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包括西方(欧美)文学和东方(亚非)文学。
*我们应该先学东方文学,还是西方文学呢?以为应该先学东方文学!东方文学,首先它的产生较为早;其次,西方文学好些都是受了东方文学的影响的。
*定义:东方文学是指古今亚洲和非洲文学的总体,所以也可换成为亚非文学。
Asi —— Asia,是地理上的概念;Orient是历史上的概念。东方学用英语表示应该是:Orientalism。
20世纪初俄国的图拉耶夫,首次提出“东方文学(Oriental Literature)”的概念。其标志为图拉耶夫《东方文学论文集》的出版。
第一卷 古代东方文学
第一章 总论
一、历史背景 原始氏族社会至努力社会的文学。
时间范围 约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4世纪左右。
思想基础 原始宗教神学。——“东方的历史表现为各种宗教的历史”。(马克思)
二、基本特征
1、古老性:古代亚非文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古代埃及文学(人类最古老的文学)
1
形成于3000年左右,比西方最古老的希腊文学早了2000多年。
最早的诗歌总集《亡灵书》(古埃及,最早的书面文学,最早的图文并茂的诗歌总集);最早的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古巴比伦)。
2、多源性:古代亚非文学在埃及、巴比伦、希伯来、印度和中国分别独立形成和发展,有五大源头,这和西方文学发源于古希腊明显不同。
*中国的历史,喜欢把神话和历史挂钩。
3、民间性:民间口头创作占较大比重,许多佳作源于民间口头创作,文人作品也从民间创作汲取营养。
4、宗教性:某些作品产生之初就与宗教观念密切相关,出现了大量的宗教与文学同体孪生式的著作。
神话是远古东方人对宇宙起源、万物生长以及主体自我认识的最初诠释,而东方原始时代的神话传说往往又与宗教密不可分,神话传说与其他文学形式成为相应的宗教教义的形象阐释者。宗教同样为这些文学创作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母题和原型。所以,古代东方文学就具有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2
第二章 古代埃及文学
第一节 概述
一、历史和文化简况
古代埃及人精神生活的最重要的三个方面:
丰饶的尼罗河孕育的以引水灌溉为主的农业文化,“金字塔”结构式的法老专制的政治形态,灵魂不朽死而复生的原始宗教信念。
二、古埃及文学的主要成就
1、神话:主要神祇故事简介:太阳神拉(Ra),冥神奥西里斯(Osiris)、冥后伊西斯(Isis),战神荷鲁斯(Helus),……
2、传记文学:主要内容是颂扬王公贵族和上层英雄人物,表现他们的道德情操和人生哲学。
《梅腾传》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传记文学。
3、教谕文学:这是奴隶主对其臣下、子弟的教诲和训诫之作。主要为宣扬伦理道德,传授治国安邦之术,教谕处世哲学。通常采取箴言、对话和独白形式。
代表:《一个人同他的“巴”的辩论》。巴,即灵魂。告诉人们,人只有入世,才能出世;苦难是生活的当然。
3
4、戏剧:古埃及是世界戏剧的发祥地。在古埃及王国的米那王朝(前3200—前2980)产生人类最早的戏剧。内容大都表现神话传说宗教故事。艺术上强调对话的作用(戏剧性的增强),多用朦胧神秘的象征手法(诗性)。
代表:古剧《荷鲁斯的胜利》。
5、诗歌:在古埃及文学中,诗歌是出现最早的文学体裁。(体裁,不同于样式,不要与神话混同。)
按内容可分为两大类:
(1) 世俗诗:由劳动歌谣和爱情歌谣;这是人类最早的歌谣。
艺术特征:反复重叠的节奏;明快朴实的语言;直抒胸怀的表达方式;比喻和拟人化的广泛采用。
代表作:《打谷人的歌谣》,《爱情对唱》。
(2) 宗教诗:是古埃及人多神崇拜的产物,内容都是颂神。代表作是图文并茂的《亡灵书》(Book of the Dead),这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诗集,辑录了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时的作品。
产生原因:放入坟墓供亡灵阅读的冥国旅行指南。
内容构成:颂神和咒魔。其中心思想是让死者复生顺利进入到下一个世界的幻想,是对生命问题的大胆探求和哲理思考(对生命本体的思考),体现了早期人类对生命永恒的渴
4
求。
其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是古埃及的一部小型百科全书,为后人了解古埃及各方面情况提供了形象而珍贵的资料;还是古埃及神话传说的宝库;是世界文学史上描写此类题材的先河,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关于天堂、地狱的想象)
第二节 故事
故事是埃及古代文学的主要成就,也是世界短篇小说的滥觞(浮起酒杯。喻事情的开始)。
发展演变过程:
1、 古王国故事:着重宣传王权神授思想和同志者的神圣威严。艺术上带有很浪漫的色彩。代表作《魔术师的故事》为现存最早的古埃及故事。
