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
(一)王安石《伤仲永》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世隶耕()②收族之意()..③邑人奇之()④日扳仲永(..2、写出下列“之”字指代的内容①忽啼求之()②借旁近与之(③秀才观之()④余闻之(3、熟读课文,填写方仲永才能变化的过程。)
))
4、用原文回答其父亲“不使学”的原因。
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6、本文对我们的教育和启发是什么?
【参考答案】
1、①属于②团结③认为……奇特④领着,引着2、①书具②仲永③诗④仲永环谒这件事3、天资聪慧才能渐退泯然众人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5、从这以后,人们指定某种事物叫他作诗,他立即可以完成。6、一个人的成功,不能仅凭天资,更重要的是要靠后天的学习。
【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
1
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解答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稍稍宾客其父()..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从先人还家(..
)
②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3、方仲永从“指物作诗立就”到“泯然众人矣”的变化,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4、假如没有“父利其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的情况,仲永是否就一定能成才
呢?谈谈你的看法。(能或不能都要说明理由)
5、第三段是一段议论,以往的课文删去了这一段,你认为删好还是不删好?请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
1、①对……感到诧异②写,题上③以宾客之礼想待④这里指作者死去的父亲
2、①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能立即写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②那么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3、如,一个人不管天生多么聪明,不学习,也会退化;学习是使人变得聪明、增长才智的唯一途径。
4、不一定。如果仲永本人后来不学习,同样不能成才。
5、提示:删去,则文章更简洁,让读者通过事例去体会所说明的道理,更耐人寻味,引人深思。不删,则文章叙事说理步步推进,并辩证地说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性,使读者理解更深刻。(这是探究性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
2
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解释下列字词。(1)邑人:(2)利其然:(3)扳:(4)环谒:
2、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其意思。(1)不能称()前时之闻.(2)泯(.
3、翻译下列句子。(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然众人矣
【参考答案】1、(1)同县的人(2)就是“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看做有利可图(3)同“攀”,牵、拉(4)四处拜访2、(1)chèn相当(2)mǐn消失的样子3、(1)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2)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
4、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丁】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1、解释加点的字。
3
(1)未尝识书具(.(3)不能称前时之闻(.
)
(2)指物作诗立就(.)(4)稍稍事言其父(..
)
))
2、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忽啼求之B.邑人奇之C.不能称前时之闻D.于舅家见之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C.父/利其然也D.余闻之也/久4、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5、回答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1、(l)曾经(2)完成(3)相当(4)渐渐2、C3、B4、(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2)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5、(1)第一阶段是他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是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是又过七年后,他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2)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二)《孙权劝学》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处在道路中间
4
)
B但当涉猎..C卿今者才略..
涉猎:粗略的阅读才略:才干和谋略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事:认清事物..
2、用现代汉语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说出来。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⑵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这篇短文写
4、仔细阅读短文,谈谈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的故事。
【参考答案】1、A
2、⑴我难道是想让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⑵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这么晚才看到事物的变化呢?
3、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并大有长进
4、答答案略。答题要求:紧扣选文内容,围绕“读书”“学”能“大有所益”即可。【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卿今当涂掌事(掌管事务),不可不学。..B、孤岂欲卿治(治理)经为博士邪!.C、但当涉猎(粗略地阅读),见往事耳。..D、及鲁肃过(到)寻阳。.2、写出下列句子的译文①卿言多务,孰若孤?②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3、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悟?答:
5
【参考答案】
1、B.2、①你说事务繁忙,可谁比得上我呢。②于是鲁肃拜别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离开。3、略
(三)《口技
【甲】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几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名:(2)股:(3)走:(4)奋:2、.用“/”画出下面句子朗读节奏。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3、下面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俄而”是表示时间的词语,具有衔接前后事件的作用。B、这段写声音的顺序是由小到大,从屋内到屋外。
C、这段用五个“百千”极力渲染火场和大厅里声音的嘈杂,从而表现口技者技艺高超。D、这段主要内容是写表演者以口技摹拟失火、救火时发出的各种声音。4、有关宾客的描写能否删去?为什么?
