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8届高三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 模块综合检测二中国近现代史 含答案 精品

2018届高三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 模块综合检测二中国近现代史 含答案 精品

来源:吉趣旅游网


模块综合检测(二)中国近现代史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6·乐山三模)鸦片战争之初,英国向中国提出直接正式平等交往的要求,没有任何结果。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外国公使要求驻京,咸丰欲以全免英国商品关税为条件,换取英法撤销这项要求。这反映出当时的清政府( )

A.极度反感英国的侵略行径 C.了解英国来华的真实意图

B.固守传统的天下观 D.被迫接受自由贸易

解析:选B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初,清政府不同意与英直接正式平等交往,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以全免英国商品关税为条件,换取外国公使驻京的要求,可以看出清政府固守传统的华夷天下观,故B项正确。

2.有史学家在评价某一事件时说:“……那个时代,他们只具有极大的‘改朝’的机运,而无‘换制’的机运。”你认为史学家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

A.太平天国运动 C.辛亥革命

B.戊戌变法 D.新民主主义革命

解析:选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是以推翻清王朝为目标的农民起义,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即使农民起义成功,原来的农民起义的领袖也会蜕变成新的地主阶级的皇帝,太平天国定都天京的史实可以印证,他们只可能改朝换代而不可能改变中国的制度,故A项正确。

3.对下表分析正确的是( )

1840年前 茶叶 棉花 粮食

——据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A.中国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B.中国商品日益卷入世界市场 C.中国商品国际份额激增 D.工业革命引领中国经济增长

解析:选B 按题干数据,与1840年前相比,1894年三样商品国内销售值上升幅度均小于商品值上升幅度,也就意味着国外销售值在较快增长,故B项正确。

1894年 商品值 1 414.06 1 146.79 15 533.30 其中国内销售 1 184.01 1 146.79 15 533.30 商品值 4 784.6 2 437.26 37 250.00 其中国内销售 1 467.01 1 701.13 37 054.20

4.近代实业救国的领袖张謇指出:“无工商则农困塞……本对末而言,犹言原委,义有先后而无轻重。”“鄙人但望发展中国地利物产,供实业之用耳。”这一认识( )

A.从新视角肯定了农业的作用 B.认为工商先行才能活跃经济 C.体现了其传统重农抑商思想 D.主张牺牲农业以发展工商业

解析:选A 材料第一句话说明农业与工商业存在经济活动的先后但是没有轻重之分,第二句在前述基础上提出农业支持工商业发展的主张,反映了新时代民族资本家关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和作用的思考,故A项正确。

5.(2016·石家庄二模)1935~1937年中国工矿业生产简表(单位:吨)

年代 1935年 1936年 1937年 钢 256 565 414 315 556 347 生铁 787 061 809 996 958 683 煤 36 091 747 39 902 985 37 230 469 锰矿 31 400 43 400 79 187 对上表蕴含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政府致力于改善人民生活 B.官僚资本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C.政府实施“经济统制”政策 D.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相结合

解析:选D 钢、生铁、煤、锰矿开采产量的不断增长显示了国民政府加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故D项正确。

6.(2016·宜宾三模)1900年,慈禧发布要与八国联军“一决雌雄”的上谕,要求各省“北上勤王”,以张之洞、刘坤一等汉族东南大员先是“拒不奉诏”,随后与列强签订了“东南互保”协议,约定所辖区域内保证各自利益“两不相扰”。这一事件( )

A.加剧中央集权崩溃和地方势力膨胀 B.地方的自保避战最终导致中国战败 C.激化了汉族地主与满洲贵族的矛盾 D.地方实权派开始介入国家外交事务

解析:选A 根据材料东南汉族大员签订“东南互保”而不尊皇命,反映中央权力衰微地方权力增大,故A项正确;腐朽的封建制度和国力衰微导致战败,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汉族东南大员”不能代表整个汉族,故C项错误;外交事务属于国家间的交往,东南各省与列强的协议不在外交范围内,故D项错误。

7.(2017·合肥一模)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说:“吾侪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之共和,而为此不完不备之立宪乎?”这表明孙中山( )

A.认为改革是当时中国最好的选择 B.反对中国将来走共和之路 C.主张通过暴力革命建立共和政体 D.借助进化论思想宣传革命

解析:选C 根据材料可知,其主张暴力革命,流血斗争,实现民主共和,所以其是主张通过暴力方式建立共和政体的,故C项正确。

8.中国近代的两首竹枝词写道:“都城一洗帝王尊,出入居然任脚跟。为问大家前二载,几人走过正阳门”。“政局纷纷类弈棋,本来约法尚临时。四番总理曾更替,内阁从新组短期。”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政治现象是( )

