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师,有个问题我不明白。鲤鱼阿姨、乌龟阿姨为什么不把青蛙妈妈的样子说清楚,害得小蝌蚪不断地寻找妈妈呢?
师:你觉得他们什么地方没说清楚呢?咱们先把他们说的话用横线画出来吧。(学生读书、画线。)
生:鲤鱼阿姨说:“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结果小蝌蚪错把乌龟当成了妈妈。
生:乌龟阿姨只是说:“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还是没说完整。
师:如果要把蝌蚪妈妈的样子说清楚,你有什么好办法呢? 生:把鲤鱼阿姨和乌龟阿姨的话合起来说。 生:编个青蛙的谜语让小蝌蚪猜一猜。 生:把青蛙妈妈的相片直接拿给小蝌蚪看!
师:你们的办法真不错。假设你的同桌就是正在寻找妈妈的小蝌蚪,你把你的想法跟他(她)说一说。 (学生积极地讨论,交流。)
生:告诉你,小蝌蚪。你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生:你们的妈妈不是鲤鱼,也不是乌龟,是可爱的大青蛙。她鼓着大肚皮,张着大嘴巴,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色的外衣。她是庄稼的好朋友,名字叫青蛙。
生:小蝌蚪,荷叶是你妈妈的舞台,她最喜欢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她是谁?你到荷花池边去找吧。(教室里一片掌声。)
师:你真了不起,能灵活运用学过的课文中的句子,说得多棒呀!小蝌蚪碰到你们这群热心又聪明的孩子,不愁找不到妈妈了。
生:(一生举手)其实,不能怪鲤鱼阿姨和乌龟阿姨,是小蝌蚪找妈妈找得很心急,等不及听明白就游走了。
生:(举手又放下,有些犹豫)我认为鲤鱼阿姨和乌龟阿姨是故意不向小蝌蚪说完整的。(师生均感诧异。) 师:为什么?
生:鲤鱼、乌龟和青蛙都住在一个池塘里,他们已经很熟悉了,不可能说不清楚
青蛙妈妈的样子,他们是想让小蝌蚪自己去找妈妈。
师:是呀,小蝌蚪找妈妈确实遇到不少困难,但是他们在这过程中渐渐地长大了。让我们为小蝌蚪加油吧! (全班鼓掌,师生情绪激昂。)
精彩片段
课文《我是什么》是一篇有趣的科学童话,文章脉络清晰,第一人称的写法令人倍感亲切,在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小水滴聚在一起落下来,人们就叫我‘雨’。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人们就叫我‘冰雹’。到了冬天,我变成小花朵飘下来,人们又叫我‘雪’。”在执教这一段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
(一)小组合作,读词组句。
在引导学生充分朗读这段话之后,我安排学生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出示事先准备好的6个词语卡片:“小水珠”“小硬球”“小花朵”“落”“打”“飘”,先指名孩子们读一读这些词语,然后试着把这6个词语拼组成3个句子。并安排一位同学上台在黑板上拼组。由于学生熟读了课文,对词句已有初步感知,孩子们大都能准确地按上下排列的顺序排列出“小水珠落下来”“小硬球打下来”“小花朵飘下来”。
(二)感知句意,调整句序。
学生组好句子之后,我把握契机适时地问道:“这里面有三个动词,分别是什么?”孩子们不由地脱口而出:“落、打、飘。”我又接着问道:“那它们的位置可以调换吗?”问题一出孩子们有的眉头紧锁,有的窃窃私语,还有的交头接耳地讨论起来。但不一会便有人跃跃欲试地嚷嚷道:“不能,不能。”并有理有据地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小硬球最重,肯定是打下来;花朵很轻,当然是飘下来;而水珠自然是落下来了。
而这时我又故做疑惑状说道:“听大家这一说,仔细地想一想,这三个句子的位置好像有点不妥,能不能重新调整一下顺序呢?讲出你的理由来。”孩子们一下子又被难住了,但马上有又一个个喜形于色:“我知道了!”“我也看出来了!”接着开始动手调整三个句子的顺序。最后又一个个争着向我和同学们讲自己的发现,说调整的理由。一个小组汇报:“小水珠、小硬球落下来时有的轻有的重,我们组是按照由轻到重的顺序排列的:第一句是‘花朵飘下来’,第二句是‘小水珠落下来’,第三句是‘小硬球打下来’。”另一个小组汇报:“我们组是按照小
水珠、小硬球落下来的先后顺序排列的,小硬球最重,肯定是最先落下来,小花朵最轻,当然是最后飘下来。”但大家都能通过对“落”“打”“飘”这三个动词不同意义的感知而作出判断。 (三)朗读感悟,想象情境。
学生读词组句,又按自己的理解重新修改了课文,可这时我又出一招:“同学们已经重新排列了这些句子,且理由都非常充分,很好!那么,你们能不能通过自己出色的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来感受它们下落时的轻重快慢呢?”学生的兴趣又一次被激发,思维又再次被激活,一个个又摇头晃脑、有滋有味地读了起来,并都在“飘”“落”“打”这三个字的读音上做文章,反复尝试,相互提示,如有的学生将“飘”读得轻而长,将“打”读得重而促,我也进一步提醒学生:“小花朵飘得还不够轻不够慢。”“小硬球还应该打得再重些。”最后,我又让学生把这些句子放回原文中去读整段话。同学们在交流朗读时的感受和互相评议时,有的说:“我读这句话的时候,眼前像是真的有千千万万朵雪花在空中飘舞。”有的说:“我听xxx同学朗读这一句时,眼前也像在放电影:无数的雹子像子弹一样打在地面上和我们的脸上,硬硬的,凉凉的,蹦蹦跳跳的,真好玩!”……
精彩片段 一、导入。
师:数量词,真不少,句子里面常用到。今天这堂课,我们就要和数量词交朋友。
二、学习课文。
师:四人小组一起读读这首场景歌。注意生字的读音,再找找这些数量词朋友,用圆圈圈出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读,并圈画数量词)
师:出示第一、二行词组。圈出数量词)这些好朋友,你找对了吗?让学生核对。
师:在这些数量词中,还藏着几个字宝宝呢!
生:(一只)海鸥、(一条)帆船、(一艘)军舰、(一处)港湾
生:拼读量词:“艘”是平舌音,“滩、帆、舰、湾”是前鼻音,自己拼读量词;(自己拼-小老师带拼—去拼音开火车) 师:再回到课文中,你能把它们读好吗?
生自己读读短语。
师:指名读短语。2-3人。从字音、停顿方面评价。 师:你知道这些数量词还可以修饰哪些词语呢?
生: 一只(鸟) 一艘(汽艇)
一处(美景 ) 一条(小路)
下面,请你和同桌用你们最喜欢的形式一起配合读读这些短语;(请3组学生交流读,教师指出配合的方法。)
精彩片段
《曹冲称象》第四自然段是本文的重难点,为突破它,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对,官员们提的两个办法都不好,曹操不同意。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后他怎样说呢?(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师:(出示小黑板,上面写了曹冲说的办法)曹冲的这个办法是用几句话说清楚的?
生:(读书、画序号、讨论)
师:这四句话里的第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读第一句,老师板书:上船 画线)在哪儿画线?用投影片演示。
生:在船舷上画线。(让一个学生指投影片上的船舷) 师:在船舷的什么地方画线?再仔细读这一句。
生:(轻声读第一句后)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老师让这个学生一边说,一边用手指在投影片的船舷上画线)
师:在这儿(指画线的地方)画线就是沿着(说重音)水面画线。 “沿着”的意思比较抽象,老师却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接着,老师用“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后接着干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装石头”“最后怎么知道大象有多重呢”等问题,诱导学生读懂曹冲说的四句话中的二、三、四句,并分别板书“上岸”“装石头”“沉到线”“称石头”“石头一共的重量=大象的重量”,在此基础上,老师又用一组模拟物让学生演示曹冲说的办法。
师:请同学们一边读这四句话(指小黑板)一边想:你怎样用这些东西把曹冲说的这个办法做给大家看。
(学生各自准备后让一名学生演示。大家读一句,该生演示这一句的内容)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耳、动眼、动脑,既可检验学生是否读懂课文,又可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还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同学们,课文里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刚才我们的演示没有称给你们看。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在课外活动或者在家里,把刚才的演示再做一做,然后把石头称一称,把“大象”称一称,看石头和“大象”是不是同样重。好吗? 生:好!
