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文言文阅读阅读
语 文 (B)
注意事项:
号位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 封座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密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 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号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不场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刘备入益州
法正至荆州,阴献策于刘备曰:“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响应于 订 内;以取益州,犹反掌也。”备疑未决。庞统言于备曰:“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孙车骑...,北 有曹操,难以得志。今益州户口百万,土沃财富,诚得以为资,大业可成也!”备曰:“今指与吾 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 装 号今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奈何?”统曰:“乱离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古人证考所贵若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备以为然。乃留诸葛亮、关羽等守荆州,准 以赵云领留营司马,备将步卒数万人入益州。
只 孙权闻备西上,遣舟船迎妹;而夫人欲将备子禅还吴,张飞、赵云勒兵截江,乃得禅还。 刘璋敕在所供奉备,备入境如归,前后赠遗以巨亿计。备至巴郡,巴郡太守严颜拊心叹曰:“此 卷听谓‘独坐穷山,放虎自卫’者也。”备自江州北由垫江水诣涪。璋率步骑三万余人,车乘帐幔, 精光耀日,往会之。张松令法正白备,便于会袭璋。备曰:“此事不可仓卒!”庞统曰:“今因会 名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备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璋推备行姓. 此大司马 ...,领司隶校尉;备亦推璋行镇西大将军,领益州牧...。所将吏士,更相之适,欢饮百余日。璋 增备兵,厚加资给,使击张鲁,又令督白水军。备并军三万余人,车甲、器械、资货甚盛。璋还成 都,备北到葭萌,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级(节选自《资治通鉴》第六十六卷)
班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乱离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古人所贵若/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
1
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
B.乱离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古人所贵/若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
C.乱离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古人所贵/若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
D.乱离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古人所贵/若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乱离之时”为时间状语,单独成句,其后断句,排除A、D;“也”句末语气词,其后断句,排除A。再结合本句意思:天下大乱之时,本不是靠一种方法就能平定的,而且兼并弱小,进攻愚昧,用不合礼义的方法取得,再用合乎礼义的方法加以治理,这些行为都是古人所崇尚的。如果在事定之后,赐给刘璋面积广大的封地,对信义有什么违背!今天咱们不去夺取,终究会落入别人手中。句子可以断开为:乱离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古人所贵/若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故选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股肱本指大腿和胳膊,喻为辅助得力的帮手,辅佐帝王的重臣,此指主要官员。
B.孙车骑指官职为车骑将军的孙权,车骑将军是皇帝册封的位次仅次于大将军及骠骑将军的高级军官。
C.行大司马指担任大司马,领司隶校尉指监管指挥司隶校尉。
D.益州牧指益州的最高官员,总理益州的治安、民政、军事的最高长官。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行大司马指担任大司马,领司隶校尉指监管指挥司隶校尉”说法错误,“行”是兼代,以另一身份来行使不属于他的职权,通常是大官兼管小官之事。“领”是兼任。故选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选文第一段叙述了法正、庞统都劝说刘备把握时机,杀死刘璋,攻取益州,以图大业。尽管刘备不赞同,但还是听信了庞统的主张,率兵进入益州。
B.选文第二段写张飞、赵云与孙权争夺刘备的儿子刘禅,表现了张飞、赵云对刘备的忠诚。 C.选文两次写到了刘备与庞统的对话,两人的意见不一致,第一次刘备采纳了庞统的建议,但第二次却拒绝了庞统,说明刘备还是有主见的。
D.选文在叙述事件发展的过程中,突出了刘备宽厚仁慈,尚德崇义,讲究诚信为人的处世态度,为后世的统治者提供了借鉴。 【答案】A
【解析】这是一道文言文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A项,“都劝说刘备把握时机,杀死刘璋”错,是劝他乘机占领益州,后文庞统说,事定之后赐给刘璋广大的封地,也可证明。故选A。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奈何?(5分) (2)璋还成都,备北到葭萌,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5分)
【参考答案】(1)(我)总与曹操相反,事情才能成功。如果现在因为贪图小利而对天下失去信义,怎么办呢?
