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文化传播视阈中的“寻根文学”

论文化传播视阈中的“寻根文学”

来源:吉趣旅游网
象的余地。 有欣赏同一艺术作品的人之间的区别。”“感受”可以说是学 4借助现代技术,以先进的手段设情境 生阅读作品的第一步,也是学生的一种自主性学习,所以在 当今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为现代教学插上了腾飞的 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说出这种“感受”。而在实际 翅膀,正确合理地运用现代手段,对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 教学中,特别是语意含蓄丰富的古诗文的教学中,并不是每 学效果是非常有益的。下面我就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预设情 一个学生都能很好地口头表达出对作品的“感受”。所以我 境,让学生预先感知作品的情感内容,快速融人作品谈一点 往往采取先不讲,学生先阅读,然后写出自己的感受,最后 浅陋的看法。 读出与大家交流,共同体悟作品内涵的方式,收到了较为理 现行高中人教版教材中选了很多经典名著名篇如《三 想的效果。如有一位同学在阅读完《长亭送别》后写道:千里 国演义》、《红楼梦》中的著名篇章,我们可先组织学生观看 黄云风吹雁/离人红泪林染醉/恨只恨相见时难别亦难/恨 其中的精彩片断,激起学生去阅读原文的激情。 只恨相爱容易相聚难/西风恶,欢情薄/柳丝虽长,却无法 多媒体的运用可以说是教学改革的突破,它既可增大 阻挡马儿的前路/疏林也阔,仍无法留住时光的脚步/落日 课堂容量,也可使教学由抽象变得直观。正因如此,我们可 的余晖让人心生惆怅/夕阳啊,你是这般可恶,逃匿得如此 以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集文、声、画一体创设情境,让学生 匆忙/只不顾我金钏松动玉肌减/功名馔玉不足贵/但愿有 置身作品之中。如《念奴娇。赤壁  ̄-dr))-3c,就可将《三国演 情人长厮守/只为那蜗虚名,蝇头微利/拆俺鸳鸯离散/伯 义》的片头曲、大江奔涌东去的壮观场景、赤壁之战的壮阔场 劳东去燕西飞,此去千里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间 面和雄浑激昂的朗读融为一体,使学生不须细细去读就已体 关,无处话凄凉/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会到词的豪迈雄浑之风,从而达到“尽得风流”的效果。 这位同学依照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笔,将所学的古典 5倡导读写结合,凭飘逸的才情悟文意 诗词和课文意境合而为一,令人拍案叫绝,其他同学听了这 列夫・托尔斯泰在其《艺术论》中指出:“感受者和艺术 样的解读文字,课文还须细讲吗? 家那样融洽地结合在一起,以致感受者觉得那个艺术品不 综上所述,教师做好课前准备,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 是其他什么人所创造的,而是他自己创造的,而且觉得这个 生情绪,在深入品析作品前,创设情境,就能做到“未成曲调 作品所表达的一切正是他很早就已经想表达的。真正的艺 先有情”,有了这种“情”做基础,“曲调”之妙自然尽入胸中。 术作品所能做到这一点:在感受者的意识中消除了他和所 责任编辑孙静 和 扣和扣扣和 和扣和和扣和 和扣和 扣扣 和和和扣扣 和 和和 和和扣 (上接第59页) 有个清晰的感觉叩动我的心房,这用汉字堆砌起来的文字, 化冲突,因此我们必须要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为传播内 到底有多少真正属于鄂温克民族……”⑤因此,“寻根文学” 容,真正使全球华人产生文化认同,塑造国家良好形象,提 以非规范化的传统文化或民间文化作为创作母题,并对此 升国家软实力。而“寻根文学”虽然初衷良好,但在文化之 寄予太多的厚望,是美好的理想主义。这缘于他们太急于寻 “根”的判断上有失偏颇,这不仅导致其自身的匆匆结束,也 求文学突破而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思考。阿城的《棋 导致国外对中国文化的误解和对中国形象的负面评价。现 王》在“寻根文学”中应是优秀之作,但也缺乏历史的厚度和 在,中国在全球建立孔子学院成功地传播中国文化,特别以 现实的含量,在文化传播视阈中,它也难以承担起传播中国 “孔子”命名,正是基于文化的正确选择。 传统文化的大任。 因此,在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学创作与文 “寻根文学”也有其自身价值,韩少功创作了“词典体小 化传播,其着力点应是对深植于民族土壤中的传统文化精 说”——《马桥词典》,而贾平凹的散文体小说、阿城的文化体 华的挖掘,并形成正确判断,把最具生命力和最具典型性的 小说等,都是通过寻根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形成了我国小 文化传播给世界,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完整且正面的中 说新的文体形式。同时,它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一个 国。同时,我们传播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为人类的文明 “引路人”。此后,文学创作呈现多元化,不再仅仅是政治或 进步做出了贡献。 宏大,还有文化及人的内在。然而“寻根文学”也背负了一些 罪名,有人认为:“90年代‘日常生活’被神话化,而寻根文学 注释 则成为了沦入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线索和标志。”@平心而 ①韩少功.文学的根Ⅲ.作家,1985(4). ②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J】.作家,1985(9). 论,2O世纪90年代的“新写实”等日常化、世俗化写作的发 ③吴俊.关于“寻根文学”的再思考【JJ.文艺研究, ̄oo5(6). 生可能有更深层的社会原因。 ④刘忠.寻根文学、文化保守主义与山野精神【J1.海南师范大学学 因此,从文学创作层面来说,“寻根文学”有其不足之处 报.2007(3). 和消极一面,但也有其积极意义。从文化传播角度来说,我 ⑤乌热尔图.我属于森林【JJ.文学自由谈,1986(5). 们对“寻根文学”感到有点遗憾,虽然它走进了世界文坛,也 ⑥旷新年.“寻根文学”的指向闭.文艺研究,2005(6). 传播了中国文化,但由于没有对文学的“根”形成正确判断, 最后导致国外对中国文化的误解。 参考文献 【1】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6). 从文化传播伦理来说,我们该保护弱势文化、边缘文 [2]丁帆.文化批判的审美价值坐标——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流派 化,使文化向多元化迈进,这也有利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与文本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 【3】陈晓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f4). 在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更应维护好、发展好各种文 [4]郭建斌.文化适应与传播.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10). 化,特别是边缘文化与弱势文化。但是文化传播必然伴有文 责任编辑孙静 钮毛cc 7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