〔这是教学上的辐射,把课堂上的兴趣引向课外。〕
师: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曹冲提出的称象办法是用四句话说清楚的。这四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又一句接一句说,连起来说明了一件事。
现在我们来学习用这种方法说话。请你们分别用“关”“洒”“扫”说几句话,这几句话连起来说明一件事。 生:(学生练,老师做指导)
精彩片段
感悟、品析课文
1.师:现在大家知道了吧,玲玲画的是什么? 生:我家的一角。 师:你从哪知道的? 生:(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师:(课件出示:玲玲的画)看,这就是玲玲画的《我家的一角》。谁还想读读下面的话?(出示段落)。
生:(指名读。)
师:(理解“端详”),大家想一想,“端详”是什么意思呢? 生:(指名说)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看。
师:这个词里还藏着一个谜语呢?老师说,你们猜:小羊开口说话了! 生:详。
师:(认读“详”)这个字就读“xiáng”,大家一起读。(指名读)它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生:左边一个言字旁,右边一个羊。
师:现在大家也来当玲玲,也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的画。 生:做端详画的姿势。
师:这里边还有两个字,这个字就读“fú”,跟老师一起读。(分排读)它是
由几部分组成的?
生:左边是巾,右边是一口田。
师:咱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字含有右半部分? 生:副、福、蝠、富……
师:“幅”是个量词,谁能给它找朋友? 生:一幅画、几幅图……
师:还有这个字,想和我们大家见面呢?这个字读“jiǎng”,一起读。(指名读)师:谁能帮它找朋友?
生:奖励、奖品、抽奖、奖状…… 师:谁能用喜欢的词说句话? 生:奖状。我得了一张奖状。……
师:咱们把这三个字宝宝认识了,再把它们放回句子里,谁还能准确、流利地读一遍啊?(指名读)
师:玲玲的这张画多漂亮啊,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她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高兴。
师:咱们带着高兴的心情再读一遍。(齐读一遍) 2.(1)出示第二幅图
师:多漂亮的一幅画呀,可惜呀,这张画怎么啦? 生:(观察)这幅画弄脏了。 师:快从课文中找出来。 生:指名读第4自然段。
师:(课件出示句子)谁还想读读这段话。(指名读) (学习“啪、脏”)
师:这个字应该怎么读?(字卡“啪”) 生:pā。(指名读、男女生读) 师:你是怎么记住它的?
生:左边一个口字旁,右边一个拍。
师:啪,还是个拟声词,就是用来模拟声音的词。比如:黑板擦掉到地上发出的声音——啪。在生活中,像这样的词还有很多,你能说说吗?
生:流水声——哗哗哗,春雨声——沙沙沙,敲门声——当当当…… 师:还有这个字读(脏)什么?
生:zāng。
师:跟老师一起读。(指名读、分组读)
师:脏,左边是个月,右边是个庄。谁能给它组词? 生:弄脏、脏了、脏衣服、脏兮兮……
师:这个字还读zàng,它是个多音字,心脏。跟老师读,脏,弄脏。 生:脏,弄脏。 师:脏,心脏。 生:脏,心脏。
师:同学们,指一下自己的心脏在什么地方? 生:生抚摸自己的心脏。
师:(师也抚摸心脏)在你胸前的左侧。明天要参加评奖的画,现在弄脏了,玲玲现在的心情又是什么样的?
生:伤心、难过。
师:谁能带着伤心、难过的语气再读一读? 生:指名读。
(2)师:这就奇怪了,这么一张弄脏了的画怎么能得一等奖呢?快从课文中找一找。
生:(指名读第8自然段。)
师:玲玲画了一只小花狗。(出示图小花狗) 师:玲玲是怎么想到画小花狗的呢?
生:爸爸让她画点什么,玲玲就画了一只小花狗。 师:你能读读爸爸说的话吗? 生读(指名读、齐读)。
师:看看这只小花狗多可爱呀!(出示句子)谁来读一下这句话? 生(指名读)。
师:咱们一起读一下句子。(齐读)
师:玲玲看着修改后的画,怎么样了?(出示句子) 生:满意地笑了。
师:这时玲玲的心情又是什么样的? 生:高兴。
师:那咱们再带着高兴的心情齐读一遍这句话。(齐读)
师:玲玲的爸爸真是一位好爸爸,能指点玲玲作画,爸爸多关心玲玲啊!哪些句子还能体现出爸爸很关心玲玲?自己找找。
生:指名读爸爸说的话。
师:(学“催”)这个字就读“cuī”,一起读。(指名读、分排读)它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生:左边一个单人旁,右边一个姓崔的崔。
师:在现实生活中,你们的作业做完了,爸爸妈妈有没有催促你赶紧上床睡觉啊?
生:有。
师:还有哪些句子啊? 生:指名读。
(3)师:看着玲玲修改后的画,爸爸也很高兴,爸爸是怎样说的?自己找找。
生读(指名读)。
师:现在谁来当爸爸,再和玲玲说说话? 生读(指名读)。
师:(出示句子)在这段话中,还有一个字和我们捉迷藏呢?这个字就是“筋”。 (学习“筋”)。和老师一起读(指名读、男女生读)你是怎么记住它的? 生:上面是个竹字头,下面是个肋骨的肋。 师:谁能给筋找朋友? 生:脑筋、皮筋、动脑筋……
师:这个字还是我们今天要写的字。(观察这个字的字形、结构、笔顺)举起手和老师一起写。(边写边讲解)大家会写了吗?
生:会写了。
师:在本子上写上“筋”。(师巡视,写完后互相检查,画小星星)。 师:我们全体男生再当爸爸读一遍这段话。(男生齐读)
(4)师:结果在第二天的评奖会上,玲玲的画还获得了一等奖。玲玲多高兴呀!作为她的好朋友,你想对玲玲说点什么?
生自由发言。
精彩片段
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看你能读懂什么?把不懂得地方画出来。 (生自由读文) 进行集体交流。
生1:老师,我读懂了睡梦中的妈妈很累。我是从“妈妈的呼吸那么沉”看出来的,说明妈妈睡得特别香。这是因为她特别累。 生2:老师我不明白“沉”是啥意思?
生1马上回答:“沉”就是睡得特别香。就像这样(表演)。 师:**同学通过表演,让我们知道了睡梦中的妈妈“呼吸那么沉。” 师:你们看妈妈睡得多香啊!还有哪儿?
生3:我从“她干了好多活儿”这可以知道妈妈很累,就是妈妈干完这个,干那个。
师:(圈出“好多活儿”)根据你们的观察,妈妈都可能干了哪些活儿? (生自由回答。) 师:是啊!妈妈多累呀!
生4:老师,我从这里也能看出妈妈很累,“窗外,小鸟在唱着歌,风儿在树叶间散步,发出沙沙的响声,可是妈妈全听不到。”这么多的响声,妈妈一点儿也听不见,说明她太累了。
师:妈妈这么累,我们都想让妈妈好好睡一觉,那么这时候我们应该怎样读这段呢?谁来试试?
师找学生读(刚开始)说:这么大声会把妈妈吵醒的,小点儿声。(听候评议)你读得很好,如果再把这些词语读得突出一些,就更能体现妈妈很累,你们再读读试试。
(学生练读后再指名读。)
师:我们读懂了“睡梦中的妈妈好累”,你们还读懂了什么?
