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时间词研究综述

来源:吉趣旅游网
时间词研究综述 口梅晶 摘要:时间词属于语言中的常用词,一直备受关注。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时间词进行了研究,成果丰 硕,尤其在时点时段、时间词的认知、时间词模糊性几个方面的研究比较深入、细致。虽然目前时间词的研究已 经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一些新开拓的研究领域今后仍可继续深入研究。 关键词:时间词 时点时段认知 模糊 出时间副词、表示时间长短的数量结构以及“时间、时 (三)从语义、语法功能两个方面对时间词下定义的 时间词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文化关系非常密切,一百多 年来,对于时间词的研究一直是语言学界的热点问题。吕叔 候、功夫”等对于时间本身命名的词,都不属于时间词。 湘先生、赵元任先生等许多著名语言学家都对时间词的研究 非常重视,提出了“时间词”的概念,并进行了深入分析。 后来的学者更是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侧面对 硕。从研究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要有赵元任先生。 赵元任先生《汉语口语语法》中指出:“在语义方 ‘周朝’ ‘一九六七年’,或者表示相对于说话的时间 的一个时间,如‘古时候’ ‘明天’。”在语法功能方 面,他认为:时间词“能够放在下面的位置上:在…… 到……”“另一方面,时间词能放在下面的位置上:等 到……从……V起”。 时间词进行了研究,研究的著作和论文数量众多,成果丰 面,时间词或者表示从古到今的时间之流上的某一处,如 “时间词”概念的提出和界定 、陈承泽《国文法草创》中最早对“表时一部之名字” (即表示时间的名词)进行了语义分类,但还未明确提出 “时间词”这一术语。 首次明确提出“时间词”这一术语的是吕叔湘先生的 《中国文法要略》。该书第十三章“时间”中专门列出了 “时间词”这一小节,对时间词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总的看来,多数学者是从语义角度来定义时间词的: “时间词是表示时间的词或词组”。关于时间词语的范 围,时间副词和“时间、时候、功夫”等对时间本身命名 之后不少学者开始关注时间词,对时间词进行了界定 的一般名词被排除在外。多数学者认为表示时量的数量结 和研究。但关于什么是时间词以及时间词的范围,历来众 构(如三年、五个月、六天等)属于时间词的范畴,但赵 说纷纭。目前对于时间词的界定主要有三种方法:①从语 元任先生和朱德熙先生考虑到语法功能的差异,将它们排 义上来定义时间词;②从语法功能上来定义时间词;③从 除在时间词之外。 语义、语法功能两方面相结合来定义时间词。 (一)从语义上来定义时间词的代表主要有吕叔湘先 生、丁声树先生、陆俭明先生。 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中指出:“跟方所词 一一二、时点、时段的研究 “时点、时段”的研究是“时间词”研究的焦点之 ,研究成果颇为丰富。“时点”与“时段”是从语义上 对时间词进行的分类。学术界关于时点、时段的基本观点 样,时间词也可以分实指性和称代性两类。”实指性的 为:时点是时间里的一个点,表示的是时间的位置,可以 去年、隐公元年等。时段是时间里的一段,表示的是时间 时间词是“特指日期”(如晋太元中),称代性时间词是 回答“什么时候”的提问。如:星期一、九点钟、今天、 “通指日期”(如今天、昨天、明天)。丁声树先生《现 代汉语语法讲话》中将时间词定义为表示时间的词和词 的长短,可以回答“多长时间”的提问。如:三天、两个 组。丁先生指出:“表示时间的词,如‘今天、明天、早 月、五年、一会儿、片刻等。 晨、中午’,表示时间的词组,如‘上半天、下半天、饭 间词’。”陆俭明先生《现代汉语时间词说略》也把时间词 最早提出“时点”和“时段”这两个术语的是吕叔湘 前、饭后、前三年、三年前、三年以前’,都可以叫作‘时 先生的《中国文法要略》。该书认为:实指性时间词(即 如晋太元中)和称代性时间词(如将来、今、昔)都是时 单位,上面加定量词或不定量词,如“三年”“数日”; 或泛表久暂,如“一会儿、好久、长、久、暂、少、片 刻、俄顷、须臾”等等。“时点”和“时段”这两个术语 的提出颇具意义,为后来的学者对时点和时段的深入研究 作为一个语义类别。