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国际合作办学模式与管理体制研究
摘要:高等学校的国际合作办学模式与管理体制相互依存,不同的国际合作办学模式适应不同的管理体制。本文在探讨目前国内流行的国际合作办学模式与管理体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高等学校;国际合作办学;模式;管理体制
1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地社会及文化的多方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广泛。综观各国名校或特色高校,国际合作办学历史悠久、项目结束时,机构人员回归原单位。一般是由合作院校各自的教务管理机构和学生管理机构来监管本校阶段的教学、人员配备、学生管理等。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除了硕博阶段的双导师制和短期研修这种模式,其他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对学生的经济能力要求较高,有才华但经济能力不行的学生,可能会放弃参与,这不利于卓越人才的培养。
(2)几种短期的国际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所能获得的学习成经验丰富,正是由于其国际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的有效运作,使得这些学校在世界范围声誉日盛,从全世界范围吸引到各方面的优质资源,也为自己走向世界打开了平坦通道。因此,要达成我国建设国际优质大学的目标,让全世界认可并向往享有我们丰富的高校资源,为我国高等学校构建先进的国际合作办学管理体制就变得必要且重要。
2我国高等学校国际合作办学模式与管理体制现状及分析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探索国际合作办学。目前国内高校的国际合作办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2+2”模式。该模式下主要针对本科生。学生在国内本校读两年,在国外合作院校读两年,毕业时拿到国内和国外的双学士。
“3+1”模式。该模式主要针对本科生。学生在国内本校读三年,在国外合作院校读一年,毕业时拿到国内和国外的双学士。
“3+2”模式。该模式主要针对本科生。学生在国内本校读三年,接着在国外合作院校读一年拿到学士学位,然后参加考核,在国外合作院校读一年研究生,拿到该校的硕士学位。
短期修学模式。该模式可面向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学生在学期间,用一学期或一年在国外合作院校进行短期修学,以获取国外合作院校的优质教学资源,之后,回本校完成学业,拿到本校的学位证。双导师制或短期研修。该模式在研究生和博士阶段采用的比较多。在制定培养计划时,学校根据情况,聘请国内一个导师,国外一个导师,来共同指导学生完成论文或设计,学生有机会去国外合作高校研修一段时间。毕业时获得国内本校的学位证。
由国际机构授权,通过其在中国境内的代理机构,与高校合作办班,为专业国际证书考试做准备。这种模式一般是专业证书考试,授课教师以国内教师为主,国际机构主要把关证书的考试过程。学生考试通过后取得的证书由国际机构监督颁发。合作模式有两种,一种是由专门培训机构与高校院系签订协议,由培训机构提供教学资源和考试资源,由高校负责提供教学场地、学生,高校不承担最终证书考试是否通过的责任;另一种是将涉及国际证书考试的课程纳入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学校与国际证书授权机构签订协议,自己培养授课师资,负责教学场地、课程安排等事项,考试资源仍然按照国际机构的安排规则,参与合作的高校对学生的证书考试承担一定责任。
综观以上几种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在本科阶段,不管是哪种模式,对参与学生的经济能力要求比较高;在研究生和博士阶段,一般是由学校资助,符合要求的学生只要通过选拔程序,都可以参加,没有经济负担。实践表明,这几种模式对于增强国内外交流、扩大国内高校的国际影响力、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升学生科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较好的推动作用。
以上几种国际合作办学模式,由教育部监督,将实施权利下放到各个高校,过程由高校自己开展。因此,不同模式所对应的管理体制,在各个高校略有不同。有高校的是由专门的国际交流合作处(中心)或专门的行政科室来实施校际合作、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等事务,有的高校是直接由各二级学院负责,自己委派人员实施以上事项,还有的高校是组建临时机构来实施某一个国际合作办学项目,
果可能会由于受时间限制,得不到最大程度发挥,极端情况下,只能来得及在国外游历一番,就懵懵懂懂的又回来了,所学极其有限。
(3)国际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监管比较困难。国内高校只能把控自己学校的教学质量,并在期初签订合作协议时,了解国外合作院校的教学情况,至于合作期间学生在国外学校的学习质量,没有硬性途径可以把控。
(4)国际合作办学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方面,要求较高,这对学校人力资源和经费的投入,会产生一定压力,导致有些学校的国
际合作办学项目变成了创收来源之一。
3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由国家出台国际合作办学的规范或指导方案,对各高校国际合作办学的模式、管理体制做一个限定,以便保障办学质量。
(2)对于需要较高费用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在国家层面和学校层面设立奖学金,让没有经济能力的优秀学生能够参与。(3)对于短期修学模式,设立准入机制和考核机制,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能有所收获,避免流于形式。
(4)中央或地方政府统筹宏观需要,资助高校的国际合作办学
项目,减轻学校负担,使国际合作办学项目能更好地为教育本职服务。
(作者单位:西安文理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林金辉,中外合作办学的规模、质量、效益及其相互关系,教育研究,2016年7期。
[2]王玉峰等,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西方名校的经验与启示,新疆大学学报,2016年04期。
[3]刘晓黎等,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支撑“双一流”建设的对策研究,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年4月。
1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