(2)刘璋回到成都,刘备向北进发,到达葭萌,没有立即进攻张鲁,先广施恩德,收买人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句中:每,每次,总是;以,因为;奈何,怎么办。(2)句中:即,立即;厚,广;收,收买。 【参考译文】
法正到荆州后,暗中向刘备献计说:“以将军的英明才干,正应利用刘璋的懦弱无能;张松是益州的主要官员,在内响应;这样来攻取益州,易如反掌。”刘备迟疑不决。庞统对刘备说:“荆州荒凉残破,人才已尽,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得志。如今,益州的户口有一百万,土地肥沃,财产丰富,如果真得到益州作为资本,可成大业!”刘备说:“现在,与我势同水火的,只有曹操。曹操严厉,我则宽厚,曹操凶暴,我则仁慈;曹操诡诈,我则忠信;(我)总与曹操相反,事情才能成功。如果现在因为贪图小利而对天下失去信义,怎么办?”庞统说:“天下大乱之时,本不是靠一种方法就能平定的。而且兼并弱小,进攻愚昧,用不合礼义的方法取得,再用合乎礼义的方法加以治理,这些行为都是古人所崇尚的。如果在事定之后,赐给刘璋面积广大的封地,对信义有什么违背!今天咱们不去夺取,终究会落入别人手中。”刘备同意他的看法。于是,留下诸葛亮、关羽等守卫荆州,任命赵云兼任留营司马,刘备亲自率领几万名步兵进入益州。
孙权听到刘备西入益州的消息,派船来接妹妹;孙夫人打算带刘备的儿子刘禅返回吴郡娘家,
2
张飞、赵云部署军队在长江拦截孙权的船队,才把刘禅带回荆州。
刘璋命令沿途各郡、县为刘备提供所需物资,刘备进入益州境内,好像回到家中,刘璋前后赠送各种物资数以亿计。刘备到达巴郡,巴郡太守严颜扶胸叹息说:“这正是应验了“独自坐在深山中,放出老虎来自卫’的谚语。”刘备自江州向北经垫江水到达涪县。刘璋率领步、骑兵三万余人,车辆悬挂着帐帷,耀眼生辉,与阳光互映,到涪县来会见刘备。张松让法正向刘备建议,就在会面时袭击刘璋。刘备说:“这件事不可仓猝!”庞统说:“现在,乘会面时捉住刘璋,则将军不必动用武力,就可坐得一州。”刘备说:“刚刚进入别人的地盘,恩德与信义尚未表现出来,不能这样做。”刘璋推举刘备代理大司马,兼任司隶校尉;刘备也推举刘璋代理镇西大将军,兼任益州牧。两人部下的官兵,也相互交往,在一起欢宴一百余日。刘璋给刘备增兵,拨给大量军用物资,让他去进攻张鲁,又命刘备指挥驻在白水的益州部队。加上刘璋拨来的部队,刘备部下已有三万余人,车辆、甲胄、器械及粮草钱财等都很充足。刘璋回到成都,刘备向北进发,到达葭萌,没有立即进攻张鲁,先广施恩德,收买人心。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张行信字信甫,登大定二十八年进士..第。泰和四年四月,召见于泰和殿,行信因言二事,一依旧移转吏目以除民害,一徐、邳地下宜麦,税粟许纳麦以便民。上是其言,令尚书省议行之。崇庆二年,为左谏议大夫。时胡沙虎已除名为民,赂遗权贵,将复进用。举朝无敢言者,行信乃上章曰:“胡沙虎跋扈强梁,媚结近习,以图称誉。自其废黜,士庶莫不忻悦。今若复用,惟恐为害更甚前日。”书再上,不报。及胡沙虎弑逆,人甚危之,行信坦然不顾也。是岁九月,宣宗即位,改元贞...佑.
。 胡沙虎诛,上封事..言正刑赏,又言:“自兵兴以来,将帅甚难其人,愿陛下令重臣各举所知,才果可用,即赐召见,褒显奖谕,必有奋命报国者。昔李牧为赵将,军功爵赏皆得自专,出攻入守不从中覆,遂能北破大敌。今命将若不以文法拘绳,中旨牵制,使得尽其智能,则克复之功可望矣。”上善其言。时方擢任王守信、贾耐儿者为将,皆鄙俗不材、不晓兵律。行信惧其误国,上疏曰:“《易.》称‘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圣人所以垂戒后世者,其严如此。今大兵纵横,人情汹惧,应敌兴理,非贤智莫能。狂子庸流,猥蒙拔擢,参预机务,甚无谓也。”于是上皆罢之。权元帅右都监内族讹可率兵五千护粮通州,遇兵辄溃,行信上章曰:御兵之道无过赏罚使其临敌有所慕而乐于进有所畏而不敢退然后将士用命而功可成若讹可败衄宜明正其罪朝廷宽容一切不问臣恐御兵之道未尽也诏报曰:“卿意具悉,讹可等已下狱矣。”
(节选自《金史·张行信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御兵之道无过/赏罚使其临敌/有所慕而乐于进/有所畏而不敢退/然后将士用命而功可成/若讹可败衄/宜明正其罪/朝廷宽容/一切不问/臣恐御兵之道未尽也/
B.御兵之道无过/赏罚使其临敌/有所慕而乐于进/有所畏而不敢退/然后将士用命而功可成/若讹可败衄/宜明正其罪/朝廷宽容一切/不问臣/恐御兵之道未尽也/
C.御兵之道/无过赏罚/使其临敌有所慕而乐于进/有所畏而不敢退/然后将士用命而功可成/若讹可败衄/宜明正其罪/朝廷宽容/一切不问/臣恐御兵之道未尽也/