他指出:“本文所说的时间词是指表时 点;此外还有时段,表时间长短的,或应用年、月、日等 间的词语……本文所说的时间词不是一个词类概念。” (二)从语法功能上来定义时间词的代表主要是朱德 熙先生。 朱德熙先生在《语法讲义》给时间词下的定义为: “时间词是能作‘在’ ‘到’ ‘等到’的宾语,并且能用 ‘这个时候’ ‘那个时候’指称的体词。”朱先生同时指 奠定了基础。对于时间词的研究具有先导之功。 丁声树先生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将时间词分为 2O11.03 时点和时段两类,并且从语义角度给时点和时段下了明 确的定义:“时间词有两种。一种表示什么时候, ‘如 语言学的知识,从语言的思维特征、概念化角度探究模糊时 一九五四年、昨天、星期六下午’,说的是时间的位置, 间词的语义特征。章婷、李葆嘉的《汉语时间词的模糊性与  时间的早晚,这是‘时点’。一种表示多少时候,如 五 精确性之探析》指出汉语时间词具有模糊和精确两套系统,年、三年、两个钟头’等,说的是时间的长短,时间的 日常生活的绝大多数场合不需要精确性时间词。蒋跃的《时 久暂,这是‘时段’。”朱德熙先生《语法讲义》也谈到 间词的模糊性》分析了时间词模糊性的表现与来由。 时点、时段的问题:“‘今天、星期一、三点钟’表示的 是‘时点’,即时间的位置,时间的早晚。 ‘一会儿、半 长短。” 一五、关于时间词其他角度的研究 (一)对某一类时间词的研究。如:陆俭明先生对时 略》中,对41个时间量词进行了逐一分析,辨析了11组同 天、两个钟头、两个月、三年’表示的是时量,即时间的 间量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陆先生在《现代汉语时量词说 些学者进一步指出时点与时段的区别不在于时间 义时间量词:又在《说“年、月、日”》中用分布理论, 的长短,而在于时间的“基准”。如:文炼先生的《处 分析“年、月、日”的不同用法,得出“年、日是量词, 所、时间和方位》中指出:“时间的位置有人称之为‘时 点’,这里所谓的‘点’,不一定是极短的时间,也可能 是相当长的时间 时点是相对时段说的,前者说的是根据 一定的基准所表达的时间位置,后者则不计基准,只讲时 间的长短。” 现代汉语方面,对时点、时段最为系统的研究是李 向农先生的专著《现代汉语时点、时段研究》。该书对时 点、时段的语义及语法功能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从时点时 段的内涵、构成形式、表义功能、有序点段的特征及搭配 连用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古代汉语方面,何亮的 专著《中古汉语时点时段表达研究》是对中古汉语时点时 段的系统研究,该书对中古汉语时点时段的表达形式、句 法功能和语法意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三、时间词的认知研究 王海菜先生《古汉语时间范畴综说》从古人认知时间 的角度出发,指出古人利用观察到的“带有较强规律性和 时间性的物事来记述时间”。文中概括了13种记时方式, 全面地展示了古人感知时间的途径。 不少论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时间词的隐喻”进行 了研究。“隐喻”本来属于修辞学的范畴,新兴的认知语 义学将“隐喻观”作为主要观点之一,认为隐喻可通过人 类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映合到另一 个概念域。如:张焕的《从隐喻认知角度透析汉民族时间 词语》指出汉民族为了获得对时间的认识,把“上一下图 式”“前一后图式”通过隐喻的方式映射到了抽象的时间 概念上。此外,研究时间隐喻的论文还包括:杨艳的《汉 语中的时间隐喻》、张燕的《时间隐喻的类型学试析—— 以汉藏语系语言为例》等。 四、对时间词模糊性的研究 词义的模糊性指词义所反映的对象只有一个大致的范 围,而没有明确的界限。模糊性是时间词语义上的一个重 要特点。比如说“春”与“夏”,“夏”与“冬”这些相 邻的季节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 “一会儿、很久”这些约 量时间词究竟表示多长时间,没有精确的规定。对时间词 的模糊性进行研究的论著主要包括: 伍铁平先生的《模糊语言学》详细地分析了“过去、 现在、将来、早晨、傍晚、夜晚”等时间词的模糊性特点, 指出“表示时间的词所表达的是一些外延很难划定的模糊概 念,如现在同过去、将来之间不存在一刀切的界限”。 