事实,还提供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 第十四章 大历诗风 大力诗风的变化

历大诗风是盛唐诗歌向中唐诗歌演变转换时期的过渡诗歌风格。 大历诗歌的艺术特征

失去盛唐士人的昂扬精神风貌,少量作品存留盛唐余韵,但大量作品表现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

而气骨顿衰,渐露中唐面目。 韦应物的清雅闲淡的诗风

在田园诗风格转变上的创作实践:韦应物主要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于世,善于通过清淡幽美的山水意象,传达寂寞幽独和恬淡自适的意绪,形成高雅明净、澄淡精致的独特风格

①他的山水诗古淡矫俗,在淡化意象、寻求空灵韵味等方面,发展了王、孟诗派的表现艺术,将盛唐山水诗的空静之美进一步引向萧散淡冷,反映大历以致中晚唐一种相当普遍的审美倾向。

②他的田园诗有正视现实的新趋向,可以看作田园诗主旨致中唐开始大变前的一个信号。

③将谢朓郡斋诗的表现方式和陶渊明的田园诗风味相结合,为田园诗增添了一种新的境界。

刘长卿、大历十才子的冷落寂寞情调 刘长卿的人生心态

长期的悒郁寡欢,使其诗于冷落寂寞中又添一些惆怅衰飒的心绪,显得极为凄清悲凉。

刘长卿的诗歌风格,艺术特色 诗歌风格:凄清悲凉。 艺术特色:

①生不逢时的冷漠寂寞情调,在他的诗里反复出现,以至于诗歌意象的构成也带有某种类型化的倾向。

②喜吟秋风、夕阳,将人生失意融入黯淡萧瑟的诗歌意象中,尤显浓重深长。

③抒发怀才不遇之感,写迁谪之怨和离别之情,描绘山水景物。

④五言诗写得好,自许“五言长城”。多数诗写得省净流畅,整散协调而节奏流畅,风格清冷淡远。 理解: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诗歌意境与特征。文字省净优美而意境幽远,可弥漫着一层难以言说的冷漠寂寞的情思,透露出浓重的衰飒索寞之气。 大历十才子及最早出处

“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 大历十才子诗歌的基本主题和艺术手法

基本主题:歌颂升平、吟咏山水和称道隐逸。艺术手法:以谢朓为宗,讲究格律词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技巧趋于细腻雕琢,大都写得精致工整,但总表现出一种冷落萧瑟的衰飒气象,带有大历诗特有的情思韵味。 大历十才子的艺术特色。

一、都擅长五言律诗,风格大致相同,没有分明的强烈的个性表现,体裁、谋篇、遣词都偏重于工整精练,题材内容并无新意。

二、受特定心境和意绪支配,选择的诗歌词语往往带有凄清、寒冷、萧瑟乃至暗淡的色彩,整体上具有凄凉衰飒的风格。

三、喜用白描手法,多用描述性意象。其意象虽为生活中常见事物,但描写细致,刻画逼真。如钱起《湘灵鼓瑟》逼真地描绘出带有清幽韵味的小境界。 四、诗的境界流于浅近狭小。往往一、两句就勾勒出“诗中有画”的优美诗境,但往往构不成通篇浑融一气的意境。 第十五章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韩孟诗派的名词解释

韩孟诗派是中唐时期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是韩愈、孟郊,此外还包括贾岛、卢仝、刘叉等人。这个诗派创作的特点是通过抒写个人的不幸遭遇来揭示社会的弊病,追求深险怪僻,刻意推敲。 “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的理解

笔补造化:笔墨可以弥补自然界的不足。形容笔墨的作用大,笔力高超

不平则鸣:发出声音,指有所抒发或表示。指受到委曲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 也指对不公平的事表示不满