D.御兵之道/无过赏罚/使其临敌有所慕而乐于进/有所畏而不敢退/然后将士用命而功可成/若讹可败衄/宜明正其罪/朝廷宽容一切/不问臣/恐御兵之道未尽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比如本题:“御兵之道无过赏罚”的意思是领兵之道,无过于赏罚二字。主语是“御兵之道”,“无过赏罚”是句子的谓语,在主谓语之间可以停顿。“无过”是“不过于”,是指“赏罚”这两个字。这样就排除A、B项。“朝廷宽容一切不问”的意思是朝廷如果加以宽容,一点不追究。其中“一切”是说朝廷一切都不追究的意思,并不是说朝廷一切。所以应在“一切”之前停顿。排除D项。故选C。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科举时代称会试考取后经过殿试的人为进士。
B.改元指君主、王朝改换年号,每一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 C.封事在文中指密封的奏章,古时大臣上书奏事,为防止泄露,用皂囊封城。 D.《易》即《周易》,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孔子所作,包括《经》和《传》两部分。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D项,“相传为孔子所作”有误。故选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行信心系百姓。他建议依照旧例调换官吏以除民害,在适宜种麦的徐、邳两地,允许百姓用麦子充作粮税,均得到皇帝的采纳。
B.张行信富有远见。胡沙虎贿赂权臣图谋复出,张行信多次上书皇帝,请求不要起用此人。皇帝对此不予理会,终为胡沙虎所杀。
C.张行信重视人才。他认为战事兴起之后,难以得到合适的将帅,希望皇帝诏令重臣举荐人才,并厚待人才,这样就一定有人舍命报效国家。
3
D.张行信心忧国事。皇上准备提升王守信、贾耐儿等将领的职务,但张行信认为这些人鄙俗无能,又不熟悉军事,不适合担任军队职务。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D项,原文为“擢任王守信、贾耐儿者为将”;“不适合担任军队职务”欠妥,张行信认为让王、贾“参预机务”毫无意义。故选D。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胡沙虎跋扈强梁,媚结近习,以图称誉。自其废黜,士庶莫不忻悦。(5分) (2)今命将若不以文法拘绳,中旨牵制,使得尽其智能,则克复之功可望矣。(5分)
【参考答案】(1)胡沙虎飞扬跋扈,强横凶暴,献媚于皇帝宠幸亲近的人,来谋求他们的赞誉,自从他被罢免以来,士民百姓无不欢欣喜悦。
(2)现今任命将帅如果不再用条文成法来束缚他们,用朝廷意旨来约束控制他们,而是让他们能够全部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那么克敌收复国土的功业就有希望!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强梁”,“强横凶暴”;“近习”,“皇帝宠幸亲近的人”;“图”,“谋求”;“忻悦”,“欢欣喜悦。”。第二句关键点:“以”,“用”;“拘绳”,“束缚”;“中旨”,“朝廷意旨”;“尽”,“全部发挥”;“克复”,“克敌收复国土”。 【参考译文】
张行信,字信甫,登大定二十八年进士第。泰和四年四月,皇帝在泰和殿召见他。张行信便向皇帝进言两件事:一是依照旧例调换吏官以除民害,一是徐、邳一带土地适宜种麦,应当允许他们交纳麦子充作粮税。皇帝同意他的建议,让尚书省商议后实行。崇庆二年,任左谏议大夫。当时胡沙虎已免职为民,但他仍贿赂朝中权贵,想重新得到起用。满朝官员没人敢表态,张行信便上奏说:“胡沙虎飞扬跋扈,强横凶暴,献媚于皇帝宠幸亲近的人,来谋求他们的赞誉,自从他被罢免以来,士民百姓无不欢欣喜悦。今天如再任用他,只怕为害更超过往日。”他接连上书奏告,但没有回音。当胡沙虎弑君谋逆时,人们都替他担忧,而张行信坦然自若,不以为意。这年九月,宣宗开始做皇帝,改年号为贞祐。
胡沙虎被杀后,张行信上密封奏书主张严正刑赏之事,他又说:“自从战事兴起以来,难以得到合适的将帅,请陛下让重臣举荐所了解的人,如果确是可用之才,立即加以召见,公开褒奖,必
定有舍命报国的人。以前李牧在当赵国将军时,军功爵位封赏都能自己做主,出兵进攻退守等不需听从朝中复议,因而能够大破北面强敌。现今任命将帅如果不再用条文成法来束缚他们,用朝廷意旨来约束控制他们,而是让他们能够全部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那么克敌收复国土的功业就有希望!”皇帝赞许他的意见。这时刚刚提拔任用王守信、贾耐儿当将领,他们都是鄙俗不堪、不懂兵法律令的人,张行信担心他们贻误国家大事,便上疏说:“《易》中写道:‘开国和继承大业,小人不可任用。’这是圣人用以警戒后世的,话说得这样严厉。如今大兵纵横遍地,人心惶惶不安,抵抗敌军兴国理政如非贤能有智慧的人是难以胜任的。狂滥庸俗之辈,承蒙提拔,参预机要大事,实在是毫无意义。”于是,皇帝把他们都罢免了。代理元帅右都监皇族讹可率兵五千人到通州护粮,遇到敌军立即溃败。张行信上表奏道:“领兵之道,无过于赏罚二字,当派兵对敌时必须让他有所思慕而乐于前进,有所畏惧而不敢后退,然后将士听从命令而功业可成。