生1:我读懂了睡梦中的妈妈很美丽,我是从妈妈“明亮的眼睛闭上了”知道的,因为“明亮的眼睛”就是又大、又黑、又亮,有这样的眼睛一定很好看。 师:你说得真好,抓住了这个词语就能看出妈妈很美丽,谁能像他这样也来说一说。
生2:老师,我从“弯弯的眉毛”也能看出妈妈很美丽,因为弯弯的眉毛就像小月芽似的,特别好看。
生3:我从“弯弯的眉毛,也在睡觉,睡在妈妈红润的脸上。”可以看出妈
妈很美丽 ,因为妈妈在睡觉的时候脸红扑扑的,就像大苹果,再加上弯弯的眉毛就更美丽了。
师:妈妈真美丽。
生4;老师,我从“是的,她在微微地笑着,嘴巴、眼角都笑弯了,好像在睡梦中,妈妈又想好了一个故事,等会儿讲给我听……”这里可以看出妈妈很爱孩子,因为妈妈在哄孩子睡觉的时候总讲好听的故事。 师:妈妈爱孩子也是一种美,这种美比外表的美更美。
生5:老师,我有一个问题,课文上写着“弯弯的眉毛,也在睡觉,睡在妈妈红润的脸上。”眉毛都是长在脸上,为什么写睡在脸上呢?
师:我们都来想一想,是“弯弯的眉毛,也长在妈妈红润的脸上。”好呢?还是“弯弯的眉毛,也在睡觉,睡在妈妈红润的脸上。”好呢?
生:“睡”好,因为妈妈睡了,眉毛肯定也不动了,就像睡着了似的。要是长还可以动呢。
师:你说得真好,这样就显得睡梦中的妈妈更美丽了,你们看,这个小朋友用词多准确呀!
师:睡梦中的妈妈那么美丽,我们应该怎样读这段呢?谁来试试? 指名读后,师评议:听你这么一读,我感觉妈妈长得一般,不能说真美丽。谁能读出妈妈真美丽?
再指名读后,师:他读得好不好?都像他这样读一读。 (全体学生练读。)
师:我们读懂了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好累,你们还读懂了什么? 生1:我从课文里看到了睡梦中的妈妈好温柔。但是我不懂“温柔”是什么意思?
师:你们懂吗?
生1:老师,我知道了,“温柔”就是脸上带着笑。
生3:我爸爸告诉过我,“温柔”就是温和柔顺。多指女性:性情温柔。 师:那课文中温柔的妈妈是什么样的呢? 生读课文后回答。
生1:睡梦中的妈妈嘴角、眼角都带着笑意,很温柔。
生2:妈妈睡觉的时候,还想着给自己的孩子讲故事,说明妈妈很爱孩子。 师:说得真好,在孩子心中,这样的妈妈多温柔啊!
小结:
师:睡梦中的妈妈是那么美丽,那么温柔,又是那么累。现在就让我们随着音乐再读课文,读给我们亲爱的妈妈,读完后,从这三部分中选出一段背下来。注意一定要小声点儿,别吵醒了睡梦中的妈妈。
精彩片段
《我喜爱的玩具》写话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交际;引导学生通过定向阅读,让学生领悟写话的方法;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学写话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构思和认真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玩具导入,激情激趣。 1.展示玩具
师:小时候的老师也喜欢玩,特别喜欢玩一些玩具。看,我把它们都带来了(出示一些旧玩具,有买的、也有自制的,并取出最喜欢的玩具。)出示课题。(用热情的语调)说:“同学们,你们带来什么玩具?把它们请出来,在全体同学面前亮一亮相吧!”“来,给同学们介绍一下,这是什么?”
2.明确学习要求
①有条理地仔细观察自己的玩具,想想可选哪些内容作介绍;②先用一句话总的说一说你的玩具是怎样的(可爱,有趣,漂亮等);然后围绕总起句把意思说具体。
【设计意图:精巧可爱的玩具加上教师富有激情的话语,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很好地激发了学生说话的欲望。】
二、指导积累,范文引路。
1.师: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个娃娃(出示范文) 可爱的娃娃
我的玩具娃娃真惹人喜爱。她穿着一身红色的连衣裙,裙子上有一条金边,像开着的一朵喇叭花。红嫩的小脸上有一双蓝蓝的眼睛。鲜红的小嘴闭得紧紧的,好像在动脑筋呢。金黄的头发长长的,披在肩上,非常漂亮。我把她当作妹妹,给她看病,哄她睡觉。她一躺下,就立刻合上眼睛睡着了,当我
把她抱起,她又立刻睁开了眼睛。 (1)说说这段话写了一件什么玩具? (2)这段话围绕哪一句写的?
(3)短文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写这件玩具的?板书:来历、颜色、玩法、用途、感受。
师:快乐作文培训中心二年级刘羽良小朋友也带来了一只小熊(出示范文)
我的玩具小熊:我有许多玩具,如:小汽车、小人、小熊等,但是我最喜欢的玩具还是小熊。这只小熊穿着红色的背带裤,上面有白色的斑点。里面还穿着黑白相间的条纹式背心。圆圆的耳朵,水灵灵的小眼睛,粗壮的四肢,样子可爱极了!
我与这只玩具小熊整天形影不离,我吃饭的时候,它在饭桌上陪伴着我;我睡觉的时候,它在被窝里陪伴着我;就连我大便时,它也在黑乎乎的厕所里陪伴着我。我们全家都非常喜欢它,希望它能吉祥如意。于是我们决定从吉祥和如意中挑选一个做它的名字。由于它是一只公熊,妈妈觉得如意特别像母熊的名字,就给这只小熊起名为“吉祥”。
我真喜欢我的玩具小熊“吉祥”。
【设计意图:营造既贴近生活又极其真实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参与,以范文为跳板,放开思维写出各具特色的习作。】
三、感受实物,自由练说。
师:同学们各自也都带来了自己喜爱的玩具,就把你的玩具介绍给大家,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指名说。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能从名称、形状、玩法等方面有条理地介绍自己的玩具。
生:用“我的( )真( )”的句式开头。 生:介绍自己的玩具。 同桌互说,指名上台说。
师:指名评价其他人介绍的玩具,具体从哪些方面讲的?
【设计意图:运用句式训练学生说话的条理性,引导学生观察、抓住特点,使说话训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练习说话,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
四、指导写话,表达真情。
师:同学们刚才都介绍了自己的玩具,那你能不能写下来呢?先用一句话概括你的玩具怎样的,然后分几个部分具体分述。(如颜色、模样、玩法)。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你们最喜爱的小动物,和它们打打招呼吧。你最喜欢哪个动物呢?它给你带来了宝贵的礼物。猜猜是什么呢?看看是什么呢?在写话时小动物们要送给大家一些好词,看你能不能用上。 A.字词:
生动、精巧、新颖、小巧、可爱、逼真、鲜艳、漂亮、柔软、洁白、神气 B.字词:
胖乎乎、毛茸茸、圆滚滚、水灵灵、红扑扑 C.字词:
姿态迷人、洁白无瑕、朝夕相处、弯曲曲、回味无穷 工笔细描、身手不凡、姿态迷人、五彩缤纷、变化多端 爱不释手、闪闪发光、炯炯有神、小巧玲珑、一尘不染 洁白无瑕、振翅欲飞、精雕细刻、造型生动、别具一格
【设计意图:写话伊始,提供习作素材,实现“低门槛,高兴趣”。】 五、习作评价,分享快乐。
师:同学们谁愿意把你写好的话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呢? 生:说自己的习作,投影。
师:对照要求评议:第一句是否总的写出了玩具的可爱(有趣、漂亮等);后面几句话写了玩具的哪些方面;有没有把总起句的意思写具体;有没有与总起句无关的话;语句是否通顺;可以怎么帮助他修改?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写了自己喜爱的玩具,请同学们课后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精彩片段
师:大家都见过瀑布(出示瀑布),李白是怎么描写庐山瀑布的呢?请同学拿出自学提纲。(课件出示)谁来读一读。 生读自学提纲。
自学提纲:
1.读一读这首诗,想一想庐山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的意思,如“生”“遥”“川”“疑”等,并
说说诗句的意思。
3.记下不懂的问题。
师:打开书,按照自学提纲一步一步地学,学完一道题再学一道题。 (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学生又读,有了进步,群体练读。) 师:就这样边说边读,还有读懂的内容吗? 生:我把整首诗都读懂了。 师:可以说印象最深的那句。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说瀑布从三千尺那么高的地方飞快地流下来,是从天的最高处落下来的。
师:他有一个词理解得非常准确,知道是哪个词吗?