A.八国联军侵华与政局动荡 C.帝制复辟与政府更替频繁

B.帝制倾覆与人民当家作主 D.帝制倾覆与共和政体飘摇

解析:选D 材料中“都城一洗帝王尊”表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材料中“政局纷纷类弈棋,本来约法尚临时”表明共和政体并不稳定,故D项正确。

9.下表为《部分科技发明在沪渝两地应用年份的比较表》。该表主要反映了近代中国( )

技术门类 铁路 电报 电灯 上海 1876年 1871年 1882年 重庆 1934年 1886年 1906年 A.西方列强大量输出资本 B.西方先进技术的迅速应用 C.社会生活变迁的不平衡 D.近代工业集中于沿海地区

解析:选C 在东部沿海城市上海与西南内陆城市重庆时间对比,不难看出重庆要比上海要晚,故C项正确。

10.(2017·晋冀豫联考)据考证,“到1937年,中国所有陆军装备的轻武器几乎都可以自给了”,同时一些复杂的重型装备也被大批生产出来。这反映了中国( )

A.民族工业迎来黄金时代 B.国防近代化在持续推进 C.对抗日战争已运筹帷幄 D.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升

解析:选B 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是在一战期间,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到1937年,中国所有陆军装备的轻武器几乎都可以自给了,同时一些复杂的重型装备也被大批生产出来”表明军事工业的进步,故B项正确;军事工业上的进步,表明当时中国已经做了一些战争方面的准备工作,但没有做到对抗日战争已运筹帷幄,故C项错误;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升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11.(2016·新乡期末)英国作家迪克·威尔逊在其著作《毛泽东》中写道:“遵义会议的一些与会者之所以会考虑在非常时期转向毛,希望毛出来领导,是有实际原因的。此时他们已深入中国内地,在那里,以前那些受外国训练和只有城市经验的领导人是不适应的。他们需要一个来自人民之中的人,一个天才的农民领袖来领导。”这表明作者认为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 )

A.在中共高层形成共识 B.成为唯一被接受的理论 C.适应了中国革命的实际需要 D.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矛盾

解析:选C 根据“他们需要一个来自人民之中的人” 可知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来自于人民,适应了中国革命的实际需要,故C项正确。

12.吕思勉在1923年出版的《白话中国史》中,将岳飞塑造成一个“军阀”形象。但在1935年却遵国民党党部训令,还原了岳飞“抗击外敌”的形象。这主要是基于( )

A.国内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 B.政府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 C.结束军阀混战局面的需要 D.还原历史本来面貌的需要

解析:选A 1923年国家深受军阀混战的影响,1935年华北事变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岳飞形象的变化受到国内形势的影响,故A项正确;1935年岳飞形象看不出是政府加强思想控制,故B项错误;1935年岳飞形象的变化主要服务于抵抗外来侵略,故C项错误;由材料可得1935年岳飞形象的还原受政策的影响,故D项错误。

13.据统计,1938 年全国高校在校生人数比1936 年减少约50%。对此,国民政府采取了许多紧急措施进行救济,如设立失学大学生登记处、接待处及招致训练会等。从1940 年到1945 年,经救济招训分配到各高校入学的学生就有15 987 人。国民政府此举( )

A.改变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布局 B.为战后恢复重建提供了支持 C.保障了战时所需的各类人才 D.有利于中国救济事业的起步

解析:选B 据材料“从1940 年到1945 年,经救济招训分配到各高校入学的学生就有15 987 人”可推知为战后恢复重建提供人才等支持,故B项正确。

14.有学者认为:“以卢沟桥事变为界碑,中日关系、国共两党关系,以及中国历史的发展,都出现了巨大转折。”其中“中国历史发展的巨大转折”指的是( )

A.从国共内战到共赴国难 C.从局部抗战到全民族动员

B.从中日战争到睦邻友好 D.从百年屈辱到走向新生

解析:选D 卢沟桥事变前,中国是一个屡遭外来侵略的国家,卢沟桥事变后,经过八年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取得了一百多年来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中国走向新生,故D项正确。

15.(2017·黄冈一模)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指出:和平掌握在日本人手里。“我们寻求和平,但我们不能不惜一切代价换取和平。我们不想进行战争,但我们可以被迫自卫?”这实际上是( )