像讹可败退,就应当公开明确他的罪责,朝廷如果加以宽容,一点不追究,我担心领兵之道未能尽用了。”朝廷下诏回报说:“你的意思已经清楚,讹可等人已经下狱治罪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程钜夫,名文海,避武宗庙讳.,以字行。叔父飞卿,仕宋,通判建昌,世祖时,以城降。钜夫入为质子,授宣武将军、管军千户。他日,召见,问贾似道何如人,钜夫条对甚悉,帝悦,给笔札之,乃书二十余幅以进。帝大奇之,谓近臣曰:“朕观此人相貌,已应贵显;听其言论,诚聪明有识者也。可置之翰林。”以其年少,奏为应奉翰林文字。帝曰:“自今国家政事得失,及朝臣邪正,宜皆为朕言之。”钜夫顿首谢曰:“臣本疏远之臣,蒙陛下知遇,敢不竭力以报陛下!”寻进翰林修撰,屡迁集贤直学士,兼秘书少监。至元二十三年,见帝,首陈:“兴建国学,乞遣使江南搜访遗逸;御史台.、按察司,并宜参用南北之人。”帝嘉纳之。二十四年,立尚书省,诏以为参知政事,钜夫固辞。又命为御史中丞,台臣言:“钜夫南人,且年少。”帝大怒。遂以钜夫仍为集贤直学士,拜侍御史,行御史台事,奉诏求贤于江南。初书诏令皆用蒙古字及是帝特命以汉字书之还朝陈民间利病五事拜集贤学士仍还行台。二十六年,时相桑哥专政,法令苛急,四方骚动。钜夫入朝,上疏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择相,宰相之职,莫大于进贤。苟不以进贤为急,而惟以殖货为心,非为上为德、为下为民之意也。今权奸用事,立尚书钩考钱谷,以剥割生民为务。臣窃以为宜清尚书之政,损行省之权,罢言利之官,行恤民之事,于国为便。”桑哥大怒,羁留京师不遣,奏请杀之,凡六奏,帝皆不许。三十年,出为闽海道肃政廉访使,兴学明教,吏民畏爱之。大德四年,迁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使。至官,首治行省平章家奴之为民害者,上下肃然。皇庆二年,旱,钜夫应诏陈桑林六事,许时宰意。明日,帝遣近侍赐上尊,劳之曰:“中书集议,惟卿所言甚当,后临事,其极言之。”钜夫建言:“经学当主程颐、朱熹传注,文章宜革唐、宋宿弊。”命钜夫草诏行之。三年,以病乞骸骨归田里,不允。钜夫请益坚,特授光禄大夫,赐上尊,命廷臣以下饮钱于齐化门外,给驿南还,行省及有司常加存问。居三年而卒,年七十。泰定二年....
,赠大司徒、柱国,追封楚 4
国公,谥.
文宪。 (节选自《元史•程钜夫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初书诏/令皆用蒙古字/及是/帝特命以汉字书之/还朝/陈民间利病五事/拜集贤学士/仍还行台/ B.初书诏/令皆用蒙古字/及是/帝特命以汉字书之/还朝陈民间利病五事/拜集贤学士/仍还行台/ C.初/书诏令皆用蒙古字/及是/帝特命以汉字书之/还朝陈民间利病五事/拜集贤学士/仍还行台/ D.初/书诏令皆用蒙古字/及是/帝特命以汉字书之/还朝/陈民间利病五事/拜集贤学士/仍还行台/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考生可分六步走:读文段,通文意;标名(代)词,定主宾;看虚词,找位置;明语法,辫句式;依据修辞;对话、引文定句读。本题为选择题,可以找准切入点。“初”,时间状语,独立成句,排除A项、B项。“还朝”译为“回到朝廷”,单独成句,排除C项,故选D。句子译为:当初,书写诏令都是用蒙古字,到现在,皇帝特别命令用汉字来书写。回到朝廷,向皇帝陈述民间利病五事,钜夫被授予集贤学士,仍然回到行台任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讳,古代称已故帝王或尊长的名;后来也用于敬称在世尊长的名字。不直接说出或写出君主或尊亲的名字,叫避讳。
B.谥,古人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只有帝王、贵族、大臣有谥号。谥号有美谥和恶谥两种,如文宪、周厉王。
C.台,古代中央政府的官署,常指御史台。行台,指中央政府设在京师以外的行政机构,也指地方大吏的官署或居所。
D.“泰定二年”,年号,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称,多为帝王所用,如至元、康熙。年号的使用始于汉武帝时期。改年号叫改元。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常识。一般试题难度不大,需要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姓名及称谓、官职及科举、宗法及礼俗、天文及历法、地理、刑法、民俗及节日、文史典故等。可用分类串记法,联想记忆法等进行识记。B项“只有帝王、贵族、大臣有谥号”错。谥号有官谥、私谥之分。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仪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也可以有谥号,由其亲戚、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钜夫聪慧有才识,甚得元帝赏识。钜夫跟随叔父脱宋降元,在元帝诏问时,他应对十分详尽,让元帝惊叹不已。他虽然年纪轻轻,却深得元帝的信任,屡得升迁。
