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海省环境现状与公路建设环保对策
摘 要 本文通过对青海省环境现状和存在问题,探讨在公路建设各环节环境保护的措施与对策。
关键词 环境现状 公路建设 环保对策
1 引言
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退耕还林还草,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是中央西部大开发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海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故有\"江河源头\"之称。数千万公顷的绿色植被涵养着两江一河上游的水源,青藏高原因此被誉为\"中华水塔\"。由于高原地势高峻,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高海拔、缺氧、日照长、冷季漫长、强太阳辐射等形成了高原独特的自然条件。高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以及植被状况,对于全国乃至全球气候变化、水循环和生物圈的稳定亦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而又被称为\"地理第三极\"。本文从分析青海省的环境现状入手,探讨公路建设全过程的环境保护措施和对策。
2 环境现状
青海省有土地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土地利用方式以草地畜牧业为主,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牧区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6%,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31.6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3.8%。青海省森林覆盖率仅为4.4%,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青海省有耕地面积仅1032.02万亩,主要分布在海东地区、柴达木盆地及共和盆地,在长期农垦发展过程中,耕地逐渐由平川向山坡发展。在青海东部农业区河流两岸,到处可看到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地表破碎、植被稀疏、满目沟、峁、梁、塬的典型黄土区地貌,有不少山头由于垦殖几近\"剃了光头\"。由于高原生态系统结构脆弱,
1
在自然因素和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下,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主要表现为:
2.1 草场严重退化
青海省中度以上退化草地1.09亿亩,占全省草地总面积的19.93%。草地退化导致可食鲜草减少约1200万吨,折合减少载畜量820万羊单位,每年造成经济损失约10多亿元。
2.2 草地垦殖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受短期经济利益的驱动,青海牧区开垦草地种植油菜的现象比较普遍。由于水热条件不足,雨雪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广种薄收的现象十分普遍。不少地方由于缺少农田防护林网的保护,在单季种植条件下,冬春大风季节土壤风蚀较为严重。
2.3 水土流失加剧
全省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3.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6%;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达8814万吨,输入长江的达1232万吨。近年来,全省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0.21万平方公里,且呈加剧趋势。
2.4 土地沙漠化面积扩大
全省沙漠化面积已达1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7%以上,主要集中在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及黄河源头地区。目前沙漠化面积仍以每年25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
2.5冰川湿地退缩,水源涵养功能下降
众多的湖泊数量减少,面积缩小,水质盐碱化。青海湖水位较50年来下降1.2米,湖滨出现
2
大片沙丘;鄂陵湖、扎陵湖水位平均下降了2米以上。大片低湿沼泽地消失,沼泽地湿生草甸植被向中旱生高原植被演变,草地涵养水源功能降低。在过去的10多年中,黄河源头地区径流水量减少20%以上,众多湖泊水位下降,仅玛多县就有近千个湖泊干涸。
2.6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由于湿地退缩,湿生植物和水栖动物生存条件恶化;由于分布区缩小以及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偷捕、滥猎和对药用植物的破坏性挖掘,导致高原上生物种类和数量减少,一些物种逐渐变为濒危物种。青海境内生存受威胁的生物物种约占总数的15%一20%,显著高于10%一15%的世界平均水平。
2.7 自然灾害频繁
青海农业区由于气候条件差,干旱、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连年不断。近20年来,东部农业区发生春旱的年份超过半数。气候干旱成为发展种植业最大的\"瓶颈\"。受草地生态环境破坏和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青海牧区鼠害、虫害和风雪灾害频繁发生,鼠虫危害加剧了黑土型退化草地的扩展。
2.8 水资源不足
主要农业区湟水流域人均占有水量983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的1/3;每公顷占有水量6735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约有半数的坡耕地没有灌溉条件;缺水严重的地方人畜饮水极为困难,约有1/4的人口饮水问题尚待解决。
2.9 农村能源短缺
农业区由于大片山坡被开垦耕种,自然植被稀疏,作为农村生活能源消费主体的燃料极为短缺。
3
