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 《子路、曾皙 冉有、公西华侍坐》 最后一段内容之浅见 口文/马建元 【摘两问。 要】《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最后一段的内容,教材认为全是孔子的回答,我认为是孔子三答,曾皙 【关键词】最后一段内容新见解 曾皙不达目的不罢休,进一步问,而且问得更加具 体——“夫子何哂由也”,孔子也只是说了针对子路的“为 人教版高中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 文的最后一自然段“日:‘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一句即止。曾皙追问“唯求 唯赤则非邦也l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 则非邦也与”、“唯赤则非邦也与”,孔子方对二人的志向 能为之大”’。课文认为这一段全是孑L子的回答,我觉得如 作出评论。 果这样来理解从全文内容、前后的语气来看似嫌不妥。 起初,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对其他弟子的志向 如果按课文的理解,是曾皙问子路,引出孔子对另外 两人的评论,这有悖文义。同时这样理解,似乎孔子的语 气严厉了起来,与前文的温和、委婉不相一致。 另外,朱熹的《论语集注》也将课文的最后一段理解 为 答两问式。且在“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一 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两句 未加评论,只对子路“哂之”,对曾皙“与”。“ 子者出,曾 皙后”,曾皙因夫子对前j人的回答未作评论,心有所疑, 故留在后面。那 个人出去后,问“夫_二子之言何如”,夫 欲对此作出评论的。 子仍不作评论,只说“亦各言其志也矣”。可见,夫子是不 句之后注解说:“夫子盖许其能,特哂其不逊。”在“唯求则 多么自然、精当,为了下阙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又作 了铺垫。 三、运用电教媒体,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一再如,对寓意深刻的文意单纯地读课文,学生很难准 般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是通过对课文中故事 确地把握文章主旨。如《稻草人》一文,一般学生读此文只 是注意其中热闹的故事,不能很好领会作者的深刻用意。 于是在教授此文时,我绘制了四幅投影片:一幅“稻草 人”,二幅“可怜的老妇人”,j幅“拉鱼网边上躺个病孩子 的渔妇”,四幅“投江自尽的青年女子”。参看画面,边教学 生反复凑课文,边播放一首曲调低沉、缓慢,表现悲伤憎 情节的掌握来实现的。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情节,不 仅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而且也是划分段落、概括段 意、归纳中心思想的基础。如在教方纪的《 峡之秋》一文 时,我绘制了秋日的早晨的j峡情景片、中午的i峡情景 片及晚问的i峡情景片。 幅投影片配合教学并让学生 认真观察,仔细阅读,认真朗读课文。通过对 幅投影片 的观察和对课文的领会,很快就掌握了课文的主要情节, 再通过分组讨论,集中交流,教师稍加点拨,学生便掌握 了该课的主要内容及写作知识。课堂上充分发挥了教师 爱分明感的乐曲。许多同学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以为自己 就是剧中的人物,老妇人、渔妇、年青女子,课文读得感情 异常逼真,许多同学被文中情节感动地流下了眼泪。他们 除对文中人物悲惨命运表示深刻的同情外,并能指出人 物的悲惨命运是当时的黑暗社会制度造成的。可见,录音 和投影手段已帮助学生深刻领悟了叶圣陶先生作品中所 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他们学得积极主动,扎实深刻, 课堂教学效果极佳,这样就逐渐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 文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 揭示的思想感情。 (作者单位:山东枣庄市山亭区城头镇教委) 一学科教学 “控仗 ,, 谈谈初中作文教学中的 口文/陶新英 古人在论述文章写法时,曾说“定体则无,大体须有” 条件,学生的能力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掌握知识、运用知 (金·王若虚《文辨》),又说“学文之事,可授受者,规矩方 识而获得的,离开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能力将成为无源 圆;其不可授受者,心营意造”(清·章学诚《文理》)。这些 之水,无本之木。实践也已证明,缺乏必要的写作知识,是 关于写作的经验之谈,至今仍有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正如 作文能力发展的重大障碍。所以,初中作文教学也可从传 水随容器赋形而本身却并无定形一样,文有法却无定法。 一授一些基本的写作知识人手。这些知识,即文章写法的共 也正因为这样,作文教学才愈显得困难重重。曾听过这样 性,也就是古人所谓的“大体”和“规矩方圆”,属于“可授 种说法:学生的作文是自己学会的,不是教师教会的。 受者”。诸如如何观察积累,如何审题立意,如何选材剪 此话看似有理,但未免失之偏颇,因为它有意贬低了教师 裁,如何布局谋篇,如何处理详略,如何开头结尾,如何衔 “教”的主导作用,若照此逻辑推演,作文指导就成了多 接照应,如何叙事记人,如何写景状物……等等。这是前 余。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细细体味起来,这句 人总结的经验,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作文时就敢于动笔 话本身就含有为达 ‘不教”之目的,必须有一个“教”之前 实践,就像学会了裁剪知识,给你一块布料就敢下剪刀一 提的意思。教师的作用在于“引路”、“开门”,路通了,门开 样。初中生掌握一些写作知识,其好处就在于对写作思路 了,登堂入室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该并且也无法代 和方法起到引导与规范的作用,即使开始时可能显得被 替。作文教学的关键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引路”、怎样 “开门”的问题。基于这点认识,下面就初中作文教学中 “授”的角度,略陈管见。 一动和生硬,也总比一味堵塞或任其泛滥要好得多。 初中生一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记叙、议论、抒情等作 文能力,根据能力对知识的掌握又起促进作用的原理,在 初中阶段学习和掌握一些比较系统的写作理论知识,也 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初中作文教学可从传授基本的写作知识 入手 从根本上说,写作不是知识,而是一种能力。但从知 但是众所周知,作文课又最忌上成纯理论色彩的知 识课,那么这些写作知识的传授应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实 识与能力相互作用的关系来看,知识是能力发展的重要 现呢?之后注解说:“曾点以冉求亦欲为国而不见哂,故微问 之。”在“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 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之后朱子注解说:“此亦曾皙问而夫 子答也。”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参考文献: 杨伯峻撰写的《论语译注》、徐志刚编译的《论语通 译》、钱逊著的《论语读本》也将这一段断为三答两问式。 综上所述,我认为课文的最后一段应理解为孔子 答曾皙两问的情形,只是答问均省去了主语而已。如下: 版。 [1]朱熹.论语集注.齐鲁书社.1992年4月第一版。 [2]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第二 [3]徐志刚.论语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一 版。 日:“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4]钱逊.论语读本冲华书局.2007年1月第一版。 (作者单位:甘肃永登县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