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茅盾论鲁迅的思想发展: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

茅盾论鲁迅的思想发展: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

来源:吉趣旅游网
第31卷第l期 2010年1月 云梦学刊 Journal of Yunmeng Vo1.31.No.1 Jan.2010 茅盾论鲁迅的思想发展:从革命民主主义 到共产 幸 l ^ 程凯华 (邵阳学院中文系,湖南邵阳422000) 摘 要:1956年,在鲁迅逝世二十周年纪念大会上,茅盾作了题为《鲁迅一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重要报告.论 述了鲁迅思想发展的道路。茅盾认为,“从鲁迅思想发展的道路看来,1927年前后是一个转折点……我们不妨以此为分界而 称为前期后期……”这就是说,以1927年为分界,鲁迅思想可以分为前后两期:1927年以前,鲁迅是一位革命民主主义者. 1927年以后,鲁迅是一位共产主义者。“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就是鲁迅思想发展的道路。茅盾关于鲁迅思想发展道 路的新论,超越了瞿秋白关于这个问题的见解,显得更为科学。 关键词:鲁迅思想发展的道路;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转变的时间:转变的标志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006.6365(2010)01.0100.06 一、引论 提出的这个新论断呢?这里笔者认为首先需要弄清的问题 列宁研究马克思的思想发展所作的结论是:“从唯心主 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Ⅲ既着眼 于哲学思想,也着眼于政治立场.全面地阐明了作为世界观 的两个主要方面。我们研究鲁迅的思想发展.也应在这两方 面都有所阐明。 关于鲁迅的思想发展,1933年.瞿秋自在他的著名论文 是:鲁迅一生跨越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 个历史阶段。他的整个活动是在民主革命阶段内,主要是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同时.终其一生。鲁迅没有参加共产 党。那么,是不是像有些人所说他仅仅是一位革命民主主义 者呢?关于这个问题,在茅盾以前,毛泽东作了明确的回答。 他曾经多次说过:鲁迅是马克思主义者、共产主义者、党外 的布尔什维克。早在1937年,毛泽东《在鲁迅逝世周年纪念 《(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中,提出鲁迅的思想发展道路有一 个“从进化论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 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友人。以至于战士”的根本转变。从那 以后.大多数鲁迅研究者都承认这一转变,并不断在探讨、 研究这一转变。人们希望通过鲁迅思想发展道路及其根本 转变的研究,来总结中国知识分子追寻革命道路及思想演 变的规律与经验,并从中探究中国文化革命的某些特点与 大会上的演说》中就说过:“他并不是共产党组织中的一人, 然而他的思想、行动、著作,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他是党外的 布尔什维克。”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又说: “为什么文化‘围剿’一败涂地了呢?这还不可以深长思之吗? 而共产主义者的鲁迅,却正在这一‘围剿’中成了中国文化革 命的伟人。”直到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毛泽东在《同新闻出 版界代表的谈话》中再一次明确地说:“鲁迅是真正的马克思 主义者,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在这些论述中,毛泽东明确 认为鲁迅后期是马克思主义者.共产主义者。应该说这对茅 盾提出的关于鲁迅思想发展的新论无疑有着重要的影响。 那么,鲁迅是怎样走上革命民主主义的道路,成为一位 轨迹,因而使这个问题成为鲁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 认为.瞿秋白对鲁迅思想发展道路的分析和概括,阐明了小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向无产阶级转化的根本途径和客观规 律,是“基本正确”的,但从我们今天的眼光看来,也还存在 着“某些缺陷”。I 1956年,在鲁迅逝世二十周年纪念大会上,茅盾作了题 革命民主主义者?又是怎样从一位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 一为《鲁迅一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重要报告,提出 了鲁迅思想发展的新论断,超越了瞿秋白关于这个问题的 见解。茅盾认为,“从鲁迅思想发展的道路看来,一九二七年 前后是一个转折点……我们不妨以此为分界而称为前期后 期……”p】这就是说,以1927年为分界,鲁迅思想可以分为 前后两期:1927年以前,鲁迅是一位革命民主主义者,1927 位共产主义者的呢?茅盾指出:“书香人家的子弟,幼诵孑L 孟之言.长习声光化电之学。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 的“鲁迅走过的道路是漫长而崎岖的道路,不但充满了荆 棘。而且有当道的豺狼,有窥伺在暗处的鬼蜮,也有戴骷髅 而舞的狐狸。” 又说鲁迅“从革命民主主义走向马克思主义 的道路并不是一夜之间可以完成的.