所谓“不平”,主要指人内心的不平衡,强调的是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它既是对创作活动产生原因的揭示,也是对一种特定创作心理亦即“不平”心态的肯定。“不平则鸣”说的另一要点在于特重诗歌的抒情功能。本来,作为诗文大家的韩愈是更重视文的,他说自己不过是“馀事作诗人”(《和席八十二韵》),并明确认为与他那些“约六经之旨”、“扶树教道”的文相比,其诗只是抒写“感激怨怼奇怪之辞”(《上宰相书》),以“抒忧娱悲”(《上兵部李侍郎书》)而已。然而也正由于韩愈没有把诗与文等量齐观,才使诗歌避免了成为道学工具、政治附庸的命运,才得以保持其“抒忧娱悲”、“感激怨怼”的美学品性。“感激怨怼”就是“不平”,“抒忧娱悲”就是将此“不平”不加限制、痛痛快快地抒发出去,所谓“郁于中而泄于外”(《送孟东野序》),指的便是这种情况。由此看来,韩愈提倡“不平则鸣”,就是提倡审美上的情绪渲泻,尤其是“感激怨怼”情绪的渲泻,可以说是抓住了文学的抒情物质。 韩孟诗派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笔补造化”。用李贺的话来说,就是“笔补造

化天无功”(《高轩过》)。“笔补造化”,既要有创造性的诗思,又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与孟郊一样,韩愈也十分重视心智、胆力和对物象的主观裁夺,韩愈还屡屡强调写作要“能自树立,不因循”(《答刘正夫书》),要大胆创新,“勇往无不敢”(《送无本师归范阳》)。 李贺的凄艳诡激的诗风 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

中唐的李贺是一个苦吟诗人,他的诗歌称为“长吉体”,主要艺术特色有:一。在构思与艺术想象上具独创性。如《梦天》诗的前半部分写瑰丽的月宫仙境景色,扑朔迷离,后半部分突然转而俯瞰人世的千年沧桑,构思甚为奇特,想象力惊人。二。诗歌的意象非同寻常,善于运用神话和怪诞、华美的语汇,别出心裁地创造出异想天开、从未有过的意象。强烈的主观色彩常表现为意象复合的“通感”,如《李凭箜篌引》。鲜明瑰丽的意象和丰富的主观色彩,是李贺诗歌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三。“冷艳怪丽”的风格特色。他的诗歌是冷、艳、奇、险自成一家,喜用“啼”、“泣”、“腥”、“冷”之类的字眼,组成一幅幅冷艳的图画,表现出一种悲哀的美。他的诗在修辞设色上惨淡经营,千锤百炼而成的诗句和奇诡用语,美化了他的苦闷和悲观消极的情绪,使诗歌带有浓重的伤感冷艳风格。四。他继承了韩孟的险怪风格和苦吟传统,又向唯美主义方面发展。他的诗是苦闷的象征,其直观幻象的描写,在艺术修辞技巧上达到了很高的境地。 第十六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元白诗派的名词解释

中唐贞元、元和时期与韩孟诗派同时崛起于诗坛的一个诗歌流派。主要作家有: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李绅等,元白成就最高,故名曰“元白诗派”。用

新乐府进行创作,浅近通俗是其主要特征,与“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相对,对晚唐和宋初诗风影响较大。 《新乐府》诗风

新乐府即“新题乐府”,相对于古乐府而言。指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不再以入乐与否作标准。新乐府诗始创于杜甫,为元结、顾况等继承,又得到白居易、元稹大力提倡。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喻诗 白居易的基本思想

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在前期更多地反映了“兼济天下”的积极用世思想,后期奉行中庸主义的处世哲学,对待儒释道三教持调和平衡、兼包并容的立场,具体说来,是以儒家思想为世用,以老子思想来谋身,以庄禅思想来娱乐,形成“知足长乐”的人生哲学。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与“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把文学当作救济社会、改善人生的利器,要求诗歌能“补察时政”和“泄导人情”。认为文学应当侧重于写实,著诚去伪,认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讽喻诗的特点:反映国事民生,可发挥政治上的美刺作用,符合儒家的比兴传统。闲适诗的特点:多写个人闲居独处时的生活感悟,诗风浅*淡。感伤诗的特点:为受外界事物所感、情理动于内而形诸咏叹者。 元和体的名词解释

元和体元、白在元和年间所写的“次韵相酬”,穷极声韵的长篇排律,以及杯酒光景间感叹自身遭遇的“小碎篇章”,加上他们两人的艳情诗在内,统称为“元和体”。

第十七章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韩柳散文、古文理论

①文以明道(核心);②充分重视“文”的作用;③为文贵在创新;④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情感力量。 古文运动的理论

