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万堤中学 叶国振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和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科学实践活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三、教具与学具:
光具座、光具盒、蜡烛、火柴、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 知识背景回顾:
1、平面镜成像特点(课件演示); 2、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
3、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及焦距的测定方法。
(二)、新课引入与教学: 1、观察与思考:
凸透镜除了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以外,它能否也象平面镜一样成像呢?如果能成像,那么所成的像是否与平面镜所成的像相同?
学生带着疑问,用凸透镜观察课本上的字以及多媒体屏幕,并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讨论、汇总,由学生得出结论:凸透镜能成放大的像和缩小的像。
2、提出问题:
根据刚刚同学们观察到的现象,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你们想知道哪些问题?
3、聚合学生的思维,引出课题:
确定本节课探究内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即像的大小、正倒、虚实与物距的关系。先由学生熟悉物距、像距的概念,然后教师加以必要的解释。
4、猜想并建立假设:
(1)、学生分组讨论:物距与像的大小、正倒、虚实的定性关系; (2)、学生板演各种猜想与假设;
(3)、教师对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进行有选择的归纳,并用课件展示。 五、设计实验:
学生应用光具座、光具盒、蜡烛、火柴等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探究规律。
六、收集数据:
1、当光屏上出现倒立、缩小的像时,读出物距(U)与像距(V); 2、当光屏上出现倒立、等大的像时,读出物距(U)与像距(V); 3、当光屏上出现倒立、放大的像时,读出物距(U)与像距(V); 把数据记入表格: 像的特点 倒立、缩小 倒立、等大 倒立、放大 物距 像距 让学生分析每次成像时,物距(U)与像距(V)特点,得出它们与一倍焦距、两倍焦距的关系。 4、当物体放在一倍焦距以内时,让学生观察成像特点,得出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的结论。 5、实像概念的引入 先让学生看书上有关实像的概念,分组讨论实像与虚像的异同点,然后教师用课件展示结论。 共同点 实像 都能用眼看到 (1)不能成在光屏上 (1) 能成在光屏上 不同点 (2) 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 交而成的像 举例
虚像 (2)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小孔成像、凸透镜成像 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
七、规律重现:
多媒体课件展示凸透镜成像规律与过程。 八、交流与合作:
1、讨论像虚实的分界点; 2、讨论实像大小的分界点;
3、讨论把凸透镜挡住一半,像有无变化等。 九、归纳与小结:
教师课件展示凸透镜成像规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