[启发学生注意听,及时发现同伴的长处。同时,不追求统一的答案,注重词汇的积累和运用。]
生:……“飞”,他说的是飞快的意思。
师:不错,对刚才那位同学的解释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三千尺”并不是真有三千尺那么高,它是夸张。 师:那你想怎么说?
生:瀑布飞快地流下来,大约有三千尺那么高,就像银河从天的最高处落了下来。
师:他也有一个词补充得好…… 生:“好像”!
师:对。就是这个“疑”字,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好似”。 生:“可能是”。 生:“如同”。 生:“就像是”。
师:都可以。这瀑布就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多么壮观!自己读一读这两句,想象一下瀑布奔腾而下的气势。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老师范读,学生再次练读。) 师:谁再试试。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读得好!再现了瀑布宏伟的气势。齐读这两句。
师:不错,银河从九天上落下来,何等壮观。这里,诗人为什么用上了“疑”字呢?(板书:疑)
生:不是真有银河从九天上落下来,而是诗人想象出来的,所以用上了个“疑”字。
师:对,这不禁使我们想到了李白的另一首诗,《静夜思》中,好像也有这样的笔墨。“床前明月光……”。
(温故而知新。这里不但扎实地解决了“疑”字,而且通过运用,使学生感悟到李白诗词的风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生:(一起接背)“疑是地上霜。”
师:这神话般的想象,正是李白诗词特有的风格。想象这景象,自己带着感情读一读这首诗。
(学生自己有感情地读)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读懂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生:为什么这里说“疑是银河落九天”,而不说“像是银河落九天”。 师:谁帮他解决。
生:因为“疑”就是像的意思。
师:(转向提问的学生)你比较一下,同一个意思,用哪个字好呢,可以读一读,体会一下诗人的想象力。 生:用“疑”更好。
生:为什么“生紫烟”的“生”不用升起的“升”
[这两个问题提得多好!质疑环节得到落实。值得称赞的是,对学生的提问,老师发动全班同学思考,解答,不包办不代替。]
师: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大家怎么想(板书:生)? 生:因为这里还有产生的意思,所以用学生的“生”。 师:对,可以综合理解,先产生而后升起。明白了吗? (学生会意点头)
师:随着大家的想象,我们眼前就出现了这样的景象,千丈青山衬着一道银白的瀑布,这瀑布飞腾奔涌,倾泻直下。这么壮观的景象只有远望才能一览无余。那么该怎样读这首诗呢?请你们想象这景象,自己放开声音读一读。 (学生自由练谈,指名读。)
师:你们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这景象? 生:(齐喊)想!
(放录像,同时点出画面中的“生紫烟”“挂前川”。)
师:现在,你们面前就是庐山瀑布,你们想不想做一回诗人,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再次练读)
师:做诗人还可以自然些,你们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能背下来的同学还可以背一背。
(学生有表情带动作地练读统背,后集体背诵。)
师:通过读诗,我们看到了一幅很壮美的图画。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比如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
[这一环节“我”彻底放开了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方式学习,受到他们的欢迎。]
精彩片段
师:到日月潭去旅游,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那里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
师:那是个湖泊,是自然风光。我想你想去的地方应该是娱乐场或儿童乐园吧!
生:那里的风景美吗?
师:用心读过课文的小朋友,你们的答案是—— 生大声齐答:美。
师:那让我们把课文中你认为风景很美的句子找出来,你找到后把它们标出来,轻轻读一读。
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作记号。
师:下面让我们来分享一下你找到的美景。先说说你认为最美的那一句吧。 生:清晨,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天边的晨星和山上的点点灯光,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
师:这句话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清晨的日月潭很美。
师板书“清晨”。
师:同样认为这句很美的小朋友请举手……你们还感受到了什么? 生:有薄薄的雾,应该是模模糊糊的,会很美。
师:“模模糊糊”这个词可不美,我们还是用文中的一个与它意思相近的词语来表达吧!你们说用哪个? 生:隐隐约约。 师板书“隐隐约约”。
师:对。这个词和“模模糊糊”意思差不多,可读起来却美多了。跟老师再读两遍。 生齐读。
师:清晨的日月潭有了薄薄的雾,有了隐隐约约,你说这段话是读得轻一点还是响一点好?
生:我觉得要读得轻一点。 师:那你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
师:你们觉得她这样读好不好? 生齐答:好。
师:那你们也来读读,也许能比她读得更美呢! 生齐读。
师:清晨的日月潭的确很美,但要说最美,每个人的看法可能不一样哦!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你觉得那句最美?
生:中午,太阳高照,整个日月潭的美景和周围的建筑,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师板书“中午”。
师:和他观点相同的小朋友请举起手来,谈谈你们的感受。 生:中午的日月潭很清晰。 师板书“清晰”。
师:你知道清晰什么意思吗?
生:中午有太阳,可以把日月潭的美景都看得清清楚楚。 师:请大家把这个词语读两遍,记住它。 生读词语。
师:根据你们的判断,课本中的这幅图应该是什么时候的日月潭? 生:中午。
师:你们在图中看到了哪些美景? 生:有碧绿的湖水和小岛。 生:岛上的树木长得很茂盛。
生:周围的山上树木很绿很绿,还有漂亮的房子。
师:一下子看到这么多美丽的景色,我们的心情也放晴了,嗓音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谁来读读这一句话。 生读。(音调稍高。)
师:我们大家都来感受一下日月潭晴天的美丽吧! 生齐读这一句话。
师:晴天的日月潭这么讨人喜欢,那雨天的日月潭你们喜欢吗? 师板书“雨天”。 生齐答:喜欢。
师:那让我们也来读一读吧! 生齐读。
师: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日月潭的另一种美丽? 生:轻纱。 师:见过轻纱吗? 生:没有。
师:那你们见过什么纱? 生:我只见过新娘子穿的婚纱。 师:新娘子穿婚纱美吗? 生:美。
师:婚纱就是用轻纱做成的。新娘子穿婚纱很美,那日月潭披轻纱应该也很美。还有什么词语让你感受到了美。 生:仙境。 师:为什么?
生:神仙住的地方肯定是很美的。 师:还有哪个词语让你觉得美? 生:一片朦胧。
师板书“一片朦胧”。
师:谁来读一读,并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一片朦胧,我想是模模糊糊的意思。 生:我觉得是有点看得清,又有点看不清的意思。
师:是呀,看得清清楚楚是一种美,模模糊糊,看不清楚也是一种美。要欣赏到美的事物,关键是要有一份美的心情。让我们带着美好的心情来读读这句话。 生自由读。
精彩片段
感受葡萄沟葡萄的五光十色。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透过茂密的枝叶,看看葡萄长得怎么样?
生: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师:总之一句话,葡萄的颜色多呀还是少啊? 生:多!
师:有红的……(生齐读)
师:我这可有这么多不同颜色的葡萄,请你到前面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颜色的葡萄?自己上来拿,没拿到的小朋友待会有机会。
师:我们来当裁判,让他们自己来说说,好吗?