A.寻求与日本妥协的途径 C.宣示了中方的自卫性质

B.不准备与日本军事对抗 D.确立了抗战的军事策略

解析:选C 材料中蒋介石强调“不能不惜一切代价换取和平”,没有体现与日本妥协,故A项错误;中国已经准备“被迫自卫”,故B项错误;“我们可以被迫自卫”,宣示了中方的自卫性质,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国民政府的抗战军事策略,故D项错误。

16.在中共的某文献中明确提出“中共愿为实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而奋斗;停止推翻国民党政权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据此推知此时的中共( )

A.以三民主义为行动指南 B.坚持将民族利益置于首位 C.欲与政府实现联合执政 D.革命的理论修养仍显不足

解析:选B 从文献中“停止推翻国民党政权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可推知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故A项错误;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共将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故B项正确;C项是在抗战即将胜利之际,中共七大(1945年)提出的联合执政主张,故C项错误;中共是将民族利益放在首位,为了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不是革命理论修养不足的体现,故D项错误。

17.根据下列信息推断,荣誉军人王强伤于( )

荣誉军人姓名:王强 籍贯:山东临沂 部队:国民革命军第3军 职务:上尉 受伤日期:民国27年7月1日 残疾状况:左上膊上1/3切断 残疾等级:一等残 A.太原会战 C.武汉会战

B.徐州会战 D.百团大战

解析:选C 根据材料中“民国27年7月”可知为1938年,太原会战发生在1937年,故A项错误;徐州会战发生在1938年4月,故B项错误;武汉会战发生在1938年6月到10月,与题目相符,故C项正确;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故D项错误。

18.(2016·太原期末)1972年,大多数高校又开始恢复招生,但明确规定:只“选拔具有二年以上实践经验的优秀工农兵入学”,不招收应届毕业生,取消文化考试,实行“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该规定( )

A.简化了高校招生手续 C.有利于选拔合格人才

B.加快了高校招生步伐 D.不利于教育正常发展

解析:选D 该情况发生在1972年,正处于“文革”时期,虽然简化了高校招生手续,但是不利于教育的正常发展。

19.(2017·雅安三模)毛泽东在1960年的一次讲话中说“和平共处是没用的”,至少,我们“和帝国主义没有和平共处,只有冷战共处”。这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在“冷战”的环境下无法推行 B.只适用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交往 C.为适应阶级斗争需要而被抛弃 D.受到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严重干扰

解析:选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建国初期的外交建设起了重要作用,故A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用于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交往,故B项错误;材料未表明原则遭到抛弃,且此时国家没有大规模的阶级斗争,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和帝国主义……冷战共处”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用于与资本主义国家交往方面因“冷战”而受到干扰,故D项正确。

20.三大改造后,陈云指出:“节制资本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副作用。特别是一九五三年以后,对工业实行统购包销,商业自上而下派货,农产品独家收购,市场管理很严格,带来了消极因素。主要是产品品种减少,质量下降。这种消极因素过去就有,现在应该取消。”依据材料可知( )

A.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机已成熟 B.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全面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D.社会主义改造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

解析:选D 20世纪50年代中国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机还不成熟,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挥自由市场的作用,当时还未建立市场经济,故B项错误;“市场管理很严格,带来了消极因素”,材料指出了全面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消极因素,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社会主义改造后确立的计划经济体制消极因素,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故D项正确。

21.1958年11月,中共中央在一份决议中规定:社员个人所有的房屋、衣被、家具等生活资料和存款,永远归社员所有。这一决议( )

A.推动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进程 B.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C.有利于减缓“共产风”的蔓延 D.克服了党内的冒进思想

解析:选C 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故A项错误;决议是切合当时农村生产力实际的,故B项错误;三大改造的快速推进暴露出急功近利盲目追求社会主义公有化程度,决议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故C项正确;决议并未克服党内的冒进思想,故D项错误。

22.1985年5月,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引用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誉名为“星火计划”,寓意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的农村大地。该计划的提出是为了( )

A.适应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B.改变农村经济建设粗放式经营的状况 C.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D.配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

解析:选B 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是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的,与题干无关,故A项错误;“星火计划”针对的是地方经济的振兴,与改变农村经济建设粗放式经营的状况有关,故B项正确;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提出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在1995年提出,与题干无关,故D项错误。

23.“一切科学的东西,都是在辩论、求证中获得发展,一切优秀的文艺都是在包容、并存中得到繁荣。”该讲话( )

A.明确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B.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C.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D.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解析:选D 材料涉及科学领域和文艺领域。“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主要涉及科技领域,“科教兴国”主要涉及科技、教育领域,故A、B两项错误;C项本身说法错误;“双百”方针即是指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故D项正确。