交通不便又影响了商品能源的使用。据调查,缺柴严重的浅山地方为了获得一家人一天的烧柴,需要刨遍0.07-0.13平方公里山坡挖草根。坡地经过挖草取柴,破坏极为严重,从而陷入所谓\"越挖越穷、越穷越挖\"的恶性循环,个别村甚至曾出现由于烧柴无法解决而提出集体搬迁的申请的现象。
2.10 风蚀沙化严重
青海各地普遍多大风天气,年大风日数50一l00d,是全国八级以上大风日数最多的地区之一。风沙危害主要是柴达木盆地和共和盆地地区,大风吹走表土,损伤幼苗,刮倒即将成熟的作物;流沙埋压公路和草场。
3 公路建设中的环保对策
公路建设中要把环保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统筹规划,认真实施,做到公路与环境同行。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治结合、强化管理”和“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切实加强公路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把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作为公路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落实到公路建设的全过程,努力把公路建设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公路环保措施公路建设的不同阶段,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环保工作的重点不同,所采取的措施必须具有针对性。
1)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阶段:进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为进行环境保护设计和采取环保措施提供依据;
2)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计;
3)招投标阶段:在合同书中纳入环境保护条款;
4
4)施工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施的施工及监理;
5)竣工和交付使用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施验收、环境后评价;
6)营运期:进行环保设施维护及处理环境问题投诉。
针对实际工作需要,现结合国家目前的环保法规对公路施工阶段、营运期采取的环保措施分述如下:
3.1公路施工阶段环保措施
A 生态环保
1)在土方开挖回填时避开雨季,雨季来临前将开挖回填、弃方的边坡处理完毕。
2)施工取土时采取平行作业,边开挖、边平整、边绿化,计划取土,及时还耕,及时进行景观再造。
3)在雨水充沛地区,及时设置排水沟及截水沟,避免边坡崩塌、滑坡产生。
4)在雨水地面径流处开挖路基时,及时设置临时土沉淀池拦截混砂,待路基建成后,及时将土沉淀池推平,进行绿化或还耕。
5)对路堤边坡及时进行植草绿化。
6)对施工临时用地,先将原表层熟土集中堆放,待施工完毕后,再将这些熟土推平,恢复原地表层。
5
B 噪声防治
1)当施工路段距住宅区距离小于150米时,为保证居民夜间休息,在规定时间内禁止施工。
2)主动与施工路段附近的学校和单位协商,对施工时间进行调整或采取其他措施,尽量减小施工噪声对教学和工作的干扰。
3)注意机械保养,使机械保持最低声级水平;安排工人轮流进行机械操作,减少接触高噪声的时间;对在声源附近工作时间较长的工人,发放防声耳塞、头盔等,对工人进行自身保护。
C 大气污染防护
1)公路施工堆料场、拌和站设在空旷地区,相距200米范围内,不应有集中的居民区、学校等。
2)沥青路面施工,沥青混凝土拌和厂设在居民区、学校等环境敏感点以外的下风向处,既方便生产,又须符合卫生要求(卫生防护距离分级中,规定的防护距离为300米),不采用开敞式、半封闭式沥青加热工艺。
3)施工便道定时洒水降尘,运输粉状材料要加以遮盖。
D 水污染防治
1)沥青、油料、化学物品等不堆放在民用水井及河流湖泊附近,并采取措施,防止雨水冲刷进入水体。
2)施工驻地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粪便等集中处理,不直接排入水体。
6
3)对桥梁施工机械、船只严格进行检查,防止油料泄漏。严禁将废油、施工垃圾等随意抛入水体。
3.2 公路营运期环保措施
A 交通噪声防治
1)对公路附近的学校、工厂和其他单位,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噪声防治措施,如修建高围墙、设置声屏障、临路两侧密集植树绿化、建筑物设置双层窗或封闭外走廊等。
2)附近有学校的路段两端设置禁止鸣笛标志。
3)加强交通管理,在公路主要出入口设置噪声监控站,禁止噪声过大的车辆上路。
B 大气污染防治
1)路边植树绿化。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特点,在靠近公路两侧,特别是环境敏感区附近密植乔木、灌木,这样既可净化吸收车辆尾气中的污染物,衰减大气中的总悬浮微粒,又可起到美化环境、降低噪声以及改善公路路域景观的作用。
2)严格执行车辆排放检验制度,利用收费站对汽车排放状况进行抽查,限制尾气排放严重超标的车辆上路。
C 水污染防治
1)严禁各种泄漏、散装、超载车辆上路,防止公路散失物造成水体污染。
7
2)在公路交通管理部门的生活区设置污水处理站,各种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
D 潜在风险及农作物污染防治
1)对运载危险品的车辆严格进行检查、严格监控,防止事故发生。
2)在洪涝季节,要加强与气象水利部门联系,确保洪水期行车安全。
3)在公路两侧30米范围内严禁种植蔬菜、马铃薯等根茎入口农作物。
4 结 语
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涉及面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对环境有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如何通过科学管理、技术进步,对公路建设环保进行周密设计,精心施工,严格验收,加强维护,完善和提高环保质量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
(2)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 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12 [JTJ/T 006-98]
(3)刘书套. 高速公路环境保护与绿化. 高速公路丛书编委会.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