1、“文以明道”——古文运动的理论核心,道即儒家的伦理道德。 2、独立创新——文体、文风、文学语言的革新。

文体——以散体代骈体。但并不一味摒弃,而是吸取精华,去其程式化、形式美的糟粕。文风——反对浮艳空洞的文风,提倡质朴自然的文风。文学——语言提倡“文从字顺”,也提倡“惟陈言之务去”、“词必己出”,贵创新。

3、蓄情养气——重视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情感力量。“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要不平则鸣、理直气壮。自内容而言,就是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博采多师,其三,其四。 韩柳的开拓

一、追求“非诗之诗”。韩愈才气纵横,勇于创新。为避免诗歌因平易流于油滑一途,在艺术上蓄意追求狠重、怪奇、险劲的境界。如其《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构思、想象、意象都很特别。

二、以丑为美,即将生活中的丑陋事物写入诗中,如《答柳柳州食虾蟆》。 ①在勇于创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美学规范;

②将浓郁的情感注入散文中,大大强化了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把古文提高到了真正的文学境地。 晚唐小品的名词解释

晚唐小品三个特点: ①篇幅短小精悍;②多刺时之作,有的放矢,批判性强;③感情炽烈,生气贯注 第十八章 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唐传奇在中唐发展的原因

1、唐代文、笔区分的意识已经淡化,因而文人在写作野史及传闻杂录一类东西时,也往往驰骋文采.

2、唐代城市繁荣、商业经济发达,因而产生了多种面向市井民众的俗文学形式,给文人创作带来刺激,并提供新鲜的素材.

3、中唐,文人士大夫对社会对人生都不再那么抱有期望,他们的心灵需要在现实以外的世界中求寄托。而小说正是提供了一种虚构的世界.

󰀀󰀀

4、由于传奇受到广泛的重视,唐代仕子经常以创作传奇来显示自己的文才.唐传奇发展的三大阶段 ①唐传奇的初兴期。

从初唐的武德年间至大历末,为唐传奇的初兴期,即由六朝志怪小说演变为唐人传奇小说的过渡期。这一时期单篇的传奇文已出现。张鷟的《游仙窟》是唐代传奇初兴期艺术成就较高的作品。带有骈体小说的鲜明特征。唐初传奇小说一开始就显示出风格的多样化。 ②唐传奇的繁荣期。

从元和年间开始到大和初是唐传奇的繁荣期,集中涌现了唐代最优秀的传奇小说,产生许多传奇大家,题材更加广泛,尤以爱情题材的作品最为突出。无论主题和思想的深刻、技巧的精湛和风格的多样化,都大大超过以往。元稹《莺莺传》是作家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的爱情小说。蒋防《霍小玉》是一部爱情悲剧,

也是中唐传奇的压卷之作。沈既济的《枕中记》也是唐传奇中的名篇。 ③唐传奇的衰落期。

从晚唐到五代,是唐传奇的衰落期。出现了较多的传奇集,里面的作品大多篇幅短小,内容单薄。传奇作家普遍显得才力不济。晚唐游侠小说崛起,如杜光庭的《虬髯客传》是晚唐游侠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代表作。 唐传奇的作家、作品

张鷟的《游仙窟》是唐传奇初兴期艺术成就最高的代表作品。

元稹《莺莺传》、蒋防《霍小玉传》和沈既济的《枕中记》是唐传奇繁盛期的优秀代表作。

杜光庭《虬髯客传》是唐传奇衰落期的最高成就代表作。 俗讲与变文

俗讲,可称为讲经文,取材全为佛经,思想内容不外宣传佛教教义。它是解释佛教经典的,将艰深而不为“俗人”所懂得的经文,加以通俗的演释后,变得使人人都能明白知晓。

“变文”是唐代民间创作的一种新文体,其体裁是有说有唱的,后来为佛教俗讲所借用。“变文”之“变”,指变更了佛经的本文而成为“俗讲”之意,但当“变文”成了一个专称后,便不限定是敷演佛经故事的了。 第十九章 晚唐诗歌 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