而且也必须经过艰辛 年以后,鲁迅是一位共产主义者。“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 主义”.就是鲁迅思想发展的道路。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茅盾 收稿日期:2009—11-18 的战斗的考验。一九一九年以后十年间鲁迅的革命活动和 文学活动即是明显的证明。”[51鲁迅究竟经历过那些艰难和 作者简介:程凯华(1938一),男,湖南双峰人,邵阳学院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第1期 程凯华:茅盾论鲁迅的思想发展: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 1O1 曲折?经历过哪些艰辛的战斗的考验呢?1919年后十年间鲁 迅的革命活动和文学活动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呢!对此,茅 盾在两个报告中根据鲁迅的思想和行为的实际及其在著作 中的表现,作了比较简明的论述。但是,正如他自己所说:“由 于时间的限制.这个报告不可能谈到鲁迅的从革命民主主 义走向马克思主义.从进化论走向阶级论的思想发展过 程。” 有鉴于此。我们不妨在茅盾提示和论述的基础上进一 步做些阐释。 二、鲁迅是怎样走上革命民主主义的道路.成为一位革 命民主主义者的 大家知道,鲁迅出生的时代正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的黑暗时期。英帝国主义用鸦片和大炮轰开闭关 自守的中阁大门的鸦片战争,离鲁迅出生的1881年只有四 十年:打响了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第一炮的太平天国运动. 离鲁迅出生才j三十年。鲁迅出生不久.又连续发生了中日甲 午战争、戊戍变法、义和团反帝运动。正是由于帝国主义的 入侵,清朝统治的腐败,劳苦大众的痛苦,中华民族的危机. 促使中国许多有志之士努力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所有这 些都在鲁迅幼小的心灵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指出:“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的结合,把中 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 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f7)鲁迅出生的封建家庭的衰落.就 是这个过程中的一种辐射,这不但使鲁迅这个“衰落了的读 书人家子弟”陷入了生活的困境,而更重要的是使他有更多 的机会接触到“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1Sl从而 能够“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这在少年鲁迅的思想上产生了 很大的震动。从鲁迅的自述中,我们得知他这时所看见的 “世人的真面目”主要是:一方面由于避祸乡间。使他“能够 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逐渐知道他们是毕生受着压迫。很 多痛苦”,Oo1并结交了一些农村的穷孩子.同他们建立了亲密 的情谊;另一方面是亲自体察到那些原来同周家交往密切 的亲友,在他家衰落以后就疏远的疏远.断交的断交.甚至 骂他为要饭的“乞食者”,使他能够从这些“冷眼”透视了本阶 级中人们的丑恶灵魂,对他们“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 II1] 鲁迅的这段经历对他走上封建阶级叛逆的道路,是一个重 要的基础。正是在这一思想基础上.鲁迅没有走上故乡一般 “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通常所走的道路.去学做“幕僚” 或商人,而是“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fl2j 1898年,在鲁迅十八岁的那年他便离开故乡,到南京求学去 了。鲁迅是怀着救国救民真理的心情去南京的。到了南京. 先进江南水师学堂,后进矿路学堂,直到1902年毕业。在南 京的四年,是鲁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潮,日益走上民主主 义革命道路的重要时期。这几年,我国发生了几件影响重大 的事件。一件是鲁迅刚到南京时正在开展的变法维新运动。 另一件是1900年震动了帝国主义和封建王朝统治根基的 义和团反帝运动。接着~件,便是八国联军的攻陷北京 清 朝封建统治者又一次表演了卖国投降,媚外求荣的丑剧。事 实证明,已经处于日暮途穷的中国封建势力,尽管其统治地 位已岌岌可危.但是它仍然不容许中国人民有一丝一毫的 民主自由。国破民穷的现实.民族危亡的威胁,对萌芽于鲁 迅少年时期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无异于火上加 油。忧国忧民之志日益发展.对清朝封建反动统治的仇恨I:1 益增长。1902年,鲁迅去日本留学。不久,为了表示和中国封 建统治的彻底决裂和对抗到底的决心.鲁迅毅然剪掉了象 征清朝统治的头上的辫子,并且特意照相留念,这就是那烩 炙人口的《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 园.寄意寒星筌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我以我血荐轩辕” 的誓言.表达了他对风雨飘摇中的祖国的眷念,决心以自己 的鲜血和生命献给祖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深厚的 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从~个重要方面标志着鲁迅的革命 民主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成熟。