24.1906年,《赏奇画报》的征订广告上画着一位身穿西装、带着西式小帽的先生;当时的伟人牌香烟盒上也印着一位扎领带、穿西服的先生。这反映出( )

A.洋装流行促成中国服饰改良 B.辛亥革命倡导移风易俗 C.工业文明推动社会生活变化 D.社会风尚倾向全盘西化

解析:选C 依据材料“1906年”“征订广告上画着一位身穿西装、带着西式小帽的先生”“伟人牌香烟盒上也印着一位扎领带、穿西服的先生”可知洋装出现,但是不能体现中国服饰改良,故A项错误。1906年辛亥革命还没有发生,故B项错误。领带、西服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故C项正确。不能从局部洋装的出现说明中国社会风尚全盘西化,不能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

25.沈葆桢曾说,铁路电报并不是不适用,但若创办,必须依照民情,“台湾则可行,以其为民情所安也;他处则难行,以其为民情所骇也”。1877年,中国第一条电报线在台湾成功架设,这得益于( )

A.朝野上下的共同努力 C.实业救国理念的推动

B.较为特殊的地理文化 D.相对宽松的国际氛围

解析:选B 从材料“必须依照民情”“台湾则可行,以其为民情所安也;他处则难行,以其为民情所骇也”可以看出,电报线在台湾成功架设与台湾民情有关,即较为特殊的地理文化。

二、非选择题(第26题23分,第27题15分,第28题12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夷夏之防”和“华夷之辨”是我国传统的对外观念,这是通向近代化大门的严重思想障碍。总理衙门大臣奕

等就批驳那种“以中国之人师法西人为深可耻者”是“不

识时务”。奏折说:“西洋各国,雄长海邦,各不相下者无论矣。若夫日本,蕞尔国耳,尚知发愤为雄、独中国犯于因循积习,不思振作,耻孰甚焉!”“凡百工技艺、视为鄙事,聪明之士,不肯留意于其间,此所以少专家也。重儒学轻艺事,文武两途,舍‘章句弓马’未由进身”。读书人穷读四书五经,与实用技术“隔膜太甚”。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破拘挛之故习,求制胜之实济”,“仿西法”,重视学习、研究技艺,激励掌握技艺的人才。京师同文馆聘请英、法、俄、德四国教师,分馆教授英语、法语、俄语、德语。后来增设的算学馆、格致馆,教授的西学课程有各国地图、史略、机器、万国公法、富国策等。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创办初期,曾国藩聘请英国伟烈亚力、傅兰雅、玛高温三人专译“有俾制造书”,译出汽机发轫、汽机问答、运规约指、泰西采煤图说等。以后,该局陆续访购西书数十种,厚聘“西士”,选派局员,相与口述笔译。其中,有算学、化学、汽机、火药、炮法、行船、防海、练军、采煤、开矿等。至光绪元年(1875年),计译出40余种,刊印24种。

——摘编自《论清代洋务官员的思想近代化》

材料二 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

——严复《原强》(1895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意义和相关历史背景。(1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思想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并说明其历史意义。(10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批驳那种‘以中国之人师法西人为深可耻者’是‘不识时务’”“重儒学轻艺事……改变这种状况”“请英、法、俄、德四国教师,分馆教授……西学课程”“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聘请英国人专译‘有俾制造书’,译出西书数十种”归纳,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推动近代工业化和近代军事化两个方面概括;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夷夏之防’和‘华夷之辨’是我国传统的对外观念,这是通向近代化大门的严重思想障碍”归纳,并结合所学可以从内忧外患加剧统治危机、列强入侵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两个方面归纳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二“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归纳进步之处;结合所学,从学习西方程度的深入,推动思想解放,有利于维新变法等方面入手归纳意义。

答案:(1)意义:突破了“夷夏之防”和“华夷之辨”的传统对外观念,迈出向西方学习重要步伐;批判重儒轻艺的传统技艺观,提倡经世致用,推动思想近代化;通过新式学堂、聘请外教、派遣留学生等方式培养大量新式人才,推动教育近代化;组织编译外文书籍,进一步引进和传播西学;创办一批近代企业,推动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筹划了近代海防,推动军事近代化。