(生站一排,介绍自己手中葡萄的颜色,师作引导,区别红色和暗红色) 师:先从你这儿开始吧。 生:紫色。 师:我这是。 生:我这是紫色。
师:不错,好眼力。第二个。 生:我的是淡绿的。 师:别急着下结论,下一个。 生:我这是紫色。
师:噢,他这个也是紫色的,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串葡萄的颜色,这个是? 生:紫色的。 师:这个是?
生:暗红的
师:一比较就出来了,你再说一遍。 生:我这是紫色的。 生:我这是绿色的。 生:我这是白色的。
师:这么多不同颜色的葡萄啊!瞧,这叫一大串,这也是一大串,一串串葡萄就是一大串一大串葡萄,请你们快速把葡萄挂到葡萄架上。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看看,谁能用一个词说说你看到的葡萄? 生:五光十色。 师:五光十色,形容? 生:很多的颜色。 师:我这还有一个词。 生:五颜六色。
师:那课文里为什么不用五颜六色,它也是指葡萄颜色多呀?而是用“五光十色”
呢?自己读读,有什么不同?
师:读读,聪明的小孩有两个了,三个,四个…… 生:五光十色是什么颜色都有。
师:你的意思就是说五颜六色,颜色还不够多。
生:五颜六色比五光十色少,五光十色是十,五颜六色是六。十比六大。 师:老师告诉你,这里的“六”“十”不是指真正只有六种颜色,十种颜色,而是都指颜色很多。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哪儿不同?
生:我、我……
师:发现了,发现了。你说。 生:“颜”和“光”不同。 师:给“光”组组词看。 生:光明。 生:阳光。 生:光亮。 生:金光。
师:金光闪闪、金光灿灿……
生:阳光。
生:我们这里的光指什么? 生:亮光。 师:哪来的亮光? 生:阳光。
师:阳光一照,葡萄就发光、发亮,就像? 生:一个个珍珠。
师:像珍珠,像玛瑙,这样的葡萄不仅颜色多,而且? 生:会发光。
师:会发光,不仅写出颜色多,长得还好。这就叫——“五光十色” 师:现在再来读这个词,你能读好吗? (指名读——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 师:真是——美丽极了!
师:现在谁来完整地读读这句话,把你看到这葡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的感觉读出来。你来读。
(指名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师范读,奔放热烈的,内敛含蓄的) 师:行不行,其实每个人的性格不一样,感受不一样,读出来的方式就不一样。现在自己再来读这句话,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精彩片段
着重理解喜鹊看得远,为了将来,早作准备。
1.师:“几阵秋风……”哪一个字告诉我们冬天快要到了?
生:“尽”字。
师:“冬天说到就到……”从哪儿告诉我们天气冷了?
生:(写了寒风)用了两个词,一个模拟声音的“呼呼地”,一个表示动作的“刮”,就不是秋风习习地吹着。
师:“寒风腊月……”同样写风,怎么写,告诉我们天气更冷了? 生:打了一个比喻“像狮子一样狂吼”。
师:现在把这些描写天气的句子读读。刚才提示的词儿要突出一些。 师:同样写天气,用词很讲究,再例如课文中同样写太阳暖和,有哪些词语?
生:就有“天气暖和”“太阳高照”“太阳暖暖的”“太阳出来了”。
师:冬天来了,寒风这么冷;寒冬腊月,北风这么大。这些在冬天还没有来到的时候,喜鹊有没有想到,从哪儿知道?
生:知道,忙着筑巢准备过冬。
师:对,当冬天还没有到,喜鹊就想到冬矢,它想得远,做得早,从哪儿可以看出它这样想得远,很对,这样做很好?
生:从“温暖、熟睡”。 师:你们说喜鹊傻不傻?
2.师:真正傻的是谁?现在读它们的对话。 男女声轮读喜鹊和寒号鸟的对话。 指导喜鹊的话。
师:喜鹊热心帮助,语气诚恳。从哪儿看出来?
生:“寒号鸟,别睡了。天气暖和,赶快做窝。”
师:喜鹊第二次劝寒号鸟,讲出了现在不垒巢的危害,语气加重。怎样说的?
生:“趁天晴,快做窝。现在懒惰,将来难过。” 师:出示:
如果用“今天 , 。” 如果用“从小 , 。” 看出,这是一只怎样的喜鹊?
生:从喜鹊说的话,更看出喜鹊看得远。 指导寒号鸟的话。
师:寒号鸟有没有接受劝告?为什么不做窝?在冬天来到的夜晚,冻得受不了,说第二天就做窝,到了第二天为什么又不做窝?谁来做填充。(出示) 只看 ,不看 。 只顾 ,不顾 。 这就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
生:“得过且过”(过得去就过去,过一天是一天。) 生:“得过且过”的人往往是目光短浅,鼠目寸光的人。 读寒号鸟的话,把它的糊涂、懒惰读出来。 3.指导读寒号鸟的两段独白。
师:内容一样,读起来语气语调是不是一样?示范。 各自练习。 指名读。
生:第一次是“悲哀”,表示难过。 生:第二次是“最后的哀号”奄奄一息。 4.朗读全文。 小组分角色读。
指名分角色读。(集体读叙述的话。) 精彩片段
探究葫芦全部落掉的原因。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质疑:那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师: 多可惜啊,你们一定特别想知道可爱的葫芦为什么一个个地掉落了,答案就在课文第2、3自然段,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并找出答案。 生:因为叶子上生了蚜虫。
师:当种葫芦的人看到叶子生了蚜虫,他是怎么想的? 生: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师:你们就是那个种葫芦的人,谁来读读你的想法? 师:这位种葫芦的人,你在乎叶子上的这些虫子吗? 生:不在乎。
师:对,叶子上的虫,又不是小葫芦上的虫,我才不在乎,他心想(生读)。 师:有一点不在乎了,语气再强烈点。(生再读)
师:你瞧,种葫芦的人对蚜虫的毫不在乎就藏在这个小小的感叹号中!大家一起再来读读。
师:老师听明白了,你们觉得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师:他不光是这样想的,也是这么说的,你瞧他正站在葫芦架前盯着小葫芦看呢?谁来做个“盯”的动作? 生做“盯”的动作。
师:那你们盯着老师看,就是这样,眼睛瞪得大大的,看一个地方就叫——盯着,难怪他是目字旁呢。
师:全班同学都盯着大屏幕读一读,瞧,你们盯着可爱的葫芦不由自主地自己对
自己说起话来就叫自言自语。
师:谁能自言自语地读读种葫芦人说的话? 生读。
师:聪明的你仔细看这儿又有两个感叹号谁能读好? 生再读。
师:这个感叹号中藏着种葫芦人多大的希望呀!你能读出来吗? 生接着再读。
师:感叹号的语气你读出来了
师:所有种葫芦的人盯着你心爱的小葫芦读一读。 (生齐读)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种葫芦的人一点也不在乎叶子上的蚜虫,一个好心的邻居看到了对他说了什么?种葫芦的人又是怎样回答的?请同学们“—”画出“邻居”说的句子;用“~”画出“种葫芦的人”说的话。 生边读边画。
师:谁找出邻居说的话了?请你读一读。(相机指导朗读) 师:你真是一个热心的邻居。
师:看到他不治蚜虫,你是怎样的心情?那你赶快劝劝他。 师:谁找出种葫芦人说的话了? 师:你好固执啊,别人劝你都不听
师:当邻居劝你的时候你感到很奇怪,所以你反问道? (分组读)
师:谁愿意分角色朗读课文? (指名读,男女读)
师:叶子上长了蚜虫,种葫芦的人一点也不在乎,邻居看到了心情是什么样的? 师:很着急。
师:是呀,快治治吧,再不治就来不及了,我就是种葫芦的人,大家再真诚地劝劝我。 (小组读)
师:是呀,叶子上长虫关葫芦什么事, 真是太奇怪了,(出示反问句)种葫芦人的意思就是叶子上的虫不用治。同学们来读读这两句话。
师:反复读读这两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生1:这两个句子一个用的是句号,一个是问号。
生2:这两个句子意思一样,但一个用的句号,一个用的是问号。 生3:虽然意思相同,但用问号的句子语气更强烈。
师:我们生活中也有用反问的语气来表达肯定的意思,例如:(生读)这样的句子就叫——反问句。
师:你瞧这样一反问,表达的感情更强烈。所以面对邻居的劝告种葫芦的人感到很奇怪,反问道:
生: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三)揭示寓意。
师:那叶子上的虫子到底要不要治呢?为什么?你知道叶子和葫芦的关系吗?(出示葫芦生长的示意图)
师:叶子是绿色植物的营养加工厂,它把加工好的营养通过葫芦藤输送给小葫芦,她还能借助太阳公公的光芒制造许多营养。也通过葫芦藤输送给小葫芦,小葫芦有了充足的营养才能越长越大。要是叶子被蚜虫吃了就不能给小葫芦生长的营养了,葫芦就会落了。
过渡:那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落了,会想些什么呢?(出示图) 生:他会后悔。 师:后悔什么?
