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卷第12期 2014年9月 新闻研究导刊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 V01.5 NO.12 September 2014 探讨中西方新闻传播的文化差异 ——以灾难性新闻为例 吴秀娟 (宁波市百丈花园,浙江宁波摘315043) 要:新闻报道就是报道最新、最近发生事件的事实,新闻报道的重要制约因素就是文化。中国几千年的 历史决定了中国新闻报道“重国家、轻个人”的价值观,而西方延续了希腊文明、罗马文明等,这就决定了西方新 闻报道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本文就从灾难性新闻入手,探讨中西方新闻传播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灾难性新闻;文化差异;中西方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O14)12-0147—02 所谓灾难新闻就是对灾难事件事实的报道。灾难 事件对人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都 有重要影响,如果灾难事件比较严重,那么其造成的危 是个人,站在个人的角度报道其生存状态、环境,重点反 映出灾难对人造成的伤害和摧残,直接将人的痛苦、悲 惨呈现出来。例如,《纽约时报》报道的一系列新闻《新 害和影响也将十分严重。因此,灾难性新闻通常都是人 们最关注和最重视的新闻,新闻价值很大,也是中国媒 体和西方媒体关注的焦点。但因为文化传统以及价值 观念的差异,就必然导致中西方新闻报道存在多方面的 差异。 一奥尔良开始排水》《在停车场、帐篷下,混乱、礼拜在继 续》《老人院里,暴涨的洪水迫使人们放弃抵抗》等。_】J 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中西方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差异 导致了新闻报道主体选择的“大”、“小”差异。 二、传播方式差异:中西方媒体的“正”、“负”差异 、报道主体差异:中西方媒体的“大”、“小”差异 中国在报道灾难新闻的时候是尽可能避免灾难事 件的细节问题,将重点放在如何挖掘人跟大自然的和 谐,将苦难的现实提升到精神层面,展现出一种正面报 道。而西方媒体在报道灾难新闻的时候不会忽视灾难 细节,很多时候还会对灾难细节进行深入、全面的剖析, 通常来说,灾难刚刚发生的时候中西方新闻媒体报 道的内容大多都是全景式和综合式。但就整体而言,中 西方媒体在选择主体的时候有很大的不同。中国媒体 在报道灾难新闻时是以整体为视点,选择的主体是“大 我”,主要关注和报道的是灾难里的群体,重点反映的是 国家、、社会在各方面的急救措施;而西方媒体在报 道灾难新闻时选择的主体是“小我”,主要关注和报道 生命个体,重点表现灾难里的个人英雄。这种报道主体 的差异也正是源于中西方传统文化差异,即中国的集体 主义和西方的个人主义。 将一些负面的、悲剧的细节进行渲染、特写,将人们在灾 难中所承受的苦难完全展现出来。也就是说,中国媒体 在报道新闻灾难事件的时候倾向于正面传播,将团结、 稳定等思想贯穿新闻始终,进行正面的引导,而西 方就恰恰相反。 就拿灾难事件“王家岭矿难”来说。首先在标题 上中西方媒体的报道就有差异,中国媒体的报道标题是 《为了生命的呼唤——王家岭矿“3・28”透水事故救援 全记录》,西方媒体的报道标题则是《随着希望渐渐消 失,115名矿工获救》,中国媒体强调的是“生命的呼 唤”,一种积极向上的正面引导,西方媒体强调的“希望 渐渐消失”,给人以毫无生还机会之感,从标题开始就展 现了一种负面引导。其次就报道内容来说,中国媒体的 就拿2008年灾难事件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来说,很 多报道的主体都是从整体着手,描述的是群体的整体面 貌,将灾难中的个人悲剧进行整合,提升到民族、国家的 层面来进行叙述。例如,《人民日报》2008年5月19日 7版头条新闻《465万震区群众妥善安置》、2008年5月 21日头版新闻《四川I灾区300万践行誓言》、 2008年5月22日头版新闻《四川青川县乐安寺乡在地 震中房子垮了,但组织不夸——震不垮的乡》。只 有在灾后重建的时候,才注重灾难中个人英雄事迹的收 报道是这样的:“2010年,春天来得很晚,王家岭坡上的 山桃花迫不及待地绽放自己,就在这野花缤纷的坡下, 一集,《人民日报》还专门推出了一栏《抗震救灾英雄谱》 节目。但西方就不同了,2005年的卡特里娜飓风同样 场猝不及防的矿难,声声撕心裂肺的呼唤,惊天动地, 痛觉人寰。……如今,王家岭矿搜救工作已经告一段落, 但让人们挥之不去的是那一声声对生命的呼唤。” 