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可持续规划理念在北川新县城总体规划中的实践

可持续规划理念在北川新县城总体规划中的实践

来源:吉趣旅游网
可持续规划理念在北川新县城总体规划中的实践

A CASE STUDY ON SUSTAINABLE PLANNING PRACTICE IN BEICHUAN NEW TOWN

陈振羽 魏 维 朱子瑜 孙 彤

CHEN Zhenyu; WEI Wei; ZHU Ziyu; SUN Tong

【摘要】北川新县城的灾后重建具有特殊性,在新县城的规划中针对灾后重建的特点,从选址、规划布局、风貌特色、绿化系统、绿色交通等方面贯穿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促进北川新县城健康发展,使之成为可持续规划的典型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北川新县城;灾后重建;可持续发展;规划实践;绿色生态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uniqueness of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work in Beichuan new town, the new town planning absorbs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om the aspects of site selection, functional distribution, townscape feature, urban eco-system and green transportation. This plan is an innovativ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sustainable planning as it successfully promotes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new Beichuan.

KEYWORDS: Beichuan new town;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lanning practice; ecology

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基础上注重长远发展的理论。可持续发展涉及的目标和内容十分广泛,在城市规划中实施可持续发展具有相当的难度,在何种层面、采用何种方法实施可持续发展,需要对规划编制体系、规划方法以及规划实施进行创新。城市规划是依法维护公共利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公共。城市能否获得可持续发展,首先取决于是否有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指导城市开发、建设和管理。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实施将引导城市走向稳定,协调的发展之路,对城市进一步优化生存环境、创造发展条件、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北川县城是汶川“5.12”特大地震灾后重建项目中惟一一个整体异地重建的县城,北川也是全国惟一的羌族自治县,这两个惟一性使得北川新县城的建设备受关注。北川新县城的总体规划因其特殊的编制背景,在规划设计之初就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于规划建设的全过程,在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在重建过程中,新县城的选址和快速新建两方面的问题对新县城的规划设计提出了重大挑战,对于一个在原先的自然农地上平地而起、从无到有的新城,在新县城总体规划中,如何合理利用原有自然环境,注重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体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达到建设“安全、舒适、生态友好之城”①的目标,是规划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同时,新县城的重建面临着诸如规划设计时间短、建设周期短、建设量大、项目集中等许多现实问题,在新县城的规划建设过程中,需要快速、高效地应对与解决上述问题,以及考虑城市未来的发展与运行。新县城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特别是小城镇规划的示范,其规划设计中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落实对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提供了示范模式和实践经验。

31

可持续规划理念在北川新县城总体规划中的实践陈振羽 魏 维 朱子瑜 孙 彤【文章编号】1002-1329 (2011)增刊2-0031-06【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B【作者简介】

陈振羽(1978-),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师。

魏 维(1982-),女,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师。

朱子瑜(1961-),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城市设计研究室主任,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孙 彤(1967-),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研究室副主任,高级城市规划师。

【修改日期】2011-11-08

1 融入区域发展的新城选址

新县城选址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选址前提。选址地的地质条件和地震安全可行,同时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选址地用地条件能满足全县二三产业发展与新县城建设的用地要求,并具有满足未来发展需求的空间余地;同时应临近区域性交通干道,与绵阳城区联系便捷,易于接受绵阳主城区辐射,与下辖乡镇联系便利,易于实施行政管理与提供公共服务。再者应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具有羌族文化遗存

北川新县城灾后重建专刊 Post-Quake Reconstruction of Beichuan New County Town

或具有较大的民族文化塑造空间。

依据选址的前提和原则,通过实地调查,根据县域内缺乏建设县城条件的现状,以及新县城选址应处在安昌河河谷地区的基本判断,确定北川和安县境内的安昌、擂鼓、永安、桑枣4个选址方案(图1)。通过对选址地的地质、区位、用地、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行政区划调整等因素做综合评价,确定将安昌镇作为北川新县城选址