在鲁迅思想发展的民主革命 阶段中,1906年叉跨出了重要的一步。这年3月,他决定“弃 医从文”,提倡_文艺运动。虽然不论是“科学救国”,还是“文 艺救国”,都不过是一种“美梦”,但是这一决定却为鲁迅终 于成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在政治上和思想创造了条件。 鲁迅这一一时期在中国留日学生办的《河南》杂志上发表的 《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 等四篇论文,从哲学思想、社会思想和文艺思想等方面集中 地表明他已经成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 鲁迅从1902年去日本到1909年回国.前后共七年的 时间。这七年,是我国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时期。以康 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在戊戍变法失败以后.迅速堕 落为保皇派。以孙中山、章太炎为首的革命派,在和保皇派 的斗争中日益兴起。在这场关系到中国革命发展前途的政 治斗争中,鲁迅始终站在革命派一边,并为传播民主主义革 命思想,写了不少文章,作了不少_丁作。1903年.章太炎在 《苏报》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痛斥改良派君主立宪的 谬说,并为邹容的《革命军》作序,张扬反对清廷的革命思 想,以致因《苏报》案而被捕。鲁迅当时即非常景慕章太炎的 革命品行和学问文章.后来仍非常钦佩地说到:“我的知道 中国有太炎先生,并非因为他的经学和小学.是为了他驳斥 康有为和作邹容的《革命军》序,竟被监禁于上海的西牢。”[131 1906年,章太炎为了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在日本创办并主持 了《民报》。鲁迅说:“我爱看这《民报》,但并非为了先生的文 章古奥,索解为难……是为了他和主张保皇的粱启超斗争 ……真是所向披靡,令人神旺……前去听讲也在这个时候. 但又并非因为他是学者,却为了他是有学问的革命家。”m】伟 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当年也多次到日本开展革命活动 他“以鲜明的中国革命民主派立场,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 的斗争。他在这一场斗争中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 鲁 迅曾和留学生们一起开会欢迎孙中山,听过他的讲演。鲁迅 对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业绩一直是很敬佩的,后来也作过 很高的评价,说:“中山先生……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 了还是革命……他是一个全体,永远的革命者。无论所做的 那一件,全都是革命。无论后人如何吹求他.冷落他.他终于 全都是革命。”[161上述种种情况表明鲁迅早期对章太炎、孙中 102 云梦学刊 2010矩 山,不仅仰慕其为人,而且热烈赞同并接受了他们的革命民 主主义思想。 1909年的夏天,中国正处于辛亥革命的前夕.祖国的大 地到处点燃起反清革命的烈火,鲁迅以民主主义革命战士 的姿态,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投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 义革命斗争。鲁迅怀着从未有过的希望迎接了辛亥革命,也 以满腔革命激情参加了绍兴的光复。但辛亥革命并没有彻 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很快就失败了。辛亥革命的失 败,使鲁迅非常失望。他亲眼看到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这场 革命,除了赶走一个皇帝,剪掉一条辫子,“内骨子是依旧 的”M这以后.正如他自己说的:“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 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 唐得很了。【I8】鲁迅对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产生的“怀 疑”、“失望”、“颓唐”这样一种感情,说明他原来的革命理想 和要求比辛亥革命要高得多,也就是说他所追求的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较辛亥革命要彻底得多。但我们知道,在中国只 有无产阶级才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而当无产阶级还没 有当作一个觉悟了的独立的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时候,鲁 迅的“怀疑”、“失望”、“颓唐”,也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所以 这时鲁迅的“怀疑”、“失望”、“颓唐”.实际上是一个最忠于 革命和真理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对资产阶级能否领导这个革 命的“怀疑”:他的“失望”和“颓唐”是一个经过辛亥革命、二 次革命的事实教育。寻找新的革命领导力量而又暂时还没 有找到的一种“失望”和“颓唐”。从1912年到1917年。是鲁 迅思想比较沉寂的几年。这几年,他大都埋头于中国古籍的 考证、纂辑、校勘等工作。