147 是灾难事件,西方新闻媒体在报道的时候选取的主体就 文产研究 整个报道都体现出一种“哀而不伤”的情感,都是在描 述领导、各个部门是怎样积极主动开展救灾活动,遇到 灾难的矿工在领导的关心和鼓励中重燃了求生意志。 这并不是否认人类对大自然适当改造调节以及控制的 必要性,而是认为人类与大自然要和谐相处,不能给大 自然增加过重的负荷。这跟西方认为自然宇宙跟人类 而美国媒体对此次灾难的报道内容为:“从开始,中国最 近的这场矿难似乎将同这个平均每天有7名矿工死亡的 国家其他矿难有如出一辙的结局:一次失败的救援,悲痛 是难以调和的“对立物”不一样,西方还存在“征服自 然”说,认为在大自然里人类是处于“辅助参赞”的地 位,但征服自然并不意味着要统治自然,而是要在不破 坏自然的基础上,将自然改造和调整为人类需要的状 的亲属,极少即便是仍有幸存者。……”一开始美国媒 体就把灾难事件的事实报道出来,整篇报道都是以“悲 观”为主要情感基调,传达一种负面的报道。 对同一灾难事件中西方媒体在报道上存在如此差 异,也正是因为中西方文化背景以及价值取向的差异导 致的。首先,中国文化是以“中和”为核心,强调的是 “和谐”和“天人合一”,根本思想是主合不主分;而西 方哲学提倡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 人与自然之间都也应该分离,其根本思想是主分不 主合。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的是伦理和道德,而西 方提倡的是法律和权利,认为新闻报道将事件的正、负 丽面都报道出来才是对读者的负责,强调新闻事件信息 要开放,所有受众都有知晓的权力。最后,中国传统文 化提倡乐观,认为“可以生而生、可以死而死”都是天 福,正是这种乐观精神引导了中国新闻媒体走向正面报 道。而西方受悲剧精神的影响比较深。例如,古希腊酒 神文化的悲剧精神、“圣经”宗教文化的“赎罪”。 这就使得西方文化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悲剧感, 觉得人活在世界上就是为了赎罪,必须要经历一番苦难 最终才能到天堂。所以,在西方灾难新闻事件报道也受 到这种文化的影响。 三、报道效果差异:中西方媒体的“虚”、“实”差异 就灾难新闻事件的报道效果来说,通常而言中国媒 体的报道效果都比较单一和单向,只能满足广大受众对 新闻信息的表面需求,对于灾难事件更深层次、更全面 的信息就很难知晓了。表现的是一种相较于现实比较 “虚拟”的境界,引导广大受众向善、向上,相信未来是 很美好的。中国新闻媒体报道灾难事件主要有两个目 的:一是报道灾难事件事实。二是宣扬中华民族精神以 及中国的英明领导。因此,在新闻报道中通常都不 会有侵权或是诽谤的行为出现。西方新闻媒体对灾难 事件的报道效果就更倾向于“实”,让广大受众看到现 实、认清现实。但在传播过程中会涉及传播者“介入式” 侵犯受众的情况,或是对灾难中受害个体或是群体的侵 害,或是对所有受众群体造成伤害。 这种中西方新闻媒体传播效果差异也主要源于中 两方的文化差异。中国文化提倡的是“天人协调”,但 14R 态。所以,中国新闻媒体报道灾难事件注重一种积极的 传播效果,引导人们要积极向上,而西方新闻媒体则是 一种“天人”的传播效果,认为人们要从灾难里看 到现实、正视现实。 此外,中国新闻媒体报道灾难事件是着眼于“大 处”,承担着社会主流意识及思想的宣传责任,报道灾难 性新闻就是要让广大受众正确认识灾难,强化受众战胜 灾难的意识、精神及行为。而西方新闻媒体承担的责任 可以说是局部的,一来因为商业利益的影响,使西方的 新闻媒体必须要重视满足广大受众的需求,他们认为跟 受众心理和需求越相符的信息就能获得越多的利润。 因此,在灾难事件的报道中通常都会可以放大悲剧细 节,让整篇报道看起来更具有感染力跟冲击力。二来 西方新闻媒体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要求其借助灾难性事 件的真实报道,让广大受众正视灾难现实,强化受众 对灾难事件的认知,让受众更加关注灾难中的受害者。 就这样,西方新闻媒体一直都在政治、媒体利润以 及公共服务三者之间寻求自身发展的平衡点,履行自身 的职能。 四、结语 中西方新闻媒体在报道灾难性事件的过程中主要 存在三方面的差异,一是传播主体的“大我”和“小我” 差异。二是传播方式的“正面”和“负面”差异。三 是传播效果的“虚拟”和“现实”差异。但不管是哪 方面的差异归根究底都跟中西方传统文化差异有关,因 为传统文化的差异对灾难性新闻报道造成影响,导致在 灾难性新闻传播中西方也存在各种差异,进而对广大受 众传播不同的思想。 参考文献: [1]向风.浅析中西方新闻传播的文化差异[J].艺术科技, 2013(06):69. [2]尹深.中西方灾难新闻报道差异的文化解读[J].赤峰 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162— 163. [3 J杨方旭.略谈中西方灾难性新闻报道的差异[J].新闻 传播,2012(09):192.