B.钜夫不恋栈官位,却得享殊荣。他因病请求辞官归里,但遭拒绝。他一再坚持,才被允许,离京
之日,元帝命设宴,让百官送行;敕令地方官员要常问候,死后追赠官爵。
C.钜夫为人正直,不畏权贵,体恤百姓。他为民请命,弹劾宰相桑哥专权苛政敛财伤民;他出任地方官职,兴学明教,为民除害,深为官吏民众敬畏和爱戴。
D.钜夫建议重用南人,得到元帝采纳。他向元帝建议寻访江南名人逸士,并让他们与元人一起担任御史台、按察司要职。元帝力排非议,采纳了钜夫江南招贤的建议。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考生需熟悉常见的陷阱如曲解文意、无中生有、错位嫁接、以偏概全等。D项“元帝力排非议,采纳了钜夫江南招贤的建议”,无中生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苟不以进贤为急,而惟以殖货为心,非为上为德、为下为民之意也。(5分) (2)至官,首治行省平章家奴之为民害者,上下肃然。(5分)
【参考答案】(1)如果不把举荐贤能作为急迫的事务,而只是把营求财物放在心上,这并非对上辅助皇上施行德政、对下关爱黎民百姓的意旨啊。
(2)程钜夫一到任,首先惩治平章行省那些使百姓受害的家奴,于是,官吏和百姓对他都十分恭敬。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为德”,施行德政;“为民”,关爱百姓;“意”,意旨;(2)中“至官”,到任;“首治”,首先惩治;“为害”,使……受害;“肃然”,恭敬。 【参考译文】
程钜夫,名文海,避元武宗庙讳,改用字代名。他的叔父程飞卿,在宋朝做官,任建昌通判,元世祖时,带领城邑投降。程钜夫入元充当人质,他叔父官授宣武将军、管军千户。有一天,程钜夫被皇帝召见,皇帝问贾似道是怎样的人,程钜夫逐条对答,相当详尽,皇帝高兴,就给他笔札叫他写下来,竟然写了二十多幅进献上来。皇帝对他的才能特别惊异,对身边的臣子说:“我看这个人的相貌,已经非常高贵;听他说话,确实是聪明有见识的人。可以安排他任翰林。”因为他年纪小,召为应奉翰林文字。皇帝说:“从今以后国家政事得失,以及朝廷官员的邪正,都应该向我说明。”程钜夫顿首感谢到:“我本是被疏远的臣子,蒙受陛下的赏识,怎敢不竭尽全力来报答陛下!”不久升为翰林修撰,多次升迁至集贤直学士,兼任秘书少监。至元二十三年,觐见皇帝,首次陈述:“兴建国学,请求派使节到江南搜查访问遗弃而不用的名士;御史台、按察司等职,应该一并任用南人和北人。”至元二十四年,朝廷设立尚书省,皇帝下诏任命他为参知政事,钜夫坚决推辞。程钜夫又被任命为御史中臣,御史台的大臣说:“钜夫是南人,并且年少(不宜任命)。”皇帝大怒。
5
于是仍然任命钜夫为集贤直学士,授侍御史,从事御史台事务,奉诏前往江南求贤。当初,书写诏令都是用蒙古字,到现在,皇帝特别命令用汉字来书写。回到朝廷,向皇帝陈述民间利病五事,钜夫被授予集贤学士,仍然回到行台任职。二十六年,当时的宰相桑哥专权,法令苛刻而急切,四方动荡不安。钜夫入朝,上疏说:“我听说天子的职务,没有比择相更大的,宰相的职务,没有比举荐贤才更重要的。如果不把举荐贤能作为急迫的事务,而只是把营求财物放在心上,这并非对上辅助皇上施行德政、对下关爱黎民百姓的意旨啊。现在权奸用事,立尚书聚敛财赋,以搜刮百姓为要务。我私下认为应当理清尚书的政务,减损行省的权力,罢免谄媚言利的官员,推行体恤百姓的事务,行对国家有利之事。”桑哥非常生气,把他留在京师不送走,上奏请求要杀掉钜夫,总共奏了六次,皇帝都没有批准。三十年,离开京师担任福建海道肃政廉访使,兴办学堂推行教育,官吏百姓对他又充满敬畏又爱戴。大德四年,调为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使。程钜夫一到任,首先惩治平章行省那些为害百姓的家奴,于是,官吏和百姓对他都十分恭敬。皇庆二年,天下大旱,钜夫应诏陈述桑林等六事,违背了当时宰相的意愿。第二天,皇帝派遣近臣赐他为上尊,慰劳他道:“中书集体商议,只有您所说的最恰当,以后遇到其他的事,一定要好好地告诉我。”钜夫建言道:“经学方面当以程颐、朱熹传注为主,文章应该革除唐、宋时期的弊害。”于是下命让钜夫起草下诏推行。三年,向朝廷称病请求退休,朝廷没有批准。钜夫请求退休的意愿更加坚定,皇帝特授钜夫为光禄大夫,赐以上尊,命令职位低于钜夫的臣子到齐化门外饯别送行,为他提供南回的马,下令行省和有司经常慰问。钜夫回家三年后就死了,终年七十岁。泰定二年,赠大司徒、柱国,追封楚国公,谥号为文宪公。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周新,南海人。洪武中以诸生贡入太学..。授大理寺评事,以善决狱称。敢言,多所弹劾。贵戚震惧,目为“冷面寒铁”。京师中至以其名怖小儿,辄皆奔匿。改按北京。时令吏民罪徒流者耕北京闲田,盆禁详拟,王府待报,多庾死。新请从北京行部或巡按详允就遣,以免淹滞。从之。且命畿.