鲁迅当年那种高昂的革命气概,旺 盛的革命热情,由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以及后来发生的 多次反复.而遭到严重的打击和挫伤。鲁迅思想发展道路的 这种曲折性和艰苦性.不仅是作为一个在革命道路上摸索 前进的知识分子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在中国革命的历史 条件下所不可避免的。 三、鲁迅是怎样从一位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位共 产主义者的 鲁迅思想发展的这一转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而 且几十年来已有不少论者对此作了大量的工作,进行了不 同程度的探索。形成了各自的见解,作出了各自的论断。这 里。我们只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讨论:第一,转变的时间;第 二.转变的标志。 第一.转变的时问。对于鲁迅在何时实现这一转变,学 界有不同的看法。有说是1925至1927年的;有说是1927 年大革命失败(四・一二)前后或以后的;有说是1928年的; 有说是1929年下半年或1930年的;瞿秋白则认为是1927 年至1931年间才完成这个转变;㈣茅盾认为“1927年前后 是一个转折点”。{2Ol这就是说,鲁迅世界观发生转变的时间是 在1927年前后。上述种种见解都有各自立论的根据,不能 简单肯定或否定那一种,只能通过实事求是的、充分自由的 讨论.以求得比较切合实际的结论。笔者认为,茅盾的观点 切合实际,因而是科学的。这里应该说明的是,鲁迅从革命 民主主义转变为共产主义并非“突变”。正如茅盾所说:“鲁 迅不是那样的人:昨天刚从书本上读到了一点历史唯物主 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初步知识.今天便自诩为已经掌握了 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他鄙薄这样的人……他不信世界上有 人能于旦夕之间,听过一二次讲演,看过一二本书.就从非 工人阶级的思想意识转变为工人阶级的思想意识。他以为 这样‘突变’了的知识分子是经不起考验的。”口-】事实是。鲁迅 世界观的转变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渡时期。这个过渡 时期从1917年到1927年。大约经历了十年的时间。 正当鲁迅“怀疑”、“失望”、和“颓唐得很”的时候,l9l7 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对于中国革命来说.是一 个转折点,对于鲁迅思想的发展来说,也是一个转折点。毛 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 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 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 己的问题。”122]鲁迅就是毛泽东所说的受到十月革命帮助的 中国的先进分子中的一个。从鲁迅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对 十月革命。鲁迅是衷心拥护的。1918年.鲁迅说过:“时候已 是二十世纪了;人类眼前,早已闪出曙光。”t23q919年,鲁迅 更是满怀热情地歌颂俄国革命者.不但称颂十月革命“是新 世纪的曙光”.并且号召人们迎着曙光前进,[24q919年.我国 爆发了五四运动。对于以五四运动为起点的新民主主义革 命.鲁迅是全心全意赞成和拥护的。虽然鲁迅当时还没有认 识到这个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但是在他的心目中, 有“革命前驱者”的形象,并且表示自己的行动一定要听“革 命前驱者”的将令。鲁迅积极投身于这场正在深入开展的革 命斗争,以他光辉的著作(包括小说和散文),深刻地揭露帝 国主义及其走狗军阀官僚在中国的黑暗统治,揭露几千年 封建制度的吃人罪恶.有力地配合了这场伟大的斗争。鲁迅 把他在五四前后所写的小说编辑成册,定名《呐喊》,并称他 这个时期的作品为“遵命文学”,“所遵奉的是那时革命前驱 者的命令”。鲁迅以文学为武器,看准革命方向,英勇地战 斗.他自己就是一个革命的前驱者。五四运动以后,从1920 年到1923年这三年间。由于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的分化, 在北京“显着寂寞荒凉的古战场的情景”,这时鲁迅思想由 五四高潮时期的乐观“呐喊”进入到五四退潮时期的苦闷 “彷徨”。“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 彷徨”。圜这首诗,表达的就是鲁迅在“彷徨”时期的心情。但 是鲁迅彷徨而不消沉,苦闷仍在战斗,即便是孤军奋战,他 仍然没有放下武器。他“荷戟独彷徨”,并引用屈原的诗句 “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是这种精神的写 照。1925年开始的中国第一次大革命高潮,波及北京,发生 了北京女师大风潮。鲁迅坚决站在进步学生运动一边,积极 支持并直接参加了这场斗争,用他那支锋利无比的笔,无情 地揭露了北洋军阀政府的反动面目,揭露了现代评论派陈 西滢等人为北洋军阀反动统治效劳的丑恶嘴脸。1926年发 生“三.--:k”惨案。恶耗传来,鲁迅义愤填膺,当天便以悲愤 的心情写道:“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 第1期 程凯华:茅盾论鲁迅的思想发展: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 103 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 拖欠得愈久.就要付出更大的利息!”并称这一天是“民国以 来最黑暗的一天。”