的推荐方案(图2)。新城选址安昌镇更接近“成都-德阳-绵阳”城镇群发展带,能够更好地融入区域发展,使之获得持续的发展机会。

2 体现紧凑混合的规划布局2.1 紧凑的空间形态

在北川新县城用地规划设计之初,进行了多方案的比较和论证(图3),本着集约使用土地的原则,以紧凑的城市空间形态作为城市空间布局的基本要求,结合土地资源、自然环境、建设效率与微观气候等多要素统筹考虑,最终确定的用地布局方案基于城市周边山体合理保护利用的原则,有收有放,形成适度紧凑,边界自由的城市平面形态;基于城市内部开放空间整体设计的原则连山通水,形成具有开放空间网格的城市用地组团格局;基于城市内部建设运行效率优先的原则,以双棋盘的路网格局形成相对规整的城市地块划分,有效服务于快速重建,在满足使用的前提下,有效地控制人均建设指标,实现土地的节约利用。

依据近期人口安置需求和县域城镇化水平的发展预测,确定新县城人口规模为6.8万人,综合考虑各类用地规模,新县城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7km2,人均建设用地102m2/人,北川新县城的人均建设用地并没有一味追求上限,而是坚持实事求是,经济适用的原则,从城市形态和使用效率挖掘土地潜力。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还考虑到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将城市中心区和环境优美的丘陵地带作为预留用地(图4),预留易于商业开发的地块“优地优用”,为后援建时代的城市发展留有发展空间与商业机会。

32

图1 北川新县城选址方案比较Fig.1 Comparison of alternative sites

图2 北川新县城选址示意

Fig.2 Site location of Beichuan new town

2011年 第35卷 增刊2 VOL.35 SUPPLEMENT2. 2011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图3 同期规划方案对比Fig.3 Alternative plans

2.2 混合的功能布局

新县城规划采用混合式的功能布局(图5),不再强调山区的产业和人口集聚功能,降低山区人口密度,将人口、产业的集聚重心放到新县城,保留山区乡镇旅游、农贸和区域社会公共服务功能,实现“职住平衡”。经过严格产业筛选的工业园区紧邻城市主要生活区,便于居民利用步行或自行车通勤;同时在居住社区内,鼓励底商的设置,提供更多的就近就业岗位。

在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中,不单独设置大量社区内部绿地,而将公共绿地引入城市社区,通过共享城市公共绿地资源,使居民就近利用公共绿地,既保证了居民对绿地的使用和良好的环境品质,同时减少社区的绿化物业管理成本。

在公共设施的规划建设中,强调“统建共享”混合使用。在项目建设立项时,通过规划提

图4 预留用地示意图5 混合布局示意

Fig.4 Preserved space for future developmentFig.5 Mixed-function layout

供技术支持,对各单位的建设要求进行评估与分(图7)。

析,确定适宜的建设标准和组合方式,集中建设景观轴与设施链则串联了诸如北川文化中企事业办公设施,实现了节约土地,提高空间使心、抗震纪念园、民生大楼以及艺术中心、中小用效率,为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保证。如在项学、医院等一批新县城重要公共设施,形成新县目梳理工作中,适当压缩文化馆等项目规模,扩城城市风貌展示与公共活动参与的核心路径。

大医疗设施规模;整合影剧院、川剧团、文化艺术学校,实现设施共享;充实完善设施功能,充4 尊重自然环境的绿化系统实抗震纪念馆和城建展览馆的功能。项目梳理后,新县城公共设施建筑总面积24万m2(含7万m24.1 延续既有的山水格局

商业街)。公共设施建筑总面积压缩46659m2。初城区建设用地主体位于群山环绕的河坝之步测算,节省投资1.79亿元,其中取消的3个项上,规划对于不同尺度的山采取不同的使用态目投资总额1.25亿元。