月是名词”的结论。沈庶英的《谈约量时间词》、殷志平 的《也谈约量时间词》对约量时间词的类别、语义特征、 句法特征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二)对时间词表达功能的研究。如:胡培安的博士 论文《时间词语的内部组构与表达功能研究》把时间词语 作为一个语义类别,采用从语义到语法的研究方法,从语 义出发寻求时间词语的形式表现和功能表现。 (三)对篇章中的时间词语的研究。如:杨同用的 博士论文《汉语篇章中的时间范畴研究》从篇章的角度出 发,研究了对现代汉语时制系统有重要影响的时间词语。 (四)对时间词教学的研究。如:周小兵的《谈汉语 时间词》具体分析了时点词与时段词的构成方式,并将其 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 (五)对时间词的文化研究。如:周光庆的《名词 “时”形成发展的哲学意蕴》、《名词“春”的形成发展 及其文化哲学意义》对时间词“时 和“春”的形成、词 义引申、词系派生的过程,以及其中所蕴涵的中华民族对 时间的认识与体悟进行了考察。 (六)古汉语时间词的专书和断代的研究。 马丽娟的硕士论文《<左传>时间词语初探》对《左 传》中时间词语进行分类,并且分析了时间词语的结构。邓 瑞丽的硕士论文《<汉书>时间词研究》对《汉书》中的时间 词进行归类,详细地分析了这些时间词的意义与用法。 何亮的专著《中古汉语时点时段表达研究》对中古汉 语中时点时段的表达形式、句法功能等进行了细致分析。 郭芹纳的《近代汉语中的时间词语》考察了近代汉语中的 常用时间词语及其用法。 六、结语 一百多年来,对于时间词的研究可以说是角度多样, 成果丰硕。目前对于时间词语义和语法功能的分析已经比 较细致、充分,一些近年来新开辟的研究领域如时间词的 模糊性、时间词的认知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且新 的研究视角还在不断开拓,如时问词的表达功能的研究、 篇章研究等。 虽然对于时间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一些 问题今后仍有待继续深入研究。如:对于时间词的整体研 究已经比较充分,但对于相对时间词、约量时间词等还可 继续进行专门研究;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如表达研究、篇章 研究等已经产生了一批成果,但进一步地、更深入地研究 2Ol1.03 中国吉代的酒今与汉字修藓 口刘晓丹 摘要:酒令是人们饮酒时劝酒佐兴的游戏,酒令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辞格。本文从汉字修辞的角度讨论了 我国古代酒令中所运用的汉字修辞方式:拆字与并字;增笔与减笔;联边。 关键词:酒令文化汉字修辞运用 酒令,是古代人们在宴饮和交游中助兴取乐的游戏, 令”,故名思义,它是一种以汉字作为行令对象的酒令, 是我国古代社会文人雅士、市井游民追求“闲情雅致”的 作为一种书面语言系统交际的符号,汉字从诞生之日起, 产物。它的出现可追溯到酿酒初期,是祭祀活动中的一 始终伴随着汉民族的文化进程,在履行语言交际职能的同 种礼序,被称为“酒礼”,后来逐渐演化成饮酒助兴和劝 时,又以其独特的表意特征和内部构成形式,承载了极其 酒、罚酒的一种手段。纵观漫长的中国古代酒令发展史, 丰富的历史文化。汉字的结构是点画成文,合文为字,组 我们可以看出:酒令萌生在周代,变化于秦汉,成熟于魏 装灵活,变化多样,这种结构模式,使汉字增添了许多非 晋,繁荣于唐宋,至明清两代发展到颠峰状态,成为中国 语言性独特功能。因此,人们常常在文本中运用汉字的形 民族文化中的一枝奇葩。洒令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俗有 体来传道、领会或说明积淀在字形中的生活经验、人生哲 雅,随饮者的身份、文化水平和趣味的不同而不同,大致 理和文化心态,这就是修辞学中所说的汉字修辞。汉字修 可以分为游戏令、赌赛令和文字令三种,都可以即兴创造 辞,简言之,就是以汉字的形体为依托进行的修辞。它是 和自由发挥。其中文字令比较文雅,它是一种以字词诗赋 汉语修辞的一个分支,也是最具中华文化特征的修辞。由 的巧变应对为内容的酒令,需要具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准方 于汉字形体结构的特点,以及受拆解字体风气的影响,人 能自如运用。 们在利用汉字形体进行交际的实践中,发现汉字修辞手段 我们在阅读一些古代典籍或小说时,常常会看到一些 在文学艺术、民俗游艺等众多领域都具有特殊的价值,引 情趣古雅的酒令,特别是出自文人之手的文字令。