【26】不可否认,在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分化 革命势力猖厥一时,貌似强大,而革命正处在最危险的时 刻。他却坚决地站到无产阶级一边,并自觉地以无产阶级的 革命文学作为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一翼,与国内外敌人作 顽强的斗争。鲁迅是以“艺术的武器”与敌人战斗的。但他能 以后.五四运动退潮时期,鲁迅曾有过“彷徨”,但这只是短 暂的“彷徨”。随着第一次大革命高潮的到来,鲁迅就不再 充分地认识“武器的艺术”即武装斗争、暴力革命的重要性。 在他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时候,就大声疾呼:“无论 如何总要改革才好。但改革最快的还是火与剑。”并指出: “彷徨”了。1926年他在厦门给许广平的信中表示“不再彷 徨,拳来拳对。刀来刀挡……。”【 他把过去的文章,编成一本 题为《坟》的集子,并在离开厦门前,特意坐在一个水泥坟墓 的祭桌上拍了一张照片。照片跟杂文集《坟》一样,反映了鲁 “只有实地的革命战争”口 才能救中国。他认为革命要取得胜 利,不能光靠革命文艺,而必需重点依靠革命武力。“一首诗 迅要和旧世界告别.努力抛弃旧思想,埋葬旧立场,接受马 克思主义的新思想.站到无产阶级立场上来的迫切愿望。 1927年1月.鲁迅到广州,经历了“四・一五”流血斗争的严 酷考验.眼看许多共产党员和革命青年,惨遭反革命的杀 害,而且杀人者,大多也是青年,这件事,给鲁迅以极大的震 动。他曾经这样说:“我的一种妄想破灭了。我至今为止,时 时有一一种乐观,以为压迫,杀戮青年的,大概是老年。这种老 人渐渐死去.中国总可以比较地有生气。现在我知道不然 了,杀戮青年的,似乎倒大概是青年。”【28】后来鲁迅还说:“我 一向是相信进化论的.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 老人。”“然而后来我明白我倒是错了……我在广东.就目睹 了同是青年,而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书告密.或则助官捕 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 “妄想”破灭了,“轰毁”的 究竟是什么呢?很明娃.鲁迅在这里所说的“思路”.就是缺 少唯物辩证法观点的旧唯物主义的“思路”。过去由于不懂 得一切事物无不在矛盾中发展变化的辩证法规律.因而用 形而上学的观点去看待青年。吸取了这次血的教训.于是, 脑子中那条由来已久的形而上学的“思路”被“轰毁”了:代 替它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路”。《而已 集》的大部分文章,都是在广州写的,其中许多文章都饱含 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它足以说明,鲁迅世界观的转变,是 1927年在广州完成的。 事物总是作为过程而向前发展的。人们的思想也是一 个发展的过程。鲁迅在1927年的上半年完成了门己的世界 观的转变,旧的发展过程终结了,新的发展过程开始了。说 鲁迅完成了世界观的根本的转变,不能理解为从此便纯之 义纯,“百分之百”,不再前进了 作为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 战士,鲁迅在革命的道路上永远进击,也必然要在革命斗争 实践中促使自己的思想继续向前发展 第二,转变的标志。鲁迅世界观根本转变的标志.主要 体现在以下=i个思想高度上: 1.确立了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沦。鲁迅在 l927年实现了世界观的根本转变,而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共 产主义者以后,他的思想、行为、著作都提高到了~个崭新 的阶段。他看清了革命的前景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树立了坚 定的 产主义信念.确信在现代辛t会各阶级中.“唯新兴的 无产者才有将来”。【30l并“确切的相信无阶级社会~定要出 现,不但完全扫除了怀疑,而且增加了许多勇气了。”㈨所以 正当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反 吓不走孙传芳.一炮就把孙传芳轰走了”【33】所以他说比起文 学的声音来他更“愿意听大炮的声音”。04]在1927年蒋介石 建立国民党新军阀的反动统治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 人民进行了武装起义.创建了人民军队。就在这年年底,鲁 迅在《文艺与革命》一文中又强调“先要有党军,才能革命”。 在国民党法西斯专政的白色恐怖下.他以毅然与乐观的精 神抒写着:“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发,将烧尽 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并预言:“不远 总有一个大时代要到来”f婀因为他看到正是代表中国前途的 中国共产党有了革命的军队.中国就有了希望。 正因为鲁迅确立了共产主义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所 以他能正确的理解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使 命。他指出:“无产者的革命.乃是为了自己的解放和消灭阶 级。”[371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他 从当时列宁建立和领导的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看到 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具体形象.看到了通过“无产阶级专政” 来达到“将来的无阶级社会”.