生:后悔不治蚜虫,不听劝告。 生:明白了。 师:他明白了什么?
生:明白了了叶子和葫芦之间是有联系的。
师:是呀葫芦和叶子之间是有联系的,其实不仅葫芦和叶子之间有联系的。(相机板书)任何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种葫芦的人错就错在不治蚜虫,不听劝告,当我们不明白时,别人劝说我们时,我们要虚心接受,勇于改正。(板书 :不听劝告,就会做错事)
精彩片段
分析大禹是怎样下定决心治理洪水,造福百姓的。
师:老师不得不想起另一个治水英雄——禹的父亲。他用的是堵。禹用父亲的方法了吗?
生:不用。 师:为什么?
生:用堵,土会变松的。 生:水会越聚越多。
生:他已经看到爸爸用堵的方法是失败了,他再用就还会失败。 师:那么他用的方法是什么? 生:疏。
师:先查看水从哪儿走?
生:有一个低的地方,一个更低的地方就疏。
生:堵的方法并不完全是错的。有的地方堵,有的地方疏通。 (掌声)
师:这个方法好?(好)谁来读一读这个好方法。 生读
你看,他都累得气喘吁吁的了。禹带领老百姓们查看地形, 引读
师:此时此刻,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大禹? 生:聪明。 生:机智勇敢。 生:勇敢。 生:为民造福。
师:禹就是这样一心扑在治水上,风里来雨里去。一干就是十三年。 引读——
师:你没有疑问吗?你的小脑袋里在想什么? 生:曾经路过家,为什么不看看? 生:看看也不耽误治水。回去看看。 师:禹的儿子,十三岁了还—— 生: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样子?
师:你多大了? 生:八岁。
师:禹的儿子十三岁了,却不知道爸爸是什么样子,有一天终于忍不住了,跑到妈妈面前问——
生:妈妈,爸爸长得什么样子啊? 生:妈妈……
师:激动得不知说什么了? 生:爸爸什么样子啊?我想死他了。 生:娘——(无语) 师:妈妈说什么?
生:宝贝,治水很多年了,我也忘了什么样子了? 生:我也不知道他在哪儿? 生:爸爸在为民造福呢。
师:爸爸在这儿呢,孩子在哪儿啊?(出示投影) 描述:有一天,他来问——
生:别人都有爸爸,我有吗?他为什么不回来看我们啊?
师:妈妈摸着儿子的头说:孩子,你有爸爸,在外治水。等洪水被制服了,他一定会回来看我们的。禹不想看看儿子吗?他舍小家顾——
生:大家。
师:谁带着这样的感情读一读? 生读
师:把我的心都读碎了。谁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洪水终于被制服了,(出示最后一段)孩子们,现在你的心情怎样? 很高兴,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生:洪水被制服了,我很高兴。因为…… 师:因为什么?
生:大家有的种田,有的盖房子。
师:老百姓们都在干什么?我们去看看——
出示:植树造林、男耕女织、上学堂……这些安定的日子都是谁带来的? 生:大禹。 师:带来了什么? 生:安定的日子。 生:宁静的日子。 生:快乐的日子。 生:安居乐业的日子。
师:所以啊,大家都很感谢这位治水英雄。正如文中说的—— 生:代代相传。 师:传了两千五百年。 生:读
师:传了两千八百年。 生:读
师:传了三千年了。 从此大禹的名字—— 生:代代相传
师:老师有一个疑惑。课文中都是说禹,为什么课题叫“大禹”呢? 生:本来没有大,能为民造福。
生:人们都尊敬他,所以加了一个“大”。 生:人们喜欢他,就加了一个“大”。 师:让我们满怀深情地称呼他—— 生:大禹。
师:崇敬地称呼他—— 生:大禹。
师:老师为大家推荐这样的英雄《愚公移山》。 精彩片段
学习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感受总理和人民心连心。 师:人们渴望见到周总理,今天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这份喜悦压抑不住,这份快乐更是压抑不住,让我们一起欢呼吧:周总理来了!
师:是啊,周总理来了,敬爱的周总理已经来到我们的身边,你看到了吗?
谁来读一读? 生读
师:还有谁看到了? 生再读
师:从这段描写中你看到了怎样的总理? 生: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师:从哪个词语中感受到的? 生:满面笑容……
师:我们一起做满面笑容的样子 还有哪些地方看出周总理的和蔼可亲? 生:总理身穿…… 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
师:对了,周总理作为国家领导人平时都会怎么穿着? 生:西服,庄重的衣服。
师:而今天周总理却穿着一身和傣族人民一样的衣服,他把自己当成了一名傣族人,尊重傣族的风俗习惯。
师: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周总理的和蔼可亲? 生:他接过象脚鼓…… 一起跳舞。
师:是的。通过这些都能读出周总理的可亲可敬和傣族人民心连心。请带着敬爱的语气再读本段。 生读第四段
师: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开始泼水了!周总理是怎样向人们泼水表达祝福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五自然段,用“----”画出描写周总理样子的句子。 生读第五段
师:周总理是怎么祝福傣族人民的呢?
生:周总理一手……为人们祝福! 师:总理会对人们怎么说? 出示:总理会对姑娘说…… 总理会对小伙子说…… 总理会对老爷爷说…… 总理会对我们说……
师 :接受了周总理的祝福,傣族人民又是怎样做的呢? 生读: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 师:谁能用一边……一边……造句 生造句
抓住重点词语深入思考,适时想象,使学生感受到总理的平易近人、与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情谊。
师:你想不想去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让我们体会着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心情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生读第五段
师:多么让人激动的场面啊,我们不禁发出这样的赞叹! 生齐读
师:这真是一个幸福、难忘的泼水节啊,那么现在你知道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这么难忘吗?
生:和周总理一起过的泼水节。
师:通过泼水节的画面,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周总理? 生:周总理时刻牵挂人民,和傣族人民心连心。 师:让我们再读一下这样的画面。 生:清清的水……是那么开心!
师:这是祝福的水,快乐的水,他祝愿人们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平安、快乐幸福,让我们记住这个难忘的泼水节!
精彩片段
【教学设想】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强调的是朗读在学古诗中的重要性。初读古诗时,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拼音,做到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正确,读通顺。利用课件播放大草原的风景,引导学生在图中了解诗句的意思,让学生的耳、脑、口、眼协调活动,从中感受到诗中所描写大草原的美丽和辽阔无边以及牧民富足的生活,从而渐入古诗意境。 【教学过程】
品读诗文,熟读成诵。
师(课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蒙古包):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一个很大很大的草原,在远处有高高的青山,山下有很多的蒙古包。
生2:我看到了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草原上的草很茂盛,在那高高的山下,有很多圆顶的蒙古包。
师:你们说得真好!诗中哪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 生: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师(在图片旁出示这两句诗):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这四行诗,想想自己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自由读这四行诗后想了一下举手,请一名学生回答。) 生1:我想知道“敕勒川”是什么意思。 生2:我不明白“笼盖四野”的意思。
师(针对课件讲述):敕勒是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敕勒川是这个民族人居住的地方,它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看!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想读读这两行诗吗?大家赶快试试吧!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师: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还有谁想读? (再请一名学生读) 师:说说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得又流利又有感情。听了他的朗读,我觉得草原很大! 师:是呀,草原可真大啊!“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还有谁想读? (再请两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读)
师:你们读得真棒,老师真高兴!下面咱们进行男女生赛读这两行诗句,好吗?