杜牧大量以七绝写史,其咏史诗有“二十八字史论”之誉。 杜牧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

一、晚唐诗人中,他第一个大量用七绝写咏史诗,用史论笔法,寓褒贬议论于含

蓄诗味中,创作了许多有“二十八字史论”之誉的咏史作品。如《泊秦淮》通过对历代曾有过的繁盛转瞬即逝的伤悼,以及揭露统治者的荒淫误国,深寓对现实的不满和讽刺,议论立意高绝。

二、忧国忧民的壮怀与伤悼之情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俊爽的风格。

三、还写过一些出色的伤别诗,纪行、写景诗也颇多佳作。善于选择清新明朗、能给人以快感的景物来抒写情怀,用色彩鲜明的语言,创造出情景交融的优美诗境,如《山行》以畅达的语言传达出自然景物的清新气息,明丽而有立体感的画面给人美妙的艺术感受。 第二十章 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 燕乐

中国隋唐至宋代宫廷宴饮时供娱乐欣赏的艺术性很强的歌舞音乐。又称宴乐。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为燕乐。”隋唐燕乐继承了乐府音乐的成就,是汉族俗乐与境内其他民族以及外来俗乐相融合而成的宫廷新音乐。它在隋、唐几位嗜好音乐的皇帝的推动下,得到了很大发展。 词的起源

古代传统说法是词源于诗,是诗歌的一种变体。

近代新说法是词起源于民间,是伴随着燕乐的流行而产生的。 《花间集》的名词解释

花间词派是晚唐五代奉温庭筠为鼻祖而进行词的创作的一个文人词派。得名于后蜀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

《花间集》是我国五代十国时期编纂的一部词集,也是我国最早的文人词总集,

由后蜀人赵崇祚编辑,收录了温庭筠、韦庄等18位花间词派诗人的经典作品。集中代表了词在格律方面的规范化,标志着文辞、风格、意境上词性特征的进一步确立,以其作为词的集合体与文本范例的性质,奠定了以后词体发展的基础。 李煜

李煜前期词与后期词不同的艺术风格

(1)早期作品以反映沉溺声色、纵情逸乐的宫中生活为主。如专咏美人口的《一斛珠》,描写精细、生动、且富有情趣。他的艳情词并未脱“花间”旧格,但写得较为真切率真,如相传写与小周后偷情的《菩萨蛮》,用直白浅露的叙说,把热恋女子约会的情态和放纵心理写得淋漓尽致。

(2)后期词的主要内容是追怀故国、痛念江山,抒写美好事物丧失后的切肤之痛。纯以白描的手法直抒内心的极度悲痛,词中时空跨度很大,旧事新境贯穿,既能引发联想,又加大了感情容量。抒发的感情以哀伤为主,却有种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能反映出人类悲悯的深刻普遍性,引起历代读者的共鸣。如《浪淘沙》、《虞美人》对江山、故国的怀恋,充满了悔恨、悲愤和哀愁等复杂的情感,感慨极深,词境也极为阔大。 情致缠绵的南唐词风 第二十一章 李商隐

朦胧多义与对心灵世界的开拓 李商隐凄艳浑融的风格 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他灵心善感,一往情深,开创了诗歌上新风格、新境界。他的诗成就最高的是近体诗,尤其是七律、七绝。李商隐是唐代七言律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

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

1.写景中融合比兴象征,寄寓困顿失意的身世之感。

2.爱用冷僻的典故,故诗中的意象特别美丽,而整体意旨往往隐晦。 3.语言绮丽而对仗工整,音律圆美婉转。

4.“近而不浮,远而不尽”之趣,富于象征暗示色彩,有朦胧之美。

二、他的诗歌是一种纯属主观的生命体验的表现。他的绝句反映了衰败时代的士人心态,写得深情绵邈,沉博绝丽,有的比较隐晦,但可以在精工富丽的辞章中体会到他的婉转情思,而且很伤感。如《夜雨寄北》感情细腻,意境婉约,在艺术上的明显特色便是细美幽约、朦胧含蓄,为感伤唯美文学的典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