度:严格保护大型山体,城市建设用地组团拥山而不占山,观山而不登山,合理利用浅丘地带,3 传承地域文化的风貌特色结合微地形,适度进行开发,城市建设用地呈分散组团布局,与丘体呈交错布局,丘融于城,城3.1 突出地域特色

丘一体(图8)。强调山区等环境敏感度较高地区规划通过宏观尺度的城市设计对城市风貌的低密度开发,注重密度与建设形态的分布,切进行总体塑造和控制,在建筑项目立项及设计任实降低环境的承载负荷。

务书里按照风貌分区提出指导性的设计原则,以水体利用意在传承羌人精于水利、水寨一供建筑设计师参考和把握。建筑设计则通过羌族体的聚居传统,提升新县城城市生活的亲水性;传统建筑符号和装饰图案与现代建筑材料和施工对外以安昌河为主脉营造连接新县城与安昌镇的技术的有机融合,塑造新北川的建筑风格,结合城市滨水风光带,以景连城;对内在保持原有山乡土树种的栽植、民俗活动的展示、公共艺术的体水系排水灌溉格局的基础上,梳理现有水系,传神、以及羌族手工业的继承等塑造城市特色风赋予不同区位的水以不同的功能,兼顾景观优化貌。

与市政安全的双重需求,引水造景,营水富景,新县城的道路、住区名称尽量沿用老曲山形成亲水活动的步行范围不超过300m的“小四镇路名及拆迁村落的原有名称,以流传地域的记川”水系格局(图9)。

忆。通过地域特色塑造为城市风貌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活力,同时,富有特色的城市风貌塑造也为4.2 改善微气候的空间形态

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引擎(图6)。

场地四面环山,静风频率高达37%,容易形成污染(图10),规划编制中根据地形环境特点,3.2 传承羌族建筑风貌

合理布局城市建设用地,在总体布局中建立以风貌规划结合土地资源、自然环境、建设效安昌河为生态廊道、以永昌河等水系与道路绿化

率与微观气候等多要素的统筹考虑,采用适度紧凑、边界自由、肌理规整、疏密有致的街区组团格局。为了更好地形成统一的城市风貌,采取分类、分区控制的策略,从空间类型上分为街、区两类,从风格手法上分为原汁原味、精华传承与现代演绎3种,整体形成传统羌族风貌区、传统汉羌风貌区与现代羌族风貌区,从建筑风格上分为原汁原味、精华传承与现代演绎3种,兼顾地域与民族双重特色,平衡特色与经济双重考量,在体现城市建筑功能特征的基础上,力求准确传达体现民族历史与文化特征信息。

在重建中尽可能采用当地材料和技术,如传统商业文化街的建筑设计,尽量利用传统的建筑材料,遵循传统羌族建筑空间组合方式、整体布局方式、传统施工工艺,塑造极具传统特色的建筑形象,使用一些震损的羌族建筑材料,达到图6 鸟瞰图与建成实景传承、发展与丰富羌族建筑艺术表现手法的目的

Fig.6 Aerial view

33

可持续规划理念在北川新县城总体规划中的实践陈振羽 魏 维 朱子瑜 孙 彤北川新县城灾后重建专刊 Post-Quake Reconstruction of Beichuan New County Town

图7 北川新县城建筑风貌控制指引

Fig.7 Control guidelines of architectural features of Beichuan new town

34

2011年 第35卷 增刊2 VOL.35 SUPPLEMENT2. 2011廊道为生态网络(图11),为城市形成空气通廊,同时,城市整体形态保持平缓舒展的态势,局部点缀高层,形成高低错落的建筑形体感,利于保持风速,加强城市内部低层空气扰动,将生态腹地清凉、洁净空气引入城市内部,稀释城市核心区域的污浊空气,并有效缓解城市内部的热岛效应。