内罪人应决者许收。帝知新,所奏无不允。 还朝,即擢云南按察使。未赴,改浙江。冤民系久,闻新至,喜曰:“我得生矣。”至果雪之。初,新入境,群蚋迎马头,迹得死人榛中,身系小木印。新验印,知死者故布商。密令广市布,视印文合者捕鞠之,尽获诸盗。
新微服..行部忤县令令欲拷治之闻廉使且至系之狱新从狱中询诸囚得令贪污状告狱吏曰我按察使也令惊谢罪劾罢之。永乐十年,浙西大水,通政赵居任匿不以闻,新奏之。夏原吉为居任解。帝命覆视,得蠲振①如新言。嘉兴贼倪弘三劫旁郡,党数千人,累败官军。新督兵捕之,列木栅诸港浸。贼陆走,追蹑之桃源,以献。
锦衣卫...
指挥纪纲使千户缉事浙江,攫贿作威福。新欲按治之,遁去。顷之,新赍文册入京,遇千户涿州,捕系州狱,脱走诉于纲,纲诬奏新罪。帝怒,命逮新。旗校皆锦衣私人,在道榜掠无完 肤。
既至,伏陛前抗声曰;“陛下诏按察司行事,与都察院同。臣卒诏擒奸恶,奈何罪臣?”帝愈怒,命戮之。临刑大呼曰:“生为直臣,死当作直鬼!”竟杀之。
他日,帝悔,问侍臣曰:“周新何许人?”对曰:“南海。”帝叹曰;“岭外乃有此人,枉杀之矣!”后纪纲以罪诛,事益白。
(选自《明史》)
【注】①蠲(juān)振:免除徭役,赈济灾民。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新微服/行部忤县令/令欲拷治之/闻廉使且至/系之狱/新从狱中询/诸囚得令贪污状/告狱吏/曰我按察使也/令惊谢罪/劾罢之
B.新微服行部/忤县令/令欲拷治之/闻廉使且至/系之狱/新从狱中询/诸囚得令贪污状/告狱吏曰/我按察使也/令惊谢/罪劾罢之
C.新微服/行部忤县令/令欲拷/治之闻廉使且至/系之狱/新从狱中询诸囚/得令贪污状/告狱吏曰/我按察使也/令惊谢/罪劾罢之
D.新微服行部/忤县令/令欲拷治之/闻廉使且至/系之狱/新从狱中询诸囚/得令贪污状/告狱吏曰/我按察使也/令惊谢罪/劾罢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较容易,首先根据句末虚词“也”“矣”来断句,其次利用动词“曰”来断句,再次运用一般一个句子只有一个动词来断句。根据以上理解并辨识选项,故答案选D。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学,始建于汉武帝时期,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主要传授法家经典。
B.畿,古代称王都所在处的千里地面,后指京城管辖的地区,亦称京畿、畿辅、畿辇。 C.微服,通常指帝王或高官为隐蔽身份而改穿的平民便服,如“微服私访”。
D.锦衣卫,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其首领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A项,主要传授法家经典。应改为“儒家经典”。故答案选A。
6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周新铁面无私,耿直敢言。他对许多事都进行弹劾,贵戚们很怕他,称他为“冷面寒铁”。京师中甚至用他的名字来吓唬小孩,小孩常被吓得谈跑躲藏。
B.周新善理政务,并爱护百姓。他巡按北京时,发现一些犯人因等待批文时间太长而庾死于狱中。于是请求改由皇帝或巡按官员进行处理,以免滞留。
C.周新观察细致,善于断案。他发现一个身上挂着个小木印的死人。周新察看木印,知道死者是个布商,最后把盗贼全部抓获了。
D.周新执法严明,不惧权责。一个到浙江办事的千户收受贿赂,作威作福,周新要惩治他,却被他溜走。不久周新上京,途中碰到这个千户批把他逮捕归案。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选项B,于是请求改由皇帝或巡按官员进行处理,以免滞留。理解有误。不是由“皇帝”而是由“北京行部”处理。故答案选B。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密令广市布,视印文合者捕鞠之,尽获诸盗。(5分) (2)嘉兴贼倪弘三劫旁郡,党数千人,累败官军。(5分)
【参考答案】(1)他于是秘密地命令到处买布,看有印文相合的即逮捕审问,最后把盗贼全部抓获了。
(2)嘉兴贼倪弘三劫掠邻近州县,纠集的同伙有几千人,多次打败官军。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市”购买;“鞠”审问;“之”代词,指人;“尽”全部。(2)“旁”邻近;“党”同伙;“累”多次。 【参考译文】
周新,南海人。洪武年间,他以生员贡入太学。厚被授予大理寺评事,以善于断案著称。他敢于说话,对许多事都进行弹勘。权贵们都很害怕,把他称为“冷面寒铁”。京师中甚至用他的名字来吓唬小孩,小孩常被吓得逃跑躲藏。后来他改巡按北京。当时让犯了徒刑;流放之罪的官吏和百姓耕种北京闲田,监禁要详拟,往来持报,致使许多人死于狱中,周新请求改由北京官署或巡按官员进行处理,以免滞留。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并命令应判决的京畿内的罪人允许赎罪,皇上了解