2、 中王国故事:主要反映国势强盛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开拓精神。故事文学进入繁荣时期。叙事技巧日益娴熟。
作品:《乡民与雇工》(古埃及散文修辞的典范),《遭难的水手》(是世界上最早的航海冒险故事)。
3、 新王国故事:大都反映埃及奴隶社会走向衰微的历史。成就最高,数量最多,内容深广、情节曲折离奇、幻想浪漫因素增加。
主要作品:《占领尤巴城》,《厄运被注定的王子》和《昂普、瓦塔两兄弟》等。
5
《昂普、瓦塔两兄弟》是古埃及故事文学的代表作——主题鲜明,形象生动,情节离奇曲折,发展跌宕多姿,充满丰富而怪诞的想象。
第三节 古埃及文学的地位和影响
古埃及文学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第一代文学。
神话:“三位一体”。
诗歌:《亡灵书》。
故事方面:原型和母题。
6
第三章 古代巴比伦文学
第一节 概说
一、历史和文化简况
1、两河流域是世界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19世纪考古和语言学的发展,发现了古代巴比伦的文明。
2、苏美尔人是两河流域早期文学的创造者。阿卡德人全面继承,古巴比伦是集大成者。
亚述人在保存于记录上,功不可没。
二、古巴比伦的主要文学成就
1、神话是巴比伦文学中最早的作品。
原始宗教的多神信仰和对于自然力的崇拜,是这些神话的共同倾向。
《埃努玛·埃利什》是世界上最完整的创世纪神话。
*洪水神话——并没有单独的文本,在史诗《吉尔伽美什》里有提及。解释季节变化的,有单独的文本《伊什妲尔赴冥府》。
*原型母题——开国君主萨尔负的传说,成为弃儿成雄的母题。
7
2、史诗在巴比伦文学中占主要地位。代表作是《吉尔伽美什》,史诗残篇《阿达帕》和《埃达娜》。其共同主题是探索生死问题、追求生命永恒。
3、箴言诗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其主要内容是表现宗教和人生哲学。代表作有《咏受难和诚实人的诗》。其“好人受难”主题影响了希伯来的诗剧《约伯记》。
三、古巴比伦文学的地位和影响
1、属于世界文学史上的第一代文学,虽略晚于古代埃及文学,但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却大于古代埃及文学。
2、古巴比伦神话在世界体系中占有首屈一指的地位,它所提供的创造世界、人类起源、弃儿成雄才等神话类型,成为世界性的神话母题。
3、古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是世界上最早的史诗。它所描写的生死友谊、屠妖除魔、游历冒险、深海探索、地域之行等,也成为后来文学的原型。
第二节 《吉尔伽美什》(Epic of Gilgamesh)
Epic(史诗, 伟大事迹),原是西方文论的一个概念,但先在已经被普遍接受。
*有人提出,我们汉民族没有史诗。有人以为汉民族不具有重大变迁的生命体验。(?)
一、形成和发现
1、该史诗是民族制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产物。
8
雏形现于前3000年。写定本成于前1500年,早了荷马史诗1200年。
2、19世纪的重大考古成就和史诗的重新发现
二、情节构成和思想内涵
1、史诗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1~2块泥板) 叙述主人公吉尔伽美什与野人恩启都苦斗结交的故事。
第二部分(3~6块泥板) 写两位勇士为民除害的英雄业绩。
第三部分(7~11块泥板) 描写恩气度之死和主人公探求生命奥秘的艰苦跋涉——体现主旨的核心。
第四部分(12块泥板) 记述吉尔伽美什与恩启都的亡灵的会见,描绘阴间的阴森恐怖的气氛。
期结束不同于其他,是表现出一种对死亡的恐惧。
2、思想内容由两个层面构成:历史层次展现过渡时期巴比伦的社会面貌,赞美为民立功的英雄人物和英雄行为,歌颂勇于违抗神意的斗争精神;哲理层次探索生命的奥秘,说明人的自然生命有限,死亡不可避免,可望永生只是徒劳的幻想,但是精神可以永垂不朽。在同自然暴力和社会暴力的斗争中,突出了史诗的英雄主题。
三、人物形象分析
9
1、吉尔伽美什的形象变化而统一:最初是乌鲁克城邦的残暴统治者。与恩启都苦斗结交后,转变成为为民除害的英雄。恩启都死后,他又成为生死问题的勇敢探索者(关键是意识上的一种勇敢)。
2、吉尔伽美什形象的意义:
他对死亡的恐惧昭示了人类精神深层的生命悲剧意识*;他对生死奥秘的探索显示了人类在生命意识上的精神自觉;客观上证明了人的生命有限、死亡不可避免、人之生死是自然规律;他的英勇无畏、为民献身精神体现了人的肉体生命虽然有限,但人的精神生命却可以永垂不朽的价值观念。
*生命的悲剧意识 以生命有限的感叹为发端,而产生的人类所有的忧患。有人以为其内核为:明知生命有限而不肯承认。
四、史诗的艺术表现(特征)
1、独特的立法式结构:史诗的情节结构是按太阳运行的自然周期(12块石板,喻12个月)来安排的,体现了早期人类独特的原始思维方式(互渗。以为人和物、物和物都是相通的)。
2、高度的艺术概括能力:与其它古代史诗不同,只有3000行,只集中描写了两个主人公,却概括了丰富的内容(抽象思维能力强)。
3、富有民间文学的种种特色:故事极富浪漫色彩,情节跌宕生姿,广泛运用夸张、排比、比拟等民间文学表现手法。
10
*思考:民间文学大都富有浪漫色彩,为什么?