“文字 发出种种具体文化现象,酒令中的文字令即是其中之一。 15】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还可开展;现代汉语时间词的研究已经比较充分,但古汉 [语时间词的研究成果在数量、研究的深度、研究的视角等 [16】章婷.汉语时间词模糊语义研究[J].学术探索,2004,(7). 方面都相对薄弱,有待研究的问题还比较多。 参考文献: 【l7】章婷,李葆嘉.汉语时间词的模糊性与精确性之探析【J].河南 社会科学,2006,(4). [1 8】蒋跃.时间词的模糊性[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2,(4) [1】陈承泽.国文法草创[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2. [2】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4]陆俭日月.现代汉语时间词说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 (1). 【19】陆俭明.现代汉语时量词说略[A].语言学论丛第2 3集[c].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0. [20】陆俭日月.说“年、月、日”[J].世界汉语教学,1987创刊号. [2l】沈庶英.谈约量时间词【J】.世界汉语教学,2000,(1). [5]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6】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 979. 【7]文炼.处所、时间和方位【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 59. 【8]李向农.现代汉语时点、时段研究[棚.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 社,1998. [22】殷志平.也谈约量时间词【J].世界汉语教学,2002, (4). (2 3】胡培安.时间词语的内部组构与表达功能研究【D】.上海:华东 师范大学,2005. [24]杨同用.汉语篇章中的时间范畴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2. 【2 5]周小兵.谈汉语时间词【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3). [26】周光庆.名词“春”的形成发展及其文化哲学意义….信阳师 范学院学报,2005,(4). 【9]何亮.中古汉语时点时段表达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7. [1 0】王海菜.古汉语时间范畴词典・古汉语时间范畴综说(M】.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27]周光庆.名词“时”形成发展的哲学意蕴[J】.江汉大学学报, 2002,(4). [11]王寅.认知语义学[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2). 【12]张焕.从隐喻认知角度透析汉民族时间词语[J].语文学刊,2004, (3). [28】马丽娟. 左传》时间词语初探[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29】邓瑞丽.《汉书》时间词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2004. [30】郭芹纳.近代汉语中的时间词语[J】.语言研究,1995,(2). [1 3】杨艳.汉语中的时间隐喻[J】.东南大学学报,2001,(3). [14]张燕.时间隐喻的类型学试析——以汉藏语系语言为例[J].中 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5). (梅晶广东潮州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 521 041) 2011.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