周新,所以他所奏的无不批准。
他回朝后,即被升为云南按察使,还没赴任,改为浙江按察使。冤民被关押已久,一听说周新来,都高兴地说:“我得生了。”周新到后果然为他们洗清了了冤屈。当初,周新刚入境,见马头前有飞虫在飞,追踪它们的足迹,在灌木丛中发现一个死人,他身上挂着个小木印,周新看了木印,知道死者原来是个布商。他于是密令到处买布,看有印文相合的即逮捕审问,最后把盗贼全部抓获了。
周新曾穿便服巡行所辖地区,触犯了一个县令。县令想拷打处治他,听说按察使者将到,便把他关进监狱。周新在狱中询问哥哥囚犯,查到县令贪污的情况。他告诉管监狱的官吏说:“我是按察使。”县令震惊谢罪,周新弹劾罢免了他。永乐十年(1412),通政赵居任隐瞒不上报,周新平民打扮在按察区内巡察,违逆了地方上的县令, 县令要拷打处治他,听说廉使要到了,就把周新关进了监狱。周新在狱中向那些囚犯了解情况,掌握了县令贪污的罪状。告诉狱吏说:“我是按察使。”县令惊惧地认罪,周新弹勘罢免了他。永乐十年,浙西发大水,通政赵居任隐瞒不把情况上报,周新上奏朝廷弹劾他。夏原吉为赵居任辩解,皇上命重新调查,使浙西得根据周新的意见获得赈济。嘉兴贼倪弘三劫掠邻近州县,纠集的同伙有数千人,多次击败官军,周新率兵捉拿他们,在各个港汊捕猎木栅。贼人从陆路逃跑,周新追到桃源,抓住了他们献给朝廷。
锦衣卫指挥纪纲派一名千户到浙江侦缉,他索取贿赂,作威作福。周新想处治他,他逃跑了。不久,周新带着文册入京,在涿州遇到该千户,周新将他抓进州监狱,他逃出来后告诉纪纲,纪纲便上奏诬陷周新有罪。皇上大怒,命逮捕周新。到京后,周新摆在皇上跟前大声说道:“陛下诏令按察司行事,可与都察院同。现在臣风诏擒拿奸恶之徒,为什么要判我的罪?”皇上更加愤怒,命杀了周新。周新临刑时大呼到:“生为直臣,死当做直鬼!”他竟被杀了。
后来,皇上后悔了,问身边的侍臣道:“周新是什么地方人?”回答说:“南海。”皇上叹息说:“岭外竟有这样的人,枉杀了他啊!”后来纪纲因罪被诛,事情更加清楚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叶应骢,字肃卿,鄞人。正德十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偕同官谏南巡,杖三十。嘉靖初,历郎中。伏阙争“大礼”,再下狱廷杖。给事中...潮阳陈洸素无赖。家居与知县宋元翰不相能,令其子柱讦元翰谪戍。元翰摭洸罪及帷薄事刊布之:义《辨冤录》。洸由是不齿于清议,尚书乔宇出之为湖广佥事。给事中赵汉、御史硃衣等交章劾洸,而御史张日韬、戴金、蓝田又特疏论之。田并劾席书,且封上元翰《辨冤录》。都御史王时中请罢洸听勘。洸奏:“群奸恨臣抗议大礼,将令抚按杀臣,请遣一锦衣往”。洸意,锦衣可利诱也。得旨遣应骢及令锦衣..千户李经。应骢与焚香誓天,会御史熊兰、涂相等杂治,具上洸罪状至百七十二条。帝不得已,始命覆核。郎中黄绾力持应骢议。席书、桂萼为居间不能得,要张璁共奏,谓洸议礼臣,为法官所中。帝入其言,命免罪为民。应骢寻迁吉安知府..
,母丧归。六年,萼益用事。而萼方掌刑部,廷臣马录等以劾郭勋下狱。洸谓乘此故案可反 7
也上书讦应骢等萼因讼洸冤遂逮应骢而令按察使张祐等还籍候命词连四百人。九卿及锦衣卫廷讯,应骢对曰:“某所持者王章耳,必欲直洸,惟诸公命。会是日黄雾四塞,狱弗竟。次日,又大风拔木。有诏修省,不用刑。乃当应骢按事不实律,为民,元翰、绾及田等贬斥有差,洸授冠带。逾数年,更令人奏应骢勘狱时,酷杀无辜二十六人,下巡按李美覆勘。美言死者皆有状,非故杀。刑部尚书许赞白应骢无罪。帝特谪应骢戍辽东。是狱也,始终八载。凡攻洸与治洸狱者无不得罪,逮捕至百数十人。十六年救归。应骢敦行谊,好著书,数更患难气不挫。
(节选自《明史•叶应骢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洸谓/乘此故案可反也/上书讦应骢等/萼因讼/洸冤/遂逮应聰/而令按察使张祐等还籍候命/词连四百人
B.洸谓乘此故案可反也/上书讦应骢等/萼因讼洸冤/遂逮应骢/而令按察使张祐等还籍候命/词连四百人
C.洸谓/乘此故案可反也/上书讦应骢等/萼因讼洸冤/遂逮应骢/而令按察使张祐等还籍候命/词连四百人