安昌河是纵贯新县城南北的主要河流和最重要的通风廊道。在规划中保证了安昌河河道的宽度,并控制相应的滨水绿地,构建绿色通风廊道。规划在新县城南端安昌河以东、结合县城多条水系出口建设生态湿地公园,突出水质净化、科普教育、自然游憩功能。同时结合城市内部街道设计,建立衔接河道、城市与山体的绿化廊道体系。在安昌河河道内部的水利设计上,坚持生态保护与景观塑造并重,建议采用景观影响较小的堰坝保证河道蓄水,利用河道中的滩涂沙洲,形成鸟类的栖息地。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4.3 步行可达的绿地系统

北川新县城绿地景观规划在城市用地紧凑布局的前提下,依托自然山水格局,形成“一山环、两河带、多绿廊”的生态绿地总体格局(图12)。以“点、脉、网、面”4种空间要素组织城市开放空间,形成城市级与社区级两级公共活动空间体系;结合城市空间格局,选取公共服务干道与商业服务走廊两类线形空间要素,营造城市公共绿地系统,实现绿地就近服务,保证所有城市居民在5min之内即可步行到城市公共绿地,城镇居民出行最远300m即有城市公园(图13)。新县城绿地面积163.88hm2,占城市建设用地比22.96%,人均绿地23.41m2;其中公共绿地114.31hm2,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16.0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6.33m2;绿地系统的步行可达性,提高了公共绿地使用效率,降低了维护成本。

图8 山水结构图9 水系格局Fig.9 Layout of natural features (mountain, Fig.9 Water system

streamline)

5 突出慢行系统的绿色交通

重建规划贯彻“以人为本,安全主导”的原则,创建以绿色交通系统为主导的交通发展模式,以可达主导、慢行优先、分区限速、空间协调几个方面的交通发展策略,实现绿色交通、低能耗低占地、高效集约,创造良好的步行和自行车

图10 气象分析

Fig.10 Meteorologic analysis图11 环境分析

Fig.11 Environmental analysis

交通环境。

在重建规划方案中,通过对居住、服务和就业功能区的合理布局,结合成体系的慢行交通系统,实现居民日常出行的非机动化,对于居住区内部的交通组织,利用路面铺装、街道设施和道路转角控制,有效降低居住区内部车速。在对道路广场进行规划控制时,强调小尺度和密路网的原则,新县城道路降低道路红线宽度,从而在保证不增加道路用地的情况下,提高道路网密度,规划新县城核心区干路间距平均为200m,外围地区300m左右,干路红线宽度以25m、20m为主,干路网密度高达7.2km/km2,而干支路网整体密度高达14km/km2,支路宽度均控制在9m。高密度的道路网络是对居民交通可达性的最大保证,同时也是减少机动车出行,降低能耗的重要方面。

在道路资源分配上,优先考虑慢行交通的需求,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占道路总面积的35%以上,机动车道占45%以下。同时在道路断面设计中,借鉴国内道路断面设计的经验和方法,采用慢行交通一体化设计方法,将自行车与步行道设置在同一个平面上,采用不同的铺装进行区别,保证了慢行交通的安全与灵活。在较大的交叉口设置行人过街安全岛,确保交叉口行人过街安全;在交叉口慢行交通通道端部设置阻车石,图12 绿地系统规划结构Fig.12 Plan of green system

严格机动车进入慢行交通通道,避免机动车对步行和骑行环境的干扰。

在慢行交通系统布局上,规划建设了生活性慢行交通系统和慢行交通系统。生活性慢行交通系统沿干路布置,满足日常居民生活和出行需求,是常规的慢行交通通道,生活性慢行交通系统与机动车交通之间通过绿化隔离带进行隔离,保证生活性慢行交通系统的安全。

在生活性慢行交通系统以外,北川规划建设了慢行交通系统。慢行交通系统严格禁止机动车进入,仅仅提供给自行车、行人、轮滑等慢行交通方式通行,是为居民提供通勤、休闲、游憩、健身的连续慢行通道,并结合地形地貌特征,绿地、公园、水系、景观的布局,从行人和自行车骑行者的角度设计道路横断面、标高等。