认为这就是“我们自己的生 路”。[381马克思把他对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的新贡献明确 地概括为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 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 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 会的过渡。”[39]yt]宁指出:“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 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f40】我们看到鲁迅所强 调的正是马克思、列宁在这晕所说的这些基本观点。这时的 鲁迅,正是这样的马克思主义者。 2.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 思主义中有决定意义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根本的 理论基础。唯物辩证法是共产主义的宇宙观.是无产阶级认 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鲁迅在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 义者的时候.已经具有一般的唯物论观点和一些可贵的辩证 法思想,但是由于历史唯心主义的限制.不能得到充分的发 挥。他后期确立了唯物史观,掌握了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 论——唯物辩证法,因而对于客观事物的观察和认识,对于 社会现象的洞察力和观察力,都得到了更高的水平。 列宁说过:“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概括为关于对立面统 一的学说。这样就可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 发挥。”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矛盾 对立的统~体,矛盾双方不仅仅互相联系,互相依存,而且 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它们的反面转化。”譬如,利与弊、 l04 云梦学刊 2010矩 福与祸、正确与错误、胜利与失败,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 而可以互相转化的。鲁迅深通这个道理。如对于革命事业. 鲁迅善于从胜利中看到可能失败的因素,从失败中能够看 到胜利的希望,从而促使事物朝着有利于革命的方向转化。 最突出的例子可以举出《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在充分 肯定北伐战争胜利的同时,鲁迅敏锐地觉察到革命隐藏着 的危机,并语重心长地告诫革命者切不可“小有胜利.便陶 醉在凯歌声中,肌肉松懈,忘却进击了”。否则.就有失败的 危险。而当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华大地时,鲁迅在 愤怒声讨国民党反革命屠杀罪行的同时.又从我党刚刚创 建的红军所掌握的“武器的艺术”中,看到“中国的最近的将 来”,从反革命屠刀下的“血沃中原”与“寒凝大地”看到革命 的“劲草”和“春花”。对革命过程中革命队伍的不断分化.鲁 迅也根据唯物辩证法做出了马列主义的科学的解释。他指 出:“每一个命队伍的突起,战士大抵不过是反抗现状这一 种意识,大略相同,终极目的是极为岐异的……因为终极目 的不同,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 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愈到后来,这队伍也就 愈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42】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把那 些要求“一切战士的意识,都十分正确,分明.这才是真正的 革命军,否则不值一哂”的貌似“正当、彻底似的”言论,称之 为“不可能的难题”、“空洞的高谈”和“毒害革命的甜药”。在 谈到文化的改革时,鲁迅的意见就更加见得精辟了。他说: “文化的改革如长江大河的流行,无法遏止,假使能够遏止. 那就成为死水,纵不干涸,也必腐败的。当然,在流行时,倘 无弊害.岂不更是非常之好?然而在实际上,却断没有这样 的事。回复故道的事是没有的,一定有迁移;维持现状态的 事也是没有的,一定有改变。有百利而无一弊的事也是没有 的,只可权大小。” 象这样汪洋恣肆的辩证分析,在鲁迅的 后期杂文中,简直使你有应接不暇之感。 3.在革命斗争实践中认识了中国共产党,公开地坚定 地站在党和革命人民一边。五四运动和第一次大革命时期, 鲁迅在北京就开始接近共产党。例如,他跟中国共产党创始 人之一的李大钊有过密切交往,鲁迅后来在《<守常全集)题 记》中,还念念不忘他们当年的战斗友谊,称赞李大钊是“革 命的先驱者”.“以他为站在同一战线上的伙伴”。又如,1920 年6月,鲁迅收到陈望道译后寄来的《共产党宣言》,十分高 兴说这是一件好事。还有在厦门期间,鲁迅与厦门大学学生 自治会主席、共产党员罗扬才有过接近。1927年,鲁迅一到 广州.与共产党的关系便非常密切了。党向他伸出了热情的 手。广东区委专门研究了鲁迅思想发展状况和欢迎工作,指 定共产党人和中共中山大学党总支负责人徐文雅经常向鲁 迅介绍当时的政治形势和党的方针、政策,把我党举办的刊 物送给鲁迅。中共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年秘密会见鲁迅,进行 亲切的交谈。党关怀、帮助鲁迅,鲁迅也在斗争中认识了党, 公开地坚定地站在共产党一边。