(生非常兴奋!男女生赛读)
师:男生把阴山的雄伟高大读出来了,女生把草原的辽阔无边读出来了,你们都读得很不错!所以男女生都得第一! (学生欢呼起来)
师: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课件出示:风吹来了,草丛里露出许多的羊群。)自由读读最后三行诗。
(学生自由读诗句,看课件。)
生1:诗人还看到天空蓝蓝的,很辽阔,草原上的草长得绿油油的。一阵风吹来,草被吹弯了,露出很多牛羊。
生2:诗人看到了蓝蓝的天空辽阔无边,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长满了绿油油的草,而且草长得很高,很茂盛。风一吹把草吹弯了,露出了成群的牛羊。 师:你们把这个画面描述得真美!肯定有很多的感受。想想,从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先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 (学生在四人小组里交流。) 生1:我体会到这儿非常美。
生2:我觉得这儿的牛羊肯定长得很肥,因为这儿的草长得很茂盛,牛羊吃得好就长得壮!
师:牛羊长得这么壮,这儿牧民的生活怎么样呢? 生2:他们每天能看到这么美的景色,肯定很幸福!
生3:我觉得牧民的生活很富有,他们养的牛羊这么壮,一定可以卖很多钱。 师:对呀,能生活在这么美的大草原上是多么幸福的事呀!谁愿意把最后三行诗句读一读?
(生抢着举手,请一名学生读)
师:老师看得出你真的喜欢大草原。还有谁来读读? (指名读)
师:老师听出你也很喜欢大草原,看!你把牧草吹弯了腰,让大家看到了这么多的牛羊!
(很多学生都想读。)
师:你们有信心把整首诗读好吗? 生(异口同声):有!
师:好,自己先在下面练习练习,你们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读,可以和同桌读,还可以几个人表演读,最好能把这首诗背下来。 (学生在下面自由练读。)
师:谁先来试试?读得好,你们就把掌声送给他! (学生争要读。请3—4名学生配乐读) 师:看到你们读得这么美,老师也想读一下。 (学生听得很认真,听完后鼓掌)
师:我们来齐背这首诗,希望大家都能背出自己的感受,这样你们会比老师
背得还要棒。如果不会背的同学可以看着书读。 (学生配乐齐背。)
师:大草原就是一幅美丽画卷,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 (学生作画,师巡视。) (展示绘画作品)
师:今天我们学习《敕勒歌》这首诗,你一定有很多收获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精彩片段
一、听录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听录音,要求:
(1)认真听录音,注意听朗诵者朗读时标点的停顿; (2)给课文分段,标出段序。 (3)思考:
A、雾是怎样淘气的?它把什么藏了起来?
B、用横线划出雾说的话,用波浪线划出雾把东西藏起后出现的情况。 2.指名分节读课文,师生点评并正音。 3.雾把什么藏起来了? 二、精读课文,理解体会。
师引入:雾真得很淘气,它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把东西都藏了起来。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课文,看谁能读出雾的淘气?
生:同桌分角色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通过朗读表现出雾的淘气。 师:指名分节分角色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师引读课文读第三自然段。 男、女生比赛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出示填空:
淘气的雾把 藏了起来。于是, 。
生:淘气的雾把太阳藏了起来。于是,海水、船只,还有蓝色的远方,都看不见了。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真好,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淘气的雾还会把什么藏起来呢?结果又会怎样呢?
师:读课文4自然段,看看雾把什么藏了起来。
生:淘气的雾把天空连同太阳藏了起来。于是,四周变暗了,天空和太阳都看不见了。
师:读课文6自然段,看看雾把什么藏了起来。
生:淘气的雾把海岸藏了起来。于是,把一切藏了起来,什么都看不见了。 师引入:雾真是太淘气了,它居然把那么多的东西都藏了起来。假如雾把自己藏起来又会怎样呢?
生:读课文7、8自然段。
师:分组交流:雾把自己藏起后怎样呢?
淘气的雾把自己藏了起来。于是,周围的一切都看到了。 师:展开想像,说说雾还会把什么藏起来?
生: 按照句式,展开想象说话:
淘气的雾把 藏了起来。于是, 。
精彩片段
《雪孩子》教学实录案例:
我在教学《雪孩子》这篇课文的时候,开头设计了:跟孩子谈谈冬天,看看雪景图,让孩子们在情境中走入文本,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片段一】
师:冬天到了,天气越来越冷了。早上起来,我推开窗一看,哇——(图1), 看到了什么呀?
生:有好多好多白雪。
生:树上、地上、屋顶上到处是雪。
生:树上、地上、屋顶上到处是一片白茫茫的雪,真漂亮。 生:一个洁白的银色世界……
师:是啊,这么美丽的世界,看上去白茫茫的一片,书上用了个什么词啊?(一片白)
(原本陌生的课文,在老师绘声绘色的导入中,把孩子带进了画里的白雪世界,一些原本贮存在他们大脑词语仓库里的词,如“洁白、白茫茫”等,是那样活跃,可谓“呼之欲出”。)
【片段二】
师:看(图3),小白兔和雪孩子在干什么?
生:小白兔和雪孩子在雪地上玩游戏,玩得十分开心…… 师:你从哪里看出他们玩得十分开心呀? 生:从他们的表情中,都咧开嘴在笑呢!
生:小白兔高兴得一蹦老高,他们高兴得又唱又跳呢!
生:我从小白兔红红的小脸上看出了他们很高兴。因为冬天很冷的,他们玩得脸都红了,一定是玩得很累、很兴奋的。
(多好的回答啊!一张简单的图片,作者一次无意间地着色,在孩子眼中,却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赋予了它无穷的生命力。) 【片段三】
师:看,(最后一幅图)雪孩子哪里去了呢? 生:雪孩子变成了一朵白云,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 师:就这样一朵简单的白云(指着白云图),他美在哪里呢? 生:他的形状很优美。
生:他笑眯眯的,老师不是说过“微笑着才美丽”吗?
生:我觉得这朵云的心灵很美,因为他为了救出小白兔,宁愿冲进火里也不怕,最后化成水。
生:我也觉得他心地很善良……
(一朵平凡的白云,通过学生那充满童趣的解答,不仅让他们明白了雪孩子助人为乐、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而且也把课文中的插图读厚实了,让白云不再是白云,让图片也变得更加唯美。)
精彩片段 师:狐是指? 生:狐狸。 师:虎是指? 生:老虎。
师:你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描述一下狐狸和老虎吗? 生:狐狸很狡猾。
生:老虎很粗暴。
师:读读这个故事,看看故事中的狐狸和老虎是怎样的? 生自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书的习惯真好,有很多生字朋友,我把它拿出来:
假 威 扯 嗓 派 趟 违 抗 神 活 猪 纳 受 骗 借 食 物 爷 就 转 爪 闷
最后三个字是多音字,“爪”还有一个读音是zhǎo,组个词:张牙舞爪,课文中在哪句话中,请你读一遍。 学生齐读。 开火车读。
师:生字没问题了,现在谁愿意单独给大家读一遍课文? 师: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 生:我知道狐狸骗了老虎。
师:现在你知道“狐假虎威”的“假”是什么意思了吗? 生:借。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课文中说,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所以是借的意思。 师:你真会读书。 生齐读。
师:是的,“假”在这里就是借的意思,板书:借。那狐狸是怎样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呢?读读课文,找出来。 生读。
师:谁愿意把你画出来的读一读,读给大家听。 生读:为什么?……老虎一愣……我看你有多大的胆子! 师:你读的都是狐狸和老虎的对话。前面有补充吗? 生读。 师出示对话。
师:读读狐狸和老虎的对话,看看哪里能读出狐狸的狡猾? 生:眼珠子骨碌碌一转。 师:做一下这个动作。
生:你敢吃我? 师:说出来。 生读。
师:板书:扯。看这个字,你觉得怎样是扯? 生:大声地喊。
师:那你来扯着嗓子喊一喊。 生读。
师:想想当时的情景,谁来试试。 生:你敢吃我?