6 结语

可持续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核心原则之一,应作为重要的重建指导方针加以落实与贯彻。但可持续的实施却在城市的建成环境中面临种种现实难题,发展阶段的局限、城市整体的协调、工程建设的投资、技术体系的支持等往往制约了可持图13 300m公园绿地服务半径分析

续策略的实施。

Fig.13 Analysis of park service area with 300-meter radius

35

可持续规划理念在北川新县城总体规划中的实践陈振羽 魏 维 朱子瑜 孙 彤北川新县城灾后重建专刊 Post-Quake Reconstruction of Beichuan New County Town

在北川新县城的规划建设中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探索与实践,将为新北川未来发展指明道路,保证新北川在满足人民生活需求、保障城市良好运行、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的和谐共融。与此同时,作为平地而起、全新建设的城市,给城市规划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伴随着机遇,即新县城在建设初期,就可以将先进的规划理念与实施措施相结合,并且贯穿在整个城市建设的全过程,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重建后的城市,抵抗环境灾害的自适应能力明显提升;城镇服务功能的可靠性显著改进;捕获外部发展机遇的能动性有所改进;居住者与观光者的舒适度感受进一步改善①”。北川新县城重建无疑是我国可持续的城市建设的典型探索与实践。

(感谢:参加北川羌族自治县新县城总体规划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所室:城市设计研究室、工程规划设计所、风景园林规划研究所、城市交通研究所、城市与区域规划设计所、城市与乡村规划设计研究所、城市水系统规划设

计研究所、学术信息中心、国际城市规划研究室、北京国城建筑设计公司。)

注释(Notes)

① 2008年6月1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仇保兴副

在2008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上的讲话。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北川羌族自治县新县

城灾后重建规划(2008-2020)[Z].2009.

2 杨保军,王飞.“器”“道”有别,“新”“古”

相谐——北川新县城城镇风貌与建筑风格的基本取向[J].城市规划,2009(12):9-15.

3 朱子瑜.城镇风貌与建筑风格的城市设计引导[J].建

筑技艺,2010,(Z2):28-31.

4 孙彤,殷会良,朱子瑜.北川新县城总体规划及设

计理念[J].建设科技,2009(9):26-30.

5 戴继锋,殷广涛.北川新县城规划中人性化交通系

统的构建[J].城市交通,2010(1):36-43.

36

2011年 第35卷 增刊2 VOL.35 SUPPLEMENT2. 2011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上接第25页)

成一套务实的灾后重建规划新思路。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民政部关于四川省调整北川羌族自治县行政区划

的批复(民函[2009]41号)[Z].2009.

2 四川省关于北川羌族自治县灾后重建总

体规划的批复(川府函[2009]60号)[Z].2009.

3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新

县城灾后重建总体规划[Z].2009.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参与北川新县城总体规划编制人员项目总负责:李晓江 、杨保军、邵益生院主管总工:戴 月、杨明松项目负责人:朱子瑜、孙 彤、朱 波项目参加人:城市设计研究室:蒋朝晖、陈振羽、李 明、王颖楠、张 巍、岳 欢、王 飞工程规划设计所:谢映霞、郝天文、洪昌富、殷会良、司马文卉、高均海、 刘海龙、阙愿林、任希岩城市交通研究所:赵 杰、殷广涛、戴继锋、朱胜跃、李 晗、杨 嘉风景园林规划研究所:贾建中、束晨阳、刘冬梅、赵书艺城市与区域规划设计所:吕红亮学术信息中心:张高攀、金晓春、尧传华城市水系统规划设计研究所:姜立辉城市与乡村规划设计研究所:高 捷国际城市规划研究室:黄鹭新、胡天新、荆 锋、杜 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