对国民党右派权贵人物戴 季陶、陈公博、孔祥熙等发来的请帖,鲁迅浓墨大笔写上“概 不赴宴”,一律退回;而对共产党的领导陈延年及其干部毕 磊、徐文雅等人,鲁迅却促膝长谈,推心置腹,一往情深。对 中山大学国民党右派学生组织“树的党”成员,鲁迅嗤之以 鼻,冷眼相待;而对中共中山大学党总支领导的团体“社会 科学研究会”,鲁迅却热情支持。应邀去演讲,并捐款资助。 这同对国民党右派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员和革命 人民血腥镇压,不仅没有吓退鲁迅,相反更使他公开地坚定 地站在共产党人一边。“四・一二”大屠杀发生的当天下午。 鲁迅冒雨赴中山大学参加各系主任紧急会议.营救被捕的 共产党员和进步学生。营救无效,就愤而辞职.以示抗议。当 鲁迅获知毕磊等共产党人在“四・一五”中被杀害.心情万分 悲痛,撰文《怎么写<夜纪之一)》表示深切的怀念和哀悼,表 达了对我党真挚、深厚的感情。鲁迅还不顾处境的危险.挥 动如椽之笔,写下了《答有恒先生》、《可恶罪》、《魏晋风度及 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小杂感》等杂文,影射、鞭挞反动头 子蒋介石,揭露、抨击国民党反动派,把匕首和投枪掷向这 伙“屠伯们”。 在党的关怀帮助下,在阶级斗争的急风暴雨中。鲁迅迅 速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鲁迅 的思想和行动都无愧于“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光荣称 号,不愧是一个党外布尔什维克。 以上三个思想高度,证明鲁迅是1927年在广州期间完 成了思想上的飞跃,基本上确立起无产阶级世界观。然而, 思想飞跃的完成并不等于思想发展的终止。鲁迅从1928年 开始,以更饱满的政治热情,紧密结合革命斗争实践,大量 阅读马列著作。比较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更坚定更勇敢地 参加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坚持与国民党反动势力、新月 派、“自由人”、“第三种人”、“国粹主义”者、“全盘西化论” 者.以及党内机会主义分子、教条主义者作不懈的斗争。“共 产主义者的鲁迅”终于在国民党的反革命“围剿”中成了中 国文化革命的“伟人”。 茅盾指出:“从革命民主主义走到共产主义:鲁迅所走 过的这样的道路.使我想起了我们的许多前辈先生。这是中 国的爱国的知识分子经过事实的教训以后所选择的道路。 在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鲁迅是引导着万千青年知识分子 走向战斗,走向这样的道路的旗手。”㈣这就是说鲁迅思想发 展的道路具有代表性。中国爱国知识分子大多走过这样的 道路。鲁迅如此,茅盾、郭沫若等人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1] ̄lJ宁.卡尔・马克思(参考书目)[A】.列宁全集(第21卷)[c】.北 京:人民出版社 1959. 【2】程凯华.瞿秋自论鲁迅[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3】【2O]茅盾.论鲁迅的小说[j].香港:小说月刊,1948—1O,(4). 【4][211144] ̄盾.鲁迅一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N】.文艺报 (第2O号附册),l956. 【51161茅盾.在鲁迅先生诞生八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 日报.196l一09—26. 第1期 程凯华:茅盾论鲁迅的思想发展: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 l05 [7】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A】.毛泽东选集(第2卷)【c】.北 京:人民出版社,l991. [28]鲁迅.而已集・答有恒先生[A】.鲁迅全集(第3卷)【c】.北京:人 民文学出版社.1981. 【8][10】鲁 迅.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A】.鲁迅全集(第7卷) fC1.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9] ̄-迅.三闲集・序言【A】.鲁迅全集(第4卷)【C】一t京:人民文学 出版礼.1981. [9】【l2】鲁迅.呐喊・自序【A】.鲁迅全集(第l卷)【C].北京:人民文学 【30] ̄-迅.二心集・“硬译”和文学的阶级性[A】.鲁迅全集(第4卷) 【C].jE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出版社.1981. [1l】鲁迅.朝花夕拾・琐iE[A].鲁迅全集(第2卷)[c】.北京:人民文 [3l】鲁迅.二心集・序言[A].鲁迅全集(第4卷)【C】.北京:人民文学 学出版社.1981. 出版社.1981. [13][14]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A].鲁迅全 [32】[33】[34】鲁迅.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A].鲁迅全集(第3卷) [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51鲁 迅.野草・题辞【A】.鲁迅全集(第2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 版社.1981. 集(第6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5] ̄N东.纪念孙中IJJ先生[A].毛泽东选集(第5卷)[A】.北京:人 民出版社.1977. 【l6】鲁迅集外集拾遗・中山先生逝世后一周年[A】.