D.洸谓乘此故案可反也/上书讦应骢等/萼因讼/洸冤/遂逮应骢/而令按察使张祐等还籍候命/词连四百人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乘此故案可反也”是“谓”的宾语;“洸冤”是“讼”的宾语,不要断开。故选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进士,是在古代科举制度中,参加朝廷主持的考试——殿试并及第者获得的称号。 B.给事中,为加官,加此号得给事宫禁中,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每日上朝谒见。 C.锦衣,即明朝锦衣卫,从事侦察、逮捕活动。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 D.知府,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职官名,州府最高行政长官,从唐代开始作为正式的官名。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项,“从唐代开始作为正式的官名”错误,明代始以知府为正式官名,管辖州县。故选D。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叶应骢忠义刚正。他极力劝阻皇上南巡,又伏在朝门争辩“大礼”,被杖责三十,甚至被投下狱当廷杖击气。
B.叶应骢直言敢谏。他和锦衣千户李经连同御史熊兰、涂相等人,陈述上奏陈洸的罪状,皇帝采纳他们建议,将陈洸免罪贬为平民。
C.叶应骢蒙受冤狱。他因桂萼替陈洸申诉,最终被判按事不实律罪,被削为平民,宋元翰、黄绾和蓝田等人别各有不同的贬斥。
D.文叶应骢秉公执法。他因此被陈洸怀恨在心,并让人诬告叶应骢曾经在勘察官司时残害无辜,巡按李美复核勘查上奏说叶应骢无罪。 【答案】D
【解析】此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D项,“巡按李美复核勘查才上奏说叶应骢无罪”错误,原文“刑部尚书许赞白应骢无罪”,是刑部尚书许赞说叶应骢无罪。故选D。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席书、桂萼为居间不能得,要张骢共奏,谓洸议礼臣,为法官所中。(5分) (2)应骢对曰:“某所持者王章耳,必欲直洸,惟诸公命。”(5分)
【参考答案】(1)席书、桂萼为双方调解不能达成,要求张璁与他们共同上奏,说陈洸是议礼大臣,被法官所中伤。(2)叶应骢回答说:“我所坚持的是朝廷的律法,如果一定要为陈洸申辨冤情,只有听从诸位的命令。”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重点词句,第(1)句,居间,调解;得,达成;洸议礼臣,判断句;为……所,被动句;中,中伤。第(2)句,王章,朝廷的律法;必,一定;直,申辨冤情;惟,只。 【参考译文】
叶应骢,字肃卿,鄞县人。正德十二年(1517)考中进士。授官刑部主事。和同官一起谏阻皇上南巡,被杖责三十。嘉靖初年,历任郎中。拜伏宫阙争辩“大礼”,再次被投进监狱并被当廷杖击。给事中潮阳陈洸向来无赖。在家居住与当地知县宋元翰不能和睦相处,他让他的儿子陈柱讦(斥责)攻宋元翰,结果宋元翰被贬谪戍守边关。宋元翰收集陈洸的罪状和私事刊印公布出来,名叫《辨冤录》。陈洸因此被清议(的人)所不齿,尚书乔宇将他调出任湖广佥事。给事中赵汉、御史硃衣等人纷纷上奏章弹劾陈洸,而御史张 日韬、戴金、蓝田又特别上疏论陈洸之罪。蓝田一并弹劾了席书,并且将宋元翰的《辨冤录》封好呈上。都御史王时中请求将陈洸停职审查。陈洸上奏说:“群奸臣恨我抗议大礼,将令抚按(巡抚和巡按)杀我,请皇上派遣一锦衣前往。”陈洸的想法是,锦衣可以用利诱惑。得旨派遣叶应骢和锦衣千户李经。叶应骢和李经烧香向天起誓,会同御史熊兰、涂相
8
等人一起会审,详尽上奏陈洸的罪状达到一百七十二条。皇帝不得已,才下令复核勘查。郎中黄绾极力支持叶应骢的论议。席书、桂萼为双方调解不能达成,要求张璁与他们共同上奏,说陈洸是议礼大臣,被法官所中伤。皇帝听进他们的话,下令将陈洸免罪贬为平民。叶应骢不久迁吉安知府,因母亲去世而回家守丧。嘉靖六年(1527),张璁、桂萼掌管的权力更大。当时桂萼掌管刑部,朝廷大臣马录等人因弹劾郭勋被下诏狱。陈洸认为乘这个机会将过去的案件翻过来,上书讦攻叶应骢等人。桂萼因而为陈洸讼诉冤屈,于是逮捕叶应骢,而命令按察使张佑等人返还本籍听候命令,言词牵连到四百人。九卿和锦衣卫当廷审讯,叶应骢回答说:“我所坚持的是朝廷的律法,如果一定要为陈洸申辨冤情,只有听从诸位的命令。”正巧这一天黄雾四塞,案件的审理不能完结。第二天,又有大风拔起树木。诏令修身反省,不用刑罚。于是判叶应骢按事不实律罪,被削为平民,宋元翰、黄绾和蓝田等人各有不同的贬斥,陈洸被授予官职。过了几年,再让人上奏叶应骢在勘察官司时,残酷杀害无辜二十六人,下发到巡 按李美复核勘查。李美说死的人都有罪状,不是故意杀害。刑部尚书许赞说叶应骢无罪。皇帝特贬谪叶应骢戍守辽东 。这个官司,前后有八年。凡是攻击陈洸和治陈洸罪的人没有不获罪的,逮捕的人数达到一百几十人。嘉靖十六年(1537)叶应骢被赦后回到家乡。叶应骢重视行为道德,喜好著书,虽数次经历患难,但他的气节却没有被挫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