背景:传统华夷观念和技艺观念严重束缚着国人的思想;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给清朝统治带来严重危机;西方列强侵华客观上传播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2)进步:洋务派主要强调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严复认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只是治标,提高国民素质才是治本;与洋务派相比,严复的进步之处在于主张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意义:有助于向西方学习的深化,促进思想启蒙;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27.(2017·安徽六校联考)(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国家机器并不强大。中产阶级和它的大多数知识分子普遍希望国家无为而治,力主最好的政府是管事最少的政府。……(19世纪中期以后),内阁和国会的关系逐渐发生变化,并倒换过来,不再是议会领导内阁而是内阁的权力逐渐凌驾于议会之上。虽然议会具有最高地位的原则仍被认为是英国宪法的基石,但议会权力在多数场合已流于形式,实际权力落在内阁首相及其领导的大臣手中。

——丁建弘主编《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

材料二 20世纪初美国兴起的进步主义者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第一是治标的,直接援助那些底层的贫困者,开设救济院,帮助他们解决最基本的生活问题。第二就是要从根本上来治。美国人以前警惕的一直是政府权力被滥用,对民主制度造成威胁。现在他们发现威胁更多地来自垄断资本,而能遏制这一巨怪的却只有政府了,所以不能不转向政府寻求解决危机的手段。

(1)根据材料一、二,19世纪中期以后英美政治制度的发展有何共同趋势,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原因。(8分)

(2)19世纪中后期中国政治制度发展表现出完全相反的特点,简述其背景。这一特点对洋务运动产生了怎样的不利影响。(7分)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议会权力在多数场合已流于形式,实际权力落在内阁首相及其领导的大臣手中”,材料二“美国人以前警惕的一直是政府权力被滥用,对民主制度造成威胁。现在他们发现威胁更多地来自垄断资本,而能遏制这一巨怪的却只有政府了”可以得出政府职能强化的趋势;联系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史实(两次工业革命、世界联系日益密切、民主政治向前发展等)进行描述原因。第(2)问,联系近代中国政府受到冲击的史实,如一系列帝国主义侵略、太平天国运动等回答即可;联系洋务运动所遇到的困难来回答即可。

答案:(1)趋势:政府职能逐步加强。

原因:两次工业革命极大推动生产力,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加强;垄断及垄断组织产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尖锐;民主制度不断发展。

(2)背景:列强入侵,部分权利丧失;太平天国的冲击作用;汉族地主官僚的崛起。 影响:洋务运动缺乏中央政府统一的强有力的领导,缺乏协调机制。 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0~1980年主要年份中国及世界城镇人口比重表 年份 1950 1960 1970 1980 中国总人口 (万人) 55 196 66 207 82 992 98 705 中国城镇人口(万人) 6 169 13 073 14 424 19 140 中国城镇人口世界城镇人口所占比重所占百分比(%) 平均百分比(%) 11.2 19.7 17.4 19.4 28.8 33.9 37.5 38.2 ——改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上表反映中国及世界城镇人口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理由。(12分)

解析:趋势1,据材料中“中国城镇人口所占百分比”从“11.2” 到“19.4”得出 1950~1980年中国的城镇人口所占比重总体不断提高,据材料从“19.7”到“17.4”得出 1960~1970年发生逆转;理由,结合所学,从该时期的政治、经济、国际等角度回答。 趋势2,据材料

中“世界城镇人口所占比重平均百分比”从“28.8”到“38.2”得出1950~1980年世界城镇人口所占比重平均水平不断提高;理由,结合所学,从该时期的政治、经济、科技等角度回答。 趋势3,据材料“中国城镇人口所占百分比”“世界城镇人口所占比重平均百分比”数据得出1950-1980年中国的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理由,结合所学,从该时期的政治、经济等角度回答。

答案:示例1:趋势:1950~1980年中国的城镇人口所占比重总体不断提高,1960~1970年发生逆转。

理由:(提高因素)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最终实现国家工业化的政策影响;计划经济的执行;工业化进程加速;“三线”建设的促进;(逆转因素)经济上“左”倾错误;“文革”初期的严重冲击;国际环境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初国民经济调整政策。

示例2:趋势:1950~1980年世界城镇人口所占比重平均水平不断提高。

理由:欧、美、日等资本主义发达经济体和苏联早已实现工业化;二战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普遍开启本国工业化;现代化模式多样化;美苏冷战下的相对和平稳定局面;科技革命推动;二战后机制化、制度化的国际经济体系影响;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示例3:趋势:1950~1980年中国的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理由:中国工业化起点低;全国范围内农村人口占绝对多数;政府控制严密、计划性强;忽略市场导向;错误经济政策影响;政局不稳定因素;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大陆乡村都市化模式的缺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