【参考答案】
1、(1)说出(2)大腿(3)逃跑(4)扬起、举起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3、C
4、不能,因为写宾客的反映是侧面描写,可以烘托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若删去,则无此效果。
【乙】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做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饿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下列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6
A、不能名其一处也.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C、几欲先走.D、手有百指.
卷卷有爷名.
立有间.
双兔傍地走.
不能指其一端.
2、选文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口技人的表演内容,属于_____描写;
而宾客们的表情动作,属于_____描写。宾客们“几欲先走”的情形,烘托了口技艺人,____________。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4、请根据上面的文段内容填写对联。上联:千种声响惊宾客。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C2、正面侧面技艺的高超
3、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不出现的4、一张巧嘴乱真假
_。
【丙】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绝妙。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1)其夫呓语。()(2)夫齁声起()..(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下列带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当是时,妇手拍儿声.B、一时齐发,众妙毕备.C、妇抚儿乳,儿含乳啼.D、不能名其一处也。.
3、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7
)(4)曳屋许许声(.
)。
)
不知木兰是女郎.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儿含乳啼声.举世闻名.
A、众宾团坐。B、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C、满坐寂然,无敢哗者。D、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4、翻译下列句子。
(1)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译文:
(2)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译文:
5、文中画线的句子描写的是什么?写这些的目的是什么?
6、“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这句话突出了什么?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1、(1)yì(2)hōu(3)jiàn(4)hǔ2、B3、C4、(1)不一会儿,丈夫打鼾的声音响起来了,妇人拍儿子睡觉的声音也渐渐的停止了。(2)忽然有一个人大叫:“起火了。”丈夫起来大叫,接着妇人也起来跟着大叫。5、写听众的反映。衬托口技表演的精妙。6、突出了道具的简单。衬托口技表演的精妙。
(四)《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水,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1、解释下列带点的词。(1)夸父逐日().(2)夸父与日逐走(.(3)未至,道渴而死(.
2、在括号里补出句中省略的部分。(1)()饮于河、渭。(2)弃其杖,()化为邓林。(3)未至(),道渴而死。3、翻译下列句子。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译文:4、“夸父与日逐走”,他胜利了吗?为什么?【参考答案】1、(1)追赶
))
(2)跑(3)在道路上
8
2、(1)夸父(2)杖(3)大泽
3、河和渭河的水不够,夸父又赶到北边的大泽去饮水。
4、胜利了。他进入了太阳,他死后,手杖还化作桃林,造福人类。(此题具有开放性,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五)《狼》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给下列带点的字注音(1)途中两狼,缀行甚远()(2)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3)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
(4)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
2、解释下列带点的词。
(1)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2)屠暴起,以刀劈狼首(.(3)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4)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3、下列句子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B、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C、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D、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4、翻译下列句子。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译文:
(2)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译文:
5、找出描写屠夫和狼相持的句子。
6、其中一只狼为什么要“犬坐于前”,“目似瞑”,装出“意暇甚”的样子?【参考答案】
9
1、(1)zhuì(2)jiǒnɡ(3)kāo(4)xiá2、(1)像狗一样(2)突然(3)打洞(4)狡猾3、A4、(1)屠夫的骨头丢完了,但是这两只狼还是像原来一样一起紧紧跟着。(2)屠夫从后面砍断了它的大腿,也把它杀死了。5、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6、它要诱惑屠夫,好让另一只狼从积薪后打洞攻击他。
【乙】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②其一犬坐于前()..③屠自后断其股.()④止增笑耳()..
2、文中与“目似瞑,意暇甚”相照应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句子中不能表现狼阴险狡诈的一句是()A、缀行甚远B、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C、目似瞑,意暇甚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全文共分五个自然段,请在下面各横线上填上一个恰当的动词(限一个字),使之成为各段的大意:①_____狼;②_________狼;③_______狼;④________狼;⑤__________狼。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6、翻译下面的句子⑴其一犬坐于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1、①一起②像狗一样③大腿④通“只”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3、A4、遇惧御杀悟
5、告诉我们对待像狼这样的恶势力绝不能心慈手软
__10
6、(1)其中的一只狼像狗那样坐在屠户的前面(2)禽兽的狡诈的手段有多少呢?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