11
第四章 古代希伯来文学
(希伯来Hebrew,即从河那边过来的人。)
第一节 概说
一、历史和文化简况
1、饱经忧患的历史(起源也门,长留两河,逃荒埃及,定居迦南)。一神(耶和华)信仰的犹太教的诞生(巴比伦之囚,返回迦南,立教建国,一分为二,遭罗屠城,流浪四方)。
2、民族文化遗产的整理:从《约书》到《旧约》再到《圣经》。这些文化遗产显现了古希伯来文学的成就,也是我们了解古希伯来历史的宝贵文献。
3、《旧约》内容构成:“经律书”——包括《创世纪》、《出埃及记》、《利末记》、《民数记》、《申命记》五卷,是古代神话传说和教规法典的汇编。“历史书”包括《士师记》、《撒母耳记》、《列王记》等十卷,是其民族的兴衰史,特点是历史和文学的结合(犹如我们的《史记》)。“先知书”包括《以赛亚书》、《耶利米书》等十四卷,是思想家和改革家们揭露社会腐败的演说,特点是富于激情的政论、散韵结合的文体、寓言意象式的表现手法。“散文集”有抒情诗集《诗篇》、《哀歌》、《雅歌》;哲理诗集《箴言》、《传道书》;短篇小说《路得记》、《以斯帖记》、《但以理书》;诗剧《约伯记》等十三卷,都是文学作品。
*犹太教之听命于耶和华,且不会直呼神名,称为“吾主”。他们的神没有塑像,他们反对“偶像崇拜。
12
*基督教把《旧约》作为其经典的一部分,以显示其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因为《旧约》里多是优美的文学作品。)
二、古希伯来文学史纲
1、氏族社会的文学
主要有三类:
一是神话,如“创世造人”、“诺亚方舟”等;
二是传说,亚伯拉罕的传说(“燔祭献子”体现了他的威严虔诚,影响了《古兰经》中易卜拉欣的“燔祭献子”,形成古尔邦宰牲节,并成为梅里美小说《马第奥·法尔歌风》和果戈理小说《塔拉斯·布尔巴》的原型母题),雅各的传说(红豆汤换继承权、骗父为其祝福、娶两妹为妻、设计得舅舅羊群、逃跑途中与天使摔跤,体现了雅各的诡诈奸猾);
三是故事,著名的有“约瑟的故事”、“摩西的故事”、“参孙的故事”等。
2、王国时期的文学
*王国,指建立了以色列。
主要有两类作品:
一是史传。《撒母耳记》(Books of Samuel)中有关扫罗和大卫王的故事(弹弓杀敌、扫罗食言、洞中遭遇、移花接木、阴谋害命),《列王记》(The Book of Kings)中有关所
13
罗门王的事迹(“二妇争子”,也叫“智慧断案”),组成了著名的三王史传。
二是先知文学。代表作有《以赛亚书》、《耶利米书》等。
3、沦亡时期的文学
是个代表作是抒情诗集《雅歌》;诗剧《约伯记》(The Book of Job)揭示了人性恶是造成人生苦难和悲剧的根源,流露出悲观主义和宿命主义的思想。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是《路得记》(The Book of Ruth):是希伯来小说诞生的标志;异族姑娘路得两嫁希伯来人是主要情节;塑造了贤惠、勤劳、善良、勇敢的东方美女子路得的感人形象;主题是歌颂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的美德,透露出天下皆为上帝民的大同思想;牧歌式的描叙,被歌德称为最优美的田园小说。
(仅仅3000字,文字朴素,情节简单,却蕴含着深远的理想。)
三、古希伯来文学的总体特征
1、 宗教性:希伯来人是笃信宗教的民族,希伯来文学是伴随宗教思潮产生和发展的。犹太教的一神观、契约观、神选观和救赎观,是贯穿希伯来文学的基本观念。表现上帝与希伯来人的相互关系是其文学的基本主题。体现一神教信仰的上帝形象,是希伯来文学中无所不在的主人公。它具有单一性、模糊性、排他性、历史性和抽象性的特征,集中体现着希伯来人的民族精神、价值观念和社会理想。
2、 民族性:(内容上)通篇充满浓厚的爱国思想和强烈的民族感情;(形式上)创造了“贯顶替”、“气纳体”、“先知文学”、“启示文学”等多种独特的民族文学。
14
*“贯顶替”、“气纳体”,见课本56页。所谓“气纳”,即Kinah,是悲伤、哀悼的意思。