师:为什么不敢,老虎一愣。老虎心里在想什么? 生:他感觉狐狸是在骗它。
生:他会想,狐狸为什么说不敢吃它。 师:因为我是―― 生:大老虎。
生:狐狸拿老天爷骗它。 师:一起读读这句话:老天爷…… 生齐读。 师:谁厉害? 生:老虎。
师:谁比老虎更厉害? 生:老天爷。
师:那要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生读。
师:带着表情,带着动作,读得好。这时候老虎被蒙住了。而且,狐狸做了动作―― 生:摇摇尾巴。
师:做做动作。晃晃身子。 师:你是什么感觉。 生:像有个尾巴。 师:舒服吗? 师:自由吗? 生:自由。
生:高兴。
生:在想鬼点子的感觉。
师:此时此刻,你觉得狐狸现在在想什么? 生:我快要成功了。
师:这时候狐狸是什么样的语气? 生读。
师:真好,用一个词语,是什么样的语气? 生:威风。 生读。
师:更威风,还会怎样地说? 生:大胆。 生读。
师:刚才,大家把狐狸和老虎的话读得非常有滋味,谁来分角色读。 分角色读。
同桌男女生分角色读。
师:他们向深处走去,狐狸是什么样子的? 生:神气活现。 师:老虎呢?
生:半信半疑,东张西望。 师:看图。
师:怎样算神气活现?
师:当百兽们看到狐狸走来,是什么样的? 生齐读。
师:呀,一只大老虎!你们怎么这样读? 生:因为没有想到老虎跟着狐狸。 师:再一起读读这句话。 生读。
师:每一个有思想的孩子,都有话对狐狸和老虎说,你想对谁说? 生:我想对狐狸说,你太狡猾了。 生:我想对老虎说,老虎你被骗了。
生:我想对老虎说,老天爷怎么会派这么小的动物来管你们百兽呢?
生:我想对老虎说:狐狸说它是老天爷派来的,你就相信了? 生:我想对狐狸说,我也要像狐狸一样的智慧。 师:的确很聪明,但聪明一定要用在正确的事情上。
精彩片段
师:同学们,打开你回忆的闸门,想想,你们曾读过哪些有关狐狸的故事,想好后告诉我。并说说故事讲了狐狸干什么了?它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 生:我们读过《狐狸和乌鸦》《狐假虎威》的故事。 生:狐狸太狡猾了。
师:嗯,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跟狐狸有关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狐狸分奶酪》的故事。 《狐狸分奶酪》(板书)
师:这篇课文讲了狐狸干了什么事?
生:狐狸帮两只小熊分奶酪,结果自己全部吃掉了整块奶酪。 师: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狐狸? 生:这是一只狡猾的狐狸。 师:你从文章的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生:狐狸说:“真的,这半块是大一点儿。你们别急,看我的——”说着便在大的这半块上咬了一口。
生:“狐狸就这样不停地咬着两半块奶酪。咬着咬着,奶酪全被他吃光了,一点儿也没剩下。”
师:可是,狐狸说,他分得可公平了,谁也没多吃一口,谁也没少吃一口。你同意狐狸的说法吗?
生1:不同意,他这是狡辩。
生2:不同意,小熊的奶酪自己没吃上一口,却统统被狐狸吃了,怎么能说公平呢?
师:通过狐狸分奶酪这件事,你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为什么? 生:这是一只聪明的狐狸。
生:这是一只狡猾的狐狸,他骗了小熊。
师:到底是“聪明的狐狸”还是“狡猾的狐狸”呢?
生:狐狸这样做是损人利己的行为,所以说他是一只狡猾的狐狸。 师:如果你是小熊该怎么做?
生:不让狐狸分,自己分吃,大一点儿小一点儿没关系。 生:亲兄弟学会礼让,哥哥让着弟弟。
师:兄弟之间团结很重要,不团结就会给坏人可乘之机。
精彩片段
学习7—11自然段:友谊的维护
师:多么快乐的一对好朋友啊。课件点出7自然段。(音乐)可是,有一天,他俩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同学们,现在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生:难过。
师:小熊和松鼠呢? 生:他们也很难过。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1:我从第8自然段知道的。小熊很难过。他还是每天扎一只风筝,但是不好意思把风筝放起来,就把风筝挂在高高的树枝上。
生2:我从第9自然段知道的。松鼠也很难过。他还是每天折一只纸船,他也不好意思把纸船放进小溪,就把纸船放到屋顶上。
生3:我从第10自然段知道的。过了几天,松鼠再也受不了啦。他在一只折好的纸船上写了一句话:“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他把这只纸船放进了小溪。
(课件出示第10自然段)
师:小松鼠真是难受极了,请同学们自由读这段话,想一想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松鼠企盼和好。
生:我体会到了松鼠想和小熊恢复友谊。
师:老师也想当这只难受的松鼠,给我这个机会好吗?(师读) 师:我读得怎么样? 生:老师读得很有感情。 生:老师读得很好。
师:为什么读得有感情呢?老师还有一个读书小秘诀,就是在我读这句话时,
我想到松鼠太难受了,他太渴望朋友了,我就是体会到它这种心情来读的。你们试一试吧。
(生自由练习读)
师:谁想读?想读的同学一起来读。 师:最后他们和好了吗? 生:和好了。
师:让我们一起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师:同学们小熊高兴得哭了,他会怎么想? 生:太好了,终于和好了。
生:我们又是好朋友了,我们又可以一起玩了。
精彩片段
学习第2件好事。
1.师:你听,【课件:风声】
风娃娃又出发了,这回,他又来到了哪儿?做了什么好事?(出示课文插图)自由读,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在词语下边打个小问号。开始吧!(生自由读课文)
2.师:想想有没有不明白的问题,打个小问号。老师看看你的书上有几个小问号?
预设问题:纤绳是什么东西?风娃娃急忙跑过去干吗?什么是船帆?他们流着汗,喊着号子干吗……
师:我真喜欢会思考的孩子。
3.师:给你们带来一段视频【看图配声音:纤夫喊号子】 师:看了这视频,你最想说什么? 预设:这些人在干什么?
师:这些人拉着长长的绳帮大船前进。 师:谁看到纤绳了?你们刚才还听到了什么?
师:课文里有句话就是写船工拉纤的,谁来读?(课件出示:他们弯着腰,流着汗,“嗨哟,嗨哟”喊着号子,可是船却走得很慢很慢。)
师:很慢,怎么读?指名再读,齐读
4.师:别急,别急,风娃娃看到来帮忙了,谁来当风娃娃读读风娃娃的句子。 预设评价:风娃娃你真热心!
5.师:风娃娃你刚才听到船工们怎么感谢你?哪个风娃娃听到了?怎么说,
说些什么?
师:还有哪些风娃娃听到了?比如:(“风娃娃,谢谢你!”“风娃娃,多亏了你啊!”“要不是你,我们天黑也回不了家呀!”“有了你,我们再也不用那么辛苦了,太好了!”)
师:风娃娃听了这么多人的夸奖,心里更高兴了!
6.师:这就是表示感谢。“表示”也是我们要写的生字,哪个字也要老师帮忙?
师边写“表”,边说注意点。
师:翻开书,把“表、示”在田字格里各写一个。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