鲁迅全集(第7 【361鲁迅三闲集・“醉眼”中的朦脓【A】.鲁迅全集(第4卷)【C】.北 卷)【C]一£京:人民文学出版卒t,l981. 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7]鲁迅.朝花夕拾-范爱农【A】.鲁迅全集(第2卷)[c】北京:人民 【371鲁迅.南腔北调集・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A】.鲁迅全集(第4 文学出版社.1981 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8]鲁 迅.南腔北调集(自选集)白序【A】.鲁迅全集(第4卷)【C】.jt 京:人民文学 版社.1981. [381鲁迅.南腔北调集・我们不再受骗了【A】.鲁迅全集(第4卷) [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9]瞿秋 .鲁迅杂感选集・序言【A】.鲁迅著.瞿秋白选编.鲁迅杂感 选集【C].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6. [391. ̄克思 致约・魏德迈【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c】.北京: 人民出版社.1960. 【22】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A】毛泽东选集(第4卷)【c].北京;人 民出版社.1991. [40]Y ̄ 宁国家与革命【A】.列宁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 社.1960. 【23]鲁迅.坟・我之节烈观[A].鲁迅全集(第1卷)[C].北京:人民文学 出版社.1981. [41] ̄l 宁.辩汪法的要素[A].列宁选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 版社.1960 【24]鲁迅热风-随感录五十九“圣武”[A].鲁迅全集(第1卷)[C]. [42]鲁 迅.二心集・非革命的急进革命论者【A】.鲁迅全集(第4卷) [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3]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从“别字”说开去[A】.鲁迅全集(第6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5]鲁迅集外集拾遗・题(彷徨)[A】鲁迅全集(第7卷)【C】.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6]鲁迅华盖集续编・无花的蔷薇之--[A].鲁迅全集(第3卷) 【责任编辑余三定;责任校对鲁涛】 [C】一E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7]鲁迅.景宋.两地书・原信・{==:丸[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E MA0 DUN’S ANALYSIS 0N THE DEVEL0PMENT 0F LU XUN’S THOUGHT From Revolutionary Democratism to Communism CHENG Kai hua (Chinese Department,Shaoyang University,Shaoyang 422000,China) Abstract:In the 20th anniversary of the death of Lu Xun,Mao Dun made a presentation entitled”Lu Xun—fi'om revolutionary democratism to communism”in 1 956,an important report on Lu Xun’S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pathFrom Mao Dun’S .standpoint.”1 927 was a turning point in Lu Xun’S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path…which We might divide into the early.stage and the late—stage according to this point…”In other words,taking 1 927 as a critical point,Lu Xun’S thought can be divided ntio the early—stage and the late—stage:before 1 927,he was a revolutionary democrat;and after 1 927,he WaS a communistIn the last .analysis,”from revolutionary democratism to communism”is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Lu Xun’S thoughtMao Dun’S new .elaboration is more propound and more reasonable than Qu Qiubai S account of hits problem. Key words:Xun’S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path;from revolutionary democratism to commtransition unism;point of transition;mark of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