*启示文学,大量地描写异象,这些异象多暗示着他物,如历史或者未来。给人以信心与启示。如《但以理记》。后来,“启示录”成为一句成语。
*人需要什么,便创造了什么。如,人无法永生,便创造了永生的神。耶和华,就是永恒者的意思。希伯来是一个喜欢追求终极的民族。
3、 悲剧性:多灾多难的民族,流浪漂泊的历史,遥远的“天路历程”,使得其文学以悲哀为主调。
*我们常常是用有限去感知无限,西方却是用无限去追求无限。
4、 民间性:大部分作品是在人民口头创作的基础上加工整理而成,具有浓郁的民间文学色彩(清心朴素的语言、民间文学常用的比拟手法等)。
5、 浪漫性:希伯来文学往往把人物神奇化,加之无影无形而无所不在的上帝贯存其中,使得希伯来文学在整体上具有一种神话特质,显示出浪漫、神秘、崇高和威严的风格。
四、古希伯来文学的地位和影响
以《圣经·旧约》为代表的希伯来文学和中国文学、印度文学和希腊文学并列为世界四大文学宝库。
1、 古希伯来文学与古希腊文学一起,共同构成了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被称之为“二
15
希”:希腊传统(希腊罗马的古代传统)和希伯来传统(希伯来基督教的中古传统)。
希伯来文学是孕育西方近代文化的母体。具体表现在:它的传播和翻译,推动了西方许多国家文字的形成和语言的规范化;它的思想观念还渗透到西方社会各个领域,甚至成为人们共同遵守的法规和道德准则。如政治思想——“原罪”(人性恶)观念影响了西方法制社会的形成,法律(即契约)高于伦理;如文化精神——“罪与罚”观念造成了西方文化精神中渎神意识和忏悔意识的脚趾并存等。
2、 它成为东西方文学艺术的宝库,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作家、诗人和艺术家。中世纪的教会文学和宗教艺术大都取材于《旧约》;近现代的许多作家和诗人(如歌德、托尔斯泰、弥尔顿、拜伦、艾略特、卡夫卡等)借助于《旧约》的故事和技巧,创造出许多优秀作品。(对于卡夫卡,有人说他的作品通篇都是对《约伯记》作注,所谓“好人受难”母题!)
3、 西方文艺典故的四大源头——古希腊罗马神话,伊索寓言,莎氏剧作和圣经故事。可见,圣经文学提供了世界性的成语典故,极大丰富了各国语言的内涵和表现力。如乐园、禁果、十戒、先知、福音、洗礼、忏悔、复活等词的出现。
4、 通过穆罕默德和《古兰经》,影响了伊斯兰文化艺术。伊斯兰基本教义有犹太教的影响;《古兰经》中的文学故事大都来自《圣经》。
第二节 《雅歌》
(The Song of Songs,The Song of Solomen)
一、关于《雅歌》的争论
16
《雅歌》定型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全书由8章组成,是一部充满争议的作品。
1、 关于作者的争议。一说是所罗门王所作;一说是民间佚名诗人所作。——后者被证实正确,因为它的语言为晚期希伯来语,是晚于所罗门时代的。
2、 关于作品的体裁的争议。其中有“牧歌说(pastoral)”(牧歌所应具备的条件:以田园为背景,内容为牧童、牧女的爱情),“戏剧说”(轻快的小歌剧的脚本),“情歌说(love songs)”等。——“情歌说”被证实正确,且是以“对唱”为形式的。
二、关于《雅歌》的评价
1、《雅歌》又称“歌中之歌”,“完美之歌”,是由若干首短诗组成的(民间的)情歌集。主要内容是描写牧羊女和其情郎的爱情故事。基本主题是歌颂纯真、专一和自主的爱情,独到之处在于既赞颂了爱情诸多美好的精神品格,又表现了对爱情美妙丰富的感性体验。
2、《雅歌》的表现艺术:对爱欲心理的准确把握和生动的刻画;对人体美的大胆展示(这在东方文学的表现中,常常是比较薄弱的);丰富多彩的情景意象(多姿多彩的自然意象。客体进入诗歌,已不全然是客体,而是主客体的交融);民间文学的表现手法和修辞特点(a、通篇采用男女对唱应答的表达方式;b、采用对比、比拟、重叠等民间修辞手法;c、文字通俗优美)。
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